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校对)第12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2/1021

  从兵力投入上讲,一个陆战师就足够了。至于接下来的战斗,完全可以交给随后到达的韩国军队。
  那么,第二个陆战师用在哪?
  协助韩军向北进攻?
  从作战效率上讲,这绝对不是理想选择。
  联军登陆后,人民军肯定会调整防御部署。
  如果在元山上岸的联军太多,人民军肯定会收缩防线,把重兵放在赴战岭山脉与狼林山脉,阻止联军北上攻打慈江道与两江道,为志愿军入朝争取时间。如果在元山上岸的联军并不多,人民军有可能放手一搏,在北大峰山脉设置防线,阻止联军向西推进,甚至有可能反攻元山。
  要想速战速决,就得把人民军牵出来打,以消灭有生力量为主。
  前者显然不是理想选择。
  钱德勒的观点很明确:在元山登陆后,联军首先向西推进,摆出拦腰截断人民军战略防线的态势,迫使人民军在北大峰山脉设防,或者让人民军反攻元山,在运动战中充分发挥联军的空中优势,消灭人民军有生力量。
  牵制住人民军的主力后,联军再在北面战场上投入重兵。
  这个时候,可以选择从元山北上攻打咸兴,再约过盖马高原,攻打江界与惠山。也可以选择在金策或者清津登陆,从北向南扫荡鸭绿江南岸。如果兵力充足、战况顺利,还能扫荡图们江南岸地区。
  钱德勒的军事才能不可低估,担任CIA局长之前,他是美军中经验最丰富的上将。
  这套作战设想,既充分利用了联军的优势,还尽量避开了联军的缺陷。
  从作战能力上看,联军最突出的优势是制空权与制海权。虽然联军地面部队的战斗力并不差,打败人民军易如反掌,但是把重点放在地面战争上,很难提高进攻速度,也就无法及时完成作战行动。
  只有充分发挥联军的海空优势,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占领朝鲜。
  空中优势不必多说,志愿军空军的积极行动,没有扭转战场局面,只是迫使联军投入更多的制空力量。
  关键在制海权,准确说是如何利用制海权。
  钱德勒的作战设想中,充分利用制海权的作战思想得到了明显体现:多打登陆战,尽量缩短地面补给线的长度,争取在近海地区歼灭人民军主力部队,积极主动的在朝鲜东海岸地区开辟新战场。
  优点很突出,缺点也很明显。
  这套作战方式,打人民军肯定是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可是拿来打志愿军,风险就太大了。
  在多个地点登陆,各个登陆场相互独立,登陆部队只能孤军奋战。
  要是志愿军发起反击,分散的登陆部队很容易被各个击破。
  这种情况在上一次朝鲜战争中出现过,志愿军入朝后的第二次战役就围绕着在西线孤军冒进的美军陆战队展开,差点歼灭第一陆战师。随后利用美军立足未稳的机会,在第三次战役中把战线推进到三八线以南,还一度攻占汉城,迫使联合国军不得不在第四次战役中大举反攻。
  钱德勒不是不知道这个问题,而是非常重视。
  在向阿伦提出建议的时候,钱德勒明确提到,是否再次发起登陆作战,得由战场局势决定。如果志愿军没能及时入朝,而且无法及时入朝,联军可以用第二次登陆作战,加快推进速度。如果情况恰恰相反,就得把重兵放在元山,争取在北纬三十九度线附近挡住志愿军的前进步伐。
  钱德勒的建议很中肯,可是阿伦另有打算。
  摆在他面前的选择是:元山登陆成功后,如果及时投入第二个陆战师,开辟第二个登陆场,就有机会赶在志愿军入朝前占领整个朝鲜;如果把重兵放在元山,很有可能在北纬三十九度线停下前进步伐。
  到底是积极,还是保守?
  阿伦没想明白,只不过积极也好、保守也好,都得尽快把第二陆战师弄过来,为进攻做准备。
  与陆军不同,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师级部队更加庞大。
  一个陆军师,通常只有一万四千名官兵,即便像第一装甲师这种重装部队,也只有一万八千人。因为绝大部分时候,陆战队得背水作战,得不到可靠支援与配合,所以陆战队的编制更加庞大复杂,一个陆战师的规模在两万到两万两千人之间。如果得到加强,还会增加几千官兵。
  人员不是问题,美军有足够的运输机,还能征用民航客机。
  关键是武器装备,特别是无法大规模空运的重型武器装备。
  这个问题,在陆战队更加突出。
  由前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搞的“轻型化”浪潮在陆军里大行其道的时候,陆战队没有受到太大影响。第二陆战师有一个编制完备的装甲团,配备了一百多辆主战坦克与两百多辆装甲战车,另外两个团也有大量重型准备。算上几个独立装甲营,全师配备的主战坦克数量高达四百七十四辆。
  这些重型装备不是没办法空运,而是空运的效率太低、成本太高。
  拿M1A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来说,一架C-17C一次只能空运一辆,而且每四辆就得用一架C-17C空运附加装备,算上坦克的保障设备等等,空运一个有三十二辆主战坦克的装甲营,至少需要C-17C飞行八十四架次。空运第二陆战师的四百七十四辆坦克,需要飞行一千四百架次。美军的一百多架C-17C全部出动,按照一天飞两轮计算,也需要五天才能把全部主战坦克送到釜山。
  第二陆战师的重型装备不仅仅是主战坦克,还有数量更多的装甲战车、自行火炮、装甲工程车辆、重型工程车辆、维护车辆等等。全部空运的话,一百多架C-17C全部出动都需要十五天!
  这不是阿伦的问题,而是美军自身的问题。
  美军空运力量的建设标准是:在一个月之内投送一个重型师的全部装备,以及十五天的作战消耗。
  所幸的是,美军陆战队从来就不以空运为主。
  为了投送“笨重”的陆战队,美军建造了数十艘快速运输船,还大力建造更加庞大的战略预置舰。一支快速运输船队能以二十四节的航速,在数天之内把一个陆战师的全部主战装备送到数千公里之外的战场上去。一艘战略预置舰能够运载相当于一个旅的主战装备,而且提前部署到热点地区。
  七月二十三日之前,美军的一支快速运输船队就到达了那霸,随后驶往釜山。
  三天后,五艘载着第二陆战师全部主战装备的战略预置舰到达釜山,而快速运输船队已经在釜山卸货。
  按照阿伦的安排,快速运输船队将在七月二十七日起航返回那霸。
  装上作战物资后,该船队将与五艘战略预置舰在七月二十九日夜间出发。它们的目的地不是釜山,而是直接驶往元山。
  一切顺利的话,第一陆战师将在七月三十日上午登陆元山。
  运输船队到达时,第一陆战师已经完成登陆行动,说不定已经占领元山。快速运输船将把货物送到登陆部队手上,然后返回釜山,运送下一批作战物资。第二陆战师在此期间转驻两栖舰队。
  到这个时候,阿伦才需要考虑把第二陆战师派往哪里。
  联军的作战部署非常紧凑,也非常周密。在高效指挥机构运作下,海运系统的力量得到完全发挥。
  只是联军将领肯定没有想到,如此周密的作战部署,会被几艘潜艇葬送掉。
第五十六章
守株待兔
  在釜山港外面等了一天,汪誉涵有点不耐烦了。
  虽然进出港口的舰船并不少,但是没有合适目标,要么是能够轻易干掉“海蛇”号的反潜舰艇,要么是吨位小得根本不值得攻击的快艇。唯一值得攻击的是一艘韩国海军的“世宗大王”级驱逐舰,可是在驱逐舰周围,至少有四架反潜直升机,附近还有一架P-3C反潜巡逻机。
  汪誉涵很想拿下这个战果,可是他不会为此赔上小命。
  觉得等下去没有什么结果,汪誉涵决定南下,到海峡南端寻找机会。
  也就在这个时候,由潜艇通讯飞机发来的电报,让“海蛇”号不得不上浮,把通信桅杆伸出海面。
  “收完了吗?”
  “还有三十秒。”白崇善比汪誉涵还要焦急。
  如果是普通战场信息,卫星通讯电台能在三十秒内接收完毕,这次却花了一分半钟,而且还有四分之一的数据没有收到。因为解密的密锁放在最后面,所以必须收完全部数据,才能解读加密信息。
  回去得汇报这件事,把密锁放在最前面,方便潜艇紧急下潜。
  汪誉涵没有想这个,那是电子军官的事。他回头看了眼航海长,在电子军官接收讯息的时候,由航海长负责监视海面情况。
  “正在朝我们逼近,最多两分钟。”
  “准备紧急下潜。”汪誉涵从计算机里调出海图,在上面标出了一条航线,“下潜后全速转向,进入这条航道。”
  “朝反潜巡逻机航行?”
  “暴露的时候,我们在向西航行,等我们收回通信桅杆,反潜巡逻机肯定会认为我们还在向西航行。”
  姜歆维点了点头,表示明白艇长的意思。
  此时,东边十五海里外,一架美军的P-3C反潜巡逻机正在五百米不到的高度上,以最快的速度朝“海蛇”号飞来。
  “海蛇”号把桅杆伸出海面的时候,P-3C正在对马岛北面向西飞行。
  美军是日本的“占领军”,反潜巡逻机用不着避开日本领空。
  虽然“海蛇”号的拖拽式声纳接收到了反潜巡逻机发出的噪声,但是受岛屿近岸浅水海域影响,特别是海底与海面对噪声产生的干扰,没能准确计算出反潜巡逻机的位置,也就不知道反潜巡逻机就在附近。
  在正常巡逻时,反潜巡逻机探测潜艇用的不是声纳浮标,而是对海搜索雷达。
  通信桅杆伸出海面一米左右,反射的雷达波足以被P-3C在一百多公里外探测到。
  发现敌情后,P-3C立即转向,朝“海蛇”号飞来。
  因为已经到达对马岛西侧,中间没有阻挡物,所以“海蛇”号的被动声纳立即测出了反潜巡逻机的方位。
  超长波电台发来的命令很简单:上浮接收战场信息与作战指令。
  事情进行到一半,汪誉涵不想放弃,不然等下还得冒险把桅杆伸出海面。
  “艇长,通信完毕!”说完,白崇善伸手抹掉了脸上的汗珠。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2/10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