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校对)第21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12/1021

  只是打到现在,空军的兵力已经所剩无几,在无机可派的情况下,只能让舰载航空兵承担作战任务。
  再说了,此次的任务也与海军有关。
  J-11B机群与J-10机群越过鸭绿江,向盖马高原突击时,J-15机群正在辽东半岛上向东北方向飞行。
  为了不被联军发现,J-15机群一直在不到两百米的超低空飞行。
  在这个高度上,E-3C对J-15的最大探测距离不会超过二百五十公里。因为联军已经把E-3C撤退到元山以南,离鸭绿江三百多公里,所以没有发现正在奔赴战场的J-15,也就没有察觉到正在逼近的威胁。
  只是,这些战斗机都是从航母上起飞的,在进入战场前,必须进行空中加油。
  还好,只有二十四架J-15参战,四架大型加油机就够了。
  随着加油机到达,J-15机群分成三个批次,陆续靠了上去。
  正常情况下,加油高度必须在五千五百米以上。限制最低高度,一是为了避免加油机受到短程防空导弹威胁,二是让加油机在云层上方飞行、以免遭到雷击,三是中高空的能见度更大。
  为了保证隐蔽性,加油高度被控制在了五百米以下。
  万幸的是,天气状况良好,能见度超过十公里,而且没有积雨云层,不用担心加油机遭到雷击。
  十五分钟后,J-15机群补充了燃油。
  因为返航的时候,只需要返回吉林的空军基地,必要的时候甚至可以在人民军的机场上迫降,所以每架J-15只获取了三吨燃油,确保机内有五吨燃油,从而把重量控制在二十四吨以下。
  即便在这种状态下,J-15的空战推重比也在一点一左右。
  到达战场上,因为烧掉了部分燃油,所以J-15的空战推重比能够达到一点二。
  这个推重比,足以使J-15与F-15C格斗,只是在遇到F-22A的时候,仍然有点吃力。
  重新编队后,J-15分成两支机群,沿着图们江进入日本海,一支机群全速南下,一支机群转向西南。
  与空军的任务一样,海军舰载航空兵的任务也是佯攻。
  不同的是,J-15机群在缠住联军制空战斗机的时候,还得设法驱逐进入东朝鲜湾的反潜巡逻机。
  为此,南下的J-15机群把高度降到了五十米以下。
  在这个高度上,高度表起不了作用,飞行员必须手动控制战斗机。还好,舰载航空兵的飞行员从海航中挑选出来,都是最优秀的飞行员,平均飞行时间在二千五百小时以上,技术非常精湛。
  只有在这个高度上,J-15机群才不会被E-2D发现。
  收到加油机发来的消息,确定J-15机群已经进入战场后,杨禹方找到周渝生,让他给潜艇下达命令。
  下达命令很简单,超长波电台几分钟内就能把电报发出去。
  问题是,潜艇收到命令后,不见得会立即发动攻击。
  空军与海航提供的时间窗口非常短暂,J-15机群无法坚持太久。只要联军反应过来,最多半个小时就能调整部署,用成群结队的F-15C与F-22A淹没J-15机群,夺回东朝鲜湾上的制空权,同时知道潜艇就在附近。
  潜艇能在半个小时内发起攻击吗?
  这个不由周渝生说了算,而是由汪誉涵与萨非墨说了算。
  海面下,局面并不理想。
  “海蛇”号机动到位后,没等多久就探测到了南下的两栖突击舰队。数十艘大型舰船高速航行发出的噪声非常明显,在一百多公里外就能探测到。随着距离缩短,“海蛇”号甚至能分辨出其中的护航战舰。
  没什么好奇怪的,护航战舰与两栖战舰的噪声有非常明显的区别。
  拿“伯克”级驱逐舰与“黄蜂”级两栖突击舰来说,前者的排水量小得多,但是最高航行速度快得多。为此,“伯克”级驱逐舰采用了高速螺旋桨,而“黄蜂”级两栖突击舰采用的是低速螺旋桨。
  两种螺旋桨发出的噪声并不一样,能被潜艇的声纳分辨出来。
  现在,“海蛇”号只需要耐心等待。
  问题是,需要多少耐心,或者说什么时候才是出手的最佳时机?
  从战术上讲,用鱼雷发起攻击最为理想。如此一来,就得让两栖突击舰队靠近一点,最好能在二十公里以内。如果使用反舰导弹,这个距离可以稍微远一点,只是也要尽量控制在五十公里以内。
  不是反舰导弹的射程不够,而是潜艇的探测能力有限。
  在不上浮到水面,用雷达获取目标参数的情况下,潜艇只能用声纳获取必要数据。在只使用侧舷声纳阵的情况下,潜艇的定位能力比较有限,也就只能缩短攻击距离,让目标进入声纳的测距范围之内。
  如果“海蛇”号是一艘大得多的攻击核潜艇,情况肯定不一样。
  可惜的是,“海蛇”号不是攻击核潜艇,而是短小得多的常规潜艇,侧舷声纳阵的线度小得多。
  只是,在这场战斗中,到底用鱼雷、还是用导弹,汪誉涵也拿不准。
  “海龙”号迟迟没有出现,让汪誉涵不得不担心。
  即便从最好的结果出发,即“海龙”号已经机动到位,只是发现周围还有美军的攻击核潜艇,而且是性能先进的“弗吉尼亚”级,不得不把攻击机会留给“海蛇”号,主动扮演掩护者的角色,汪誉涵也得担心两个问题,即“海龙”号有没有办法应付美军潜艇,以及“海蛇”号有没有能力支援“海龙”号。
  这两个问题,让汪誉涵非常犹豫。
  信任萨非墨,还是留上一手?
  此时,萨非墨也在考虑同样的问题。
  确定附近肯定有“弗吉尼亚”级攻击核潜艇后,萨非墨再次让“海龙”号减速。主动攻击美军两栖突击舰队肯定不大可能,即便甘愿承担风险,也没有把握在击沉美军战舰之前不被美军潜艇干掉。
  萨非墨认识得非常清楚,成功的唯一希望就是汪誉涵及时调整角色,担起主攻任务。
  这样的话,“海龙”号就得替“海蛇”号打掩护,在美军潜艇袭击“海蛇”时,发起突然攻击。
  汪誉涵会抓住眼前的机会吗?
  萨非墨没有把握,所以他不得不有所保留。
  如果“海蛇”号没有出现,“海龙”号就得冒险发动攻击,同时得为美军潜艇留下几条鱼雷。
  那么,用来攻击两栖突击舰队的只能是反舰导弹。
第一百四十七章
海航突击
  空中战场上,中国海军舰载航空兵参战,让联军颇感意外。
  虽然几天前,在志愿军发动的空中反击中,中国海军舰载航空兵参与了作战行动,但是在最后关头,舰载战斗机调头返航,没与联军制空战斗机交战。CIA提供的情报证明,中国海军舰载航空兵还不具备实际作战能力,不然航母战斗群不会一直呆在渤海湾,而不是前出黄海夺取制海权。
  既然中国海军舰载航空兵出动,联军就不会手软。
  一时之间,战场重点转移到了那些J-15身上。
  在联军司令部调派下,联军制空战斗机放过了撤退的J-11B与J-10机群,转向对付J-15机群。
  这道命令是由皮特上校直接下达的。
  此时,皮特上校有自己的打算,或者说更加长远的打算。
  中国海军舰载航空兵首次出现在战场上之后,联军就把其当成主要威胁。不是说那几十架舰载战斗机有多大的威胁,而是中国海军航母战斗群的影响,特别是对黄海的制海权有多大影响。
  虽然CIA获得了非常多的情报,证明中国海军的航母战斗群在二零一五年年底之前无法形成战斗力,但是战争时期,很多事情的发展速度都超过了之前预期,谁也不能保证中国海军航母战斗群不会参战。
  航母战斗群参战,会有什么影响?
  首先可以肯定,中国海军的航母战斗群肯定不会离开近海,只能在岸基航空兵的掩护下活动。
  问题是,如果航母战斗群进入黄海,而不是留在渤海湾里,联军肯定会遇到麻烦。
  从政治上讲,攻击中国海军航母战斗群肯定行不通。
  虽然在此之前,中国海军的潜艇已经偷袭了第72特混舰队,还在战斗中击沉了“华盛顿”号航母,以及数艘大型战舰,但是在外交上,参战的潜艇不属于中国,而是编在人民军的战斗序列内。
  也就是说,击沉美国航母的是朝鲜潜艇。
  中国当局这么做,就是为了避免与美国发生直接冲突,为停战创造条件。
  反过来,美国却不能用同样的办法对付中国海军的航母战斗群。
  即便美军不参战,而是让韩国派遣潜艇与作战飞机,后果也难以设想,因为中国很有可能据此否认三八线的合法性,进而打击韩国境内的军事目标,甚至在地面战争打响后进攻韩国,让停战变得更加遥远。
  对美国来说,这是绝对无法承受的后果。
  虽然韩国打成什么样子与美国没有关系,但是在韩国本土受到打击后,美国肯定没有理由在击败志愿军之前选择停战。从政治上讲,这等于抛弃了韩国、抛弃了美国在东北亚地区最重要的盟国。
  可以说,只要打击中国海军航母战斗群,战争就将失去控制。
  到时候,美国只有一个选择:拼尽全力,击败志愿军。
  地面战争即将开打,美国有把握在地面战场上击败中国军队吗?
  在美国当局已经开始动摇的情况下,显然不会把希望寄托在地面战争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12/10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