国策(校对)第75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58/1195

  到底是继续进攻,还是转身突围?
  实际上,博帕尔集团军最不应该做的就是停下来。
  如果选择进攻,打下迈赫尔,就算因为损失惨重失去了攻打马尼格布尔的能力,也可以从迈赫尔向东北方向的雷瓦突围,绕过中国军队守卫的瑟德纳,再从雷瓦向南运动,冲出中国军队的包围圈。如果选择突围,就应该以最快的速度返回达莫,整顿进攻部队,集中兵力攻打被空突161旅占领的沙赫布尔与萨格尔,只要能够逃到埃达沃,基本上就逃出了中国军队的包围圈。
  两种选择都比在穆尔瓦拉驻足不前好一万倍。
  打到这个时候,裴承毅也不会客气了。
  第773装甲突击旅还未到达迈赫尔,空突161旅的低空打击部队,也就是DW-26B机群就到达穆尔瓦拉上空,重点打击印军的装甲战车,特别是M24A3主战坦克。
  以往,印军可以通过疏散、隐蔽、伪装等等方式应付空中打击,避免让主力装备遭受过大的损失,但是这次印军就没有这么从容了。穆尔瓦拉本来就是一座小镇,建筑物的数量比印军的坦克战车还要少,根本容纳不了博帕尔集团军,甚至容不下5个主力师。DW-26B机群到达的时候,大部分印军主战车辆都停在街道上,有的甚至停在镇外的道路旁,简直就是最理想的靶子。
  “空中长鞭”抽下去,印军不想动都得动。
  因为没有收到古吉拉德的命令(不是古吉拉德没有下达命令,根据印度陆军司令部的记载,古吉拉德当时命令博帕尔集团军继续进攻,只是受到电子干扰,前线指挥官没能收到陆军司令部的命令),所以博帕尔集团军的指挥官在惊慌失措之中做出了一个错得不能再错的决定:5个主力师前去攻打迈赫尔,5个二线步兵师回头返回达莫。
  印军的战斗力本来就比共和国陆军差了一大截,将部队一分为二,还有希望吗?
  发现5个主力师北上后,裴承毅还不敢相信印军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
  直到预警机发来消息,5个二线步兵师已经离开穆尔瓦拉,正在返回达莫,裴承毅才不得不相信,印军指挥官愚蠢透顶。
  都这样了,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让第773装甲突击旅在迈赫尔站稳脚跟,绝对不能后退一步之后,裴承毅又让空突161旅全速行动,除了继续打击北上的印军装甲部队之外,还要尽快把第772装甲突击旅的第一批战斗部队送到达莫郊区,完成对博帕尔集团军的战术包围行动。随后,裴承毅把战术指挥工作丢给了袁晨皓,放心大胆的去补瞌睡了。
  事实上,打到这个地步,也确实没有什么好担心的。
  14点50分,博帕尔集团军主力部队到达迈赫尔郊区,再次与第773装甲突击旅交火。
  按照裴承毅的命令,第773装甲突击旅一步也没后退,在空突161旅低空打击部队与炮兵的支援配合下,与印军装甲部队打了一场堂堂正正的装甲会战。
  15点30分,第772装甲突击旅的2个战斗营到达达莫郊区。
  虽然印军在达莫留下了2个步兵团,但只是二线步兵。第772装甲突击旅的2个战斗营冲入市镇后,2个印军步兵团仅进行了非常有限的抵抗,随后就向无法战胜的装甲部队缴械投降。
  此时,奉命返回达莫的5个二线步兵师还在70千米之外!
  接下来的几个小时,DZ-25C机群连续飞了3个来回,将第772装甲突击旅的5个战斗营与炮兵营送到了达莫。也就是说,第772装甲突击旅只把1个战斗营、后勤营与旅部的直属部队留在了占西。
  当然,战斗的重点仍然在北面。
  受到第773装甲突击旅的阻挡,印军没有退缩,而是不顾一切的进攻。毫无疑问,印军也没有办法退缩,退路已经被堵死,如果不能打下迈赫尔,就只能倒在迈赫尔,没有第二种选择。
  16点30分,按照裴承毅的部署,袁晨皓向第771装甲突击旅下达了进攻命令。
  不是去对付博帕尔集团军的命令,而是向西推进,攻打控制着班达的法塔赫布尔集团军的命令。
  虽然第773装甲突击旅的战斗打得有点艰难,但是在依托防御阵地的情况下,第773装甲突击旅有足够的能力挡住博帕尔集团军。用裴承毅的话来说,如果第773装甲突击旅连迈赫尔都守不住,装甲突击旅的战斗力就连空降旅都比不上。要知道,空降153旅在没有增援的情况下,面对第三集团军,硬是守了两天两夜。
  博帕尔集团军全军覆没只是早晚的时候,下一步就该收拾法塔赫布尔集团军了。
第一百四十章
回家过春节
  裴承毅吃过夜宵,回到战术指挥中心的时候,大规模战斗已经结束。
  首先崩溃的不是博帕尔集团军,而是法塔赫布尔集团军。这一结果让誓死“复仇”的第771装甲突击旅的官兵吐出了胸中的恶气。虽然当初的撤退命令是裴承毅下达的,而且是为了整个大局,但是在第771装甲突击旅的官兵看来,77军的“第一旅”在一群乌合之众面前再三退却,绝对是天大的耻辱。实际上,第771装甲突击旅的官兵不应该感到高兴,因为击败法塔赫布尔集团军的不是他们,而是远程炮兵。
  按照裴承毅的部署,第771装甲突击旅到达班达之后,没有立即发起突击,而是离开公路线,以越野机动的方式,切断了班达通往外界的所有道路。因为用1个旅对付还有10多万兵力的法塔赫布尔集团军确实过于勉强,加上空突161旅没有受到威胁,第772装甲突击旅也没有呼叫支援,所以袁晨皓临时调整战术安排,让原本计划支援空突161旅与第772装甲突击旅的第5401、第5402与第245炮兵旅全面炮击班达,让第771装甲突击旅能够在27日天亮前打下班达。
  不得不承认,不需要上一线战场的炮兵旅之间也存在竞争。
  见到第775炮兵旅打得欢,其他几个炮兵旅心里也不是个滋味。收到副总指挥下达的作战命令后,3个炮兵旅不但用上了所有电磁炮,还倾情发挥,1个小时之内就向班达投掷了3万吨炮弹。如果不是袁晨皓发现得及时,恐怕在他下达停止炮击命令前,3个炮兵旅就会把马尼格布尔的炮弹打光。
  这轮炮击把班达炸成了废墟,也把法塔赫布尔集团军的士气炸得粉碎。
  在第771装甲突击旅准备进攻的时候,2名举着白旗的印军上校走出班达,代替被炸死的集团军司令向第771装甲突击旅投降。
  这一结果,既在裴承毅的预料之中,又在裴承毅的预料之外。
  按照裴承毅的估计,集中力量歼灭博帕尔集团军之后,除非让24军参战,不然战场上的作战部队无力在班达再打一场攻坚战。针对这一情况,裴承毅早就决定用炮火代替进攻部队,通过猛烈的炮火打击,迫使困守班达的法塔赫布尔集团军投降。因为法塔赫布尔集团军全是二线部队与预备部队,不但战斗力不怎么样,官兵的斗志与士气也不怎么样,只要炮击达到一定程度,炸垮了印军的斗志,印军自然会选择投降。也正是如此,裴承毅才让第771装甲突击旅首先切断班达通往外界的道路,避免10多万印军分散突围、重演第三集团军在贾姆谢德布尔的那一幕。
  让裴承毅没有料到的是,法塔赫布尔集团军如此不经打。
  1个小时的炮击,就让10多万印军做了战俘。如果战争这么好打的话,只需要准备几百万吨炮弹,就能让印度投降。
  法塔赫布尔集团军在班达投降,也说明了印度的问题。
  虽然印度政府一直在国际社会上宣扬印度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而且人口结构非常合理,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军事人力资源,可以在战争中动员世界上规模最庞大的军队,但是在士气与斗志都无法保证,士兵不敢与对手交战的情况下,就算动员再多的士兵,就算把17亿印度人全部武装起来,也是一盘散沙,而不是钢铁大军!
  与法塔赫布尔集团军相比,由主力部队与二线部队组成的博帕尔集团军就要顽强得多。
  发现达莫被占领后,5个二线步兵师加快了行军速度。对这5个师来说,白天无疑是幸运的,因为共和国军队的炮火集中在其他方向上,袁晨皓也不太重视这5个二线步兵师,第772装甲突击旅更是没把对手放在眼里,所以没有对其进行重点打击。到了夜间,这5个二线步兵师的好运就用光了。
  傍晚,5个二线步兵师的先头部队到达达莫东郊。
  受本身进攻力量,以及夜战能力的限制,印军没有立即发起反击,而是在达莫东郊构筑防御阵地。虽然此举让人觉得印军在等待主力部队到达,但是按照袁晨皓的分析,印军将在天亮后发起进攻。
  5个二线步兵师,总兵力超过6万,怎么看都不是一支小部队。
  与其让印军抢得先机,还不如抢先进攻,不管怎么说,第772装甲突击旅后面还有空突161旅的两道防线。再说了,如果出个什么万一,比如5个二线步兵师放弃进攻,采取固守待援的战术。等到印军建好完善的防御阵地,做好防御准备,第772装甲突击旅就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做出这一判断后,袁晨皓立即命令第772装甲突击旅在天黑后发起进攻。
  虽然在夜晚进攻有很多麻烦,但是第772装甲突击旅更擅长打夜战。
  为了防止印军趁乱突围,袁晨皓除了让空突161旅守住沙赫布尔与萨格尔之外,还在第772装甲突击旅出发之后,让垂直起降运输机将空突161旅的一个空突营送到达莫,帮助第772装甲突击旅的后勤部队加强达莫的防御。
  这一部署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战斗打响后,第772装甲突击旅利用印军立足未稳,没来得及建好阵地的机会,一举攻破印军防线,仅用1个小时就打掉了印军的指挥中心,随后以分散突击的方法端掉了印军的5个师部。失去统一指挥的印军成了无头苍蝇,俗话说,树倒猢狲散,在集体突围无望的情况下,5个二线步兵师分散成几十股小部队向西突围。
  攻坚战很快演变成了扫荡战。
  最终,第772装甲突击旅仅逮住了不到1万名战俘,大约有8000名印军在达莫附近被空突161旅的空突营与第772装甲突击旅的后勤部队抓获,大约14000名印军分别在沙赫布尔与萨格尔落网,最后一股缴械投降的印军直到28日上午才走出萨格尔东面的山区,向正在大路上巡逻的共和国军队缴械投降。这股印军不是没有武器弹药,也不是人负伤,饥饿迫使他们放下了手中的武器。
  这场战斗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
  5个印军二线步兵师的6万人,只有32000多落网,近一半的印军从山路与土路逃出了包围圈。用裴承毅对这场战斗的点评来说,如果袁晨皓有点耐心,天亮后再让第772装甲突击旅发起进攻,就不会让近半数的印军逃走。当然,裴承毅没有指责袁晨皓的意思,只是借此教导袁晨皓,及时准确的指挥才能取得最大胜利。实际上,裴承毅在袁晨皓这个阶段的时候,也犯过同样的错误,比如半岛战争中,歼灭美军2个陆战师的那场战斗,如果裴承毅稍微有点耐心,就能干掉第101空中突击师;第二次战役中,他也犯了同样的错误,放走了第7步兵师。没有那个人生下来就是将军,也没有哪个将军生下来就会打仗,不管多么优秀的将领,都是在战火中磨练出来的,只有不断吸取失败的教训,不断总结取胜的经验,才能不断进步,成为战无不胜的常胜将军。
  三场战斗中,打得最艰难的当属第773装甲突击旅。
  虽然在战役部署阶段,裴承毅就做好了让第773装甲突击旅血战印军的思想准备,在他把战术指挥权交给袁晨皓的时候,战况比他预料的好得多,但是最终的结果,仍然让裴承毅有点无法接受。
  不是第773装甲突击旅打得不够好,而是打得过于勇猛。
  过于勇猛,就是有勇无谋。
  现代战争拼的不是肌肉,而是智慧。
  如果一切按照裴承毅的安排进行,对付5个主力师的战斗应该很轻松。第773装甲突击旅不用与印军拼命,只需要充分利用迈赫尔的防御阵地,就能在空中支援与炮火支援的协助下打垮博帕尔集团军。等到博帕尔集团军被空中打击与炮火打击打垮之后,第773装甲突击旅再发起反击,就能轻而易举的取得最后的胜利。
  袁晨皓清楚裴承毅的战术意图,指挥的时候,多次干预第773装甲突击旅的行动,要求第773装甲突击旅采用“敌进我退、敌退我进”的战术,用步兵守卫迈赫尔阵地,把装甲力量集中起来使用,印军进攻的时候,主动退回由步兵守卫的阵地,利用阵地挡住印军的锋芒,等到印军不得不撤退的时候,再用装甲力量发起反击。如此反复,直到耗尽印军的进攻力量,再全体出动,打垮印军。
  这套战术操作起来并不难,擅长防御的步兵留在阵地上,擅长突击的坦克部队机动作战。以第773装甲突击旅的战术机动能力,绝对能够牵着印军的鼻子打,让博帕尔集团军在迈赫尔流尽最后一滴鲜血。
  真的打起来,一切都乱套了。
  第一次战术反击,第773装甲突击旅的坦克部队就没有能够按照要求,在打退印军的进攻部队之后撤回防御阵地,而是在战场上四处奔袭。如果不是陆航的DW-26B机群及时赶到,用炸弹把印军的装甲部队赶了回去,恐怕这次完全乱套的战术反击就会要了第773装甲突击旅的小命。
  第二次战术反击的时候,第773装甲突击旅的坦克部队再次犯了同样的错误。这次就没有那么好的运气了,虽然远程炮兵及时提供支援,但是在缺乏直接引导的情况下,炮兵不敢提供近距离炮火支援,无法对付与第773装甲突击旅纠缠在一起的印军装甲部队。战术航空兵的J-17A机群炸散印军装甲部队的时候,第773装甲突击旅至少损失了30辆DZ-31A主战坦克。
  打到第三次战术反击的时候,第773装甲突击旅还是犯了冒进的错误。
  连续犯三次错误就不是指挥问题了,不管第773装甲突击旅的官兵多么高傲自大,吃了两次亏,都应该有所警惕。
  战后,裴承毅不得不承认,他在安排战术的时候有欠考虑。
  将第773装甲突击旅的坦克部队集中起来使用,最大的问题不是坦克不够多,而是指挥混乱。全旅9个战斗营,其中6个坦克营、3个机步营,坦克营有4个坦克连、机步营有2个坦克连,总共就是30个坦克连,每个坦克连14辆坦克,总共就是420辆坦克。正常情况下,坦克连听从营部指挥。打乱编制后,坦克连直接听从旅部指挥。旅部的参谋军官不到20人,负责协助旅长指挥战斗的作战参谋只有6人,根本无法同时指挥30个坦克连,不乱套才是怪事。
  很多人认为,30个坦克连和在一起就是一股强大的力量。
  但是很多人忽略了一点,那就是30个坦克连各自为战,那就是一盘散沙。
  如果不是第773装甲突击旅的官兵素质够高、装备性能够好,恐怕三次战术反击打下来就不会剩下几辆坦克了。
  唯一值得庆幸的就是空中支援与火力支援既及时,又猛烈。
  经过第773装甲突击旅的三次战术反击,博帕尔集团军的5个主力师已经丧失斗志。
  第三次战术反击结束之后,印军再也没有组织起有效的进攻。为了避免损失更多的坦克,袁晨皓命令第773装甲突击旅在印军没有发起大规模进攻的情况下,以小规模战术反击牵制印军,不给印军喘息的机会。
  无意中,袁晨皓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58/11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