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校对)第95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54/1195

  “大约一个小时之后,国防部就将召开新闻发布会。”裴承毅喝了两口茶,说道,“根据我的判断,国防部的新闻发布会之后,美国当局肯定会打破沉默,发表类似的声明,至少会表明立场。按照计划,伊朗、伊拉克与叙利亚当局将在美国表态之后改变立场,宣布组建联合调查机构,向土耳其当局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交出制造民族大屠杀的凶手。如果不出所料的话,土耳其当局不会采取任何行动,我们将以解放库尔德人为由,采取军事行动。也就是说,战争将首先在北面爆发。”
  “难道说,南面将以防御为主?”叙利亚将军塔林急不可耐的打断了裴承毅的话。
  “当然不是,前面已经说了,我们将根据情况决定首先在哪边开打。”裴承毅非常清楚塔林想问什么。“扎格罗斯山区的情况,各位都很清楚。虽然参加该方向上战斗的第一战斗单位与各国盟军都比较擅长山地作战,第一战斗单位还非常擅长快速奔袭、以及小规模突击作战,但是山区内的战斗很难做到速战速决,哪怕美土联军步步为营,以完全被动的方式组织防御,我们也得做好苦战数月的心理准备。毋庸置疑,决定这场战争胜负的主战场不在小亚细亚的大山里面,而是在大巴列湖北面的戈兰高地上。”
  裴承毅这么一说,塔林的神色才好看了一点。
  “从已经掌握的情报来看,美国当局也把中东地区当成了主战场,甚至有可能借助这场战争推翻叙利亚与伊拉克政权。”裴承毅稍微停顿了一下,等到叙利亚与伊拉克将军的注意力转移到他的身上,才接着说道,“众所周知,从处于以军控制中的库奈特拉到大马士革只有不区区五十五千米,而且还有一条高等级公路。虽然叙军在沿途层层设防,按照半个世纪前的标准,以军的装甲部队至少需要花上一个月、付出上万官兵阵亡的代价才能打到大马士革城下,但是以现在的标准衡量,哪怕以军装甲部队的突击能力只有第九战斗单位的百分之五十,恐怕不到一个星期就能打到大马士革城外。加上以军在制空权与精确打击方面的巨大优势,占领大马士革绝非难事。我并不是故意贬低叙军的战斗力、以及叙军官兵的勇气与斗志。作为阿拉伯国家中最为强悍的部队之一,叙军将士绝不缺乏为国捐躯的勇气,但是现代战争靠的不仅仅是勇气。我说这些,是要引起各位的重视,即美国当局很有可能在我们并不情愿的情况下,在南线发动突然袭击。”
  塔林咬紧了牙关,神色非常激动。
  “裴将军,你能说得更详细一点吗?”伊拉克陆军中将巴达林终于忍不住了,“照你的分析,美以联军肯定会在戈兰高地方向上发起进攻,并且以攻占大马士革、推翻叙利亚政权为主要目标,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把重点放在北面?更重要的是,作为联军最高指挥官的杜奇威为什么还要去土耳其,而不是留在以色列?”
  巴达林问这个问题,不是在担心叙利亚,而是在担心伊拉克。
  “这就叫声东击西,事实上我们与杜奇威选择了同样的策略。”裴承毅朝东方闻点了点头,让参谋把中东地区的地图放到了大屏幕上。“从这份战区地图就能看得出来,叙利亚是整个中东战争的中心,也是两个战线的连接点。哪怕是从纯军事角度考虑,我们都会死守叙利亚,美国则会强攻叙利亚。问题是,杜奇威并不清楚我们的底牌,即不知道我们能以多快的速度向中东地区投送作战部队。前几天,我们以联合演习为名,搞了一次长途奔袭般的战略机动就让对手莫名惊恐,足以证明,杜奇威非常重视我军的战略机动能力。为了确保在戈兰高地方向上的进攻行动能够取得圆满成功,杜奇威必须做好一件事情,那就在扎格罗斯山区方向上牵制我们的主要兵力,并且让我们认为,美军将以土耳其为跳板,进攻伊朗与伊拉克,以推翻两伊政权为主要目的。果真如此的话,别说我们只动用了四个战斗单位,就算动用了十个战斗单位,也得把重点放在伊朗与伊拉克。”
  “这么说,事实并非如此?”伊朗陆军参谋长哈桑中将也开口了。
  “二十年多前,美国在占尽优势的情况下,都没有能够击败贵国,就算现在联合了土耳其,也不可能击败贵国。”裴承毅淡淡一笑,说道,“更重要的是,美国当局没有向贵国开战的理由。不管怎么说,库尔德人问题的关键是土耳其,而不是伊朗与伊拉克。加上我们已经在巴伊边境布下重兵,第一战斗单位能在二十四小时之内入伊,并且在四十八小时之内机动到伊朗的任何一处地点。美军不可能在四十八小时之内打到德黑兰,也就不可能把矛头对准伊朗。虽然伊拉克的国防实力不如伊朗,但是我们已经提前做了部署,把第九战斗单位部署在了伊拉克西部的安巴尔省,第二战斗单位也能在二十四小时之内到达伊拉克的任何一处地点。以美军的战斗力,根本不可能在二十四小时之内打到巴格达,所以美国当局也没有理由首先对付伊拉克。”
  哈桑微微点了点头,没有反驳裴承毅的观点。
  “总而言之,美军的重点就在南面。”裴承毅站了起来,走到大屏幕前面,说道,“虽然我上次与杜奇威交手,还是数年前的印度战争,但是根据我对杜奇威的了解,如果由他来指挥这场战争,他肯定会采取两面夹击的总体战略。说直接一点,战争爆发后,以军会死守戈兰高地,稳住战线,为北面的美土联军争取到一周以上的时间。在此期间,杜奇威会拼出全部力量,由土军巩固边境防线,镇压暴动的库尔德人,美军则负责对外进攻。其主力不会摆在两伊方向上,而会以右勾拳的方式,从土耳其南部的尚勒乌尔法省、甚至哈塔伊省向叙利亚发动进攻。如果是我的话,我肯定会拉开战线,把主力放在哈塔伊省,这样不大可以避开叙利亚北方战区的主力部队,还能充分利用美军的海空优势。美军攻打叙利亚的第一个目标就是扫荡叙利亚的沿海地区,扼住叙利亚的出海口,迫使叙军向北机动。只要美军的进攻坚决有力,那么在叙利亚完成战争动员前,大马士革就会受到来自北面的威胁。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叙军只能把重点放在北面,从而为南面的以军创造突击机会。在被美以联军两面夹击的情况下,叙军要么把这座拥有四千年历史的古城变成战场,要么主动退却。打到这个时候,杜奇威会把占领大马士革的重任交给以军,美军主力部队从霍姆斯出发,向东高速推进,目标直指幼法拉底河上游的城市,为进军伊拉克做准备。只要美军从加伊姆杀入伊拉克西部地区,就完成了战略大迂回,与北面山区里的美军遥相呼应,完成了对伊拉克北部地区的战略切割行动。到了这一步,战争基本上结束了。面对残局,我们只有两个选择,一是与占据了优势地位的美军打一场长期消耗战,最终导致伊拉克、甚至伊朗政权垮台;二是承认战败,让美国在伊拉克北部地区成立一个由库尔德人为主的国家,从而让伊拉克永远沦落为三流国家。”
  一口气说完,裴承毅接住参谋递来的茶杯,猛喝了好几口。
  此时,不但几个伊朗、伊拉克与叙利亚将军神色严峻,就连袁晨皓与苏劲辉都感到非常震惊。他们不是为美军的进攻感到震惊,而是对裴承毅的战略判断能力,特别是超人一等的预先推测能力感到震惊。
  “这就是我为什么要调整战争部署的原因。”裴承毅把茶杯还给了参谋,说道,“按照墨守成规的战争部署来打,我们的胜算几乎为零,而且会败得非常彻底。虽然调整了战争部署之后,我们的胜算仍然不是很大,但是我有足够的把握不会彻底失败,至少会在某个方向上取得胜利,并且为今后扭转败局留下希望。”
  听到裴承毅这么一说,几位他国将领立即流露出了期盼的神色。
  “从整个局势来看,我们首先就得在北面站稳脚跟。”裴承毅朝大屏幕上的扎格罗斯山区指了一下,说道,“不管战略上是被动还是主动,战术上,我们一定要主动,绝对不能被动防御。很明显,杜奇威会在东面,也就是伊朗方向上采取防御部署,以巩固边境线上的防线为主。针对这一情况,我把第一战斗单位放在了伊朗,就是要借助第一战斗单位的强大突击能力,以及伊朗国防军的有效配合,完成战术级别的突击行动,达到牵制美土联军主力的目的,至少应该迫使土军把主力放在这个方向上。”
  “战场东南方向上,也就是伊拉克方向上,美军会发动有限的进攻,在掌握主动权的情况下,会积极寻求战术层面上的突破。因为受到伊拉克北部地区地形的限制,加上伊拉克国防军的主力一直驻扎在北部地区,所以美军不可能取得重大突破。如果能够充分利用第一站多单位在东面的战术进攻,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伊拉克国防军有能力守住防线,甚至有可能把战线推到土耳其境内。”
  “关键就在西面,也就是叙利亚北部地区。按照我的判断,杜奇威会在这边投入两到三个师的美军地面部队,其中至少有一个陆战师,总兵力超过六万。我们能够动用的,除了叙利亚国防军北方战区的大约四万地面部队之外,只有先期入伊的第九战斗单位,总兵力也在六万左右。双方的兵力规模旗鼓相当,考虑到叙军装备上的欠缺,美军的战斗力优势非常明显。在此情况下,我的想法是,叙军在沿途层层设防,并且在各大中城市进行有限的战争动员,尽量组建民兵部队。第九战斗单位负责与美军正面作战,并且主要以运动战的方式来对抗美军。也就是说,战斗初期,肯定会有部分叙利亚城市沦陷,甚至会大踏步的后撤上百千米。我没有别的要求,只是希望叙军在积极配合我军作战的同时,必须给予联合司令部与前线指挥部最高限度的信任与支持,不要质疑我们的战术指挥与战术部署。”
  一口气说完,裴承毅把目光转向了塔林。
  “我们会全力配合,绝对信任裴将军与苏将军。”
  裴承毅微微点了点头,说道:“守住北方战线后,我们才在南方采取行动。严格说,只要北方战线无恙,我们就将在南方战线上采取行动。只是以军在戈兰高地经营几十年,而且以军的战斗力众所周知,我们绝对不能低估攻打戈兰高地的艰巨性,甚至得做好失败的心理准备。根据军情局提供的情报,早在上个月,以军就加强了戈兰高地的防御,把另外两个王牌旅的兵员派往了戈兰高地。因为以军有非常完善的军事储备机制,所以在战争爆发后不需要立即运送主战装备,储备在戈兰高地是上的主战装备足以武装两个旅。按照我在印度战争期间总结的经验,要想打下有三个以军旅守卫的戈兰高地,我们至少需要准备三支战斗单位外加大约五万名后勤保障人员。也就是说,在投入第五个战斗单位之前,我们在戈兰高地方向上的胜算并不是很大。”
  “也就是说,不打算攻打戈兰高地?”
  “当然不是。”裴承毅笑了笑,对塔林说道,“我们不能强攻戈兰高地,所以得尽量利用美军急于求成的心理,设法让以军主动进攻。如果能够在运动战中大量消耗以军的有生力量,就有希望拿下戈兰高地。正是如此,我们才会在北面的战斗中有所保留,采取一些不合常理的战术行动。”
  塔林愣了一下,随即就笑了起来。
  “具体怎么打,由战时命令决定。”裴承毅回到了位置上,说道,“还有半个小时,国防部就要召开新闻发布会了,有什么问题,大家赶紧提出来。”
  会议室内顿时沉默了下来。
第六十二章
沟通
  沉默了好一阵,袁晨皓才提出了第一个问题,即空中支援如何保证。
  这实际上是一个压根没有必要问的问题,因为在裴承毅下达的作战计划中对此做了详细说明。看在苏劲辉不想打破沉默,那几个他国将领也不打算贸然现丑,袁晨皓才用这个比较基本的问题展开了新的话题。
  严格说来,如何部署空中力量是战前准备中最关键、最困难的部分。
  现代战争中,决定胜负的绝对不是地面部队。在规模有限的局部战争中,地面部队甚至只能扮演占领军的角色。即便在地面部队唱主角的大规模战争中,也只有在掌握了制空权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取得最终胜利。广义上的“空中力量”,不仅包括空军的战术航空兵、战略航空兵与支援航空兵,还包括海军航空兵与陆军航空兵,随着天军逐步具备实战能力,各国正在积极组建的空天部队也是空中力量的组成部分。
  从实际情况出发,在考虑部署空中力量的时候,裴承毅首先想到的是海军航空兵,而不是空军。事实上,杜奇威首先想到的也是美国海军的航母战斗群,而不是部署在土耳其与邻近欧洲国家的空军。
  进入21世纪,虽然共和国在长达20年的战略扩张中获取了数十处海外军事基地,构建起了从朝鲜半岛到阿拉伯海的“新月形本土外围防线”,并且在阿根廷与东非国家获得了前进基地,俄罗斯也在独联体的基础上获得了众多海外基地,欧盟则在与北非国家的合作中进行了军事扩张,但是在美国全面收缩,丧失了半数以上海外军事基地的大背景下,世界性大国的海外军事基地数量比20世纪末缩减了近三成。
  导致海外基地数量锐减的重要因素中,大国实力此消彼涨还是次要的。
  根据共和国与美国每年花在海外军事基地上的开销来看,过于昂贵的建设与维持费用才是海外基地锐减的主要原因。按照共和国在2040年公布的国防蓝皮书,在2039财年度的国防预算中,维持海外军事基地的开支多达2100亿元,算上支付给常驻海外军事人员的补贴、装备在海外维护的特别费用等等,花在海外军事基地上的费用不会少于3500亿元,约占军费开支的12%,相当于海军全年装备开支的270%。美国的情况也相差不大,2040年花在海外基地上的经费在1100亿美元左右,约占当年国防开支的13%,相当于美军全年装备总开支的40%。
  如此高昂的维护成本,肯定会让各国国防部的官员产生别的想法。
  即便以共和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相对高昂的劳动力成本计算,3500亿元或者1100亿美元大概能够采购1支拥有1艘超级航母、1艘巡洋舰、4艘驱逐舰、1艘攻击潜艇与2艘快速战斗支援舰的航母战斗群,购买一支拥有90架作战飞机的航空联队,并且在20年内正常使用。按照美国国防部在2038年做的一次全面分析统计,除了保证设在重要盟国的军事基地能够正常运转之外,通过削减次要地区的军事基地,每年能够节约600到700亿美元的军费开支,从长远来看,在以20年为单位的发展周期内,扩大海军规模要比扩大海外军事基地规模更加划算。虽然共和国没有公布相关的资料与信息,但是有理由相信,对于一相精打细算的国防部官员来说,肯定会做类似的统计,并且得出类似的结论。事实上,在2037年之后,共和国已经关闭了大约10处海外军事基地,以减少军费开支,或者把宝贵的军费花到更重要的地方。
  正是如此,裴承毅在制订作战任务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海军的航母战斗群。
  实际情况并不理想,因为设计上的严重问题,3艘“华夏”级航母在2038年到2039年期间陆续返回造船厂进行中期延寿大改,最快也只能在2042年年底之后陆续服役,所以共和国海军在进行了充分准备的情况下,也只能出动3艘“北京”级与3艘“上海”级航母组成的6支航母战斗群。按照华剑锋的说法,因为这些年在建造护航战舰上欠的债,就算“华夏”级能够提前完成大修,也没有足够的护航战舰组建3支航母战斗群。
  与美军的投入比起来,共和国海军的投入确实差强人意。
  从实际情况来看,6支航母战斗群的实力绝对不容小觑。
  因为采用了轮换部署的编制方式,在拥有9艘航母的情况下,共和国海军仅保留7支舰载航空兵联队,且只有其中6支执行作战部署任务,所以除了主要担任训练任务与对抗任务的第17联队之外,另外6支联队都按照战斗标准组建,每支联队拥有96架战斗机与24架其他飞机。这种编制的好处非常明显,比如在和平时期,可以用较小的规模保持较高的战斗力,战争时期则能以最大的规模投入战斗。正是如此,6支航母战斗群均按照战斗标准前往战区,每艘航母上携带了72架战斗机与18架其他飞机,另外24架战斗机与6架其他飞机则部署在最近的海军航空站。
  按照华剑锋的保证,只要弹药保障跟得上,6支航母战斗群能够以24小时不间断的最高强度连续出动7天。因为瓜达尔港距离前线近在咫尺,配合6支航母战斗群作战的快速战斗支援舰不用返回本土运载弹药,所以后勤保障不是问题。
  由此可见,在最初的7天之内,海军能够持续投入500多架作战飞机。
  这个规模,已经超过了一个地区性强国的空军总兵力。
  当然,海军舰队能够使用的不仅仅是舰载航空兵。
  在只出动6支航母战斗群,并且组建2个方向性特遣舰队的情况下,共和国海军能够为每支特遣舰队提供5艘防空巡洋舰、12艘多用途驱逐舰与12艘反潜驱逐舰,并且在4支快速支援舰队里面编入8艘反潜驱逐舰。这些护航战舰上的导弹垂直发射系统的总数量超过了4000具,除掉半数用来容纳防空导弹与反潜导弹之外,另外2000具可以用来装载高超音速巡航导弹。因为航母战斗群将在波斯湾与阿拉伯海活动,也就是在岸基航空兵的掩护范围内活动,与美国舰队发生冲突的可能性不是很大,水下还有10艘以上的攻击潜艇,所以护航战舰没有必要携带太多的防空导弹与反潜导弹,可以尽量携带对地攻击弹药。
  除了高超音速巡航导弹,巡洋舰与多用途驱逐舰上有两门大口径电磁炮,反潜驱逐舰上则有一门大口径电磁炮。这些电磁炮的最大射程都在800千米左右,因此能够在波斯湾北部海域向伊拉克北部地区的作战部队提供炮火支援。非常可惜的是,因为美军控制着红海的入海口,所以共和国海军不能随意进出红海,也就无法用战舰上的电磁炮支援戈兰高地方向上的作战行动。
  相对而言,因为美国将直接参战,所以在无法完全确保制空权的情况下,护航战舰携带的高超音速巡航导弹的意义非常显著。
  也正是如此,仅仅投入舰载航空兵肯定不够。
  与岸基航空兵相比,舰载航空兵的最大问题就是持续作战能力不强。虽然舰载航空兵的爆发出动能力非常惊人,以“上海”级航母为例,基本设计指标就是在打击半径为1200千米的情况下,在最初的24小时之内出动400架次的作战飞机(不包括支援行动),即在搭载72架战斗机的情况下,每架战斗机出动5.56架次,其中防空战斗机出动5架次,多用途战斗机出动6架次。扣除作战所需时间,等于每架战斗机在返回航母之后,必须在90分钟之内再次升空。为此,“上海”级航母准备了可以容纳近500名飞行员的军官舱,而其他航母最多只能容纳300名飞行员。但是受航母本身限制,特别是海上作战环境的限制,舰载航空兵的持续作战能力远不如岸基航空兵。从基本构造上也能解释这种情况,即承载舰载航空兵的航母是一种立体集约型的作战平台,而承载岸基航空兵的航空基地是一种平面分散型的作战平台。
  制订战争计划的时候,裴承毅就知道,必须尽快投入空军。
  问题是,如果过早动用空军,共和国的战争意图就太明显了,从而会在国际斗争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境地。事实上,在战斗打响之前,裴承毅也不可能动用共和国空军,甚至不能用运输机向前线运送作战部队。
  针对这一情况,裴承毅只能动“歪脑筋”。
  与伊朗、伊拉克、叙利亚进行谈判时,裴承毅通过军情局提出了一个特别要求,即三个国家的空军要在战争爆发后的第一个24小时之内承担50%的空中作战任务,另外50%的空中作战任务将由共和国海军的舰载航空兵承担,而在开战后的24小时之内,共和国空军将完成兵力调遣与投送工作。
  也就是说,空军将在24小时之内向前线部署至少500架作战飞机与100架支援飞机。
  毋庸置疑,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
  当然,这不是裴承毅的承诺,而是空军司令雷靖鸣上将的承诺。
  作为在空军服役了40多年,先后辅佐了数位空军司令,直到62岁才以上将身份成为空军一把手的空军上将,雷靖鸣绝对不会在这个问题上开玩笑。
  事实上,实现“24小时到达与部署”,正是空军努力追求的现实目标。
  按照雷靖鸣在2037年上任后提出的空军改革方案,在以支援航空兵、特别是全球兵力投送能力为主要发展方向的情况下,空军首先得从自身做起,实现在24小时之内向距离本土5000千米范围内的任何一处热点地区投送一支规模与战斗力不亚于地区性强国空军总体势力的空中力量。具体来说,就是在全体动员的情况下,向5000千米范围内的地区投送7个战术航空兵联队。
  这里说的投送,主要是指地面保障设备,以及持续作战所需的弹药物资。
  虽然战术航空兵的战斗机可以在加油机的支援下直接飞往目的地,但是要想确保部队持续作战,就得向前线投送包括地勤人员、保障设备、备用零件、通信设施、乃至人员基本生活设施设备在内的所有保障物资,以及满足作战需要的燃油、弹药等作战物资。
  别看空军是空中作战部队,其留在地面上的装备肯定比飞上天的多得多。
  按照共和国空军的编制,1个装备J-17多用途战斗机的战术航空兵联队的地面保障车辆超过300台,平均1架战斗机需要4台车辆,而地勤人员超过500人,平均1名飞行员对应3名地勤人员。运送这些设备与人员,需要动用12架Y-15大型运输机、或者18架Y-16多用途运输机。虽然在雷靖鸣发起改革后,空军花了很大的力气“减肥”,但是为了保证部队的战斗力,增添了不少后勤保障设施,比如装在12个集装箱内的、为全联队的飞行员与地勤人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综合勤务支援与生活保障系统”就能塞满3架Y-15或者4架Y-16的货舱。
  除了保障设备,战斗物资的运送工作更加麻烦。
  即便按照中等强度出动,1个J-17多用途战斗机联队每天消耗的物资都需要动用20架Y-15或者28架Y-16。由此可见,如果出动7个战术航空兵联队,空军拥有的运输机就得全部用来运送弹药。
  万幸的是,在海湾地区作战,暂时不用考虑空运作战物资。
  按照裴承毅的部署,空军的战术航空兵主要部署在以胡齐斯坦省为中心的伊朗南部地区,以及以巴士拉为中心的伊拉克东南部地区。而这两个地区都有大型港口,而且都有比较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主要机场均有直通港口的铁路,军用机场也有直通港口的公路。更重要的是,这些地区远离战区,安全有保障。
  对共和国空军来说,关键就是如何在24小时之内投送7个战术航空兵联队。
  为此,空军必须占用所有大型运输机与多用途运输机。也就是说,投送第十战斗单位的行动必须延期。
  裴承毅没有别的选择,在投送第十战斗单位之前,投入空中力量更加关键。
  事实上,第十战斗单位的行动不会受到多大影响,因为没有空军的运输机,还有陆军航空兵的战术运输机。
  虽然DZ-25E的最大航程无法把第十战斗单位从共和国小西南地区送到海湾地区,但是可以用不低于空军的空运效率,将第十战斗单位送到共和国的西北地区(也可以送到印度的恒河平原,只是印度当局不愿意卷入中东冲突,所以没有向共和国开放军事基地与国内交通设施),再通过中巴战略铁路前往巴基斯坦。如果不走海路,到达拉合尔之后,第十战斗单位就可以再次搭乘陆航的DZ-25E机群前往伊朗或者伊拉克,如果走海路,则需要继续南下前往瓜达尔港。
  总的说来,第十战斗单位肯定能在6月底到达战场。
  因为战术航空兵能够及时参战,所以裴承毅没有急着投入陆军航空兵的DW-25D低空攻击机群,而是打算让陆航跟随地面部队行动,以稳打稳扎的方式向战区运动,从而减轻前期后勤保障的压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54/11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