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校对)第32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21/1021

  中国的战斗机没有进入日本的实际控制区,日本的战斗机也没有越过东海中线。
  大部分时候,双方均在对方的敌我识别区内活动,故意给对方制造麻烦,掩护己方的巡逻机进行搜寻。
  十八日下午,局面开始恶化。
  大概是得知中国海军的一艘潜艇也在附近失踪,日本海上自卫队的反潜巡逻机率先扩大搜寻范围,进入了中国战斗机的控制区域。
  为了阻止日本巡逻机,又不能使用武器,中国飞行员只能把战斗机当成武器。
  大部分时候,日本巡逻机与前来掩护的战斗机都会主动规避中国战斗机,但是在反复的激烈对抗中,免不了发生意外。
  大概下午四点三十分左右,中国海军航空兵的一架J-11B与日本的一架P-3C相撞。
  准确的说,是J-11B用左侧垂尾的尖部割开了P-3C的右翼外侧发动机,导致P-3C的右翼翼尖脱落。虽然在撞击中,J-11B的左侧垂尾严重损坏,P-3C的一根螺旋桨断裂后,还插进了J-11B的后机身,但是遭到重创的J-11B勉强返回了浙江的机场,P-3C也在一个半小时后回到了嘉手纳空军基地。
  这次撞击,双方都没有人员伤亡,局势还在可控范围之内。
  入夜有,对抗主力由战机变成战舰。
  不管是中国海军基地离得更近一些,还是中国海军的战备率更高一些,率先到达的是中国海军的“黄山”号导弹护卫舰。
  该护卫舰舷号570,属于054A型,西方给的代号为“江凯2”级。
  虽然更加先进的054B型护卫舰早已开工建造,前两艘在二零一五年与二零一七年先后入役,后继舰的建造工作也在紧张进行,但是054B型的很多技术还不成熟,054A型仍然是中国海军的主力护卫舰。
  有趣的是,“黄山”号隶属于南海舰队,而不是东海舰队。
  事发的时候,“黄山”号正在返回湛江港的途中,离台湾海峡北口不到一百公里,因此离事发海域最近。
  收到总参谋部直接下达的命令后,“黄山”号立即转向,赶赴事发海域。
  “黄山”号到达不到两个小时,日本战舰也到达了,不过不是海上自卫队的战舰,而是海是警备厅的一艘大型巡逻舰。
  在渔船面前,日本的大型巡逻舰耀武扬威。
  在中国海军的战舰面前,再大的巡逻舰也不堪一击。
  “黄山”号上不但有八枚反舰导弹,还有一门一百毫米舰炮,而日本的大型巡逻舰上只有一门七十六毫米舰炮与几门机关炮。
  真打起来,“黄山”号可以轻而易举的干掉日本巡逻舰。
  发现“黄山”号已经到达事发海域,日本巡逻舰没敢轻举妄动。
  只是,没过多久,“黄山”号也撤退了,因为在搜寻沉没潜艇的时候,护卫舰的被动声纳发现了可疑海下目标,疑似为日本海上自卫队的潜艇。虽然“黄山”号上有一架反潜直升机,还有两具反潜鱼雷发射器,但是在单独活动的时候,无法组成反潜网,很容易遭到潜艇伏击。
  到十九日凌晨,双方的增援力量先后赶到。
  这次,率先到达的是日本海上自卫队第二护卫群的两艘“高波”级驱逐舰、以及一艘隶属于运输队群的“大隅”级两栖登陆舰。
  中国海军方面,首先赶到的增援力量是东海舰队的136“杭州”号驱逐舰。
  这是一艘从俄罗斯引进的“现代”级驱逐舰,也是东海舰队里排水量最大的战舰,具有极强的对海打击能力与区域防空能力。最初的时候,“杭州”号较为全面的作战能力使中国海军的战斗力大增,但是随着052B与052C型驱逐舰大批量服役,特别是配备了相控阵雷达的052C型驱逐舰逐步完善,由试产转为正式量产之后,“现代”级驱逐舰在中国海军中的地位大大降低。
  只是,“杭州”号的到来,大大增强了“黄山”号的底气。
  虽然双方都比较克制,而且在收到作战命令之前,均没使用战舰上的武器,但是都使用了雷达,而且发起了像模像样的冲击。
  一时之间,钓鱼岛附近翻江倒海。
  激烈的对抗持续了将近三个小时,双方战舰数次擦身而过。到凌晨四点左右,海面对抗嘎然而止,双方战舰均主动撤走。
  原因无二,双方的水下舰队到了。
  水下对抗更加隐秘,也更加凶险。万幸的是,潜艇艇长也更加克制。
  十九日清晨,聚集在钓鱼岛附近海域的舰艇已经超过十艘,双方投入的战机更是在百架以上。
  战争,已经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
第二十九章
力挽狂澜
  中国政府的强硬表态,给日本当局敲响了警钟。
  最难处的,正是日本首相小林光一。
  见过钱德勒之后,小林光一在首相府召开了内阁紧急会议,几名正在进行外事活动的内阁大臣也通过视频电话参加了会议。
  讨论的话题只有一个:日本要不要按照美国的意思,主动挑起东海冲突。
  与小林光一一样,大部分内阁大臣都认为,日本不具备挑战中国的实力,而且很难从东海冲突获得实际好处。
  问题是,这些大臣也知道,不听美国的话会有什么后果。
  现在的日本,就像夹心饼干中间的奶油。
  第二次朝鲜战争之后,中国崛起势不可挡。如果仅仅是一场战争,日本受到的不是负面影响。
  要知道,在此之前,朝鲜一直是日本的心腹大患,金氏家族还多次扬言,要用核武器彻底毁灭日本。半岛局势最紧张的时候,比如二零一零年,韩国“天安”舰沉没、以及朝韩延平岛炮击事件之后,朝鲜甚至拿日本做要挟,宣称只要美韩联军打过三八线,就会全面报复日本。
  虽然第二次朝鲜战争证明,朝鲜的威胁仅限于口头,因为到二零一四年,朝鲜都没有完成核装置的小型化工作,其拥有的三具核装置不具备实战能力,还被美军的战略轰炸机一举摧毁,但是在此之前,朝鲜绝对是日本最大的威胁,而且一直被日本当成最有可能变成现实的潜在威胁。
  第二次朝鲜战争,等于帮助日本解决了这个潜在威胁。
  这也能够说明日本在第二次朝鲜战争期间的基本政策,即仅开放由美军实际控制的军事基地,没有为联军提供更多的援助。第三次战役后,春川受到威胁,联军被迫撤消半数以上的前沿空军基地,美国要求日本开放更多的军事基地,以便部署更多的作战飞机,日本却没有答应。
  只是,在其他方面,日本受到的就是负面影响了。
  第二次朝鲜战争结束后,利用战争期间的大规模消耗、以及帮助朝鲜重建,中国不但解决了国内流动性过剩的问题,还为泛滥的民间资本挖掘了一条疏浚渠道,随后中国率先走出金融危机。
  几乎同时,美国经济也开始复苏。
  随着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先后复苏,金融危机在二零一六年宣告结束。
  从经济层面上看,这对日本是好事,因为最大的两个消费体开始复苏后,日本企业获得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前进。
  只是,事情有正反两面。
  中国的经济复苏,以民营经济全面扩张为基础,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之后,必然对包括外资企业在内的众多寡头构成威胁。
  这种情况,在二零一七年就变成了现实。
  标志性事件,正是中国当局逐步开放国有垄断行业,为民营企业腾出生存空间。率先开放的就是最近几年发展得最为红火的汽车制造业与成品油炼化与销售市场,众多与中国国营企业合作的外资企业也深受影响。
  虽然中国的经济改革不可能立竿见影,民营企业要想发展壮大,需要更加开放的经济政策,更需要充足的时间,但是迟早有一天,中国的民营企业会会收复失地,独霸中国的国内市场。
  早在二零一五年,就有日本经济学家做出预测,认为日本企业应该走出中国。
  说话容易,可是做起来却不容易。
  谁都知道,要不了多久,中国就将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消费国,而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一大生产国了。
  抛弃中国市场,日本企业等于自断生路。
  当然,日本企业也不是没有生路,比如可以扩大在美国的占有率,来弥补在中国损失的利益。
  问题是,美国的复苏与中国有很大区别。
  虽然在形式上,美国的复苏也是建立在战争、以及战后重建的基础之上,特别是帮助韩国进行战后重建,为美国企业提供了很多机会,但是在第二次朝鲜战争期间,韩国本土遭到的破坏并不严重,重建规模非常有限。
  从本质上讲,美国的经济复苏建立在军备竞赛上。
  根据民间机构调查,二零一六年,美国的军火集团创造了一百五十万个就业岗位,带动其他产业创造了一千万个就业岗位。第二次朝鲜战争前,美国的失业率为百分之十三,此后失业率降到百分之三,扣除军火集团与相关行业创造的就业岗位,美国其他产业创造的就业岗位还不到三百万个。
  可以说,如果不是战争消耗掉了大量剩余物资,烧掉了过剩的流动性,再通过全球性的货币贬值对充掉了增发的货币,美国的经济复苏严重缺乏可持续性,根本无法与中国的经济复苏相提并论。
  对日本企业来说,更大的问题是,没有机会进入军火行业。
  没法进入最关键的领域,日本企业很难在美国扩大市场占有率,也无法借此带动国内经济复苏。
  事实上,这正是日本遇到的问题。
  到二零一八年,日本经济才稍微好转,远远谈不上复苏。按照经济学家预测,如果日本企业无法拓展海外市场,在主要的消费国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日本经济将在未来十年之内处于缓慢发展状态。
  这还不是最危言耸听的预言。
  在一些经济学家看来,中美两国在经济结构调整的时候,都十分重视本国企业,而且以各种方式推行保护政策。比如在采购加油机的时候,美国空军把性价比最优的空客方案排除在外,选择了并不十分理想的波音方案。在B-X项目中,美国空军也把与欧洲多家军火企业合作的诺思罗普公司排除在外,重点支持由波音、罗马与雷锡恩公司组成的团队。中国也不例外,在国内民航市场重点推广国产支线客机,明确规定政府只能采购国产车辆,把民营车企的税率降到百分之十三,为进军成品油炼化与销售市场的民营企业提供贷款担保,这些政策无一例外的都是在保护本国企业。
  这些政策,必然导致两个最大的经济体走向封闭。
  虽然从全球化的角度出发,封闭的经济体很难获得强大的竞争力,但是从国家竞争的角度出发,经济上的自我保护政策能够最大限度的确保核心竞争力,并且给竞争对手最少的发展机会。
  只是,受害的不仅仅有竞争对手。
  在这轮经济大潮中,最大的受害者,正是像日本这类依靠进出口贸易的国家。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21/10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