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校对)第34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47/1021

  名为改进,实际上是借此机会获取关键技术。
  可以说,就算中国空军暂时放弃了发展高空高速截击机的想法,在未来某个时候,也不见得会上马类似项目。
  当然,随着技术进步,未来的高空高速截击机也许就是空天飞机了。
  只是,中国在相关领域几乎没有技术积累,需要俄罗斯的关键技术,也就有理由为共同开发投资。
  当时,十二架Mig-31全部装备空军的战术实验部队,用来探索高空截击战术。
  至于从朝鲜获得的四架Mig-31,在此之前就移交给了沈飞与成飞,被航空工程师拆成了零件。
  现在,这些战斗机派上了用场。
  Mig-31不但是性能出色的高空高速截击机,凭借其超群的飞行高度与速度,特别是超音速巡航能力,也是一种理想的战术侦察机。
  事实上,Mig-31并不具备超音速巡航能力。
  依靠巨大的机内载油量,Mig-31能在打开发动机加力燃烧室的情况下,以两马赫的速度飞行两千公里。
  这个能力,连F-22A都比不上。
  如果以二点七五马赫的速度冲刺,Mig-31能够持续飞行十五分钟,足以横跨战场。
  更重要的是,其超过二万七千五百米的最大巡航飞行高度,足以让所有防空战斗机望空兴叹。如果遭到防空战斗机拦截,Mig-31甚至能在短时间内爬升到三万米的超高空,以三马赫的速度扬长而去。
  面对这样的侦察机,别说防空战斗机,连绝大多数防空导弹也望尘莫及。
  拿“爱国者3”来说,即便在拦截战斗机的时候,最大理论射高达到四十公里,射程更是在一百二十公里以上,可是在实战中,受战场情况限制,对战斗机的拦截斜距很难超过四十公里。
  执行侦察任务的时候,Mgi-31不用飞到目标上空,从目标附近掠过就行了。
  在拦截Mig-31的时候,日本空中自卫队的F-15J提前爬升到两万米高空,而且以全速冲刺,都没能够到侦察机。即便追了上去,F-15J也很难进行拦截,因为配备的两种对空导弹的最大作战高度都没达到二万五千米。
  用战斗机上的机关炮拦截以接近三马赫速度飞行的侦察机,几乎是痴人说梦。
  这场空战,再次证明了Mig-31的战术价值。
  此后,十二架Mig-31轮番上阵,每隔两个小时就有一架飞临冲绳,用安装在机首整流罩里的高分辨率照相机拍下嘉手纳空军基地的照片,然后用卫星数据链发送给后方,供指挥人员判断敌情。
  直到战争结束,Mig-31的侦察行动才终止。
  在此期间,日本空中自卫队想尽办法拦截这些讨厌的侦察机,可是均没取得战果。
  整个战争期间,只有一架Mig-31因为机械故障在东海坠毁,还有四架因为零备件告罄而停飞。
  虽然可靠性并不高,但是Mig-31为中国军队提供了最为可靠的战术情报。
  这些情报,成为了取胜的关键因素。
  在二十九日夜间的战斗中,Mig-31提供的战术情报就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虽然当时二部也全力以赴,力所能及的搜集日本军事力量的部署与活动信息,但是谍报人员不是万能的,而且谍报人员得在安全的情况下发出情报,往往会耽搁很多时间,从而错过交战时机。
  至于侦察卫星,因为数量有限,还得经过情报机构处理,提供的战术情报也不够及时。
  在绝大部分时候,侦察卫星提供的是战略情报,而不是战术情报。
  此外,负责搜集战术情报的还有前进部署的潜艇,只是潜艇监视的主要目标是舰队,而不是空军基地里的战斗机。
  从某种意义上讲,战术侦察机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其他侦察力量,只能起到辅助作用,比如伴随东海舰队活动的战略电子侦察机,只能搜集敌方的通信情报,如果敌方机群保持无线电静默,全程由预警机提供引导,就很难被探测到。
  战术侦察机如此重要,日本空中自卫队自然不会忽略。
  在日本空中自卫队中,也有战术侦察机,只是远远比不上Mig-31。
  二十九日傍晚,日本空中自卫队的RF-4G对东海舰队进行了第一次战术侦察,以确定舰队所在海域与大致航向。
  只是,这架侦察机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在飞到东海舰队上空之前,日本侦察机就遭到了J-11C的拦截。虽然在被击落前,侦察机及时发回了侦察情报,确认东海舰队仍然在钓鱼岛西北海域,但是侦察机上的两名飞行员均没能及时跳伞逃生。
  这场防空截击作战,在战术上没有什么特点可言。
  与Mig-31相比,RF-4G不但速度更慢,最大飞行高度也很低,没有超出J-11C的拦截范围。
  对日本飞行员来说,执行侦察任务,等于自寻死路。
  战争期间,所有日本空中自卫队的侦察机飞行员在登机出发前留下的遗嘱,几乎无一例外的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可以说,这是日本空中自卫队的一块短板。
  虽然依靠其他手段,特别是美国提供的帮助,日本能够获得足够多的战略情报,甚至能够掌握中国空军的调动与部署情况,但是战略情报的战术价值非常有限,特别是在支持战术行动时,无法取代战术情报。
  比如说,要想掌握东海舰队的行踪,战略情报就远远不够。
  日本空中自卫队不是不知道这个问题,而是没有下力气解决。
  RF-4G是在F-4G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属于第二代战斗机,性能远远比不上第三代战斗机,更别说与第四代战斗机相提并论了。这种飞机,在日本空中自卫队服役了四十年,早已落后。虽然日本空中自卫队已经决定用F-15J改装的侦察机取代RF-4G,但是在F-22A挑起大梁之前,F-15J仍然是空中自卫队的主力战斗机,因此RF-4G还得服役到F-22J大规模列装之前。
  事实上,即便是F-15J改装的侦察机也不太先进。
  真正的解决办法,还是把F-22A改装成战术侦察机。只是F-22A的数量很少,连制空作战都满足不了,哪有改装成侦察机的多余呢?
  只是,日本飞行员自杀式的战术侦察行动,确实收到了成效,至少为执行攻击任务的战斗机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前期情报。
  从战术上讲,只有确定了东海舰队的活动区域,才能发起攻击。
  入夜后,RF-4G再次出击,对东海舰队进行第二次战术侦察。
  这次,日本侦察机的命运更加悲惨,不但被及时赶到的防空战斗机击落,甚至还没能发现东海舰队!
  夜间九点左右,日本空中自卫队的侦察机进行了第三次,也是发起攻击之前的最后一次战术侦察。
  结果一样,RF-4G进入东海上空后就被KJ-2000发现,随即遭到前出的J-20拦截。
  此时,离RF-4G的第一次侦察行动已经过去了三个小时。
  日本空中自卫队只能确定东海舰队还在钓鱼岛西北海域活动,但是无法肯定东海舰队是否改变了航向。
  这个时候,荒川太郎犹豫了。
  不管怎么说,三个小时,足够舰队航行八十多海里,离开战术机群的攻击范围。没有足够准确的战术情报,出动再多的战斗机都没用。
  问题是,拖下去能解决问题吗?
  也就在这个时候,发生的一件事情促使荒川太郎做出发起攻击的决定。
第五十八章
海航突击
  二十九日上午,Mig-31第一次飞临冲绳之后,腾耀辉就发现了异常,即进驻嘉手纳空军基地的F-2全部安置在机库内,原本应该得到重点照顾的制空战斗机反而露天停放,一些战斗机还转移到邻近的野战机场。
  为此,腾耀辉还专门询问了情报参谋,即二部提供的情报是否可靠。
  因为在此之前没有出动战术侦察机,所以腾耀辉只从二部获得情报,日本空中自卫队向冲绳派遣了四个中队的F-2,加上之前已经部署在冲绳的一个中队,相当于把全部F-2都派往了嘉手纳空军基地。
  二部的回答很肯定,之前分散部署在日本本土的F-2全部飞走了。
  显然,这些战斗机只有可能前往嘉手纳空军基地。
  只是,日本加强了对嘉手纳空军基地的安全保卫工作,潜伏在冲绳的谍报人员别说进入空军基地,甚至无法靠近空军基地,也就无法确定这些战斗机是否已经到了,还是日本空中自卫队耍的阴谋诡计。
  在情况不太明了的情况下,腾耀辉只能往坏的方面想。
  事实上,以当时的局势来看,日本空中自卫队能造成的最大威胁,就是集中力量对东海舰队发动空中打击。
  除此之外,其他威胁都可忽略。
  到了下午,腾耀辉更加相信之前的判断了。
  这次,起到关键作用的不是战术侦察机提供的情报,而是在舰队上方活动的预警机发现的情况。
  大概在下午四点左右,一架美军的EC-135出现在宫古列岛上空。
  显然,这架飞机不是来看热闹的。
  如果美军打算看热闹,也应该出动E-3C或者E-2D,而不是动用只具备被动探测能力的战略电子侦察机。
  显然,美军在暗中协助日本,为日本空中自卫队搜集战术情报。
  这还没完,紧接着日本空中自卫队的战术侦察机就赶了过来。
  毫无疑问,日本的战术侦察机正是利用了美军战略电子侦察机提供的信息,不然不可能知道东海舰队在哪里活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47/10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