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校对)第33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32/1021

  至于地面部队,基本上没有可比性,只是东海属于海空战场,没有地面部队的舞台。
  除了这些较为直观的军力对比之外,还有一个因素不能忽略,即双方能够利用的前沿基地的数量。
  可以说,这才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因为这决定双方能在一场战斗中投入多少兵力。
  在冲绳岛,日本只有一处可以利用的大型空军基地与海军基地,即冲绳岛上的嘉手纳空军基地与那霸海军基地。
  在极限状态下,嘉手纳空军基地最多能容纳两百架战斗机,前提是不会遭到打击。如果考虑防空,最多容纳一百二十架战斗机。如此一来,就算把邻近岛屿上的野战机场算上,日本最多能在冲绳部署两百多架战斗机,而且在一次战斗中,投入的战斗机数量肯定不会超过两百架。
  看上去,这个规模已经非常巨大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没有任何一场海战动用了两百架以上的战斗机。按照打击能力计算,现今没有任何一支舰队能够顶住两百架战斗机的攻击。
  只是,机群规模的大小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在大海对面,距离钓鱼岛一千公里之内,中国东部地区至少有十二座空军基地,标准状况下能容纳上千架重型战斗机,极限状况下则能容纳两千多架。只要解决了指挥问题,中国空军能在一场战斗中投入五百架以上的战斗机。
  当然,这也只是理论数据。
  关键就是,中国空军与海军航空兵的指挥系统,有没有能力指挥这么多战斗机。
  如果完全由预警机引导的话,至少需要动用八架KJ-2000与两倍于此的KJ-200,才能同时指挥五百架战斗机执行作战任务。可惜的是,中国空军与海军航空兵只有四架KJ-2000与十二架KJ-200,只能确保在一个方向上,同时动用一架KJ-2000与三架KJ-200,最多能指挥一百二十架战斗机。至于用国产大型运输机做载体的KJ-3000,还在测试阶段,最快也要等到两年后才能服役。
  当然,中国空军很有可能利用地面指挥中心,海军航空兵则能依靠前出的舰队。
  这么一来,中国空军与海军航空兵完全有能力在一次战斗中,分批次投入三百架以上的战术飞机,形成一点五比一的兵力优势。
  事实上,这还是极端理想情况。
  在嘉手纳空军基地,不可能只部署战斗机,不部署支援飞机。虽然可以把E-767等大型支援飞机部署在后方基地,但是日本只有四架K-767空中加油机,一次只能支持十六架战斗机或者八架支援飞机,所以还得在嘉手纳部署一些支援飞机,比如用来对付中国潜艇的反潜巡逻机。此外,中国潜艇很有可能封锁海上交通线,袭击运输作战物资的船只,所以还得预留运输机的起降场地。
  受这些因素影响,日本最多在嘉手纳部署一百六十架战斗机。
  如果中国潜艇的威胁超过预期,则要在嘉手纳增补反潜巡逻机,部署的战斗机就得控制在一百二十架左右。
  用一百二十架战斗机对抗对面的上千架战斗机,显然不容乐观。
  可以说,就算全部部署防空战斗机,把用来执行打击任务的战斗机部署在本土,需要的时候由加油机提供支持,日本空中力量也很难在东海占到便宜,更难以在确保夺取制空权的情况下压制中国舰队。
  相反,中国空军与海军航空兵分工明确,不但有能力夺取制空权,还有能力消灭进入东海的日本舰队。
  除了空军基地,还有海军基地。
  那霸港,最多能容纳一支护卫群、额外支持第二支护卫群,如果要支持第三支,则要动用日本本土港口。
  舰队不是机群,跑得最快的战舰,也远远比不上作战飞机。
  如果让第三支护卫群靠后部署,日本海上自卫队就无法在前线集中优势兵力,也就难以对抗中国海军的东海舰队。
  只是舰队的自持能力超过机群,所以缓解了海军基地的压力。
  在日本海上自卫队中,舰队的主要作用不是夺取制海权,毕竟在过去数十年里,日本海上自卫队的主要任务是协助美军作战,守住西太平洋地区的主要海上通道,阻止敌对国的潜艇进入太平洋。在海上作战中,日本舰队不需要考虑反舰、甚至不需要考虑防空,只需要把精力放在反潜上。
  这个战术要求,在日本战舰上体现得非常明显。
  可以说,除了“金刚”级与“爱宕”级之外,日本的大型水面战舰都没有与之吨位相匹配的区域防空能力,即便是配备了射程达到四十公里的ESSM“先进海麻雀”的“高波”级多用途驱逐舰,也只具备有限的区域防空能力。而在日本海军的所有大型战舰上,配备的都是亚音速反舰导弹,此外就只有口径为一百二十七毫米与七十六毫米的舰炮,对海作战能力更加欠缺。
  受此影响,日本舰队的主要任务不是夺取制海权,而是控制制海权。
  说得简单一点,就是对付敌人的潜艇。
  在与美军协同作战的时候,这么做没什么问题,毕竟美国海军世界第一,有足够的实力在任何地区夺得制海权。问题是,当需要单独作战的时候,日本舰队就很难从实力强大的对手中夺得制海权了。
  没有制海权,又何从谈起掌握制海权呢?
  畸形的海上力量,让日本舰队在作战的时候,不得不高度依赖空中力量,即以制空权来确保制海权。在掌握了制空权、把敌方舰队挡在战场之外后,再进入战场,搜索与剿灭敌人的水下力量。
  这下,问题会到了空中力量上。
  虽然两支“十十舰队”的反潜力量足以覆盖整个东海海域,加上增派的“日向”级大型直通甲板驱逐舰,有足够的能力对付中国海军的攻击核潜艇,但是没有制空权,以及由岸基反潜巡逻机提供的掩护,日本舰队在东海根本没有生存的可能性,而要夺取制空权,日本就得加强空中力量。
  任何有点军事常识的人都看得出来,日本空中力量必须以少打多,而且必须打赢。
  打不打不是问题,问题是能不能打赢。
  如果在十年前,日本当局不会有所顾虑,因为日本拥有较为明显的空中优势,上百架经过了第三次性能升级的F-15J,足以对抗中国空军数量不多的第三代战斗机,而数十架自产的F-2战斗机,足以干掉任何进入东海的中国舰队。
  可是现在,没有任何一名日本将领有这个信心了。
  中国空军实力增强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是,在第二次朝鲜战争中,披上“志愿军”外衣的中国空军已经用行动证明,其拥有的技术手段足以对抗世界上最强大的空军,更别说弱小得多的敌人。
  日本要想取胜,必须获得美国的全力支持!
第四十一章
疯狂准备
  东京时间二十三日晚上,喜田多一郎在华盛顿与钱德勒首次会晤。
  按照小林光一、以及日本自卫队将领提出的要求,喜田多一郎首先提出,美国得尽快为日本提供足以改造全部先进战斗机的电磁对抗设备。为了说服钱德勒,喜田多一郎拿出了日本防卫省的作战大纲。
  这份作战计划,没让钱德勒感到惊讶。
  日本防卫省把重点放在了空中战场上,即在夺取了制空权之后,才会派遣舰队前往交战海域,驱逐中国东海舰队。从某种意义上讲,应该是保卫钓鱼岛,因为在夺取制空权后,中国舰队必然主动撤退,不然日本空中自卫队也有能力在舰队到达之前,把中国东海舰队赶出东海。
  几个小时后,喜田多一郎见到了麦克米伦。
  在说了一些两国同盟关系的话题之后,麦克米伦没让客人耽搁时间,当即承诺美国会在同盟义务之内,为日本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为了表达诚意,麦克米伦还提到,做这些事情不需要征得国会同意,因此可以立即实施。如果需要扩大援助规模,他会主动前往国会,说服那些顽固的议员。
  这下,问题变得简单了。
  在双方防长的第二次单独会晤中,钱德勒不但承诺为日本提供电磁对抗装备,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比如日本应该尽快从美国采购一批对海攻击弹药,特别是具备电磁对抗能力的反舰导弹。
  喜田多一郎立即表示欢迎。
  只是,在谈到具体问题的时候,两人就没有那么爽快了。钱德勒接受了喜田多一郎的提议,即把美国的库存弹药卖给日本,只是明确提到,日本必须支付硬通货,而且得增加额外采购费用。
  显然,这超过了喜田多一郎的决策范围。
  支付硬通货没有问题,毕竟在二零一五年,日本超过中国,成为美国国债的第一大债权国,到二零一九年四月底,日本持有的美国国债超过了三万亿美元,加上大概四千亿的美元外汇,日本拥有近三万五千亿美元的硬通货。
  只是在额外采购费用的问题上,不管是喜田多一郎,还是小林光一,都认为美国是在落井投石,趁机压榨日本。
  万幸的是,此时美日利益高度一致。
  经过第三次磋商,双方各让了一步,钱德勒不再要求日本支付额外采购费用,而喜田多一郎也承诺以市场价格采购。
  显然,占了便宜的还是美国。
  要知道,美军采购弹药的费用仅为市场价的百分之四十,而且库存弹药中,大部分都是改进而来的,新生产的弹药所占比例并不大,而大部分库存弹药的存放期都超过五年,有的甚至快要报废了。
  如果不趁此机会处理掉,美国还得为报废弹药的处理费用买单。
  一下子将陈旧军火甩卖出去,除了节省巨额处理费,还大赚了一笔。原因很简单,当初美军采购弹药的时候,通货膨胀还不是很厉害,采购费用都很低,比如一枚AGM-84G“鱼叉”反舰导弹仅有一百五十万美元,而到二零一九年,在美元大幅度贬职之后,出售给日本的单价高达一千二百万美元,扣除通货膨胀因素,美国还净赚了近八百万美元,而日本一次采购了一千枚,等于让美国赚了八十亿美元。
  根据战后公布的资料,当时喜田多一郎与钱德勒签署的军火采购协议,至少为美国创造了三千亿美元的净利润,而日本为此至少支付了八千亿美元。
  相对而言,这还是一笔小钱。
  喜田多一郎最想得到的不是适合电磁战的反舰导弹,而是能够让先进战斗机升空作战的电磁对抗装备。
  因为美国没有卷入东海冲突,所以美国的军火企业没有开足马力生产。
  更重要的是,日本要的是现货,以便尽快让现有的先进战斗机获得实战能力,也就只能购买美军的现有装备。
  与弹药一样,钱德勒不要求日本支付额外采购费用。
  只是,美国从来没有出售过电磁对抗装备,没有可供参考的外贸定价,也就只能按照传统惯例,在美军采购费用的基础上加价百分之八十出售。
  客观的讲,这个加价率已经很低了。
  要知道,在出售弹药时,加价率高达百分之一百五十。
  即便如此,这笔军火合同也让日本背上了极为沉重的负担。
  同样根据战后公布的资料,日本采购的第一批六十套用于F-22A与F-22J的电磁对抗系统的单价为一点二亿美元。因为日本没有电磁对抗系统的使用经验,还得从美军与制造商聘请技术专家做售后支持,所以日本最终为这六十套电磁对抗系统支付了一百二十亿美元,相当于两亿美元一套。
  这只是开始,而不是结束。
  战争期间,日本没有获得电磁对抗系统的生产专利,随后分多次采购了三百多套用于战斗机的电磁对抗系统。虽然后几次采购支付的技术支持费用降低了不少,但是日本也为此支付了四百多亿美元。
  光了电磁对抗系统,没有先进战斗机显然不大现实。
  因为三菱集团的F-22J生产线一直没能达到量产规模,所以在战争期间,日本还从美国采购了两百多架现役的F-22A战斗机,而且均按照之前协议,以市场价格支付硬通货,仅此就耗费了上千亿美元。
  算上在采购弹药、以及随后采购水面舰艇上的花费,日本仅在装备上的开支就超过了两七千亿美元。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32/10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