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校对)第79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97/1195

  谁都知道,战争结束之后,共和国首先对付的就是美国。因为鲁拉贾帕尼已经在战争期间没收了大量企业,所以共和国、准确的说是新德里政权根本不需要做什么,只要将鲁拉贾帕尼的行动进行到底,就能让美国企业灰溜溜的离开印度。
  问题是,共和国能够独霸印度吗?
  美国的强硬表现让欧洲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共和国不可能独霸印度。
  既然共和国没有能力独霸印度,就得找几个盟友。巴基斯坦、尼泊尔、孟加拉国等几个参战国的分量太轻,起不了多大的作用,加什么他们与共和国的同盟关系,也很难在谈判中为共和国提供帮助。也就是说,共和国至少需要一个有分量的盟友,通过分享印度战后重建带来的利益,将美国彻底赶出印度。
  有这个能力的国家与地区并不多,首选就是欧盟。
  从国家博弈的角度讲,欧盟不能立即倒向共和国,不然就会任由共和国摆布。欧盟首先要做的就是跟着美国向共和国施压,而且不能当冤大头,只能跟在美国后面。迫使共和国做出让步之后,欧盟再改变阵营,首先承认共和国在印度的战后政策,暗中与共和国一道打压美国,从而最大限度的确保欧盟的利益。
  正是如此,欧洲新闻媒体才跟着起哄,借机向共和国施加压力。
  当然,在四方谈判中,地位最尴尬的就是俄罗斯。
  作为“准世界大国”,俄罗斯的国力最弱,根本支撑不起全球争霸,也就不具备与共和国、美国争夺全球利益的基本条件。可是俄罗斯并不甘心充当地区性大国,特别是在全球经济走出大萧条的阴影,原材料价格迅速回升,国力再次增强的时候,俄罗斯更希望以世界大国的身份参与国际事务,在国际舞台上扮演一个更加重要的角色。
  从现实角度讲,俄罗斯没有别的选择。
  随着共和国成为综合国力最强大的国家,俄罗斯的地缘政治地位已经大受影响,除了蒙古已经在政策上偏向共和国、甚至一度出现“回归”呼声之外,作为俄罗斯与共和国缓冲区的中亚地区也正在转向,与共和国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加上共和国在伊朗的影响力,如果俄罗斯不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就将被压缩在一块极小的空间内。结果可想而知,当东南西三个战略方向被共和国与欧盟包围之后,俄罗斯再也别想成为世界大国,最多也就是个地区大国。
  从民族性格来看,这绝不是俄罗斯愿意见到的结果。
  正是如此,俄罗斯将印度的战后问题当成了充分发挥其大国影响力的舞台。如果俄罗斯能够在印度战后问题上有所作为,其国际地位肯定能够得到提升,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力也将大大增强。
  从现实利益看,俄罗斯也不想丢掉印度战后重建的大蛋糕。
  要知道,俄罗斯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料出口国,而印度战后重建肯定需要大量原料,印度本身又没有足够的资源,肯定需要大量进口。仅此一项,就足够让俄罗斯半数以上的企业过上十多年的好日子。
  受国家基本政策的影响,俄罗斯新闻媒体大放厥词也就不足为奇了。
  密集轰炸般的新闻报道很快就吸引了全球观众的目光。
  这到底是一场能够给17亿印度人带来美好未来的谈判,还是第二个“慕尼黑谈判”?
  所有人心里都有这样的疑问,也就格外关注谈判进程。
  在为期1周的第一轮会晤中,四方并没达成实质性的协议。
  按照萨利文提出的要求,战争结束之后,共和国必须开放印度市场,任何国家的企业在印度拥有同等的地位,享受同等的待遇,并且拥有参与战后重建的权利。阎尚隆没有对萨利文的提议做出正面回答,而是以“印度的事情由印度人决定”为由,并不承认共和国会在战后操控印度政府,也就不会为印度政府的行为负责。
  当然,两人都没有落到重点上。
  萨利文只提出了要求,却没有提到义务。从根本上讲,战后重建是公益性质,以修复社会公共基础设施,恢复社会正常活动能力为主要目的,绝大部分项目都是基础投资,而不是资本投资。一般情况下,这类建设工作都由政府承担,以招标的方式,由企业负责具体工作。因为印度的战后重建不是正常情况,所以不可能完全由政府承担,必须由社会承担。也就是说,参与战后重建的企业必须承担社会义务。如此一来,义务肯定比利益更重要。萨利文没有提到义务,自然不肯承担义务。如果美国企业不肯承担应有的社会义务,凭什么向美国企业开放市场呢?
  实际上,这也反映出了萨利文的担忧。
  承担义务是肯定的事情,可是在承担了义务之后,谁能保证美国企业的利益?重建工作肯定由政府负责,企业只是合作方,而不是主导方。也就是说,如果美国企业承诺承担重建义务,印度政府又不能切实保证美国企业的利益,结果不但是竹篮打水,还会赔了夫人又折兵,最终什么也得不到。
  当然,阎尚隆的观点就更值得怀疑了。
  共和国作为战争获胜方,就算王元庆亲自做出保证,不会干预印度内政,恐怕也没有任何人会相信。要知道,王元庆在2037年初就要离任,而此时印度的战后重建才开始,下一任共和国元首会继续履行承诺吗?就算会,又有谁相信?问题的本质就是,共和国干预印度内政是易如反掌的事情,而且不会留下多少把柄,至少不会给别的国家任何证据。只要没有办法证明共和国干预了印度内政,西方国家最多只能指责印度政府,不可能把矛头对准共和国。
  受此影响,欧盟代表,法国外长诺兰基提出,应该就印度战后重建工作拟定一份详细的进程表与分工表,并且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和约的方式得到四方承认,从而确保所有国家都能积极参与印度的战后重建工作,并且在重建工作中承担社会义务。当然,法国外长没有忘记最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共和国必须以和约的方式,承诺不干预印度内政,而唯一能够采取的办法就是在国际社会的监督下,进行民主大选。在此之前,共和国必须做好三件事,一是从印度全面撤军,二是维护印度社会稳定,三是为大选提供基本条件。
  根据法国外长的提议,俄罗斯外长也提出了建议,即尽快结束战争,确定印度战后政治重建的时间表,尽快恢复印度在联合国的地位,从而确保印度的独立主权地位。为此,俄罗斯外长首先保证,只要印度政权的合法性得到确认,俄罗斯将首先在联合国发起提议,恢复印度在联合国的席位。
  虽然欧盟与俄罗斯的建议很有建设性,但是主要问题还是在共和国与美国。
  只要共和国与美国无法达成一致意见,会晤就无法取得进展。
  10月7日,第二轮会晤开始。
  这次,萨利文做了更多准备,提出按照“世界贸易原则”处理印度战后重建问题。
  简单地说,“世界贸易原则”就是根据濒临破产的“世贸组织”的条款修订的贸易基本原则。因为“世贸组织”已经名存实亡,所以“世界贸易原则”本身就没有多少约束力。用西方新闻媒体的话来说,在几乎所有国家都不遵守多变贸易原则,贸易重回双边时代的大背景下,萨利文的提议没有任何意义。
  事实上,萨利文的提议确实没有多少意义。
  从一开始,阎尚隆就坚决反对用“普适原则”解决印度战后问题,因为印度战后问题归根结底是战争遗留问题,而不是贸易冲突问题。用解决贸易纷争的方法解决印度战后问题等于乱下药,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按照阎尚隆的提议,印度战后重建问题涉及的范围过于广泛,而且主体是印度,而不是中美欧俄,所以应该等到印度恢复了正常政治秩序,社会趋于稳定之后,在印度政府参与的情况下进行谈判。当前的主要问题是确定印度的战后地位、确定印度的政治体制、建立得到广泛认同的中央政府、恢复社会政治秩序、提供人道主义援助等。
  到此,欧盟首先改变态度。
  根据阎尚隆的提议,法国外长提出,共和国必须承诺尽快结束军事行动,由战争的最终结果决定印度的临时中央政权,随后各国为印度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帮助印度社会恢复正常秩序。解除战争状态之后,在半年之内进行全民大选,并且通过大选确定新宪法,由宪法决定印度的政治体制。法国外长还做出承诺,法国将承认通过大选成立的印度新政权,并且在大选期间提供援助。
  欧盟改变态度之后,俄罗斯也立即改变态度,承诺将为印度提供人道主义援助。
  谈到这,会晤的主要话题发生了转变。
  美欧俄最关心的只有一件事,即战争将在什么时候结束。
  阎尚隆没有在这个问题上含糊其词,明确表示大规模军事行动将在年内结束,然后用三到六个月的时间剿灭海得巴拉政权的残余势力,最迟在2036年底从印度撤军,并且在印度举行全民大选。
  做出承诺的同时,阎尚隆也明确表示,美欧俄必须承诺不收容印度流亡政权。
  因为欧盟与俄罗斯都表示将承认印度民选政府,所以萨利文没有在流亡政权问题上过分纠缠。
  当然,在人道主义援助问题上,四方都先后做出承诺。
  在阎尚隆保证共和国将为印度提供数千万吨粮食,并且为印度提供恢复农业生产的关键技术与资源之后,美欧俄都做出了相应承诺,表示将在战争结束之后,为印度提供数百万吨到数千万吨不等的粮食援助,以及恢复农业生产所需的工具与物资。因为人道主义援助关系到国际粮价,所以四方外长签署了保密协议,并且承诺动用国家的战略储备粮,而不是从市场上采购粮食。
  可以说,这是四方会谈取得的最重大的成果之一。
  可惜的是,受保密协议约束,该消息并没有对外公开。
  谈到最后,四方外长做了最后一件事情。10月24日,四方首脑将在莫斯科举行正式会晤,更加深入的探讨印度战后重建问题。
  该消息一经公布,立即成为了国际舆论的新焦点。
  确定举行首脑会晤,表明四方外长会晤已经取得了实质性成果,不然用不着劳烦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去莫斯科会面。
  在已经取得实质性成果的情况下,首脑会晤无非就是宣布成果。
  10月14日,共和国、美国、欧盟(法国)、俄罗斯政府先后以新闻发布会或者记者招待会的形式发布了四方外长会晤的主要成果。
  一时之间,全世界都认为战争即将结束。
  问题是,战争会马上结束吗?
  毫无疑问,这种情绪太乐观了。
  四方发布的消息中均明确提到,四方外长会晤主要讨论了印度的战后问题。既然是战后问题,就应该是战争结束之后的事情。也就是说,只有等到战争结束之后,四方外长会晤的成果才能实现。
  由此,国际舆论迅速转向。
  战争将在什么时候结束?
  随着CNN与半岛电视台率先发布“可靠消息”,宣称共和国某高级官员已经在非正式场合中表示,共和国有能力在年内结束大规模军事行动,全球新闻媒体都把镜头对准了印度战场。
  共和国有能力在年内打完这场“闪电战”吗?
第一百八十章
下基层
  虽然在巴基斯坦工作期间,裴承毅养成了收看电视新闻节目的习惯,但是当上前线总指挥后,裴承毅就再也没有时间安下心来看半个小时的新闻节目了。
  回到沃济拉巴德,裴承毅首先调整后工程部队的施工任务。
  建立前线空军基地,可以说是重中之重。攻打苏拉特的时候,空军支援乏力的问题就暴露了出来。虽然大部分战术战斗机的作战半径都在1200千米、甚至1500千米以上,但是在最大作战半径的情况下,战术战斗机只能携带少得可怜的弹药,在战场上空的滞留时间也以分钟计算。一般情况下,只在执行远程重点打击任务与战场遮断任务的时候,才考虑让战斗机以最大作战半径出击。如果执行的是战场支援任务,特别是协助地面部队发起进攻的支援任务,战术战斗机的作战半径都要受到严格限制,一般为最大作战半径的三分之二,以便让战斗机携带更多的弹药,或者获得更多的战场巡逻时间。
  也就是说,战术战斗机的作战半径最好控制在800千米以内。
  根据前期作战情况,因为地面部队对空中支援的依赖性很大,往往需要空中支援力量伴随行动,所以战术战斗机的作战半径最好能够控制在600千米以内。只有这样,战术战斗机才能在携带5吨弹药的情况下,在战场上空停留至少1个小时。
  虽然陆军航空兵对基地的依赖程度比战术航空兵小得多,但是作战半径的问题同样存在,甚至更严重。DW-26B代表的陆航低空攻击机的作战半径本来就比不上J-17A代表的战术航空兵,而陆航在执行战场支援任务的时候,受作战空域与基本战术的影响,滞空时间比战术战斗机多得多。按照前期作战行动的统计数据,DW-26B执行反装甲任务时的平均滞空时间长达48分钟、是战术战斗机的2.5倍,执行辅助进攻支援任务时的平均滞空时间为33分钟、同样是战术战斗机的2.5倍,执行大范围轰炸任务的平均滞空时间为42分钟、是战术战斗机的2倍。也就是说,陆航的低空攻击机必须更加靠前部署。这一劣势基本上抵消了陆航对基地依赖性的优势。
  空中支援的重要性不用多说,不管炮兵多么厉害,地面部队离不开空中支援。
  当然,空中支援不仅仅是火力支援。
  在前期作战行动中,空运支援发挥的作用甚至超过了火力支援。
  用裴承毅在战后做的总结来说:如果没有强大的空运力量,共和国陆军不可能用一场超乎想像的“闪电战”击败印度,更不可能在5个月之内占领整个印度;决定地面部队进攻速度的不是装甲部队的推进速度、也不是支援火力的延伸范围,而是空运力量所能承担的最大支援力度;只有在空运力量足够强大的情况下,地面部队才能在不用顾虑后勤保障的情况下发起大纵深战略突击;如果没有强大的空运力量,共和国陆军只能打一场半岛战争式的地面战争,能在1年、甚至2年内结束战争就算是非常了不起的了。
  可以说,最后一句话非常直观的反映出了空运力量的重要性。
  半岛战争,共和国用了大半年。印度的面积是朝鲜半岛的数十倍,如果按照半岛战争的方法攻打印度,失败的肯定是共和国。正是如此,战争爆发前,几乎没人相信共和国陆军能够在印度取得胜利。同样如此,战争爆发前,共和国才不遗余力的建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支援航空兵与陆军航空兵;在“轻型化”还没有完全完成的情况下,共和国陆军率先提出了“空中化”的发展战略。
  虽然印度战争还没有结束,但是“空中化”已经成为未来陆军的风向标。
  用西方军事专家的话来说:印度战争是检验陆军空中化的战争,也正是这长战争,证明了陆军空中化的可行性与强大性,要想打赢未来战争,必须拥有一支空中化的陆军;共和国陆军再次走在了世界前列。
  当然,在陆军发展史上,并没严格区分“轻型化”与“空中化”。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97/11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