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校对)第99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90/1195

  除了阿勒颇省北面的部分重要桥梁与隧道遭到了轰炸之外,美军没有轰炸其他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当然,这并不表示杜奇威会放过这些重要的战略目标,为了阻止共和国陆军从叙利亚攻入土耳其南部地区,杜奇威连战略轰炸机都动用了,还会对叙利亚境内的桥梁隧道手软吗?从阻止共和国陆军发起进攻的角度来看,除了摧毁军事物资之外,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瘫痪交通基础设施。虽然这么做不会对作战部队造成太大的影响,野战部队都拥有遇河搭桥、遇山开路的能力,但是对后勤保障工作来说,这却是不折不扣的灾难。哪怕是越野机动能力最好的轮式车辆,也不可能像履带式车辆那样,离开道路进行越野机动。因为后勤保障部队的主要地面运输工具是载重20吨与50吨的卡车(前者能够承载一个标准的航空集装箱,而后者能够承载一具标准集装箱),而这两种车辆都没有越野机动能力,甚至无法从一般的舟桥上通过,所以在桥梁隧道遭到破坏的情况下,后勤保障部队的地面运输能力肯定会受到影响。
  无法从地面运送物资,就只能从空中运送物资。
  关键就在这里,裴承毅手里根本没有足够的战术空运力量。
  很明显,杜奇威就是看中了这个要害,才会首先炸掉为第八战斗单位与第五战斗单位准备的作战物资。按照裴承毅的估计,杜奇威没有急着轰炸桥梁隧道,不是他不想炸,而是美军战略航空兵的打击能力只有这个程度,因此只能在第二轮轰炸中对付桥梁隧道。因为美军的绝大部分战略轰炸机都部署在本土,在整个欧洲地区,只有英国斯塔福德郊区的空军基地能够支持美国的战略轰炸机,所以第二轮轰炸最快也要等到6日夜间,也许会拖到7日凌晨。
  看上去,裴承毅有充足的准备时间。
  事实上,情况一点都不容乐观。
  已经有足够的情报证明,美军轰炸机使用了最先进的空射高超音速巡航导弹,而且投掷量在1000枚左右。因为美国在叙以战争之后就增加了弹药库存量(理由就是为以色列提供战略储备),AGM-1A的存货在3000枚以上,也许已经超过了5000枚,所以美国空军的战略航空兵至少还能用这种导弹执行2次打击任务。如此一来,裴承毅压根就不用考虑拦截美军的战略轰炸机,因为在打击桥梁隧道等没有直接掩护的民用目标时,美军的轰炸机可以在北大西洋的亚速尔群岛上空发射导弹,不需要进入西地中海,也就不会进入共和国空军重型制空战斗机的拦截区域。杜奇威在第一轮轰炸中基本上全部选择高价值军事目标,就是不想在第二轮轰炸的时候让战略轰炸机冒险。
  美军的轰炸机可以在24小时之内执行第二轮轰炸任务,裴承毅却无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加强防御。再说了,需要防卫的道路桥梁太多了,根本没有那么多的拦截系统,也就只能挑几座最重要的桥梁进行防御。正是如此,在考虑应对战术的时候,裴承毅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让杨少勇确定1条或者2条主要地面补给通道,在尽量缩短路线的情况下,必须保证尽量少通过容易被摧毁、而且无法架设机械桥梁的大河。不管怎么样,至少得保住1条地面补给通道。
  从实际情况来看,最佳选择是把后勤补给中心设在阿勒颇北面的阿扎兹与盖特马,而不是像之前计划的那样,把补给中心设在幼发拉底河上游的杰拉布鲁斯,因为从阿勒颇前往杰拉布鲁斯,需要3次经过幼发拉底河!
  问题是,把补给中心向西移动上百千米,将带来一个更加严峻的问题。
  北上进攻的部队,首先就得从部署在伊斯肯德伦的美军的眼皮子底下经过。
  说直接一点,美军拦截第八战斗单位的难度将大大降低。
  毫无疑问,这就是杜奇威想要达到的目的!
  军情局早就提供了确切消息,运送第2装甲师与第4步兵师的快速船队肯定会在6日夜间到达伊斯肯德伦。因为这两支部队在出发前就做好了战斗准备,而且快速船队里的大型船只上有完备的生活与训练设施,3艘拥有宽大甲板的三体船上甚至还有射击场,所以2个美国陆军师在伊斯肯德伦上岸之后就能投入战斗。
  在此之前,裴承毅把突击地点选在了幼发拉底河上游地区,就是希望避开2个美军主力师。虽然这会将进攻部队的侧翼暴露在美军面前,但是裴承毅压根就没有想过要与美军交战,而是希望利用更快的速度与小亚细亚的复杂地形摆脱美军。因为所有补给都只能通过空运与空投完成,而能够使用的又只有垂直起降运输机群,所以为了提高空运效率,必须把补给中心放得靠前一点。
  可以说,改变突破地点,带来了很多问题。
  与美军正面交战不说,还有可能遭到美军的反击。裴承毅不会指望杜奇威犯错误,只要杜奇威稍微冷静一点,就知道打下进攻部队的补给中心,要比围攻进攻部队更有效。阿扎兹与盖特马距离伊斯肯德伦都不到200千米,距离海岸线更是不到100千米。因为共和国海军的航母战斗群没有进入地中海,所以杜奇威甚至不需要出动地面部队,只需要让正在东地中海活动的美军舰队派几艘大型战舰进入伊斯肯德伦湾,用大口径电磁炮,就能轻而易举的打掉进攻部队的补给中心。
  不管怎么说,之前的所有战术安排都行不通了,裴承毅必须重头考虑。
  重新策划一套进攻战术不是难事,可是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进攻部署,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可以说,当时摆在裴承毅面前的选择就是打与不打。
  显然,裴承毅不会选择后者。
  与杜奇威的处境一样,在南线战役已经打响的情况下,只要裴承毅不想输得精光,就得在北面做点文章,选择放弃进攻,就是选择了失败。
  选择继续进攻之后,裴承毅给参谋安排了两件工作。
  一是搞清楚战略运输机群在完成了运送第五战斗单位的任务之后,还能不能继续执行空运任务。二是能在进攻开始后的48小时之内向阿勒颇省集结多少垂直起降运输机,以及这些运输机能以多大的强度出动。
  负责这两件事情的龙宏恩与杨少勇没让裴承毅失望,很快就给出了答案。
  战略运输机群在7月8日完成空运第五战斗单位的任务之后,必须休整24小时,然后就能继续执行空运任务。陆军航空兵已经向前线部署了大约400架垂直起降运输机,能将其中的240架派往叙利亚北部地区,这些运输机能以每天4架次的强度坚持1个月,或者以每天6架次的强度坚持10天。
  得到这个答复,裴承毅顿时轻松了许多。
  不管怎么样,实力上的优势是改变不了的。
  让杨少勇去联系航空兵,让陆航尽快向伊拉克西部的尼尼微省集结运输机之后,裴承毅联系上了正在前线为进攻犯愁的王学平。
  “进攻还是按照计划进行,只是第八战斗单位必须在进攻之前机动到阿勒颇北面的盖特马镇。”裴承毅一边说着,一边朝左侧屏幕上的战区地图看了一眼。因为采用战术信息共享平台进行通信联络,所以王学平那边也能看到同样的战区地图。“行军距离大概有两百千米,不算太远,也不算太近。按照我的估计,第八战斗单位到达盖特马之后,大约还有两个小时的准备时间,足够完成进攻前的准备工作了。”
  “问题是,我们没有足够多的作战物资。”
  “物资的问题我正在想办法解决,肯定能够及时为你们提供补给。”裴承毅微微停顿了一下,说道,“我已经调遣了陆航的两百多架运输机,空军的战略运输机也会在四天之后参加战术空运工作。总的来说,在第五战斗单位参与进攻之前,能够每天向前线运送大约一万五千吨的作战物资,基本上能够保证第八战斗单位的作战需求。”
  听裴承毅这么一说,王学平的神色才轻松了一些。
  “只不过,杜奇威已经识破了我们的进攻计划,所以我对战术做了一些调整。”裴承毅说这话的时候,负责协助会议的参谋换上了另外一幅地图。“第八战斗单位进入土耳其境内之后,首先攻占基利斯,而且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占领这座边境城市。调整好状态后,部队分两路出发,主力沿着边境线北面的公路向西挺进,摆出攻打伊斯肯德伦的架势。这路进攻必须做到狠准快,绝不能有任何犹豫,哪怕遇到阻击,也要坚决果断。目的只有一个,让杜奇威相信,你们就算打不下伊斯肯德伦,也会包围这座港口城市。”
  “也就是说,这不是真正的进攻目的?”
  裴承毅点了点头,说道:“我会密切关注局势,会及时与你联系,调整进攻行动。第二路部队从基利斯北上,打下加济安泰普之后,与第一路进攻部队一样,以最快的速度向北穿插。记住,目的地不是安卡拉,而是在适当的时候向西穿插。也就是说,进攻的时候,你得时刻留意西面的情况,多安排些侦察兵。”
  王元庆微微皱了下眉头,说道:“你是说,第二路进攻的任务是掩护第一路进攻,对伊斯肯德伦进行迂回包围?”
  “正是如此,反正你们的任务就是摆出攻打伊斯肯德伦的样子,而且必须让杜奇威相信,我们的目的不是打下安卡拉,而是要打下伊斯肯德伦。”裴承毅笑了笑,说道,“我们已经收到消息,美军的两个主力师就将到达伊斯肯德伦,而且在到达后就能投入战斗。从今天的轰炸来看,杜奇威肯定不会让我们的装甲部队轻易北上,与其把侧翼暴露给美军,还不如主动逼迫美军决战。”
  “这么打,不见得能够取胜。”
  “但是能够逼迫杜奇威在北面战场上投入更多的兵力。”
  王元庆点了点头,表示明白裴承毅的意思。
  “美军的第二批增援部队很快就将到达,如果我没猜错的话,杜奇威肯定会动用美国空军的战略空运力量。虽然按照军情局提供的情报,美国的运输机群能在二十四小时内运送一个步兵师就非常不错了,但是这支部队用在哪个方向上,肯定会对战局产生影响,甚至彻底改变局势。设想一下,如果南面多出一个美军师,恐怕苏劲辉就守不住了。我们继续向南线增兵,只能把一场有希望获得胜利的战争变成一场毫无意义的消耗战。显然,这是对手希望出现的结果,却是我们必须避免的结果。别无选择,我们只能在北面猛攻,谁会输掉这场战争,就得看谁的防线首先崩溃。”
  “我不是没有信心,只是一个战斗单位攻打由两个美军师组建的防线,很有难度。”
  “这是肯定的,所以并不要求第八战斗单位必须打下伊斯肯德伦。”裴承毅笑了笑,说道,“不管怎么说,杜奇威的处境比我们艰难得多。苏劲辉只需要守住大马士革,而杜奇威却要守住安卡拉与伊斯肯德伦。如果我们不攻打伊斯肯德伦,而是直接向安卡拉进军,杜奇威很有可能赌上一把,让土军拼命守卫安卡拉,两个美军主力师则从伊斯肯德伦难下,扫荡叙利亚北部地区,并且向大马士革进军。到时候,就不是看谁能守住防线,而是谁能首先打下对方的首都。土耳其是一个山地国家,而叙利亚是一个沙漠国家。仅从地形上看,我们就占不到便宜,也就不能抱太大的希望。为此,我们只能猛攻伊斯肯德伦,迫使杜奇威投入更多的兵力。总而言之,进攻要果断坚决,哪怕杜奇威知道我们不是真想打下伊斯肯德伦,也要让他知道,只要美军有半点松懈,我们就能打下伊斯肯德伦。”
  王学平长出了口气,说道:“我会尽力而为。”
  “其他的事情,我让东方闻与你联系,有什么要求都可以提出来,我尽量替你解决。”
  王学平没有提出什么要求,实际上也提不出什么要求。
  结束通话后,裴承毅才把东方闻叫了进来。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跟着东方闻来到办公室的还有张孝珑。
第一百零六章
海上平台
  “不是什么急事,我就在外面等了一会。”张孝珑放下带来的电子阅读器,非常自觉的去给自己冲了杯无糖咖啡,因为他对裴承毅推崇备至的龙井绿茶确实没有多少兴趣。“这是老刘发过来的,让我亲自交给你,说是帮得上忙。”
  “帮忙?”
  “阿勒颇刚刚遭到轰炸,损失不小吧?”
  裴承毅愣了一下,随即拿起那台阅读器。
  文字资料没有多少,主要是一些立体结构图。只看了几幅结构图,裴承毅就朝张孝珑投去了惊讶的目光。军情局特工笑了笑,示意裴承毅继续看下去。张孝珑只是传话人,根本不懂技术,也就无法替裴承毅做详细说明。
  裴承毅看到的是一个由国防部与总参谋部牵头,海陆空天与陆战队参与,由军情局负责联络与保密工作,代号为“鲲”的大型军事项目。从这个代号就看得出来,这是一个海上军事平台项目。
  早在20世纪,就有人提出了建设“海上浮动城市”的想法。21世纪初期,美国海军率先提出了“海上军事基地”的设想,并且进行了非常深入的研究。炒得最火热的时候,甚至提出了“具体方案”,即以对接的方式,将5艘拥有200米直通甲板的驳船连接在一起,形成一座拥有一条1000米跑道、能够让C-130这样的战术运输机起降的海上基地。因为这样的海上基地对结构强度的要求非常高、容易遭到攻击、速度太慢、费用太高等等因素,到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与伊拉克战争之后,该设想就烟消云散了。
  问题是,“海上基地”确实有其存在的价值。
  事实上,在相关开发上最积极的还是美国。
  伊朗战争期间,美国体会到了“孤军作战”的滋味。虽然依靠伊拉克的军事基地,美军不需要为部署问题发愁,但是伊拉克基本上是一个内陆国家,仅有的巴士拉港的吞吐能力非常有限,因为周边的科威特、沙特、卡塔尔等国要么不支持美国攻打伊朗,要么害怕遭到伊朗报复,均没有向美国开放港口,所以美国不得不在战争前花好几个月的时间向伊拉克运送作战部队与作战物资,使战争失去了突然性。正是如此,伊朗才有充足的时间完成战争准备工作,共和国与俄罗斯也才有足够的时间有条不紊的为伊朗提供援助。严格说来,如果美国当时能够发起突然进攻,恐怕伊朗战争就会是另外一个结果了。
  受此影响,伊朗战争还未结束,美国海军就再次提出了建造海上基地的设想。
  与20世纪末与21世纪初不同的是,美国海军这次非常“务实”,从一开始就把“海上基地”订为准军事设施。说简单一点,“海上基地”不会靠前部署,更不可能进入战区,而是承担中转与投送作战部队的任务,也就是兵力投送平台。如此一来,除了继续采用组合结构的设计思想之外,还可以按照民用设施与民用船舶的标准进行建造,从而大幅度的降低建造成本与设计费用。按照美国海军估计,1座由5艘10万吨级驳船组成的“海上基地”的建造总费用不会超过300亿美元,如果为每个战区配备1座,则算上设计费用,单价不会超过400亿美元。虽然从单价上看,这绝对是最为昂贵的武器,但是从作战效能,特别是投送作战部队的效能上看,1座“海上基地”顶得上3支航母战斗群加上3支两栖突击舰队,效费比非常高。
  非常可惜的是,没等美国海军采取行动,伊朗战争就陷入僵局。
  随着美军攻占胡齐斯坦省,控制了霍梅尼港、阿巴丹港,物资运输工作迎刃而解,也不再需要“海上平台”了。
  当然,美国海军并没死心。
  不管怎么说,伊朗战争是美国当局为了消耗掉国内过剩物资打的一场战争,从一开始就没有打算打赢。大萧条爆发之后,在没有更好选择的情况下,美国共和党总统弗雷德里克只能推行凯恩斯主义,以财政预算开支的方式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劳动岗位,而国防预算就是政府财政开支的大头。
  在军费比较充足的情况下,美国海军决定单独搞“海上平台”。
  可以说,在美国海军的努力下,2027年左右,“海上平台”几乎就要变成现实了。当时承包该项目设计工作的诺思罗普公司已经完成了总体设计,细节设计也进行了一大半,就等美国国会批准采购经费了。非常可惜的是,共和党在这一年输掉了大选,而当选的民主党总统韦斯特伍德的竞选口号就是缩减政府开支,提高政府公信度,增强美元购买力。以当时的情况,别说花400亿美元购买一座“海上平台”,就算只需要40亿美元,白宫也不会批准这样的军购合同。
  用“胎死腹中”来形容美国海军的“海上平台”项目,一点也不为过。
  与美国海军相比,共和国海军就要幸运得多了。
  早在第四次印巴战争后,共和国海军就提出了与“海上平台”类似的方案。当时的情况是,因为没有航程足够远的作战飞机,所以共和国空军与海军航空兵在参战之后,只能打击印度北部地区的目标,而无法打击印度南部地区的军事目标。因为无法一举摧毁位于印度次大陆南端的战略导弹基地,担心遭到印度的核包袱,所以在第四次印巴战争中,共和国的表现非常谨慎。在此情况下,共和国海军提出了建造一种能够让重型战斗机正常起降的大型海上作战平台。
  非常可惜的是,这样设想很快就被否决了,因为运载战斗机的首选肯定是航母。
  随后20年,虽然共和国参加过多场战争,但是留给海军发挥的空间并不大,所以共和国海军没有建造“海上平台”的迫切需要。直到2035年的印度战争,共和国军队才首次感受到了投送能力不足带来的问题。在战后的总结报告中,裴承毅就明确提到,如果拥有一支由海到陆的投送部队,印度战争的结果将对共和国更有利。虽然裴承毅没有明确指出所谓的“投送部队”到底是航母战斗群、两栖攻击舰队、还是别的什么,但是大部分海军将领都认为,裴承毅指的是一种主要用来投送地面作战部队,而且投送能力远超过两栖攻击舰队,拥有完善的自我保障能力的海上作战平台。显然,这就是美国海军搞了几十年的“海上平台”项目。更重要的是,印度战争之后,裴承毅去了装备办公室,而且担任装备研制与采购的审批工作,所以在军费相当紧张的情况下,海军还是获得了一笔不算少的研制经费,启动了共和国的“海上平台”项目。
  受第三次军事改革影响,海军从一开始就决定走“亲民路线”。
  说简单点,就是把降低采购与维护成本放在首要位置上。虽然林啸雷在2037年出任总参谋长之后,非常重视这个能够让海军脱胎换骨的计划,要求海军加快开发速度,但是新任海军司令华剑锋并不认为应该随意花费纳税人的血汗钱,在“海上平台”项目上仍然非常小心谨慎,要求承担设计工作的华东船舶设计院必须把降低成本放在首位,不要为了赶进度而放弃某些必要工作。
  显然,华剑锋的这一态度让林啸雷很是不爽。
  这个时候,林啸雷全力推动的“大舰队计划”也受到了影响,建造“重庆”级航母的工作一再受阻。为了让国防部在航母建造上让步,林啸雷必须做出牺牲。既然华剑锋在“海上平台”计划上的热情度不高,该计划就可以舍弃。
  也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海上平台”项目落到了国防部的手中。
  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这一变动,让“海上平台”项目起死回生。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90/11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