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校对)第83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36/1195

  针对这一情况,五角大楼把外来干预分成了三个级别,即准军事干预、秘密军事干预与全面军事干预。按照五角大楼的评估,这三种情况出现的可能性由大到小。也就是说,准军事干预肯定会出现,而全面军事干预几乎不会出现,出现秘密军事干预的可能性则由战况决定。
  所谓的“准军事干预”,指的就是共和国为阿根廷提供情报支援。
  毫无疑问,只要战争爆发,共和国肯定会为阿根廷提供军事情报,特别是针对英国远征舰队的战略情报。根据五角大楼做出的评估,除非英国能够在远征舰队到达之前,动用其他打击力量对阿根廷的主要空军基地发起突然打击,不然在战争期间,依靠共和国提供的军事情报,阿根廷空军能够对英国远征舰队构成致命威胁。结果不言而寓,只要英国远征舰队遭到重创,哪怕只有2艘航母丧失战斗力,在没有完全打垮阿根廷空军的情况下,英国都将输掉战争,接受既成事实。
  在最低限度介入的情况下,结果都对英国不利,其他情况可想而知。
  当然,前提条件是,美国并不介入。
  如果美国介入,结果自然另当别论。
  五角大楼首先在报告中肯定了美国介入的决定性意义,随后对可能出现的局势做了分析与评估。按照五角大楼的评估,除非美国与共和国的介入程度都保持在“准军事干预”层面上,只要介入规模扩大,哪怕只是“秘密军事干预”,即以不公开的方式为交战国提供武器装备,或者派遣潜艇、特种部队、飞行员等军事力量参战,或者以雇佣兵、军事顾问的方式提供援助,也急有可能导致马岛冲突升级,甚至演变成共和国与美国之间的战争,从而改变马岛冲突的性质。毫无疑问,任何程度的升级,或者说只要两个超级大国直接介入,都会对美国产生不利影响。
  在不考虑马岛潜在的战略价值的情况下,美国不可能以参战的方式获得任何好处。
  不得不说,五角大楼的这份报告非常客观,很有杜奇威的作风。
  这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现任国防部长是杜奇威介绍给布兰迪诺的,不然杜奇威也不可能成为国家安全顾问。更重要的是,起草这份报告的是担任国防部国防安全局局长的史塔克。作为杜奇威最得力的手下,史塔克深受杜奇威的影响,更清楚杜奇威的性格,也就不会在评估报告中参入利益因素。
  当然,史塔克没有忘记留下自己的痕迹。
  在评估报告的最后,史塔克提出了建议,即在战争无可避免的情况下,应该积极支持英国,在战争爆发前为英国提供全面援助,并且在战争期间为英国提供情报援助,只有这样才能在保证英国取胜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确保美国不会卷入战争。换句话说,只有在不参战的情况下帮助英国打赢第二次马岛战争,才能给美国带来好处,从根本上捍卫美国的国家利益。
  显然,这番分析也只能给史塔克带来好处。
  连史塔克都考虑到了的问题,布兰迪诺与杜奇威会想不到?
  看完文件,两人都沉默了下来。
  在杜奇威点上第三根香烟的时候,布兰迪诺开口说道:“再过几天,我就要面对面的回答英国首相的请求,向左还是向右,必须现在做出决策。如同五角大楼的报告中所说,决定我们政策的不是战争的结果,而是战争在什么时候到来。”
  杜奇威点了点头,表示明白总统的意思。
  “还记得我在不久前提到的与裴承毅有关的事情吗?”杜奇威突然开口,把准备继续说下去的布兰迪诺吓了一跳。
  “你是说……”
  “这几天,我一直在考虑一个问题。”杜奇威灭掉了刚抽几口的烟头,说道,“印度战争之后,裴承毅威名远扬,其在全世界范围内的知名度甚至超过了王元庆。别的不说,我敢保证,十个美国人中,有九个知道裴承毅是谁,最多只有五个知道王元庆是谁。虽然在中国内部,受体制的限制,跟王元庆相比,裴承毅的影响力根本算不了什么,不然他也不会在十拿九稳的情况下放弃总参谋长的位置,甚至萌生退役的念头,但是在让裴承毅去阿根廷担任最高军事顾问之前,中国的情报部门不会不知道此举的影响力。也就是说,派裴承毅去阿根廷,绝对不是偶然之举,也不是受阿根廷的邀请,而是王元庆做出的安排,而且是非常有深意的安排。”
  布兰迪诺沉思了一会,点头表示认同杜奇威的观点。
  “果真如此的话,王元庆到底有什么意图呢?”杜奇威笑了笑,说道,“换句话说,如果我们能够猜出这一安排的意图,也就能够摸清楚王元庆的脉搏,从而对他的战略部署做出更加准确的判断。”
  “将军,你不会没有任何准备吧?”
  杜奇威笑了笑,说道:“我思考了好几天,也算有点收获。”
  布兰迪诺一边笑着,一边替杜奇威倒好了咖啡。
  “按照我的猜测,王元庆派裴承毅去阿根廷,就是在鼓动阿根廷发动战争。”杜奇威端起咖啡杯,喝了一口,说道,“毫无疑问,在王元庆看来,一场发生在南大西洋上的战争肯定对中国有好处,不然他不会积极鼓动阿根廷。那么,中国到底能够从中得到什么样的好处呢?以我的眼界,到现在为止,只看出了三个好处。”
  “是吗?”布兰迪诺嘀咕了一句,等着杜奇威继续说下去。
  “一是调整中国的战略格局,由之前的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通过积极主动的行动给我们制造麻烦,让我们不得不转入战略防御阶段,被动应对中国的战略挑战。二是借此机会扩大以中国为首的集约集团的全球影响力,通过拉拢阿根廷,让更多的中立国家,特别是处于战略真空地带的国家加入集约集团,以最快的速度扩大中国的全球影响力,为今后的全面对抗打下基础。三是帮助中国度过由政权更迭产生的困难时期,让包括我们在内的外界干扰因素不得不把注意力放在中国以外的地方,从而让中国顺利完成政权交接,并且顺利完成政治改革的最后一步。根据我的判断,这三个因素的重要性由低到高。但是……”杜奇威稍微停顿了一下,说道,“我们不能忽视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那就是要达到第三个,也是最重要的目的,必须具备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
  “战争在近期爆发。”
  杜奇威的眉头跳了几下,随即点头表示就是这个意思。
  “与你一样,这些天来,我也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布兰迪诺淡淡一笑,说道,“在裴承毅到达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时候,我就觉得,王元庆在布一个很大的局。当然,这并不表明我赞同那些新闻媒体的观点,而是认为,王元庆玩的不是阴谋,而是阳谋。”
  “什么意思?”杜奇威来了兴趣,摆出了洗耳恭听的样子。
  “事实上,王元庆一直在通过极为隐晦的方式向我们传达着某种信号。”布兰迪诺长出口气,说道,“派裴承毅去阿根廷,就是第一个信号,其含义就是战争不可避免,中国既不会直接介入,也不会袖手旁观。你想想,以裴承毅的影响力,他都去了阿根廷,战争还能够避免吗?更重要的是,裴承毅几乎是中国军队的象征,如果王元庆打算向南大西洋派遣远征舰队,他会做出如此露骨的事情来吗?当然,把裴承毅派过去之后,中国也就不可能让阿根廷任由我们宰割了。”
  “其他信号呢?”
  “第二个信号就是所谓的‘修宪运动’,王元庆借此告诉我们,中国肯定不会在这个时候卷入一场大规模战争,也不希望任何一个盟国卷入大规模战争。你想想,在国内政局急剧变化的时候,中国会把重点放在国外吗?更重要的是,王元庆还借此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扩大冲突,中国肯定会进行还击。当然,不是现在,而是未来。只要新的宪法没有出台,王元庆就是中国的主宰者,也就能够控制新宪法的内容。我们有过所谓的‘门罗主义’,难道中国不会来个‘王元庆主义’?”
  杜奇威苦笑了一下,对布兰迪诺的分析心服口服。
  “当然,王元庆给我们的暗示还不止如此。比如刚刚闹出来的军售案,王元庆就利用饱受争议的军售合同告诉我们,即将爆发的马岛冲突是一场规模有限、甚至连战争都算不上的局部冲突,中国希望能够控制冲突的规模。如果我的判断没有错,以王元庆的风格,要不了多久,肯定在我与乔治会晤之前,他会给出下一个信号,表明中国的决心,也警告我们不要拿马岛问题玩火。”
  “这么说来,我们没有选择的余地了?”
  “当然不是。”布兰迪诺笑了笑,说道,“王元庆为什么要反复暗示与威胁我们?原因很简单,中国承受不起战败、哪怕是盟国战败产生的影响。虽然我们的情况也差不多,也承受不起同样的恶果,而按照博弈原则,在此情况下,相互妥协是最佳选择,但是我们可以借此解决一个之前无法解决的问题。”
  “什么问题?”
  “我们不是一直无法肯定马岛的战略价值吗?”
  杜奇威愣了一下,随即明白了总统的意思。
  “除了你提到的那几个原因之外,我相信,王元庆对马岛的资源更感兴趣。更重要的是,中国的相关勘探技术比我们先进得多,也就有可能比我们更加清楚马岛的情况。根据中国的行动,我们就能做出相应的判断,从而采取正确的应对方式。以我们的地理优势,后发制人是最理想的应对策略。”
  杜奇威没有多说什么,因为布兰迪诺把该说的都说了。
  两人统一了意见,接下来该做什么,也就不言而喻了。
第三十七章
最大限度的保证
  3月17日,西约集团首脑峰会在华盛顿召开。
  虽然按照最初安排,此次峰会主要针对《伦敦条约》带来的影响,协调各成员国在履行相关义务时采取的行动,最大限度维护集团利益,但是南大西洋局势日益紧张,在美国总统与英国首相的影响下,就算其他参会首脑不想淌这潭浑水,会议的主要话题也会转移到与集团利益无关的马岛争端上。只有一点可以肯定,除了英国之外,包括美国在内的所有西约集团成员国都不想卷入马岛争端。
  会议的第一天,墨西哥总统就表达出了某种程度上的担忧。
  按照墨西哥总统的说法,如何切实履行《伦敦条约》对各签约国规定的义务,才是维护西约集团集体利益的关键,也是此次首脑峰会的主要议题,不应该在与之无关、或者与之相悖的话题上浪费时间。
  虽然墨西哥总统的话很含蓄,但是意思非常明确,即西约集团不应该卷入马岛冲突。
  至于这是不是墨西哥总统的意思,那就很难说了。墨西哥既是西约成员国、又是北美自由贸易区成员国,与美国的关系非常密切,甚至算得上美国的第51个州。不管墨西哥总统有多么独到的见解,也不会不事先与布兰迪诺商量吧?
  受墨西哥总统的“影响”,在第一天的会议上,英国首相并为提出马岛问题。
  因为各国首脑事务繁忙,所以首脑会晤只进行3天。按照大会安排,第一天主要确定需要由首脑商讨的话题。英国首相乔治没有提出马岛问题,等于放弃了在会议上讨论该问题的权利。
  不得不说,英国首相非常精明。
  有的时候,“主动放弃”是更加有效的“积极进攻”。
  英国首相这么做,首先就与西约集团的特殊性有关。
  虽然作为新时代的政治军事同盟组织,由美国为首的西约集团与以共和国为核心的集约集团非常相似,比如都以捍卫核心国的利益为主要目的,其他成员国获得由核心国提供的经济、科技、文化、安全等等方面的好处,从而形成更加紧密的同盟体系,更加有效的维护集团内所有国家的利益。但是受历史的影响,西约集团在“积极进去”方面做得远没集约集团彻底,仍然存在很多致命缺陷,比如没有对非核心国之外的成员国的利益做出规定,也就无法在某个成员国的利益受到损害的情况下,发动除核心国之外的其他成员国,启动集团的集体防御机制。正是如此,很多人认为,被称为“第二个北约”的西约集团实际上远远比不上当初的北约集团,因为在北约集团中,任何一个成员国的利益受到侵犯后,其他成员国都有责任与义务为其提供实质性援助。
  当然,形成如此复杂局势的原因更加复杂。
  总体而言,西约集团的所有问题都与现实有关。与之相比,当初北约集团能够形成“集体安全”,在很大的程度上与来自东方(指苏联)的威胁有很大关系。可以说,所有北约成员国都受到了苏联的威胁,因此有必要通过“集体安全”捍卫所有成员国,最大限度的确保所有成员国的安全。西约集团成立时,不是所有成员国受到同一个敌人的威胁,甚至没有几个成员国受到威胁,催生西约集团的不是安全问题,而是关系到国家未来的经济、科技、外交、文化等等有别于传统安全的战略问题。在没有共同安全需要的情况下,自然没有必要推广“集体安全制度”。在很大的程度上,西约集团更像是一个在“电力革命”背景下诞生的经济利益集团,而不是安全利益集团。
  事实上,作为创始国之一的英国,也在西约集团成立的时候反对过“集体安全”。
  原因很简单,西约集团成立时,英国的经济状况正在好转,国防实力达到了本世纪的巅峰状态,美国则在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与共和国明争暗斗;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与伊朗战争让英国吃够了苦头,为了避免再次被美国卷入战争,执政的英国保守党一改工党的对外政策,力图摆脱美国的控制,从而在“集体安全”问题上持保留意见。
  连英国都反对“集体安全”,其他西约创始国的态度就可想而知了。除了美国、澳大利亚与菲律宾之外,包括英国、加拿大、墨西哥、新西兰、新几内亚在内的另外19个创始国均反对施行“集体安全”政策,更加希望美国在关键技术、特别是在与电力革命相关的几项重要技术方面向集团成员国全面开放。虽然在美国的坚决主张下,西约集团成立时,并没完全排除“集体安全”政策,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针对特殊事件采取“集体安全行动”,但是按照相关规定,除了不涉及其他成员国的“双边安全行动”之外,只要有3个及其以上成员国参与的“集体安全行动”就需要获得集团成员国的一致赞同。不管从哪个方面看,如此严厉的“集体安全规则”既是维护普通成员国利益的基石,又是制约集团发展的绊脚石。西约集团成立之后,美国一直在想方设法的改变“集体安全”现状,甚至一度效仿共和国,希望像集约集团那样,通过妥协与让步,形成一套最最基本的“集体安全”体制。美国的努力没有任何收获,原因很简单,作为与历史上的国际利益集团不一样的西约集团,从诞生的那天开始,存在的主要价值就是维护核心国利益,集团其他成员国都是依附在核心国之上的“附庸国”,所以在集团内部,其他成员国既无主动权,又没多少发言权,再在“集体安全”问题上作出让步,等于放弃制约核心国的唯一手段,彻底沦落为核心国手里的棋子,最终使国家利益遭受损失。
  事实上,同样的问题在共和国主导的集约集团也存在。虽然与西约集团相比,因为共和国的领导人有先见之明,加上较为有利的形势,所以集约集团成立时,打的就是“集体安全”的牌子,从而使集约集团在“集体安全”方面走得更远,但是从根本上讲,集约集团也存在相似的问题。比如在阿根廷入约的问题上,不管共和国做了多大努力,其他成员国都坚持按“原则”办事,绝对不会“特事特办”,即阿根廷必须解决与他国的领土、领海等国际争端。这一硬性规定,就是集约集团各成员国对抗核心国的“尚方宝剑”,也是限制核心国利用集团的唯一手段。
  暂且不考虑别的问题,仅此一点就足以让英国首相有所取舍了。
  当然,乔治还得考虑两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一是英国在西约集团的特殊地位,二是马岛争端对其他成员国的影响。
  作为集团中唯一的欧洲国家,英国在西约集团的地位恐怕仅比远在太平洋对岸的菲律宾稍微高一点。这里所说的“地位”,不是由国家实力与战略地位决定,而是由成员国对维护集团利益所起到的作用决定。毋庸置疑,英国能够起到的作用非常有限。在不是最为重要的安全问题上,因为美国能够为所有成员国提供安全保障的情况下,所以英国对其他成员国的意义并不大。在最为重要的经济领域,因为英国“脚踏两只船”,更像欧盟国家,所以没有几个成员国对英国抱太大的希望。在非常重要的科技领域,因为没有掌握多少与电力革命相关的核心技术,所以英国仍然是可有可无。在对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的资源方面,因为英国已经不是昔日的日不落帝国,本土资源又极为稀少,所以英国的地位同样非常尴尬,甚至被部分成员国认为拖了集团的后腿。
  相对而言,马岛对其他成员国的影响就更加明显了。作为“西半球集团”(因为西约集团的大部分成员国都在西半球,所以有了这个戏称),在22个创始国与17个加盟国中,美洲国家就有31个,除掉美国与加拿大,另外29个全是拉美与加勒比国家。由此可见,西约集团的绝大部分成员国都与阿根廷有着不错的关系,至少在历史、文化、传统等等方面更加偏向于阿根廷,而不是英国。虽然受美国的影响,没有几个西约国家承认阿根廷对马岛的主权,更没有哪个成员国敢于支持阿根廷收复马岛,但是在国内民意的影响下,肯定不会有多少拉美与加勒比国家的政府会明目张胆的支持英国。
  综合这三点因素,情况就可想而知了。
  用《泰晤士报》在3月16日的专题评论中的话来说,乔治去华盛顿的主要目的不是参加首脑会晤,更不是寻求西约集团的帮助,而是借此机会与布兰迪诺单独会面,争取获得美国的单方面援助。
  不得不说,英国媒体的评论很到位。
  白天的会议结束后,英国首相就忙不跌的“单独拜访”了美国总统。
  似乎都猜到布兰迪诺会首先与乔治进行单独会晤,所以当天晚上,没有其他国家的首脑要求与美国总统面谈。
  因为乔治没有带随行的内阁官员,所以布兰迪诺也只叫上了几名顾问。
  会谈一开始,气氛就有点紧张。
  作为工党领袖,乔治首先明确了英国的立场,即不管在什么情况下,英国都是美国最坚定的盟友,也是最值得美国信赖的盟友。虽然事实是否如此还有待商榷,毕竟现在的工党早就不是30年前的工党,任何政党都要根据选民的喜好调整政治纲领,连续输掉好几届大选之后,如果不是积极主动的调整了政治路线,工党也不可能成为执政党。但是从乔治的态度来看,至少他个人的诚意值得信任。更重要的是,根据CIA提供的情报,在前来参加首脑会晤之前,乔治与法国总统、德国总理、意大利总理、以及欧盟轮值主席荷兰首相进行了大约2个小时的视频会议。从乔治在白宫的表现来看,欧盟内部并未就马岛争端达成一致意见,或者说没有在是否给予英国支持的问题上做出最终决定,不然英国首相也不会在美国总统面前表现得如此“谦恭”。
  英国首相的表现,让布兰迪诺与杜奇威都暗自松了口气。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36/11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