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校对)第90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01/1195

  没有见到李存勋,军情局长也不会参加这种“大型活动”。
  “老裴……”
  被袁晨皓用胳膊肘撞了一下,裴承毅朝主席台看了过去。
  以往的会议上,王元庆身边会有两个位置,一个是留个顾卫民的、一个是留给颜靖宇的。这种安排位置的方式,明确无误的告诉其他人,顾卫民与颜靖宇的政治地位。这次,王元庆身边只有一个位置,而且留给了顾卫民。哪怕是最不懂政治的军人,也能看出这个安排的意思。
  会议还没正式开始,第一个问题,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已经得到解决。
  既然王元庆已经选择了顾卫民,接下来的几个议题就没什么悬念了。
  谁都知道,顾卫民在政治上是守成有余、进去不足。当年,他在赵润东的全力支持下仍然败给了王元庆,除了纪佑国、彭茂邦与潘云生等人介入之外,与他自身的缺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顾卫民能够在王元庆的政府内担任要职,甚至长期以来都是实质上的国家二号领导人,与他的这个缺点也有关系。不管怎么说,顾卫民是一个缺乏野心与欲望的政治家,也就是一个没有多少威胁的政治家。王元庆没有重用叶致胜,也没有立即赋予颜靖宇足够的权力,与两人的政治野心有很大的关系。
  由顾卫民接班,足以表明王元庆对共和国的未来并不乐观。
  会议正式开始后,首先由焦魃山就中央小组推举顾卫民为下一任国家元首候选人的议题征集意见。毋庸置疑,身为中央小组成员,也就是具有全体代表大会代表身份的参会人员都没表示反对。因为王元庆是中央小组的组长,所以按照相关规定,将由他在全体代表大会上推举顾卫民为下一任国家元首。虽然在新的选举法正式实施之后,将在本月内重新选举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而且各地方小组、各委员会都有权推举国家元首候选人,因此顾卫民面对的不是简单差额选举,而是激烈竞争,但是新的制度刚刚推广,再加上王元庆的威望,没人能够对顾卫民构成威胁。
  在焦魃山征集意见的时候,裴承毅特别留意了颜靖宇的神色。
  作为这轮斗争的失败者,颜靖宇的损失最大。只不过,裴承毅并没看出国务院总理有什么不满的地方。毫无疑问,不是总理太有城府,就是元首别有安排,或者两种情况都有可能。不管怎么说,颜靖宇不是问题。
  因为全体代表大会的委员长是通过选举委员会推举,再由全体大会表决产生的,所以没有拿到会议上讨论。只是国家元首不能兼任全体代表大会委员长,顾卫民成功当选国家元首之后,肯定会诞生新的委员长。
  问题就在这里,由谁来坐这个位置?
  肯定不是颜靖宇,因为按照宪法修正案的规定,国家副元首不再可有可无,顾卫民上台之前,也就是在得到王元庆的推举之后,必须提出国家副元首人选,然后一同接受全体大会表决。也就是说,国家元首与国家副元首是一同选出来的,国家副元首不但是国家的二号实权人物,是国家元首的“替补”。虽然国家副元首的职权范围存在很大的争议,并为通过宪法修正案得到确定,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那是国家副元首是必须存在的,而且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有很大的发言权。
  颜靖宇的神色已经说明,他将是国家副元首的唯一候选人。
  因为有了国家副元首,所以全体代表大会委员长只是国家三号领导人。虽然在宪法修正案中明确规定了全体代表大会的职权范围,从而使全体代表大会的作用显著提升,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立法机构。别的不说,如果没有得到全体代表大会的支持,中央政府出台的所有行政法案都可以看成是非法法案。但是在共和国的权力结构中,全体代表大会的地位仍然不如国务院,全体代表大会委员长的影响力更比不上国务院总理。原因很简单,全体代表大会本来就是各个利益集团扯皮的地方,全体代表大会委员长的话语权相当有限,很多时候只是具有“代表作用”,而国务院是最高行政机构,是分工协作的政府部门,总理不但是国务院的总指挥,还是最高领导者,拥有很大的决策权。
  也就是说,在全体代表大会委员长不再是国家二号领导人之后,这个位置有点尴尬。
  想明白这个问题,裴承毅就朝叶致胜看了过去。
  显然,处境最尴尬的就是叶致胜。
  虽然裴承毅不是政治家,更不是政府官员,但是他也知道民间的传言。按照一些老百姓的说法,在王元庆确定由顾卫民接任国家元首之后,叶致胜就一直在为全体代表大会委员长的位置而努力。原因很简单,当时王元庆还没有提出宪法修正案,也就没有把国家副元首的职位确定下来,叶致胜积极谋求委员长的位置,摆明了就是要趁此机会超过颜靖宇,成为共和国的二号领导人。也就是说,即便不可能在2037年上台执政,也要争取在10年之后成为共和国国家元首。为此,叶致胜做了很大的努力,很早就开始活动造势,仿佛王元庆已经安排他出任委员长了。事到如今,叶致胜是进退两难。如果死咬着不放,肯定会安排他担任全体代表大会委员长,而且很有可能让国家副元首分管立法工作,从而用颜靖宇进一步压制叶致胜,以确保颜靖宇在10年后的接班人地位。如果回心转意,因为外界早就认为叶致胜会出任委员长一职,所以王元庆早就对国务院总理做了安排,从而使叶致胜得罪更多的中央领导人。
  不管怎么说,王元庆打压叶致胜的意图非常明显。
  问题是,王元庆为是没要打压叶致胜?
  裴承毅想不明白这个问题,也没有几个人想得明白。
  严格地说,叶致胜追随王元庆几十年,对王元庆忠心耿耿,虽然在某些方面表现得比较幼稚,政治才华也不是那么出众,但是在很多时候,叶致胜的表现还是对得起国务院总理的基本要求,至少在处理行政事务方面,叶致胜的能力是有目共睹。
  一定要找原因的话,只能归结为两点。
  一是叶致胜与军方的关系不是太好。担任国防部长期间,他与以总参谋长为首的将领争权夺利,搞得王元庆左右为难。因为与军队里的少壮派关系密切,所以很多时候,王元庆不得不偏向总参谋部,直到提出第三次军事改革才提高了国防部的地位。如此一来,在最需要军队支持的时候,也就是需要军队来推动政治改革的时候,王元庆肯定不会给军队制造新的麻烦,也就不会给予叶致胜太大的发展空间。更何况,下任总参谋长林啸雷是个脑袋缺根筋的军人,要是让他与叶致胜卯上,不出问题才是问题。
  二是叶致胜的背景,即叶致胜在政府以外的关系网络。虽然叶致胜与他远房堂叔叶永畿的往来并不紧密,但是这几年叶宏集团在共和国搞得有声有色,俨然成为了仅次于三坚集团的第二大民营集团(更像是财团),所以很多老百姓把叶宏集团的蓬勃发展与叶致胜联系在了一起,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甚至宣称正是在常务副总理的帮助下,叶宏集团才能在共和国扎根立足,并且进军军火行业。当然,也有人反过来说,即叶致胜是在叶宏集团的支持下才有了现在的政治成就。虽然王元庆不会被舆论左右,但是在安排高层领导人的时候,肯定会有所顾虑,也就不会让叶致胜坐上总理的位置。
  不管怎么说,叶致胜是没有多少戏可唱了。
  那么,下一界总理到底是谁呢?
  要知道,国务院总理这个位置可大可小,在某些时候发挥的作用比元首还要突出。别的不说,就在10多年前,赵润东的第一届任期内,也就是王元庆还在广西搞地方发展的时候,当时担任国务院总理的庞兴龙就有很大的发言权,甚至对赵润东的权力产生了限制。直到王元庆回到中央,由顾卫民出任国务院总理的时候,总理权限才有所降低,国家大权落到了元首与副元首的手中。
  从某种意义上讲,总理的职权是由元首决定的。
  说简单点,如果元首够强硬、够厉害,总理的职权就非常有限,因为元首与总理的行政权限上有很大的重合部分,只要元首不肯放权,总理就没有多少自主权。相反的话,总理的影响就非常惊人,特别是在民主政治制度还不过完善的情况下,国务院总理就是共和国的大管家,几乎能够参与所有国家事务的决策工作,并且在重大事务中拥有仅此于国家元首的发言权。
  毋庸置疑,共和国的民主政治制度还不够完善。
  虽然宪法修正案在全民表决中获得通过之后,行政立法的地位已经大大降低,全体代表大会不但有权力否决行政立法,而且没有得到全体代表大会支持的行政立法都不具有法律效力,也就不会得到遵守与尊重。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进步。以往只要行政立法不被全体代表大会否决就具有法律效力。而全体代表大会不可能对每一部行政立法进行审议表决,导致大部分行政立法成为了法律,并且具有法律效力,即政府拥有立法权。现在的情况变了样,等于削弱了政府的权力。但是谁都无法否认,作为各项基本政策的制订者,国务院的权力非常巨大,对共和国公民的日常生活与生产的影响也最为巨大。别的不说,受全球大萧条影响,共和国减缓了金融的市场化改革,即金融决策权仍然在国务院的手里,没有移交给中央银行,民营金融机构的活动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仅此一点就让国务院拥有了超乎想像的影响力。这几年来,社会上一直在呼吁加强中央银行的权力与地位,向对民营资本开放金融市场,就是要让加大金融的市场比例,降低政府的影响。
  由此可见,国务院总理的人选非同一般。
  如果考虑到实际情况,那就更加复杂了。
  王元庆挺颜靖宇的意图非常明显,虽然没有让颜靖宇接班,但是谁都看得出来,最多10年之后,颜靖宇就将成为国家元首。因为颜靖宇在总理的位置上干了5年,而且表现非常突出,其治理国家的能力得到了承认,所以颜靖宇坐上副元首的位置后,肯定主管国内事务,特别是经济发展与基础建设。实际上,这也是王元庆的分工。顾卫民经验老到,主要职责是推动政治改革与军事改革。如果由叶致胜担任委员长,表明王元庆不大希望在近期内出现一个强有力的立法机构,因此叶致胜的工作就是管好全体代表大会。在这一套中央领导班子中,只缺乏一个方面的人选,那就是外交工作。
  事实上,几十年来,共和国的外交工作一直由最高领导人亲自负责。
  虽然纪佑国时代的黄国巍非常有名,甚至被美国的《时代》杂志多次评为全球风云人物,赵润东与王元庆时代的阎尚隆也很有名气,是国际社交场合中的一大名人,但是归根结底,从纪佑国时代开始,共和国就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外交部长,不管是黄国巍、还是阎尚隆,实际上都是国家领导人的传话筒。虽然在绝大部分人看来,赵润东不是一个精通外交的领导人,但是在他的第二届任期内,王元庆弥补了他的缺陷。可以说,当时让王元庆以副元首的身份参于国家大事的决策工作,与赵润东缺乏外交能力,需要一个精通外交,而且懂得如何应付国际矛盾的助手有很大的关系。
  问题是,顾卫民、颜靖宇与叶致胜在外交上的造诣都不怎么样。
  只有叶致胜稍微好一点,可距离大国外长的水平还差了很大一截。
  从共和国所处的局势来看,虽然在接下来的10年内,主要工作肯定得放在国内,经济建设、政治改革、军事改革、社会发展、民主进步等等都需要倾注大量的精力,在几乎没有周边威胁的情况下,共和国不可能把重点放在国外,但是国际局势不会因此稳定下来,两个超级大国的对抗也不会偃旗息鼓,反而会因为双方都倾注国内建设,而使国际斗争变得更加复杂多变,毕竟双方都希望通过国际斗争牵制对手。如此一来,共和国需要一个拥有杰出才能的外交家,而且还得给予其相应的权力与影响力。
  毫无疑问,共和国不缺乏这样的人才。
  15年来,阎尚隆已经用行动证明了他的才能,而且他还足够年轻,就算再干10年,也没有任何问题。
  也就是说,阎尚隆出任国务院总理的可能性最大。
  事实上,这么一来,国务院与副元首官邸的冲突就能得到控制。不管怎么说,颜靖宇在掌握大权之前,不可能在国际社会上抛头露面,就如同当年的王元庆一样,会表现得非常低调。也就是说,颜靖宇不会在外交问题上与阎尚隆争夺发言权,实际上当年的王元庆也很少与外长争夺发言权。更重要的是,阎尚隆早就进入了决策圈,对中央的局势非常清楚,只要他稍微有点头脑,就会在顾卫民与颜靖宇之间找到一个理想的平衡点。事实上,当年阎尚隆就是这么做的,从而才在王元庆执政期间坐稳了外交部长的位置。也就是说,阎尚隆肯定会在外交政策上正确副元首官邸的意见,在不违背顾卫民的意思的情况下,尽量与副元首官邸保持一致步调。
  这么安排下来的话,中央决策层的矛盾就能得到控制。
  可以说,只要叶致胜能够稳住气,中央决策层就不会有什么大问题。
  毫无疑问,王元庆肯定会给叶致胜打招呼,而且会做相应安排。别的不说,王元庆让李存勋留下来,就是最有力的安排。要知道,只要李存勋还在中央活动,别说叶致胜不敢轻举妄动,顾卫民都得有所顾虑。再加上坐上总参谋长位置的林啸雷,以及被派到外面去的各路“诸侯”,就算脑袋缺根筋的人都能明白,王元庆可以离开元首府,可是他的影响力绝对不会轻易散去。
  看清楚这个问题,裴承毅就知道,这次会议不仅仅是解决接班人的问题。
第一百一十二章
热点话题
  焦魃山介绍完会议情况,王元庆就登场了。
  虽然在涉及到国家领导人的问题上,王元庆没有说得过于明确,毕竟按照即将正式生效的宪法修正案,只有全体代表大会才有权决定国家领导人,现任国家领导人是无权决定下任国家领导人的,但是王元庆的意思非常明确,那就是不管由谁上台执政,保持政局稳定是第一要务,而军队、中央政府与立法机构是维持稳定的主要力量,在此期间,各部门、单位都要做好本质工作。
  谈完政府换届的事情,王元庆直奔主要话题,即国内国外发展形势。
  这是一个非常笼统的话题,主要由王元庆发言,顾卫民与颜靖宇偶尔说上两句,其他参会人员全是听众。可以说,王元庆谈的国内国际要点与裴承毅的猜测基本一致,其他参会人员也有类似的猜测,所以大会在这个时候显得有点沉闷。直到最后的时候,裴承毅才打起精神,因为王元庆提到了一个他没想到的热点。
  蒙古问题!
  可以说,蒙古问题不但是热点话题,还是敏感话题。
  虽然在21世纪初,特别是2002年的网络经济泡沫破灭之后,受国家经济飞速发展的影响,民族主义情绪在共和国高涨,一些所谓的愤青开始拿蒙古说事,认为蒙古是共和国的一部分,是被强行分离出去的,共和国应该在适当的时候收复蒙古。但是总体而言,特别是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收复蒙古”的言论就非常少了,即便是在第四次印巴战争之后,也就是共和国正式在国际舞台上与美国对垒之后,也没有多少共和国公民关心蒙古问题,很多年轻一代根本就不清楚蒙古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变化也是一种进步,表明百姓变得更有主见,也更加关心自身的利益,而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换句话说,如果连现在的民众利益都无法实现,凭什么谈论民族主义呢?
  问题是,共和国的领导人无法回避蒙古问题。
  共和国建国以来,一直没有正面蒙古问题,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蒙古与俄罗斯(前苏联)的关系。换句话说,蒙古问题,实际上是共和国与俄罗斯(前苏联)的问题,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有点政治觉悟的人都知道,只要共和国与俄罗斯的关系没有发生重大转变,蒙古问题就不会有任何变动。
  事实也确实如此。
  2015年,联合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纪佑国就与俄罗斯总统进行了单独会晤,其中就谈到了蒙古问题。当时主要是针对2014年冬季到2015年春季发生在蒙古的冰雪灾害,共和国希望在人道主义援助上与俄罗斯达成一致意见,即不能由共和国单独承担义务,而俄罗斯却享受好处。随后,纪佑国又访问了莫斯科,再次与俄罗斯总统会晤,而这次两人谈的不是人道主义援助问题,而是如何应付美国在蒙古地区的渗透行动。
  早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也就是前苏联解体之后,美国就开始向蒙古渗透。
  按照美国在21世纪初提出的“全球战略规划”,蒙古的地位仅次于几个热点地区,是美国必须努力控制的战略要地。受此影响,在2013年之前,美国每年都向蒙古提供上千万援助资金,并且接纳数百名留学生。看上去,美国的这点小恩小惠算不了什么。问题是,蒙古只有200多万人,绝大部分还是居无定所的牧民,首都乌兰巴托的人口还不到20万,政府官员不到1万人。也就是说,将美国提供的援助分摊到官员身上,就不是一笔小钱了。再加上送子女去美国留学的诱惑,蒙古官员不受影响才是怪事。
  与美国走得最近的时候,蒙古甚至答应为美国提供军事基地。
  毫无疑问,蒙古当局此举不但伤害了共和国的利益,还伤害了俄罗斯的利益。
  只不过,共和国与俄罗斯采取的应对措施并不一样。
  面对美国的挑衅,共和国主要用经济手段进行还击。前苏联时期,蒙古是“苏联经济体”中的一员,其主要职责就是为苏联提供畜牧产品,并且获得苏联的工业产品。苏联解体之后,蒙古失去了主要的工业品来源,也失去了畜牧产品输出地,不得不把目光转向南面的共和国。可以说,在接下来的10多年内,与共和国的经贸往来是蒙古能够保持稳定,200多万牧民能够安居乐业的根本。用纪佑国在处理蒙古问题时的话来说,不管美国用什么下三滥的手段,只要无法解决200万蒙古牧民的生活问题,无法为200万蒙古牧民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美国就别想在蒙古站稳脚跟。事实上,到2013年左右,共和国已经是蒙古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国,蒙古牧民离不开共和国生产的工业产品,也离不开共和国的巨大市场。近在2013年,共和国就从蒙古忌口了近3300万头牲畜,相当于从每个蒙古牧民手里购买了15头牲畜,而蒙古牧民凭借这些收入,能够买到一年所需的生活与生产物资。
  与共和国相比,俄罗斯只能在经济以外的领域想办法。比如在2011年左右,即蒙古当局宣布可以将位于科布多(蒙古西部,哈尔乌苏湖西岸)的空军基地租借给美国之后,俄罗斯当局就试图推翻蒙古政权,给蒙古换一个比较听话的领导人。结果在俄罗斯动手前,蒙古上层就采取了行动,把走得太远的领导人赶下台。正是如此,俄罗斯才没有以极端方式改变蒙古政局。
  真正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件发生在2014年初。
  一场百年难遇的罕见暴风雪侵袭了整个蒙古,导致2000多万头牲畜与200多万蒙古人受灾。最严重的时候,不但各地游牧部族与外界失去联系,就连乌兰巴托与外界的通信都被中断。
  在蒙古当局发出求援请求的时候,三个国家采取了不同的行动。
  美国政府送去了1500万美元。虽然这笔钱不算小数目,而且在不经过国会审议的情况下,美国总统也就只能动用这么多资金。但是对于处于水深火热中的蒙古来说,钱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而且1500万美元也买不到多少物资。
  俄罗斯以最快的速度出动了4架运输机,昼夜不停的向蒙古空运了数百吨物资。受暴风雪影响,运输机无法在乌兰巴托机场降落,只能空投物资,导致很多物资根本没有送到受灾牧民的手中,所以俄罗斯的行动最多帮了乌兰巴托的居民,也就是蒙古高层,对普通蒙古人没有多大影响。
  共和国的行动最为积极,也最为充分。
  在得到蒙古当局同意之后,共和国陆军在24小时之内动员近3万名官兵、数前台车辆与上百架直升机入蒙救灾,将共和国政府提供的数万吨救灾物资直接送到牧民聚集地。在持续15天的救灾行动中,21名共和国军人永远倒在了暴风雪中,还损坏了1000多台车辆与20多架直升机。更重要的是,在暴风雪过去之后,也就在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共和国将趁机吞并蒙古的时候,3万大军一个不留的撤了回来。
  当时,共和国当局此举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01/11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