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校对)第26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60/1021

  既然能在第一次战役中让两个美军陆战师全军覆没,那么在准备充分后,就有更大的把握在西线战场上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只是,实际情况仍然不够理想。
  谈判破裂时,第五十四集团军、第十三集团军与第四十七集团军已经进入朝鲜,只是没有到达前线。
  虽然第三十九集团军、第六十五集团军与第十六集团军的补充工作正在进行,大批补充兵员已经到达,但是三个主力集团军的情况仍然不够理想,很多从其他部队抽调来的主战装备还没有完成适应性改装。
  以志愿军的情况,能在十月十五日发动进攻就非常不错了。
  事实上,最大的问题不在作战部队,而是在后勤保障上。
  打到这个时候,志愿军的后勤保障仍然不够充分。
  不是保障力量不够,而是工程兵太少了。
  第一次战役期间,联军的空中打击很难对志愿军的地面部队构成威胁,所以在战役最后三天里,联军重点轰炸了志愿军的后勤保障线,反复轰炸桥梁隧道。虽然志愿军已经做了相关准备,比如调集了上千台工程车辆,向朝鲜运送了数十万吨工程物资,但是工程兵的规模非常有限,很难及时修复被炸毁的桥梁隧道。
  到十月七日,前线部队只获得了应得物资的百分之六十。
  能达到这个程度,还多亏了人民军动员的民间力量。根据不完全统计,当时至少有一百五十万朝鲜军民在协助志愿军运送物资。为了尽快把物资送上前线,朝鲜各地政府甚至组织了“挑夫队”,专门组织人力走联军炸不了的山间小路,用肩挑背扛的方式把弹药、粮食等物资送上前线。
  没有物资,部队就无法作战。
  为了解决物资问题,黄峙博不得不让第四十七集团军留下来,专门协助后勤部队修复沿途受损的桥梁隧道。
  期间,他还让戚凯威专门回去了一趟,请求总后勤部派遣更多的工程部队。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的物资最多能坚持十天。”戚凯威拿出了一份文件,“这是后勤保障的相关资料,如果战役在十五日打响,同时投入七个集团军,能坚持十天就是奇迹。要想延长进攻时间,只能让主力部队分批投入战斗。”
  “没有别的办法了?”
  戚凯威摇了摇头,拿起黄峙博放在桌上的烟盒。
  “这也不是问题。”黄峙博长出口气,说道,“朝鲜就这么大个地方,如果我们把重点放在西线战场上,同时投入七个主力集团军很不现实。过大的兵力密度,不会增强我军的进攻能力,只会使指挥变得更混乱,让联军的空中打击更有效。”
  戚凯威点了点头,表示明白黄峙博的意思。
  “这次战役,必须分阶段进行。”黄峙博沉思了一阵,说道,“现在的问题是,由谁担当主力。”
  “这也是最大的问题。”
  黄峙博笑了笑,知道戚凯威在说什么。
  按理说,第三十九集团军、第六十五集团军与第十六集团军是绝对主力,三个集团军都参加了实战,掌握了与联军作战的技巧,而且非常了解志愿军的新战术,特别是在恶劣电磁环境下的作战方式。
  问题是,这三个集团军的状况都不大好。
  第六十五集团军的问题最为突出,过于巨大的作战伤亡,已经对基层部队的士气产生了影响。
  黄峙博专门过去视察了情况,官兵的情绪还不错,只是都希望得到补充。
  这不是过分的要求,而是现实中的问题。
  在第六十五集团军的基层连队中,一些连只有不到三十名官兵,连正常情况下的一个排都不够。此外,新补充的兵员严重缺乏实战经验,一些不到二十岁的新兵,甚至没有掌握足够的战斗技巧。
  让三个集团军打主力,确实勉为其难。
  可是与基层情况相反,三个集团军的高层军官都非常积极,而且都理所当然的认为应该是志愿军的绝对主力。
  黄峙博回到新义州后,连续几天都在应付三个集团军派来的请战官兵。
  官兵积极是好事,可是得量力而为。
  除了这三个已经参战的集团军,其他四个集团军的兵员都很齐备,第二十四集团军的装备改造工作也已完成,只是四个集团军都没有实战经验,特别是刚刚抵达的三个集团军根本不熟悉朝鲜的情况。
  让它们打主力,黄峙博确实不大放心。
  沉思了好一阵,黄峙博才开口说道:“先不管这些,确定怎么打之后,再决定由谁来打主力。”
  “进攻方式无非两种,一是正面强攻、侧面突破,二是侧面强攻、正面突破。”
  黄峙博点了点头,又思考了起来。
  第一次战役之后,战场局势变得对志愿军非常有利。联军没有从西线撤退,使其西部战线成了突出部。如果联军有能力赶在志愿军之前发起进攻,这是好事,因为可以从侧翼攻击志愿军的防线,甚至从熙川方向发起突击,一举切断东部战场上,三个主力集团军的后勤保障线。
  问题是,如果联军没办法抢先发起进攻,这就不是好事了。
  在侧翼受到威胁的情况下,联军很难在正面防线上坚守,甚至不得不把主力部队放到侧翼防线上。
  对志愿军来说,这等于多了一个突破口。
  作为进攻者,这绝对是天大的优势。
  更多的突破口,意味着更多的选择,也就意味着更多的机会。只要兵力充足,志愿军甚至能把佯攻当主攻打,争取多点突破,然后用快速穿插分割联军主力部队,力争在一场战役中取得决定性胜利。
  事实上,这正是黄峙博的想法。
  随着三个主力集团军到达,志愿军的兵力已经不成问题,甚至还有多余的。
  要想打好第二次战役,关键得看如何利用这些兵力,以及如何形成大纵深突破,也就得精心策划战术行动。
  沉思了很久,黄峙博在铺开的地图上敲了敲。
  看了眼黄峙博敲打的位置,戚凯威皱起了眉头。
  “这只是我现在的想法,你按照这个想法拟定草案,具体怎么打,还得看情况。”黄峙博又点上了一根烟,说道,“你得催催李明阳,让二部尽快提供联军的情报,特别是美军主力部队的部署情况,以及联军的后勤保障情况。拿到情报后,我会召开战前会议,再决定怎么打。”
  “行,我尽快拟定草案。”
  “多做几手准备,别吊死在一棵树上。”
  戚凯威笑了笑,表示明白黄峙博的意思。
  在第一次战役中,黄峙博已经用行动证明,他是一个非常灵活的指挥官,因此在要求参谋制订作战计划时,也要以灵活为主。这种指挥方式,也非常符合实际情况,因为在大规模电磁战中,后方指挥官很难知道前线的情况,战役进程也不见得完全符合计划,所以需要用灵活的计划来应对层出不穷的变化。
  把计划定死,只会自食其果。
  等戚凯威出去,黄峙博先给陆风烈打了电话,汇报了情况,即暂定在十月十五日发动第二次战役。随后他又给李国强打了电话,希望二部能在情报工作上加把劲,尽快摸清楚联军的底细。
  只是,联军会束手待毙,等着志愿军打过来吗?
第一百九十九章
上校代言
  与志愿军一样,在明知道谈判不会有结果的情况下,联军也在积极备战。
  不同的是,联军的问题多得多,也复杂得多。
  在阿伦被林德伯格撤职之后,联军最大的问题就是缺少一位精明能干的司令官,而临时顶替的杜立德空军中将并不是合适人选。
  虽然在解决联军的内部矛盾,即美军与韩军的矛盾时,杜立德的才能远高于阿伦,但是在至关重要的军事才能上,杜立德就比不上阿伦了。作为空军中将,杜立德一直坚信制空权代表一切,可是志愿军已经用行动证明,联军的制空权并不牢靠,而且制空权也无法带来最后的胜利。
  这场战争,绝对无法仅靠空军取胜。
  可惜的是,短时间内,美军也找不到合适的人选。至于把指挥权交给韩军,更是不可能的事情,别说美国不会答应,韩国当局也不会做这样的蠢事。第一次战役后,韩军的嚣张气焰消失的无影无踪,即便那些一直主张积极进攻的韩军将领也认识到,志愿军已经彻底改变了战争面貌。
  没有合适人选,只能让杜立德挑起大梁。
  万幸的是,阿伦没有带走联军司令部的高级参谋,皮特上校仍然是作战参谋,统筹负责联军的作战行动。
  俗话说,新官上任上把火。
  杜立德接过指挥权后,也立即有所表示。在停火谈判前,杜立德亲自策划了针对志愿军后勤保障系统的大规模轰炸行动。虽然没人指望轰炸能阻止志愿军的脚步,连杜立德都认为轰炸改变不了联军被动的局面,但是持续数日的大规模轰炸,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志愿军的进攻能力。
  如果没有这几天的轰炸,志愿军在十月十日就有能力发动第二次战役。
  只是,高强度轰炸,也让联军遭受了不少损失。
  停火前,联军至少在轰炸中损失了三十七架战斗机,另有十多架被击落的战斗机没有得到联军承认。
  要知道,这都是被志愿军防空系统击落的。
  停火谈判,让杜立德不得不结束轰炸行动,也让联军的空中力量有了喘息机会。
  到了这个时候,杜立德的问题就显现了出来。
  谁都知道,谈判肯定会无果而终,战火会再次点燃,到时候决定胜败的不是战斗机,而是地面部队。
  在策划联军的地面作战时,杜立德几乎没有主见。
  对皮特上校来说,这不是坏事,至少作为作战参谋,跟着杜立德,他有更多的机会发挥自己的才能,而不是事事都得听从总司令的吩咐。从某种程度上讲,没有主见的杜立德让皮特成为了联军地面作战的最高指挥官。
  由一名上校来指挥联军作战,听上去有点匪夷所思。
  客观的讲,这也许不是坏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60/10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