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校对)第99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96/1195

  最初的时候,李东石很不适应新的防御战术。
  不管怎么说,他是空降兵出身的将军,更加擅长阵地防御。
  事实上,第十战斗单位的官兵也不大习惯新的防御战术。
  正是如此,第十战斗单位成立之后,一直在共和国的西南地区进行高强度训练。对于这个安排,用共和国陆军参谋长的话来说,训练一支擅长进攻的部队比训练一支擅长防御的部队难得多,所以才让空降兵去熟悉进攻战术。唐应龙的话也没有说错,毕竟在共和国陆军中,真正擅长阵地防御作战的就只有3个空降旅,其他的部队都擅长进攻。与其让其他的部队学会如何打阵地防御战,还不如让空降兵学会如何打装甲突击战。
  高强度训练的结果就是,第十战斗单位是共和国陆军作战能力最全面的部队。
  面对美军第7步兵师的进攻,李东石既没有大意轻敌,也没有过分高估对手的实力。
  当时,美军先头部队的兵力在2000人左右,预计在7月8日凌晨到达的主力部队则有大约6000名官兵,而李东石只在正面留下了2个战斗营,除去在锡尔特方向上协助第一战斗单位作战的部队之外,李东石手里还有至少6个战斗营与12个支援营随时能够参加对付第7步兵师的战斗。
  由此可见,李东石留下了一支非常强大的预备队。
  事实上,第7步兵师的实力并不弱。
  在美军的众多王牌部队中,第7步兵师的名声不算最响亮,但是论作战实力,第7步兵师却足够强大。半岛战争期间,正是第7步兵师在三八线一代的阻击行动,让共和国陆军不得不放慢进攻步伐,为美国当局“体面撤退”争取到了足够的时间。也正是这场战斗,让第7步兵师名声大燥,并且在随后的改编中被保留了下来,成为美国陆军中建制最完备的步兵师之一。
  如同美国陆军在美国军事力量中承担的任务一样,美军中数量最多的步兵部队实际上就是更加重视防御能力的地面部队。按照美军的军事思想,即便与共和国军队这样的强大对手交战,承担重任的也不是陆军,而是空军与海军。正是如此,第7步兵师改编的时候进一步加强了防御作战能力。按照美军的作战思想,防御作战能力绝对不是挖掘与修建阵地的能力,而是更加重视装甲力量的作战能力。事实上,伊朗战争之后,美国当局就在吸取进攻能力不足的教训。半岛战争中,美过陆军缺乏突击能力的缺陷彻底暴露了出来,比如在攻打五老的时候,如果美军地面部队的进攻能力再强大一点,2个陆战师就不会全军覆没了。等到共和国陆军在南亚次大陆上打了一场酣畅淋漓的进攻战,美国陆军终于大彻大悟。从某种意义上讲,让布吕歇尔在欧洲军团搞编制改革,就是美国陆军为摸索新战术采取的行动,只是效果不是太明显。
  总的说来,第7步兵师并不缺乏突击能力。
  对美军来说,缺少的只是支持突击的能力——火力。
  因为美国军队最先在联合作战上打开局面,所以美国陆军过早的放弃了火力,或者说把火力支援寄托在了其他军兵种身上。虽然美国陆军的炮兵并不弱小,在某些方面甚至处于领先地位,比如美国在制导弹药方面的技术水平就比共和国高得多,但是相对于美军的总体战斗力,以及美国陆军所面对的强敌,其炮兵的建设仍然严重滞后,特别是在炮兵战术思想方面,美军差得太远了。很多时候,美军仅把炮火支援当成协助进攻或者防御的手段,而不是打击敌人的主要手段。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美军过于重视精确打击。
  虽然在某些时候,精确打击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特别是在针对弱小国家的局部战争中,精确打击是避免平民伤亡的主要手段,但是在大规模战争中,精确打击的主要意义在于打击敌方高价值军事目标的时候,可以减少作战飞机的出动量与弹药消耗量,从而提高打击效率、减小己方损失。在正面交战中,特别是在以装甲集群为住的地面战斗中,精确打击的意义就没有这么明显了。
  总而言之,在第十战斗单位的防线面前,第7步兵师的进攻力量太微弱了。
  正是如此,李东石才敢于用2个营守住正面防线,把主力放在了反击上。
  入夜后,美军率先开始炮火准备。
  不得不说,李东石的部署让美军在进攻前进行的炮火打击变得毫无意义。不是说美军的炮火打击不够猛烈,为了支持第7步兵师发起进攻,杜奇威让刚刚在伊斯肯德伦进入炮兵阵地的第2装甲师与第4步兵师的炮兵旅对第十战斗单位的防御阵地进行炮击,因为2个炮兵旅就部署在港口附近,能够便捷的获得弹药,所以在大约30分钟的炮击中,2个旅的大约30套电磁炮系统以最快的速度向前线倾洒了大约6000吨炮弹,对第十战斗单位的防御阵地反复炮击了好几次。导致炮击效果不明显的主要原因还是第十战斗单位的防御部署过于稀疏,在宽度接近20千米、纵深超过10千米的防区内仅仅只有2个营的兵力,而第十战斗单位在此之前修建的防御工事,足够掩护10个营的防御部队。也就是说,担任正面防御任务的2个营不但能够尽量分散一些,还得到了最好的保护。根据第十战斗单位的战斗记录,在30分钟的炮击中,仅仅只有9名官兵阵亡(均是1个步兵班的战士,该班所在的防御工事被1枚重达450磅的炮弹击中),22人负伤。对比6000吨的弹药消耗量,以及长达30分钟的炮火准备时间,这点伤亡根本算不了什么。
  美军发起进攻的时候,才意识到什么是最有效的防御。
  不管怎么说,30分钟的炮击,为李东石提供了进行反击的准备时间。
  美军发动进攻的时候,第十战斗单位的反击也开始了。
  这种“紧逼式”的防御反击战术,正是第十战斗单位在训练中总结出来的。虽然在绝大部分人看来,进攻部队刚刚发起进攻的时候,肯定是士气高涨、斗志昂扬,防御部队在这个时候发起反击,很有可能在进攻部队的锋线上碰得粉身碎骨,但是在防御部队的士气与斗志不比进攻部队差,而且战斗力也不比进攻部队差的时候,只有坚决果断的反击才能把进攻行动扼杀在萌芽状态。说简单一点,就是在敌人的进攻部队来没有来得及展开,无法有效发挥兵力优势的时候发动反击。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绝对不容易。
  这么简单的战术,在此之前没有人采用,不是没有人想到,而是没有哪支部队具备这样的实力。
  说得不客气一点,共和国陆军的其他九个战斗单位都不具备这样的实力。
  这次,第十战斗单位仅仅用了90分钟就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战斗打到21点30分左右,也就是在美军的炮火准备结束后大约1个半小时,第7步兵师的进攻部队在第十战斗单位的反击下停下了前进步伐。
  问题是,战斗没有因此结束。
  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防御反击的精髓不是挡住敌人的进攻,而是通过反击来瓦解敌人的下一次进攻,甚至从敌人手里夺回战场的主动权,由防御转为进攻。
  李东石留下足够的预备队,就是为了发起进攻。
  随着第十战斗单位由守转攻,之前没有全力出手的远程炮兵派上了用场。根据第十战斗单位的作战报告,李东石没有在防御中过分使用炮火打击,主要就是从摩苏尔到巴士拉的交通线的运输能力得不到保障,第十战斗单位的炮兵部队随时有可能“断炊”,作为部队的指挥官,李东石必须合理利用手里的作战力量。
第一百一十三章
西面开打
  巴特曼方向上的战斗打了不到3个小时,攻守双方就交换了位置,让之前还对第7步兵师抱以厚望的杜奇威失望不已。严格说来,杜奇威不仅对第7步兵师感到失望,甚至对整个战局感到绝望。
  作为联合司令官,杜奇威可以安排战术行动,却不能插手战术指挥。
  杜奇威也当过前线指挥官,深知前线指挥官在战场上的处境。当年,杜奇威在半岛战场上指挥第2陆战师作战的时候,最讨厌的就是被别人指手画脚。不管怎么说,前线指挥官最清楚战场上的情况。如果不信任前线指挥官,就没有可能取得胜利。
  收到第7步兵师的报告后,杜奇威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联系正在东地中海活动的航母战斗群,要求海军尽量为巴特曼方向上的作战行动提供空中支援。即便不能突破共和国空军的防空拦截线,也应该尽量使用远程弹药打击共和国陆军的预备部队,减轻第7步兵师的正面压力。
  非常可惜的是,因为战场在内陆,所以美军战舰上的电磁炮派不上用场。
  接下来,杜奇威只能在不断发来的战报中等待交战结果。
  从后来公布的一些资料来看,因为在第7步兵师发动进攻后不久,第十战斗单位就发动了反击,所以发生在7月7日夜间到8日清晨的这场战斗打得非常混乱,交战双方的很多部队都没能完成任务,特别是第7步兵师,很多营连级战斗单位在遭到反击后就与指挥部失去了联系,根本没有办法完成作战任务。
  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很多,其中就有双方的电子干扰。
  准确地说,是通信干扰。
  夺取制信息权,已经成为现代战争取胜的基本手段。中东战争爆发后,交战双方就一直在争夺制信息权。从某种意义上讲,开战前,共和国设法干扰美国的军事侦察卫星,就是夺取制信息权的一种手段。战争期间,双方在制信息权方面的斗争更加激烈。因为双方都拥有强大的干扰与抗干扰手段,所以从一开始,双方就采用了压制式干扰,即对所有通信频段都进行干扰。别的不说,美国空军就在黑海上空与东地中海上空部署了数架携带了大功率干扰设备的电子战机,时刻不断的对战区内的远程通信联络进行干扰,并且为己方的通信联络提供支持。共和国空军也不例外,在巴基斯坦南部地区上空与伊朗东部地区上空部署了好几架电子战机,持续不断的压制美军的通信联络。在如此强大的电子干扰下,交战双方的长途通信系统几乎全面瘫痪,只能依靠以激光为主的短距离通信系统。虽然依靠战术信息共享平台,能够确保通信联络,但是却很难正常指挥作战行动,特别是在大规模战斗中,给各级作战部队安排作战任务。受此影响,战争打到这个时候,交战双方的航空兵都没有能够发挥太大的作用,就是因为干扰过于严重,让双方的地面部队无法及时向航空兵提供战场信息。随着绝大部分固定目标已被摧毁,在需要打击具有时效性的移动目标时,空军很难在无法及时获取战场信息的情况下发挥作用。
  之前的地面战斗还不算激烈,所以通信系统受到干扰的影响还不明显。
  随着双方主力部队登场,而且在对攻战中遭遇,通信干扰的影响就显现了出来。
  相对而言,在这种对双方都不太有利的情况下,第十战斗单位吃的亏要小得多,也就占了便宜。
  不管是谁,都不能低估空降兵的独立作战能力。
  作为一支由空降部队改编而来的作战部队,第十战斗单位从一开始就非常重视独立作战能力,各级指挥官也非常擅长单独作战。更重要的是,李东石的指挥方式也非常适合独立作战。按照作战任务的时候,李东石仍然保留了在空降153旅的指挥风格,即让各级指挥官充分了解他的作战意图,知道该如何打赢这场战斗。如此一来,与后方失去联络后,各战斗单位仍然能够准确无误完成作战任务。
  可以说,这也正是裴承毅把第十战斗单位放在战场中央的原因。
  从裴承毅的部署来看,第十战斗单位从一开始就担负起了衔接两个方向的重任,因此在执行作战任务的时候有很大的灵活性,需要指挥官根据局势做出准确判断。虽然凌云霄也有这样的才能,不会比李东石差,但是他指挥的第一战斗单位更像是一只捏紧了的拳头,能在攻坚作战中发挥最大的战斗力,不然裴承毅也不会让第一战斗单位去强攻锡尔特。第十战斗单位的独立战斗能力,赋予了他们最灵活的作战方式。
  由此可见,在用兵与知兵方面,没有在基层部队服役的裴承毅反而超过了杜奇威。
  事实上,杜奇威也没有选择。
  按照他的最初安排,第7步兵师的任务是前往以色列,代替以军守卫戈兰高地,并且保护美以联军的后勤保障线。毋庸置疑,这是第7步兵师最擅长的作战任务,也是最能发挥第7步兵师战斗力的作战方式。因为战场情况突变,杜奇威不得不把第7步兵师派往迪亚巴克尔,当时他的想法也是让第7步兵师固守迪亚巴克尔,所以杜奇威压根就没有考虑用这支战场防御的部队去攻打第十战斗单位驻守的巴特曼。由此可见,杜奇威不是不了解他手里的作战部队,而是在长远谋划与总体局势把握上稍逊一筹,没能像裴承毅那样,准确把握战局走向。
  当然,这种差别带来的结果是完全一样的。
  8日凌晨,巴特曼方向上的战斗还未分出胜负,奥斯曼尼耶方向上的战斗就打响了。
  不管怎么说,这次杜奇威没有犯错。
  决定让第7步兵师攻打巴特曼的时候,杜奇威就知道裴承毅不会用一只拳头作战,在右拳进行格挡的时候,肯定会用左拳还击,只有左拳打出威风来,才能让对手不得不把更多的力气用在格挡上,从而减轻右侧受到的压力。正是如此,杜奇威在7日傍晚就给第2装甲师与第4步兵师下了一条死命令,那就是不惜一切代价守住奥斯曼尼耶,并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反攻巴赫切与伊斯拉希耶,争取在第八战斗单位的防线上打开缺口,掌握战场上的主动权。
  从这番部署中就能看出,杜奇威确实是一个不简单的指挥官。
  以当时的情况,杜奇威肯定料到裴承毅会让第八战斗单位猛攻奥斯曼尼耶,从而用最少的兵力牵制住2个美军主力师。说简单一点,如果裴承毅让第八战斗单位死守防线,挡住2个美军主力师的机会几乎为零。积极主动的进攻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让裴承毅能够把另外一个战斗单位,也就是第五战斗单位放在别的方向上,让其发挥关键作用。按照杜奇威的预料,裴承毅有两个选择,一是让第五战斗单位北上攻打安卡拉,切断第7步兵师的后勤补给线,二是直接攻打伊斯肯德伦,打下美军的重要补给中心,同时解放被限制在这个方向上的第八战斗单位。
  最初的时候,杜奇威认为后者的可能性更大。
  不管怎么说,裴承毅要想在东面的战场上取得胜利,就得设法破坏美军的后勤线,让美军在后方花费更多的力气。如果能够扩大战线,迫使美土联军将更多的部队用于防御,更能体现攻打伊斯肯德伦的价值。问题是,攻打伊斯肯德伦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战场空间过于狭窄,根本容不下2个战斗单位与2个美军主力师。因为叙军已经在边境线上设置了长达上百千米的雷场,所杜奇威有理由相信,裴承毅不会用第五战斗单位攻打伊斯肯德伦。奥斯曼尼耶方向上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即要想展开部队的话,就得向北拓展战场范围,从而将宽大的右翼暴露在美土联军面前,所以杜奇威也认为,裴承毅不大可能用第五战斗单位去攻打奥斯曼尼耶。
  排除了这些可能之后,裴承毅只剩下了一个选择。
  当然,用1个战斗单位进攻安卡拉确实不太现实。
  问题是,不见得一定要打下安卡拉才能赢得胜利。按照杜奇威的判断,第五战斗单位只需要北上100多千米,攻占马拉蒂亚就能彻底改变战场局势。原因非常简单,第7步兵师与东面所有土军的后勤保障物资都需要经过马拉蒂亚转运,只要能够打下这座城市,就能切断美土联军的后勤保障,然后等待美土联军主动放弃迪亚巴克尔。一切顺利的话,用不了一个月,共和国军队就将占领加济安泰普以东、托罗斯山脉以南的整片地区。
  也就是说,不管怎么样,必须迫使裴承毅把第五战斗单位留在伊斯肯德伦这边。
  最简单直接的办法就是让第2装甲师与第4步兵师在防御中发起积极主动的反击,撕开第八战斗单位的防线。
  这次,杜奇威的战术收到了成效。
  天色还未放亮,第五战斗单位的作战部队就出现在了战场上,只是没有出现在杜奇威预料的伊斯肯德伦东北面,也没有去填补第八战斗单位防线上的漏洞,而是从奥斯曼尼耶的北面发起了猛攻。
  天亮后不久,杜奇威收到了准确情报。
  从北面攻打奥斯曼尼耶的是第五战斗单位的主力部队!
  很快,情报参谋送来了确切消息。第五战斗单位的主力部队伪装成第八战斗单位的支援部队,在8日凌晨机动到位。也就是说,这支部队在发起进攻之前,花了大约6个小时做准备工作。
  非常可惜的是,在天亮前到达奥斯曼尼耶的美军只有第4步兵师的1个步兵旅。
  更加重要的是,该步兵旅的主力部队放在了东南方向,也就是第八战斗单位的进攻方向上。
  不管怎么说,奥斯曼尼耶这是一座人口不到20万的中等城市。
  在第五战斗单位的主力部队杀入城区之前,除了大约4000名美军官兵之外,奥斯曼尼耶还有1个土军步兵师的12000多名官兵。
  毋庸置疑,这12000多名土军官兵根本挡不住第五战斗单位的主力部队。
  面对高歌猛进的第五战斗单位,杜奇威肯定不会把希望寄托在土军身上。没等第4步兵师的步兵旅发来增援请求,杜奇威就让第2装甲师派了一个装甲旅过去,并且明确告诉准将旅长,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挫败第五战斗单位的攻势。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96/11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