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校对)第38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88/1021

  杨禹方不得不对空战做出调整,尽可能的让完成了突击任务的战斗机返航,而且优先安排载油量有限的J-10返航。
  到两点四十分,剩下的十七架J-10全都退出了战斗,其中八架需要补充燃油。
  此时,战场上只剩下了三十三架J-11,而且其中十八架的油灯已经亮了,意味着剩下的燃油仅够返回机场。
  万幸的是,打到这个时候,日本战斗机也所剩无几。
  根据后来整理的战报,两点四十分之前,日本空中自卫队至少损失了十七架F-22A,战场上仅剩下了六架战斗机。
  更重要的是,这些F-22A在空战中几乎耗尽了弹药。
  如果不是联合舰队就在下方,而且中国战斗机不肯撤离,恐怕在此之前,空中自卫队就招回了所有用光弹药的F-22A。
  两点四十五分,杨禹方让J-11机群陆续返航。
  为了确保制空权,杨禹方从掩护三架预警机的J-20中抽调了八架前去保住制空权,并且让两架海航KJ-200提前返航,让剩下的四架J-20只需掩护KJ-2000,不用分散兵力去掩护其他支援飞机。
  这个安排,让战场制空权在空军手里多停留了一个多小时。
  毕竟,J-20没有参加之前的空战,而且作战半径比J-10与J-11大得多,有足够的燃油继续在战场上空活动。
  更重要的是,等到J-20需要补充燃油的时候,空军与海航增派的加油机已经到达。
  也就是说,J-20可以在返航的时候补充燃油,不需要过于在乎油耗。
  日本战斗机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即便剩下的F-22A有足够的燃油,也不可能用二十毫米机关炮与J-20格斗。更何况,撤退到冲绳以东的E-3G没有探测到前出的J-20,也就没有让F-22A留下来。
  结果就是,在最后一架J-11C离开战场的时候,F-22A也转向返航了。
  这个时候,今井利村明显摆了海上自卫队一道。
  虽然E-3G没有探测到J-20,但是今井利村肯定想得到,中国空军大动干戈,绝对不会让最先进的战斗机在家里赋闲,所以在F-22A撤离后,他没有让正在巡逻的E-3G前出,而是重新安排了一架预警机。
  如此一来,至少要到半个小时之后,E-3G才会到达联合舰队上空。
  显然,海上自卫队的反潜巡逻机等不了这么久。
  三点过五分,第一批四架P-3C就返回战场,继续为联合舰队提供反潜掩护。
  仅仅两分钟后,这四架P-3C就遭到攻击,而且在被击落之前都发出了警报,攻击它们的是J-20。更重要的是,J-20没有使用空对空导弹,而是飞到极近的距离上,用航炮攻击了反潜巡逻机。
  当时,还没有返航的EC-135证实了反潜巡逻机的报告。
  在交战中,没有探测到J-20发出的雷达信号。
  也就是说,J-20根本没有使用火控雷达。
  显然,J-20是用被动探测设备,比如光电与红外探测器发现了P-3C,然后追上去干掉了反潜巡逻机。
  问题是,光电与红外探测器的探测范围非常有限。
  J-20能够及时发现进入战场的反潜巡逻机,意味着有足够多的战斗机,足以击败空中自卫队剩下的几架F-22A。
  以当时的情况,如果E-3G前进到联合舰队上空,肯定会遭到攻击。
  显然,今井利村让海上自卫队的P-3C做了替死鬼。
  战场上空还有中国战斗机,其他反潜巡逻机自然不敢轻举妄动。因为是J-20,剩下的反潜巡逻机不但没有飞过去,反而跑得更远了。
  可以说,反潜巡逻机飞行员的压力很大。J-20是隐身战斗机,可以悄无声息的逼近。听到航炮声的时候,技术再好的飞行员也不可能驾驶笨重的反潜巡逻机逃跑,更别说与战斗机对抗了。
  日本飞行员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J-20所剩燃料不多,无法长途追击。
  相对而言,反潜巡逻机唯一的优势就是航程,即可以跑到战斗机的作战半径之外,等到战斗机耗光燃油再飞回去。
  只是,反潜巡逻机没有速度优势,所以要跑就得抓紧。
  如同中国飞行员第一次在战场上遭遇F-22A一样,当日本飞行员不得不面对J-20的时候,也对这种战斗机充满了恐惧。
  当然,今井利村并不知道,这批J-20只有八架,而且在四点之前就得返航。
  同样不知道的,还有木村小次郎,以及反潜巡逻机的飞行员。
  结果就是,直到四点半,海上自卫队的反潜巡逻机都没有返回战场,而空中自卫队的那架E-3G半途转向飞往本土,留在嘉手纳空军基地里的E-3G直到四点十五分才升空,并且在四点三十分到达联合舰队上空。
  此时,联合舰队已经有半只脚踏入了鬼门关。
第一百零一章
潜艇的盛宴
  海面下,经过两个小时的耐心等待,曲少丰终于确定是虚惊一场。
  两点半左右,曲少丰突然终止了已经启动的攻击程序,因为侧舷被动声纳截获了三个可疑信号。
  转为反潜作战模式后,曲少丰让“电鳐”号放出了拖拽式声纳。
  虽然拖拽式声纳的探测距离比侧舷声纳阵远得多,能够截获更加微弱的信号,但是测向与测距能力比不上侧舷声纳阵,只能确定噪声源的大致方向。如果要精确锁定目标,还是得依靠侧舷声纳阵。
  可以说,潜艇上最重要的就是侧舷声纳阵。
  最近二十年来,潜艇声纳系统的发展方向就是高度重视侧舷声纳阵,甚至因此对潜艇的其他性能指标产生了影响。
  在电子技术相当的情况下,决定侧舷声纳阵性能的因素只有一个:线度。
  说得简单一点,就是大小。
  一般情况下,攻击核潜艇的每一侧有两块、或者三块声纳阵,而声纳阵的大小、以及间隔距离直接决定了探测距离与精度。
  只有做得足够大、而且隔得足够远,才能提高探测距离与精度。
  如此一来,世界各国的攻击核潜艇越造越大。比如美国“海狼”级的水下排水量就超过了一万吨。虽然随着电子技术飞速发展,构成声纳阵的基本单元越做越小,意味着能够在更小的面积上布设更多的基本单元,但是声纳阵的部署间隔距离仍然受到艇长影响,结果是攻击核潜艇越来越细长。比如“弗吉尼亚”级的水下排水量比“海狼”级少了两千多吨,艇长却有增无减。
  事实上,侧舷声纳阵也是攻击核潜艇对常规潜艇的一大技术优势。
  受排水量与艇长限制,常规潜艇基本上没有安装侧舷声纳阵。虽然最近几年,世界各国都在新式常规潜艇上增添了侧舷声纳阵,比如中国海军的041型、日本的“苍龙”级,但是受同样因素影响,常规潜艇侧舷声纳阵的探测能力远远比不上攻击核潜艇,很多时候得依靠精度差得多的拖拽式声纳。
  曲少丰精通潜艇战,因此他知道,即便拖拽式声纳发现了目标,最终还是得让侧舷声纳阵确定目标性质。
  为此,他对“电鳐”号的航向做了调整。
  只有确定了那三个可疑目标的性质之后,曲少丰才能决定是否攻击联合舰队,或者攻击日本潜艇。
  显然,这需要足够多的时间。
  对于航速仅为四节的潜艇来说,要确定数十公里外的情况,耗费的时间肯定比打一场空战多得多。
  正是离得太远,曲少丰才不得不让“电鳐”号使用拖拽式声纳。
  如果离得够近,早就搞清楚了那几艘潜艇的身份。
  三点过,“电鳐”号的拖拽式声纳截获了一段较为完整的噪声信号,随后与数据库里的信息进行对比,确认是一艘041型常规潜艇。
  曲少丰稍微松了口气。
  这不但意味着少了一个敌人,还意味着在必要的时候,能够与这艘潜艇协同作战。
  三点五十分,西北方向上的第二个噪声源也得到确定,同样是一艘041型,而且该艇离最近的日本战舰不到二十公里。
  显然,这艘潜艇早就潜伏在这里,只是一直没有获得偷袭机会。
  现在,还剩下最后一个可疑目标了,即东面大概五十公里外,在联合舰队东南方向上徘徊的一艘潜艇。
  四点二十分,声纳长确认那是一艘日本潜艇,而且很有可能是一艘“亲潮”级。
  这让曲少丰有点担心,因为这意味着,附近肯定有更多的日本潜艇,而且是性能更加先进的“苍龙”级。
  很明显,日本潜艇采用的是“诱杀”战术。
  在性能不如对手的情况下,最有效的战术就是拿出一艘潜艇当诱饵,让其他潜艇潜伏在附近,在敌艇攻击诱饵的时候出手。曲少丰还在常规潜艇上担任艇长的时候,就多次在军事演习中采用类似战术。
  只是,这也让曲少丰相信,日本潜艇没在联合舰队附近。
  分析之前的战斗就能发现,在进入东海之后,联合舰队一直以十六节的速度航行,而且持续航行了近十个小时。虽然常规潜艇的最大潜航速度在二十节左右,能够跟上舰队,但是以十六节航行,常规潜艇最多坚持几个小时。如果没有提前部署,常规潜艇就无法参与舰队作战。
  已经证明,联合舰队在凌晨的突击中负责佯攻,而不是主攻。
  更重要的是,日本海上自卫队很有可能只有不到一天的策划时间,根本来不及拿出完整的战术方案,也就无法提前部署潜艇。
  这样的话,在联合舰队进入东海的时候,日本潜艇还在冲绳群岛以东海域活动。
  虽然在联合舰队返航的时候,日本潜艇会上前接应,但是在明知道中国潜艇会前进到冲绳岛附近的情况下,日本潜艇肯定不会全速航行。
  在八个小时内,日本潜艇最多航行五十海里。
  果真如此的话,只要在此之前,日本潜艇呆在中国潜艇的探测区域之外,那么现在与联合舰队的距离不会少于三十公里。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88/10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