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校对)第15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53/1021

  J-10A侦察机的任务,就是找出刚刚部署到元山附近的THAAD。
  虽然由牧浩洋指挥的特种侦察兵已经出动,正在搜寻THAAD的部署地点,但是杨禹方没把希望完全寄托在特种兵身上。
  已经出现意外情况,他可不想重蹈覆辙。
  只是,侦察机如何才能突破美军的防空网?
  最先出动的两架J-8M均被美军击落,战场上还有美军的防空战斗机,J-10A的高空高速性能远不如J-8M,必须以更加巧妙的方式突防。
  杨禹方想到的办法非常简单:让J-10A侦察机跟在H-6M发射的C-601后面。
  C-601在巡航阶段的飞行速度是两马赫,而J-10A在没有外挂载荷时的最大飞行速度也是两马赫,刚好能够跟上C-601。
  在一百多枚反舰导弹掩护下,美军不见得能够发现并不比反舰导弹大多少的侦察机。
  即便美军发现了侦察机,也要首先拦截反舰导弹。
  如果美军指挥官稍微大意一点,会认为反舰导弹后面的侦察机是来确认轰炸结果,没有其他企图。
  只要能够到达元山,J-10A侦察机上的高分辨率照相机就能派上用场。
  为了确保在第一时间获取战术信息,让H-6H及时发射巡航导弹,J-10A侦察机拍下的照片通过数据链发了回来。
  大屏幕上,显示的就是侦察机拍下的画面。
  “上校,攻击机群起飞了。”
  杨禹方回过头来,朝通信参谋点了点头,把目光转向了正在给特种侦察兵发送命令的牧浩洋。
  虽然从理论上讲,Su-30MK2、FBC-1C与H-6M发射的两百多枚反舰导弹足以耗光美军防空系统的弹药,但是为了保险起见,杨禹方还是让空军出动了八架专门执行防空压制任务的Su-30MKK。
  这些战机携带的不是反辐射导弹,而是激光制导滑翔炸弹。
  空军不是没有反辐射导弹,而是从俄罗斯进口的反辐射导弹的射程太短,最多只有四十公里,战斗机得冒险进入防空系统的拦截范围。如果THAAD没有被巡航导弹摧毁,派战斗机过去,等于让战斗机去送死。如果THAAD已经被巡航导弹摧毁,就没有必要安排第二轮轰炸。
  按照杨禹方的安排,如果没有必要轰炸防空系统,八架Su-30MKK将对元山到顺川铁路线上的桥梁隧道进行重点轰炸。
  联军能快速补充运输船,却不见得能快速修复受损的桥梁、打通垮塌的隧道。
  当然,Su-30MKK的首要打击目标仍然是美军的防空系统。
  用激光制导炸弹轰炸防空系统,而且是在几十公里外投弹,战斗机上的激光指示吊舱派不上用场,只能由特种兵引导轰炸。
  如果侦察兵没能及时完成任务,Su-30MKK只能去轰炸桥梁隧道。
  两栖特种部队的侦察兵能够及时完成任务吗?
  杨禹方心里没底,牧浩洋心里也没底。
  四十五分钟前,牧浩洋就把命令发了出去。为了确保庞跃龙他们打开电台后,能在第一时间收到命令,通信军官以每三十秒一次的频率,反复不断的发送着作战命令。只是到这个时候,牧浩洋仍然没有收到特种侦察兵的回音。
  此时,牧浩洋最想知道的,就是庞跃龙他们在干什么。
  永兴湾北面,庞跃龙已经收到了命令,而且在十分钟前发现了部署在库岩里附近的美军防空系统。
  确实是一套崭新的THAAD战区防空系统,导弹储存发射器上的土黄色油漆还没掉色。
  庞跃龙没有急着向牧浩洋报告情况,与一名侦察兵留下负责引导攻击后,他给其他侦察兵安排了任务。
  牧浩洋在命令中提到,轰炸运输船队的行动已经开始。
  现在联系后方,肯定会暴露行踪。
  庞跃龙的想法很简单:在轰炸开始后才发出消息,然后趁乱离开战场。
  为此,他让两名侦察兵带着电台藏在两公里外的树林里面,其他侦察兵分散部署在撤退线路上。
  完成任务很重要,活着回去也很重要。
第八十五章
重拳出击
  有的时候,把敌人想像得过于强大也不是好事。
  虽然美国搞出了“爱国者”、THAAD等耳熟能详的防空系统,NMD与BMD更是独步全球,但是美军比任何军队都依赖主动进攻,即把威胁消灭在地面上,阻止敌人的战斗机升空作战。
  即便敌机已经升空,美军的防空主力也是各种先进战斗机,而不是防空导弹。
  形成这种局面,不是美军不重视防空,而是美军从未遇到过真正的对手。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即便在美军输得最惨的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中,对手的空中力量也非常有限,最多只能进行要地防空,对美军的地面部队没有威胁。苏联解体后,美国的军事优势更加明显,别说轰炸美军的地面部队,能在空中挑战美军的对手都不多。冷战结束后的二十多年里,美军从未遇到过有威胁的空中力量。从海湾战争到科索沃战争、再到阿富汗战争与伊拉克战争,从来都是美军的战斗机与轰炸机主宰天空,用炸弹与导弹把敌人消灭在地面上。
  没有对手,自然没有需求。
  美军在F-22A与F-35中做出的选择,足以说明这个问题。
  最初的时候,美军打算采购等量的F-22A,逐一替换F-15,以此抗衡日渐强大的苏联空军。F-22A研制成功前,苏联解体后,美军突然发现没有一个需要上千架F-22A才能击败的对手,把采购数量砍掉一大半。到最后,F-22A的采购数量,由最初的六百多架猛减到一百八十七架。
  如果F-35能在二零一五年顺利服役,在二零一七年进入大规模量产阶段,F-22A机群的规模还会减少到一百四十三架。
  虽然F-22A在几经改进之后,具备了强大的对地打击能力,而且F-35的研制周期一再延长,预计采购价格也一再攀升,但是美军仍然把资源放在F-35上,美国国会也一再否决了增购F-22A的预算案。
  在美军看来,即便只有一百四十三架F-22A,也足以击败任何对手。
  问题是,并非所有地方都能部署一百四十三架F-22A。在很多时候,美军仍然得让已经服役三十多年的F-15充当主力。
  西太平洋地区,只有三座基地能够部署F-22A,即关岛的安德森空军基地、冲绳的嘉手纳空军基地与日本本土的厚木空军基地。
  安德森空军基地离朝鲜太远,只能作为F-22A的转驻场地。
  在嘉手纳与厚木,最多只能部署六十架F-22A。
  这点力量,能够支撑起整个防空网吗?
  答案明显是否定的,如果没有部署在韩国的F-15C机群,联军早就丧失制空权了。
  强烈的进攻意识,即让美军在战斗中表现得咄咄逼人,充分有效的利用了制空权,也让美军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显得非常被动。
  如果不能把敌人消灭在地面上,就得与敌人在空中决斗。
  现实正是如此,美军不可能轰炸中国本土的空军基地,也就无法把志愿军空军消灭在地面上。
  与志愿军在空中争夺制空权,数量有限的制空战斗机成为最大短板。
  把赌注全都押在战斗机上,使美军的地面防空系统显得脆弱不堪。
  在美军装备的几种战术与战区防空系统中,只有在冷战时期研制的“爱国者”二型防空系统以防空为主,在冷战结束后研制的“爱国者”三型与THAAD都以反导为主,而且主要对付弹道导弹。
  能够对付弹道导弹的防空系统肯定很先进,只是拿来对付巡航导弹的效率不见得很高。
  首先是抗饱和打击能力不强。
  因为弹道导弹只能部署在地面上,最先进的弹道导弹也得由车辆运载发射,所以用弹道导弹进行饱和打击的难度远远超过巡航导弹,即便是中国的二炮部队,在同一时间向同一区域发射五十枚弹道导弹也很难办到,而空军的轰炸机能在同一时间向同一区域发射上百枚巡航导弹。
  战术特点,决定反导系统并不需要多强的抗饱和打击能力。
  其次是拦截弹的性能不适合攻击巡航导弹。
  不管是“爱国者”三型导弹、还是THAAD的拦截弹,都采用适合拦截弹道导弹的动能战斗部,更注重高空性能。THAAD拦截弹的最大射高达到一百二十公里,“爱国者”三型导弹的最大射高也达到了四十公里。用这样的拦截弹对付超低空突防的巡航导弹,显然不大合适。
  最后就是防空系统的部署方式。
  因为不用考虑空中威胁,所以“爱国者”三型与THAAD系统都采用了由拖车牵引的半机动部署平台,自身没有野战机动能力,不但无法跟随作战部队前进,还得固定部署在发射阵地上。只要美军丧失制空权,哪怕只是暂时丧失制空权,这些防空系统都将成为对方的理想猎杀目标。
  战斗打到这个时候,美军只能被动应战。
  东朝鲜湾方向上,两支F-15C机群先后投入战斗,每架战斗机用六枚AIM-120C拦截三枚反舰导弹。
  因为E-2D与E-3D及时发现了反舰导弹,所以拦截行动相当顺利。
  五分钟内,F-15C发射的AIM-120C就击落了大部分反舰导弹,只有不到十枚突破了战斗机的拦截线。
  到达永兴湾之前,这些反舰导弹遭到“爱国者”系统拦截。
  最终,只有三枚反舰导弹落到永兴湾里,而且离运输船只停靠的临时码头非常遥远。
  真正的威胁,不是战斗机发射的反舰导弹,而是由轰炸机在数百公里外发射重型反舰导弹。
  虽然美军指挥官紧急动用还有弹药的四架F-15C与四架F-22A,对重型反舰导弹进行了第一轮拦截,也取得了不错的战果,命中率高达百分之八十,但是对于一百六十枚反舰导弹来说,损失十几枚,根本无伤大雅。
  战斗机退出后,THAAD战区防空系统登场。
  此时,C-601导弹群还没有降低飞行高度,仍然在一万五千米高空飞行。在离目标四十公里,即弹载雷达锁定目标后,C-601才会再次爬升,从三万米高空俯冲下来,以三马赫的速度冲向目标。
  这种攻击方式,更适合对付航母战斗群。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53/10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