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校对)第86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64/1195

  “保持安静。”肖靖波扫了众人一眼,把目光转向了电子军官,“噪音控制系统能够坚持多久?”
  “最多十五分钟。”电子军官擦掉了额头上的汗水。
  “足够了。”肖靖波也长出了口气。
  这时,艇外传来了两下沉闷的爆炸声,指挥中心内的官兵,以及其他舱室内的官兵都松了口气。在共和国最优秀的潜艇艇长的指挥下,30多名潜艇官兵到鬼门关走了一趟,由赶了回来。
  “安邦,重新计时,十四分钟后减为怠速。”肖靖波敲了敲火控屏幕,等韩安邦走过来后才说道,“到这边找个地方藏起来,确认美国佬没有跟上来之后,再发射通信浮标,报告我们的方位与情况。”
  韩安邦点了点头,表示明白艇长的意思。
  肖靖波没有离开指挥中心,而是坐到了艇长的位置上,从包里掏出香烟,抽出一根之后,把烟盒递给了旁边的轮机长。虽然按照共和国海军最新订下的规矩,即便是艇长,也不能在指挥中心内抽烟,但是按照潜艇部队不成文的规矩,在需要放松的时候,谁也不会管海军纪律部门订下的那些破玩意。
  很明显,“蝠鲼”号上的官兵都需要好好放松一下。
  虽然开始的战斗并不激烈,但是对于这艘从未参加过实战的潜艇,以及30多名在出港的时候不知道要开赴战场的官兵来说,同时与3艘美国潜艇交手,而且还要面对一个实力旗鼓相当的对手,绝对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接到潜艇司令部发来的命令,肖靖波立即下达了战斗命令,却没有急于发起攻击。
  当时,“蝠鲼”号所处的位置非常尴尬。虽然距离X艇足够近,即便X艇的性能与“蝠鲼”号相当,哪怕也有主动噪音控制系统,受技术限制,主动噪音控制系统还无法干扰潜艇与鱼雷上的主动攻击声纳发出的声波,而且在可以遇见的未来,受功率限制,主动噪音控制系统都无法对付主动攻击声纳,因此只要“蝠鲼”号抢先攻击,有足够大的把握在对手还击之前干掉X艇,但是干掉X艇之后,“蝠鲼”号将面临2艘“亚特兰大”级攻击潜艇的左右夹击。以当时的情况,就算“蝠鲼”号用侧舷被动声纳锁定2艘“亚特兰大”级,然后以线导攻击的方式引导鱼雷逼近2艘美国潜艇,不存在火控通道不够用的问题,也要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即必须首先攻击前面的X提灌内,以免遭到最先进的美国潜艇的反击,然后才能攻击2艘“亚特兰大”级,因为“亚特兰大”级在“蝠鲼”号两侧,所以能够用侧舷被动声纳发现“蝠鲼”号发射的鱼雷,从而大致确定“蝠鲼”号的位置。只要2艘“亚特兰大”级的艇长稍微有点头脑,都会主动减速,绕到“蝠鲼”号的后方,启动位于艇艏的主攻击声纳,搜寻“蝠鲼”号所在的海域,然后用重型鱼雷攻击“蝠鲼”号。只要2艘美国潜艇同时转向,离开侧舷被动声纳的理想探测区域,“蝠鲼”号只能被迫转向,要么咬住左侧的美国潜艇、要么咬住右侧的美国潜艇,不可能同时咬住两艘美国潜艇。也就是说,斗到最后就算提前干掉了X艇,“蝠鲼”号也只能干掉1艘“亚特兰大”级,然后被另外1艘“亚特兰大”级发射点鱼雷击沉。
  别说以稳重见长的肖靖波,就算换了华剑锋与刘海峰,也不会贸然行动。
  考虑清楚这一点,肖靖波更加不会冒险了。
  事实上,优势仍然在肖靖波的手里,3艘美国潜艇都没有发现“蝠鲼”号。对肖靖波来说,只需要在攻击前做好一件事情,就能取得完美的战果,即主动拉开距离,把3艘美国潜艇放到前面去。
  对“蝠鲼”号来说,这不是什么难事。
  减速航行2个小时后,“蝠鲼”号再次将航速提高到了12节,也就是3艘美国潜艇的航行速度。
  此时,已经是当地时间28日19点45分了。
  锁定3个目标后,肖靖波让军械长为鱼雷输入了火控数据。
  攻击战术并不复杂,“蝠鲼”号同时发射8条鱼雷(从鱼雷发射管发射的6条为650毫米重型反潜鱼雷,从弹药舱发射的2条为533毫米重型反潜鱼雷),2条650毫米重型反潜鱼雷与2条533毫米重型反潜鱼雷分别攻击2艘“亚特兰大”级,4条650毫米重型反潜鱼雷集中攻击X艇,除了2条533毫米重型反潜鱼雷采用自导攻击模式之外,攻击“亚特兰大”级的2条650毫米重型反潜鱼雷占用2条火控通道,攻击X艇的4条650毫米重型反潜鱼雷以“1+1”的方式占用2条火控通道。
  关键不是如何分配火力,而是如何设计攻击航线。
  说简单点,鱼雷只不过是比潜艇小得多的潜航器,航行时肯定会发出噪音,要想最大限度的提高鱼雷的攻击命中率,除了提高鱼雷的性能之外,还得在战斗中精心设计鱼雷的攻击航线,尽可能的提高鱼雷的隐蔽性。
  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只要让鱼雷在目标的“声纳盲区”中航行就行了。
  正是鱼雷攻击战术的进步,早在几年前,共和国海军与美国海军就提出了“潜艇编队战术”,把攻击潜艇当成“水下战斗机”,以编队作战的方式提高攻击潜艇的作战效率。因为潜艇不是战斗机,没有哪个国家像生产战斗机那样建造潜艇,所以“潜艇编队战术”一直处于理论研究阶段,并没得到各国海军的认同。只不过,在共和国与美国的潜艇部队中,与编队作战有关的讨论已经深入到了基层。只要条件允许,潜艇艇长就会想方设法的与其他艇长配合行动。
  “蝠鲼”号要对付的3艘美国潜艇就采用了“编队战术”。
  不管是攻击潜艇,还是战略潜艇,因为会产生巨大噪音的推进系统部署在尾部,所以艇尾方向一直是被动声纳的探测盲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战略潜艇主要采用两个办法,一是使用拖拽式声纳,二是做无规则的回旋机动。很明显,这两个办法在攻击潜艇上都不太适用。虽然各国攻击潜艇都配备了拖拽式声纳,但是在绝大部分时候,拖拽式声纳根本派不上用场。说简单点,在可以使用拖拽式声纳的时候,攻击潜艇基本上不需要考虑来自后方的威胁,或者说周围根本没有威胁,而在需要考虑潜在的威胁时,为了保证机动性,攻击潜艇的艇长都不愿意放出拖拽式声纳,极端情况下甚至会主动切断拖拽式声纳。用共和国潜艇艇长总结出来的经验,只有在搜寻潜在对手的战略潜艇等低强度对抗中,攻击潜艇才有使用拖拽式声纳的机会,而在高强度对抗与作战行动中,攻击潜艇很少有机会使用拖拽式声纳。回旋机动的问题也一样,攻击潜艇不是战略潜艇,很少在某一海域进行往返巡逻,执行的任务往往具有时限性,也就必须减少航渡时间。就拿“蝠鲼”号这次的作战行动来说,为了及时到达交战海域,不得不一度将航速提高到30节以上,哪有时间在途中逗圈子?
  对攻击潜艇来说,要想解决“声纳盲区”带来的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编队行动。
  2艘“亚特兰大”级除了掩护前面的X艇之外,还利用侧舷声纳,监视对方艇尾方向上的动静,做到相互掩护。如果不是启动了主动噪音控制系统,恐怕“蝠鲼”号早就被美国潜艇发现了。
  作为攻击方,肖靖波就得充分利用敌艇的“声纳盲区”。
  按照军情局提供的情报,以及其他潜艇与美国潜艇对抗后总结的数据,“亚特兰大”级尾部声纳盲区在水平左右15度与垂直左右10度之间,为一个椭圆形截面的漏洞区域。虽然不清楚X艇的声纳盲区有多大,但是按照“亚特兰大”级计算,就能得出3艘潜艇声纳盲区的重叠区域。在这个区域内,3艘潜艇的被动声纳都发现不了逼近的鱼雷。也就是说,只要让鱼雷尽量在这个区域内毕竟目标,就能最大限度的提高鱼雷的攻击成功率。
  对肖靖波,以及军械长来说,高度发达的电子设备帮了大忙。
  在火控计算机的帮助下,军械长不用像20年前的前辈那样靠脑袋计算火控数据,所有复杂计算工作都交给了计算机,军人要做的只是确定是否攻击,在什么时候攻击,以及下达攻击指令。
  当然,下达攻击指令不是军械长的事情。
  20点不到,肖靖波开始下达攻击前的准备指令。
  也就在这个时候,X艇突然左转,2艘“亚特兰大”级也跟着左转。
  没等肖靖波反应过来,3艘美国潜艇就开始加速。
  很明显,美国潜艇肯定收到了新的命令。
  根据当时的情况,3艘美国潜艇很有可能收到了前去拦截“快速船队”的命令,因为当时快速船队已经离开了里奥加耶戈斯,而且3艘美国潜艇就在马岛西北海域,除了在马岛西面活动的1艘英国潜艇与1艘“亚特兰大”级之外,这3艘美国潜艇距离“快速船队”可能经过的航线最近。更重要的是,那艘“快速”级与“亚特兰大”级参与了伏击阿根廷船队的作战行动,只有“快速”级的鱼雷架上还有4枚反舰导弹,而“蝠鲼”号跟踪的3艘美国潜艇没有参加伏击阿根廷船队的战斗,应该各有10多枚反舰导弹。“快速船队”离港后,就以75节以上的速度向西航行,美国海军不可能不知道,对付“快速船队”的理想武器不是重型鱼雷,而是反舰导弹。如此一来,美国海军肯定会让3艘潜艇转向南下。
  问题是,美国潜艇突然转向加速,让局势变得对“蝠鲼”号不太有利了。
  如果是以往,肖靖波肯定会忍住气,保持相同的速度追上去。因为不清楚美国潜艇转向加速的目的,所以肖靖波不能忍。
  摆在他面前的选择只有一个,立即抢先发起攻击,然后应付美国潜艇的反击。
  虽然肖靖波不喜欢冒险,但是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他也不害怕冒险。
  20点15分,“蝠鲼”号以齐射的速度发射了8条重型鱼雷。
  因为美国潜艇已经转向,而且加快了航行速度,所以“蝠鲼”号发射的鱼雷不得不以更快的速度追赶美国潜艇,并且提前离开美国潜艇的“声纳盲区”,进入美国潜艇侧舷声纳的探测范围。
  万幸的是,肖靖波拥有足够丰富的实战经验。
  决定抢先攻击的时候,肖靖波调整了攻击安排,用4条650毫米重型反潜鱼雷攻击2艘“亚特兰大机”级,另外4条鱼雷攻击X艇。更重要的是,肖靖波让2条自导攻击的533毫米重型鱼雷从一开始就以最快的速度冲向X艇,而6条650毫米重型鱼雷则以安静航速跟在533毫米重型鱼雷的后面。虽然这样做,会使鱼雷提前暴露,给美国潜艇更多的规避时间,但是也能掩护6条650毫米重型鱼雷,并且让“蝠鲼”号根据美国潜艇做出的反应调整鱼雷的攻击方式,提高鱼雷的攻击效率。
  肖靖波必须搞清楚一件事情:X艇是不是一艘与“蝠鲼”号旗鼓相当的攻击潜艇。
  从一开始,肖靖波就没把2艘“亚特兰大”级放在眼里。如果没有X艇,就算面对更多的“亚特兰大”级,肖靖波也有十足的把握。
  为了搞清楚X艇的“性质”,肖靖波不能一次把所有赌注都押上去。
  攻击2艘“亚特兰大”级的行动没有多少悬念。虽然全速航行的533毫米重型鱼雷很快就暴露了行踪,2艘“亚特兰大”级攻击潜艇也立即加速转向规避,但是在2位美国潜艇艇长回过神来之前,由“蝠鲼”号的火控计算机通过光纤导线控制的4条650毫米重型反潜鱼雷已经调整了方向,沿最短的航线追了上去。“亚特兰大”级攻击潜艇的最大潜航速度不会超过45节,而650毫米重型反潜鱼雷的安静航速都在55节以上,冲刺时能够以75节的速度航行40海里以上。也就是说,在650毫米重型鱼雷开始冲刺的时候,只要距离没有超过16海里,就能追上“亚特兰大”级攻击潜艇。事实上,发射鱼雷的时候,“蝠鲼”号距离2艘“亚特兰大”级的距离都在10海里之内。按照共和国海军的测试,在对付与“亚特兰大”级性能相当的“虎鲸”级时,2条650毫米重型反潜鱼雷的命中率都在99%以上,基本算得上万无一失了。
  2艘“亚特兰大”级“挣扎”了不到20分钟,就在沉闷的爆炸声中沉入海底。
  可是,战斗在这个时候才刚刚开始。
  攻击X艇的行动不但不顺利,反而给“蝠鲼”号惹来了麻烦。
  在2艘“亚特兰大”级规避鱼雷的时候,X艇从“蝠鲼”号面前消失了!
  肖靖波以最快的速度做出了反应:立即切断鱼雷导线,启动主动噪音控制系统。
  万幸的是,攻击2艘“亚特兰大”级的4条650毫米重型鱼雷早已输入火控数据,随时都能进入自导攻击状态,不需要“蝠鲼”号提供更多的攻击数据。
  由此可见,肖靖波早就料到X艇不好对付,为自己留了一手。
  等到肖靖波下达命令的时候,韩安邦等官兵也反应了过来,X艇是一艘与“蝠鲼”号旗鼓相当,也装备了主动噪音控制系统的先进潜艇!
第六十九章
命不该绝
  根据“蝠鲼”号的战斗记录,发射第一条533毫米重型反潜鱼雷的时间为20点15分12秒,X艇从“蝠鲼”号的被动声纳上消失的时间为20点22分27秒,也就是说X艇在7分钟多一点的时间内做出了反应。“蝠鲼”号上的主动噪音干扰系统在事先没有准备的情况下,需要5分钟才能启动,因为系统反应速度主要由软件的执行效率决定,而软件的执行效率又是主要性能指标,所以由此可知,X艇的主动噪音干扰系统不会比“蝠鲼”号差,基本上处于同一水平。
  如果没有“蝠鲼”号射出的鱼雷,两艘世界上最先进的潜艇最多是擦肩而过。
  因为有了那8条“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重型反潜鱼雷,所以“蝠鲼”号与X艇不可能“一笑泯恩仇”,必得分出个高下。
  前面已经介绍过,“主动噪音控制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非常简单。追根溯源的话,早在21世纪初,俄罗斯的科学家就提出用相干技术制造噪音控制系统。另外,在情报界得到广泛应用的“语音干扰设备”用的也是相同的原理,只不过干扰的不是所有声音,只是人的话语声。
  那么,什么原因让“主动噪音控制系统”直到21世纪30年代才问世呢?
  在实用化上,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计算机性能,二是干扰能量源。没有性能强大的计算就不可能及时处理搜集到的声音信号,也就无法对声音信号进行干扰。“噪音控制”本身就是将声波的能量转变为内能,按照相干原理,干扰源输出的能量必须与干扰对象完全一致,因为自然界的噪音非常多,所以干扰源的功率非常惊人。直到神经网络计算机与可控聚变反应堆大规模应用,“主动噪音控制系统”的两大难题才得到解决。也正是如此,“主动噪音控制系统”才出现在了21世纪30年代初设计的潜艇上。
  从中可以看出,“主动噪音控制系统”有一个很大的缺陷。
  那就是,如果外界噪音的强度太大,系统就会过载,甚至出现故障。
  在“蝠鲼”号进行的测试中,这个问题非常突出。因为主动攻击声纳的输出功率往往以千瓦计算,强度非常惊人,所以“主动噪音控制系统”对付不了主动攻击声纳发出的高强度次声波。
  按照“蝠鲼”号在测试中总结出的经验,必须尽量避免进入敌艇正前方的主动声纳覆盖范围,如果无法避免,要么加速逃逸,要么关闭“主动噪音控制系统”,绝对不要在敌艇使用主动声纳的时候启动“主动噪音控制系统”。
  问题是,潜艇在作战中遇到的强噪音源不止主动攻击声纳。
  别的不说,鱼雷在近距离爆炸时,不但要产生极为猛烈的冲击波(海水不可压缩,传递爆炸能量的效率远远超过空气),还会产生各种频率的高强度声波。在“蝠鲼”号进行的测试中早就证明,鱼雷爆炸对“主动噪音控制系统”产生的影响要比攻击声纳高得多,如果爆炸距离太近,甚至有可能烧毁整个系统。
  毫无疑问,面对鱼雷爆炸产生的高强度声波,“主动噪音控制系统”没有任何办法。
  当然,这也开拓了海军的视野。
  虽然在2035年底,有足够的理由相信美国在相关领域的研究远远不如共和国,但是共和国海军未雨绸缪,考虑到美国也有能力研制出“主动噪音控制系统”,所以在“蝠鲼”号的海试项目中加入了针对“主动噪音控制系统”的探测技术。
  因为“主动噪音控制系统”能够干扰所有频段的声波,只要能够提高输出功率,甚至能够对付主动攻击声纳,所以任何被动探测设备都派不上用场。不得不说,共和国的工程师有那么股不认输的劲,在提出了好几种方案之后,就有几名年轻的科学家利用声波在介质中的散射原理,提出了用“爆破探测法”。原理很简单,就是用爆炸做声源,通过分析爆炸产生的声波在海水中传递、反射、折射等等现象确定目标方位的方法。当然,按照工程学的一般原则,原理越简单、实现的难度越大。因为爆炸产生的声波没有规律,而声波在海水中传播会受到温度、盐度、海流等等因素的影响,所以“爆破探测法”实用化的前提条件仍然是性能超强的计算机。
  毋庸置疑,“蝠鲼”号上的计算机在所有潜艇中都算得上一流。
  进入2037年,“蝠鲼”号的一个主要测试功课就是验证“爆破探测法”的有效性,因为这是实现“无源探测”的有效手段。随着“无源雷达”逐步普及,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海军的水下探测技术也将进入“无源时代”。虽然从长远来看,利用各种自然声波才是实现无源探测的根本,但是在最初阶段,肯定要找一些窍门,降低技术门槛。因为把探测目标所需的声波源放到了潜艇外面,所以“爆破探测法”就是这样的窍门。
  前往印度洋参加联合演习的时候,“蝠鲼”号就测试了“爆破探测法”。
  说来也简单,用潜艇上的被动声纳接收外界的噪音,然后由中央火控计算机对噪音进行全面分析,最终绘制出周围的水下态势图,再与之前搜集到的态势图对比,由两者的差别确定目标情况。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64/11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