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校对)第90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04/1195

  由移民引发的问题也不少,光是由思想观念导致的婚姻问题就成了社会难题。
  虽然收养他国孤儿需要由共和国承担高额的教育与抚养费用,但是不会存在传统思想与社会价值观的问题,而且教育本身也是投资。事实上,共和国政府一直鼓励希望养育孩子却没有能力生育孩子的夫妇收养他国孤儿,并且出台了一系列的鼓励政策。比如在2035年通过的养育补贴条例中就明确规定,收养的孩子享受同样的补贴标准。也就是说,即便从国外收养孩子,也能得到国家补贴。
  印度战争,给共和国提供了一个机会。
  按照国际妇女儿童援助组织做的评估,因为印度战争伤亡惨重,以及印度夫妇的平均生育年龄偏低,生育率较高等等,所以印度大约存在3500万到4000万名战争孤儿,以及“半孤儿”(指丧失了父亲、母亲不具备抚养能力)。当然,这家隶属于联合国的国际机构没有忘记在报告中提到,如果没有得到国际社会的援助与帮助,半数以上的战争孤儿与半孤儿将遇到生存问题,并且将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
  在国际社会的呼吁下,伸出援助之手的不仅是共和国。
  到2036年底,包括法国、德国、英国、瑞典、荷兰、比利时、意大利、西班牙、俄罗斯在内的20多个发达国家的政府先后出台了鼓励到印度收养战争孤儿的政策,比如法国政府就承诺为收养印度战争孤儿的家庭每年提供至少12000欧元的生活补助,并且给予收养孤儿全部公民待遇。
  事实上,所有支持收养孤儿的国家,都存在人口老龄化问题。
  别的不说,俄罗斯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就不比共和国乐观。21世纪初,俄罗斯的人口总量接近1.5亿,而到2035年的时候,已经减少到了1.1亿,相当于每年减少上百万人。毋庸置疑,在30多年内人口骤减26%,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灾难。要知道,就算对共和国来说,2035年的人口也只比2001年的减少了23%。正是如此,在经济发展向好之后,俄罗斯政府一面顾虑民众生育,给予养育了孩子的夫妇很大的社会特权,用一些俄罗斯新闻媒体的话来说,在俄罗斯,孕妇享受总统级别的待遇;另外一方面,也在积极吸纳移民,特别是前独联体国家的移民。
  可以说,当时除了人口一直正增长,且膨胀速度比较合理的美国没有鼓励公民去印度收养战争孤儿之外,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伸出了援助之手。
  当然,共和国的行动规模最大。
  到2037年初,超过20万家庭在政府登记,表示愿意收养印度的战争孤儿,其中四分之一的家庭已经收养了战争孤儿、或者签署了收养协议,少数家庭甚至收养了2个以上的战争孤儿。比如一对来自陕西西安的夫妇就在加尔各答收养了四个女婴。可以说,当时政府的工作效率已经赶不上公民的收养速度了。当然,相对于共和国的庞大人口基数,20万家庭最多只总量的万分之六,也就是每一万对夫妇中,只有六对夫妇愿意收养孤儿,绝大部分共和国公民对收养印度孤儿的事情并不热心。更重要的是,在20万个家庭中,不能生育的占到了八成以上。也就是说,绝大部分有生育能力,而且喜欢孩子的夫妇情愿自己生育,也不愿意领养孤儿。由此可见,共和国公民的传统思想仍然很严重,至少很多处于生养年龄的夫妇无法接受其他肤色的子女。
  收养战争孤儿只是附带影响的冰山一角。从某种意义上讲,帮印度进行战后重建也是附带影响的一部分。虽然在很多人看来,共和国中央政府每年花几千亿帮印度修铁路、建学校、盖医院简直就是在浪费共和国纳税人的钱,但是精明的商人不会这么想,更不会放过大好的赚钱机会。事实上,共和国政府投在印度的钱,没有一分是白白花掉的。说简单点,钱存在银行里,永远都是钱,只有花出去,才能变成更多的钱。印度战后重建需要修筑几十万千米的公路、几万千米的铁路、几千所学校、几千所医院,还有各种各样的基础设施,这些多需要生产,都需要投入,而在印度当局与印度民营企业没有办法支撑起如此庞大的重建工程时,共和国商人的机会就来了。别的不说,仅在2036年,中国重工旗下的重型工程设备有限公司的销售量就增长了300%以上,其中近八成的业绩是在印度取得的,而该公司当年新增了2500个工作岗位,27000余名员工的收入增长了175%。由此可见,共和国政府在印度的投入,已经通过建设工作返还到了共和国企业的手中,最终回到了共和国,刺激了共和国的国内销毁,也就刺激了共和国的经济。
  如此浅显的道理,别说经济学家,老百姓都看得明白。
  正是如此,当政府拿着纳税人的钱去帮助印度搞战后重建的时候,不但没有多少人反对,反而得到了大部分民众的支持。当然,不是重型工程设备有限公司的员工也会支持政府的行动。用一些网民的话来说,只有把印度搞好了,印度人的合抱里有钱了,共和国生产的大量高端消费品,比如磁悬浮高速轿车才有更加广泛的销路,共和国的企业才能拿到更多的订单,共和国的劳动者才能得到更多的奖金,共和国的公民才能过上更好的生活。不管印度发展得怎么样,卖高科技产品的都是共和国的企业,而不是印度的企业。
  由此可见,在印度战争产生的影响中,附带影响的牵涉范围最广,也最为久远。
  正是如此,顾卫民不可能放在赚钱的好事不做,在没有多大产出的国防建设上投入太多的经费。
  从第三次军事改革对装备发展的调整上就看得出来,共和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已经到了阶段性的顶点,在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之前,不会扩大国防采购规模,甚至会大幅度削减采购项目。当然,这并不表示会削减相关的基础科研投入。事实上,遭到削减的多半都是具体项目,真正重要的基础科研没有一个被削减,还有不少得到了加强。别的不说,2036年的科研经费就比2035年增加了40%以上,而以往的年均增长率一直在20%左右,只有2035年不到10%。虽然共和国政府的解释是“恢复性增长”,弥补2035年增长差额,但是了解实情的人都清楚,共和国肯定会加大科研投入。
  如此一来,军队能够用来购买装备的费用更加少了。
  几天下来,裴承毅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与其他将领,特别是其他军兵种的将领扯皮。
  虽然不是制订年度性的装备采购计划,但是参会的将领都知道,这次定下来的装备采购方案将决定今后5年、甚至10年的采购计划,谁都不想吃亏。问题是蛋糕就那么大,不管怎么分都不可能做到皆大欢喜。
  正是如此,裴承毅也没怎么联系袁晨皓。
  事实上,袁晨皓没有参加总参谋部的事情,就连南亚战区的装备编制会议也是由他的助手参加的。也就是说,几天下来,裴承毅与袁晨皓几乎没有碰过面。
  直到6月11日,裴承毅吃了午饭,准备参加下午的会议时,才见到了袁晨皓。
第一百一十六章
一条线上的蚂蚱
  “听说,总参谋部天天都在吵架,挺热闹的吧?”
  “热闹?”裴承毅回头看了眼袁晨皓,把泡好的速溶咖啡递了过去。“确实很热闹,跟外面的才市场差不多,讨价还价这些一个多不少,就差没有动手动脚了。听你的话,这几天你不在总参谋部?”
  袁晨皓知道裴承毅明知故问,没有回答这个问题,说道:“我也是刚听说的,装备的事情确实很棘手,你在装备办公室干过,比较了解情况。听项总说,没个十天半个月,这些事情扯不清楚。我觉得,你这次多半留下来了。”
  见到袁晨皓顾左右而言他的样子,裴承毅没纠缠开始的问题,苦笑着摇了摇头说道:“凭什么让我留下来?项总按的什么好心,你不可能不清楚。摆明了是总参谋长与后勤装备处长的事,却让我来处理。他不想得罪人可以理解,毕竟谁都想在离任前留个好名声,可他也不能什么都替新的总参谋长着想吧?”
  “老裴,你这就是说气话了,你还不清楚林啸雷的为人?”
  裴承毅笑了笑,没有加入这个话题。
  袁晨皓并没有放过这个话题,说道:“我刚进总参谋部的时候就知道,林啸雷是个不折不扣的‘大海军主义者’,当年彭总没有栽培他,而是重点扶持了项总,就是因为担心他搞乱军队的规矩。虽然我不是‘陆军制胜论’的信徒,也不是‘空军制胜论’的信徒,对其他那些所谓的‘制胜论’也没多少兴趣,但是我相信,真让林啸雷放开手脚干,恐怕不出五年就会天翻地覆。”
  “你是来做说客的?”裴承毅靠到了沙发上。
  “有这个必要吗?”袁晨皓笑了笑,说道,“项总什么都没给我说,这些都是我自己的想法。再说了,真要给你做思想工作,我也不需要拉上项总,是不是?”
  裴承毅笑了笑,知道袁晨皓没有说谎。
  “说实话,你不可能不清楚项总的用意。”
  “这个,我们心里明白就行了。”
  裴承毅这么一说,袁晨皓也不好多说什么了。
  事实上,项铤辉以参加高层会议为名,让他参与装备发展计划的审定工作时,裴承毅就知道,总参谋长此举是要他牵制林啸雷。准确地说,这不大可能是项铤辉的主意,毕竟项铤辉没有明显的军兵种偏见,而且早就不过问总参谋部的工作了。按照裴承毅的猜测,这很有可能是元首的安排。
  如同袁晨皓所说,元首的第一个意图就是用裴承毅压制林啸雷。
  准确地说,是让林啸雷知道,他不是独一无二的,有人可以取代他,甚至比他做得更好,让他坐上总参谋长的位置后老实一点,别独出心裁的搞出些什么花样来。显然,这其中限制海军独大的重要性并不大。
  不是说不应该限制海军扩张,而是很有必要。
  虽然彭茂邦是个不折不扣的“大陆军主义份子”,但是在他军旅生涯的最后几年,观念发生重大转变,最直接表现就是重点栽培项铤辉,而不是其他陆军将领,比如当时呼声非常高的苏劲辉。项铤辉名义上是陆军上将,实际上与陆军的关系并不密切,至少不像其他陆军将领那样,认为陆军大过其他军兵种。正是如此,在项铤辉担任总参谋长的15年间,共和国的军事力量建设日趋平衡,而且还诞生了包括天军、电子兵、陆战队等独立军兵种,完善了军事力量体系。不管后人怎么评价这个没有指挥过一场战争的总参谋长,谁也不能否认项铤辉对共和国国防建设做出的卓越贡献。
  相对而言,在项铤辉担任总参谋长的这15年间,海军的进步最为明显。
  按照“简氏防务周刊”在2037年初,也就是伦敦峰会后发布的“2036年度全球军事力量综合分析”中提到的数据,共和国海军已经是仅次于美国海军的全球第二大海军,总体作战实力相当于美国海军的65%,是唯一能够与美国海军对抗的海上力量,也是两大全球性海军之一。20年前,也就是项铤辉得到彭茂邦重用的时候,共和国海军的实力排在美国海军、英国海军、俄罗斯海军、法国海军、日本海军与印度海军之后,名列第七,仅比排第八的意大利海军强那么一点点。更重要的是,当时共和国海军还不是远洋海军,最多只能算得上是“远岸海军”,仅能在岸基航空兵的掩护范围内活动。
  短短20年间,共和国海军的大型战舰(排水量1500吨以上)数量增加了72%,主力舰艇排水量增加了284%,主力战舰的平均排水量由不到3500吨提高到了7800吨,拥有了6支航母战斗群,建立起了全球第一的潜艇部队与完善的海基战略打击力量,能够一次性向2500千米外投送两个陆战旅……
  这些成就,基本上都是在项铤辉的任期内取得的。
  正是如此,在项铤辉决定退役之后就有人提出,海军已经得到长足发展,反而是空军的发展受经费不足而严重滞后,特别是在战略打击能力方面,共和国空军远远比不上最强大的对手,也就是美国空军,即便在战术航空兵与支援航空兵方面,共和国空军也没有任何优势,所以应该让章忠宪出任总参谋长,而不是让海军一家独大。
  虽然提出这一观点的人多半与空军、或者与章忠宪有关系,但是这个观点并没错,毕竟谁当总参谋长,本来就是军种利益之争。如果能由文官担任总参谋长,根本就不会出现这些问题。可惜的是,不可能由文官担任总参谋长。
  王元庆不用章忠宪,选择林啸雷的原因并不复杂:章忠宪太有政治头脑了。
  林啸雷也不是没有问题,而其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政治头脑。
  谁都知道,在林啸雷的任期内,共和国的国防建设肯定以“紧缩”为主,不可能违背国家发展的大规律,在国力有限的情况下进行扩张。当然,林啸雷也能认清这个问题,可是作为一个目的意识非常强烈的军人,即便没有条件,也会创造条件。也就是说,林啸雷很有可能利用手里的权力,把海军建设放在首位,导致其他军兵种严重营养不良。要知道,最多三十年后,世界局势就将发生剧变,共和国的命运与中华民族的命运将再次由军人决定。如果因为错误的国防建设方针导致共和国的国防实力大幅度下降,不但林啸雷会成为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王元庆的英明也将受到影响。
  毋庸置疑,王元庆不会让这样的事情发生。
  更重要的是,王元庆应该知道,等他下了台之后,就算接任的顾卫民会坚持军事改革方针不变,也不见得能够压住林啸雷。也就是说,王元庆必须找到一个能够有效制约林啸雷的办法,以及能够让林啸雷俯首帖耳的人。
  这个办法就是在他离任前制订好今后数十年,至少10年内的装备发展计划。虽然没有人能够保证装备发展计划能够坚持10年而不做出调整,事实上,没有任何一项装备发展计划能够坚持5年以上,毕竟技术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制订计划的速度,但是王元庆要的不是详细到不能再详细的计划,而是一个总体发展规划,也就是基于整个国防系统的装备研制计划。正是如此,这几天下来,裴承毅才显得游刃有余,而那些没搞清楚局势的将领都在毫无意义的细节问题上争论不休,平白无故的浪费了大量时间。
  王元庆要的人就是裴承毅,即能够威胁到林啸雷的,只有裴承毅。事实上,论名声与威望,裴承毅在林啸雷之上,特别是在大量基层军官中,裴承毅的影响力与号召力甚至不亚于项铤辉。用基层军官的话来说,只要能够跟着裴承毅上战场,十有八九能活着回来,并且获得嘉奖与晋升。对基层军官来说,追求的就是嘉奖与晋升。因为不可能把裴承毅安排在总参谋部与林啸雷搞窝里斗,又要巩固裴承毅的地位,所以王元庆想出了让裴承毅加入“炎黄计划”的折中办法,即承认裴承毅在共和国领导集团中的地位。另外,扶持袁晨皓,也在巩固裴承毅在军队中的地位。别的不说,普通百姓想到袁晨皓的时候,首相想到的都是“跟着裴承毅打赢印度战争的那个少年将军”。
  弄明白了这些关系,裴承毅自然清楚这次装备发展审批工作的重要性了。
  袁晨皓不是笨蛋,在他从巴基斯坦回来见到裴承毅之前就意识到,因为他与裴承毅的特殊关系,两人的前程与命运已经绑在了一起。项铤辉让他住到裴承毅家里去的时候,袁晨皓就打定了注意,选择了阵营。
  毫无疑问,袁晨皓在这场军队内部的权力斗争中的作用非常关键。
  见到袁晨皓不打算开口,裴承毅笑着说道:“我这边的事情不需要你来操心。这几天都没看到你,说说你那边的情况吧。”
  “我是来跟你道别的。”
  “道别?”裴承毅的眉头跳了几下,说道,“要准备回去了?”
  “对,飞机已经准备好了,随时可以起飞。”袁晨皓长出了口气,说道,“不用急,反正就送我一个人回去,什么时候起飞都一样。”
  裴承毅笑着摇了摇头,说道:“没想到,才见面没几天你又要走了,那边的事情很急?”
  “也不算急,只是我们的很多工作都没部署到位。用李局长的话来说,早点回去准备对我们更有帮助。”
  “李存勋让你回去的?”
  袁晨皓点了点头,说道:“这几天都在军情局,除了了解一些必要的资料之外,主要就是请教李局长的意见。用项总的话来说,要搞秘密工作的话,就得找李存勋,找其他人都没用。”
  “李存勋是怎么说的?”
  “反正不太妙。”袁晨皓苦笑了一下,说道,“用他的话来说,再不揭盖子,中东这口高压锅就要爆炸了。虽然我觉得他有点言过其实,我在南亚战区司令部的时候也在关注中东局势,就算马岛冲突会对美国的决策产生影响,因为冲突的直接参与者是以色列,所以只要以色列没有做好准备,就不大可能制造冲突。但是李局长的话也有道理,毕竟我们早点做好准备,就多一份胜算。再说了,中央会议说的事情与我没有多少关系,既然让我回去主持大局,就不会派个新的战区司令官来,我也没有必要留下来等结果了。”
  “既然李存勋都这么说了,你早点回去也行。”裴承毅稍微停顿了一下,说道,“中东那边的问题不是很大,按照我的判断,年内打起来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要知道,以色列总理的当务之急是让议会批准《伦敦条约》,美国肯定不想看到以色列毁约,所以不管是以色列当局还是美国当局,都会息事宁人,甚至做出某些让步,确保局势稳定。过了年底,条约正式生效,美以就可以大打出手了。以军情局的能耐,别说对付叙利亚与伊朗,就算面对CIA与摩萨得,大半年的时间也足够做好所有准备工作了。”
  “你是说,让我早点回去,不是为了这事?”
  裴承毅笑着点了点头,没有急着开口。
  “可是……”
  “你这几天晚上去过元首府吗?”
  袁晨皓愣了一下,说道:“上前天去过,有两天晚上没有参加过元首府的会议了。”
  “我也有两天晚上没有去过元首府了。”裴承毅长出口气,说道,“在此之前,我还不敢肯定。现在知道是李存勋让你回去,我就能肯定,上面肯定在南亚战区司令官的问题上产生了分歧。”
  袁晨皓立即锁紧了眉头。
  “当然,关键不在你的身上,而是在我的身上。”
  “老裴,你就别跟我绕弯子了,直接说吧,我受得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04/11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