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校对)第19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97/1021

  东北与西北方向上,两架跟在预警机身后的电子战机开始工作。
  这两架电子战机都是在Y-8的基础上改造而来的,一架的机鼻处拥有像战斗机那样尖锐的整流罩,另外一架的机头下面有一具圆盘装的整流罩。严格说来,这两架飞机都不在空军的编制之内,而是属于飞机制造公司的测试平台。前者主要用来测试战斗机的火控雷达,后者则来测试对海搜索雷达。
  现在,这两架飞机上也装了雷达,只不过是一种非常特殊的雷达。
第一百三十章
以命搏命
  受技术手段限制,对抗F-22A的战术搞得比较复杂。
  第一轮与第二轮突击,除了引开联军注意力,只有一个目的:打掉联军的预警机,迫使联军的F-22A启动火控雷达。
  从理论上讲,电子战机能在数百公里外探测到F-22A火控雷达发出的电磁波。
  可是现实中,根本办不到。
  战斗机上的火控雷达不像预警机上的搜索雷达,不具备三百六十度全方位搜索能力,即便一些较为先进的相控阵火控雷达的理论探测范围超过了二百一十度,可是在使用中,为了提高探测距离,火控雷达会把波束集中在一个非常狭窄的范围之内,而相控阵火控雷达的旁瓣波束都比较弱,难以探测到。
  要想探测到F-22A,就得在F-22A火控雷达的照射范围内。
  显然,美军战斗机不会用火控雷达照射几百公里外的预警机,也就不会被跟在预警机后面的电子战机发现。
  此时,战术开始发挥作用。
  两个F-22A中队里的领队长机用雷达探测到晏鹰搏驾驶的J-11B时,翼根挂架下的电子吊舱开始工作,迅速测出了F-22A火控雷达的工作频率,以及大致方向,随后用数据链发给了电子战机。
  虽然AGP-79火控雷达的可探测性非常低,旁瓣波束的能量远低于主瓣,还具备频率捷径变功能,能在受到干扰时主动改变工作频率,但是旁瓣波束的频率与主瓣波束一样,只要确定了主瓣波束的频率,就能有针对性的探测到旁瓣波束。
  电子战机需要的,就是F-22A火控雷达的工作频率。
  掌握了频率,即便没有在F-22A的探测范围内,电子战机也能通过增强信号感应灵敏度的方式,确定信号的方向。
  两架电子战机,通过三角法就能算出F-22A的距离。
  事实上,要不要算出距离都没有多大关系。
  只要确定了F-22A的方位,电子战机就能启动临时安装的火控雷达,以连续扫描的方式进行照射。
  因为早已掌握联军其他战斗机,比如F-15与F-16火控雷达的工作频率,所以F-22A受到连续波照射后,敌我识别器将自动开始工作,向照射源发送带有密码的应答信号,避免友军误伤。
  敌我识别器不由飞行员控制,所以飞行员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更重要的是,敌我识别器使用的不是定向天线,应答信号不具有方向性。
  在电子战机动手后,F-22A的行踪就没有什么秘密可言了。
  受到照射的不止有领队的长机,还有跟在后面,保持无线电静默的僚机。
  截获F-22A发出的敌我识别信号后,电子战机首先确认有两个中队的F-22A,随后向参与作战的战斗机发出攻击指令。
  发射导弹的是飞行员,可是起到关键作用的绝对不是飞行员。
  半分种内,四个中队的四十八架战斗机向二十四架F-22A各发射了一枚PL-12,确保每架敌机都遭到四枚导弹攻击。
  这次,志愿军使用的PL-12也有所不同。
  一般的PL-12为主动雷达制导中程空对空导弹,性能与美国的AIM-120C差不多。实际上PL-12与AIM-120C存在很深的渊源。在PL-12之前,中国空军的第一种半主动雷达制导空对空导弹就是以美国的AIM-7F为基础开发而来的,只是性能没有达到设计指标,没有大规模装备。在此基础上开发而来的PL-12在气动布局上,与AIM-7F很相似,而AIM-120也与AIM-7F存在血缘关系。仅从外观上看,PL-12与AIM-120的初期型号非常相似,只是受制于火箭发动机与电子设备,尺寸更大一些。
  只是现在使用的PL-12都为被动雷达制导导弹。
  与主动雷达制导相比,被动雷达制导导弹的区别只在导引头上,即没有雷达发射机,采用了灵敏度更高的雷达接收机。
  只要目标持续发出某一频率的电磁波,导弹就能命中。
  为此,在四十八架战斗机发射导弹之后,两架电子战机没有停止工作,继续用火控雷达照射F-22A机群。
  只是,PL-12的射程不比AIM-120C远,比AIM-120D短得多。
  J-11B与J-10机群发射导弹前,东面的F-22A机群就发射了导弹,随后西面的F-22A机群也发射了导弹。
  不用电子战机警告,战斗机上的雷达告警机就提醒了飞行员。
  敌机已经发射导弹,但是J-11B与J-10机群没有疏散规避。
  不是飞行员不想规避,而是负责前线指挥的关云山不准规避。
  雷达告警机一直在嗡鸣,表明F-22A发射的AIM-120D采用了连续波制导、或者是无线电中继制导,而不是惯性中继制导方式。
  这是美军在之前空战中总结出来的经验。
  虽然AIM-120D采用了固体火箭/冲压一体式发动机,动力射程高达一百二十公里,迎头攻击的不可逃逸区域也在六十公里以上,但是志愿军的战斗机肯定会进行机动规避,逃离导弹的攻击范围。如果采用惯性中继制导,导弹只能沿着设定好的线路飞行,无法在进入主动攻击阶段前追击敌机。只有采用连续波中继制导,或者是无线电指令中继制导,才能由战斗机控制导弹转向。
  这两种中继制导方式,都需要用雷达持续照射目标。
  如果采用无线电中继制导,得到了预警机的支持,战斗机可以关闭火控雷达,依靠预警机提供的目标数据,把导弹导向敌机。
  没有预警机,战斗机就只能使用火控雷达跟踪敌机。
  这个时候,如果受到攻击的战斗机进行机动规避,F-22A机群肯定会分散追击,而电子战机的火控雷达最多对两批F-22A进行持续照射,没有受到照射的F-22A不会继续发出敌我识别信号。
  也就是说,开始发射的PL-12将丢掉攻击目标。
  肯定会有不少J-11B与J-10被AIM-120D击落,但是这不会影响攻击效果,被动雷达制导的PL-12不需要战斗机引导。
  晏鹰搏等志愿军飞行员只能祈祷,PL-12尽快击落F-22A。
  此时,美军飞行员并不知道危险正在迅速迫近。
  虽然在发射导弹后,发现志愿军的战斗机没有机动规避,让已经鏖战一个多月,经常跟志愿军交手的美军飞行员大惑不解,但是在他们眼里,局势非常有利。志愿军战斗机没有机动规避,被两枚AIM-120D击落的概率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对单架战斗机来说,几乎是百分之百。
  不管敌机想干什么,把敌机击落总没错。
  一分二十秒之后,最前面的十二架J-10受到攻击。虽然在最后关头,十二架J-10进行了高过载机动,两名经验丰富的飞行员还飞出了超九G过载,但是战斗机的机动性能远远比不上空对空导弹,而且进行规避的时候,导弹已经进入主动攻击阶段。十二架战斗机全部被导弹击中,其中七架被两枚导弹击中,七名飞行员无一生还,最终只有三名飞行员成功跳伞逃生。
  万幸的是,下面是人民军控制的地区。
  接下来,战斗局面仍然是一面倒。
  第二个J-10中队在十秒钟后受到攻击,只有领队长机及时俯冲,利用盖马高原上的崇山峻岭避开了追击的AIM-120D,其余十一架均被导弹击落,五名飞行员阵亡,六名飞行员及时弹射逃生。
  美军的优势,到这个时候也用光了。
  在第三个J-10中队遭到攻击之前,射向西面的PL-12率先到达。
  根据美军的作战记录,在遭到攻击前,F-22A上的雷达告警机与导弹告警机均未发出警报,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受到攻击。因为十二名飞行员全部阵亡,所以美军无法肯定飞行员是否看到了来袭导弹。
  这也难怪,因为F-22A敌我识别器的发射天线在背部,离座舱不到两米。
  PL-12的被动制导精度不算太差的话,爆炸点应该就在座舱附近。此外,PL-12是从战斗机上方发起攻击的,因此末段飞行速度也在四马赫以上,美军飞行员的眼睛再好,也难以看到飞来的导弹。
  紧接着,位于西面的F-22A机群也受到导弹攻击。
  因为首先发射AIM-120D,所以在受到攻击的时候,十二架F-22A正在为发射第二批空对空导弹做准备。
  与东面的F-22A机群一样,攻击来得无声无息。
  根据唯一幸存的美军飞行员交代,他首先看到附近的友机被导弹击中,随即发现自己的战斗机也被击中。
  必须承认,这名飞行员运气非常好。
  PL-12的破片战斗部爆炸后,几乎横扫了前机身,在座舱盖上留下了数十个窟窿,却没有一块弹片击中飞行员。
  可惜的是,美军飞行员在江界西南大约七十公里处跳伞,着陆后不久就成了俘虏。
  此时,J-11B与最后一个J-10中队也遇到了麻烦。
  虽然在火控雷达探测到F-22A被导弹集中后,晏鹰搏就不顾关云山的反对,让机群疏散规避,但是仍然晚了一点,仅仅数秒钟之后,自动转为惯性制导的AIM-120D就进入了主动攻击阶段。
  晏鹰搏的座机在最后面,导弹逼近前,他已经把高度降低到一千五百米。
  没花多少功夫,晏鹰搏就摆脱了咬住他的那枚AIM-120D。
  因为位置靠后,加上携带了电子干扰吊舱与对空诱饵吊舱,所以另外十一架J-11B也摆脱了美军的导弹。
  J-10机群没有这么幸运,在规避的时候,三架战斗机被当场击落,两架被击伤,一架在返航途中坠毁,一架被迫在江界郊外迫降。
  只是,比起刚刚取得的战果,这点损失根本算不了什么。
第一百三十一章
战局逆转
  一场空战,两个中队的二十四架F-22A全被击落,美军的感受除了震惊,还是震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97/10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