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校对)第41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18/1021

  “也就是说,喜田多一郎与克鲁沙签署的只是意向协议。”
  “现在是,不过几个月之后就是正式合同了。”黄峙博稍微停顿了一下,又说道,“很明显,如果没有美国的支持与鼓励,喜田多一郎不会给新德里送去这份大礼,甚至没有必要访问印度。”
  牧浩洋暗自叹了口气,他的预测再次变成了现实。
  “现在,我们必须考虑两个方向上的战略威胁。”黄峙博拿起香烟,点上后,在书桌上敲了两下。“虽然‘维克拉玛迪亚’号与‘维克兰特’号航母均已服役,但是‘维拉特’号最迟都得在二零二四年退役。印度还需要一艘航母,才能维持最低战备标准。因为最近十几年,印度紧跟我们的国防政策,比如‘维拉特’号原定在‘维克兰特’号服役后退役,却因为我们获得了‘黄帝’号延长了服役期,所以在我们宣布建造第二艘航母之后,印度很有可能扩充舰队。”
  “建造更多的航母?”
  黄峙博点了点头,说道:“为了节约成本,很有可能批量建造。”
  “以印度的国力,能够支撑三艘以上的航母吗?”
  “这就是喜田多一郎访问新德里的重要性。”黄峙博抽了两口烟,说道,“他给克鲁沙送去的最大礼物不是军火合同,而是更加密切的经贸往来。你回来前,两人在记者招待会上宣称,在今后十年之内,两国间的贸易额将扩大十倍,由现在的一千二百亿美元增加到一万二千亿美元以上。”
  “这只是开始。”
  “对,这只是开始。有了这个开始,印度将逐步取代我们,成为日本在亚洲地区最大的经贸伙伴。”
  “这条路并不好走。”
  黄峙博笑了笑,说道:“保守估计,没有三十年,印度很难实现工业化。但是凭借庞大的人口基数,印度有资本成为日本、乃至整个西方世界的下级市场与初级商品产地,从而在国际贸易体系中取代我们。”
  “这就意味着,我们将成为印度的死敌。”
  “仅从经济上看,矛盾还不突出。”黄峙博灭掉烟头,说道,“昨天晚上,我跟元首等人讨论了这件事,元首、文总理与黎副总理都认为,等到印度发展起来,我们已经不是初级商品生产国了,在经贸领域的主要竞争对手不是印度,而是西方发达国家,我们与印度更具有互补性。”
  牧浩洋皱起眉头,觉得这是一厢情愿。
  “经济上的东西,我懂得不多,但是有一点很清楚,我们要么前进、要么消亡,没有第三种可能。”
  “至少在短期内,印度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威胁。”
  “近几年,问题不大,可是谁也不能保证几年之后,印度不会成为美国的傀儡。”
  “我们该怎么办?”
  “能和解,自然再好不过。如果不能和解,我们就得为战争做准备。”
  牧浩洋暗自叹了口气,与印度开战,可不是件小事。
  “我已经让戚凯威着手调整装备发展规划,听说你去找过母祁铁?”
  “对,回来后就去找他谈了谈。”
  “谈什么?”
  “装备上的事情。”牧浩洋叹了口气,说道,“大连造船厂让我们尽快确定新式舰载战斗机的性能指标,我跟老周去沈飞、西飞与成飞转了一圈,觉得还是投资开发中型舰载战斗机最为合适。”
  “空军有一个类似的项目吧?”
  “对,第四代中型多用途战斗机。”
  “需要我出面吗?”黄峙博非常用心。
  “暂时没有必要,我跟母祁铁谈好了。”
  “这么简单?”黄峙博有点惊讶,笑着说道,“母祁铁是一毛不拔的铁公鸡,他会让海军搭顺风车?”
  “对大家都有好处,为什么不做呢?”
  黄峙博笑着摇了摇头。
  知道黄峙博不会放过这个问题,牧浩洋又说道:“按照我们的约定,海军投资开发战术运输机,空军则在多用途战斗机项目上给予方便。”
  “看来,你做了一笔亏本买卖。”
  “是吗?”
  “如果我们与印度的关系趋于紧张,战术运输机项目就会提前,即便海军不搞,空军也会投资。”
  牧浩洋笑了笑,没有答话。
  在得知消息后,他就想明白了。
  如果对印作战,而且必须打地面战争的话,战术运输机具有更大的军事价值,因为在喜马拉雅山附近,没有几座可以支持战略运输机的大型机场。加上道路交通不畅,大部分物资都需要空运,所以战术运输机是主要的投送力量。
  保守估计,空军至少要采购四百架战术运输机。
  相对而言,海航对反潜巡逻机的寻求最多只有一百架。
  由海军投资研制战术运输机,空军占了大便宜,不然母祁铁也不会答应得那么爽快。
  “既然你们已经说好了,我也不好插手。”黄峙博又点上了一根烟,说道,“调整了装备发展计划后,你再去成飞一趟,把战斗机的事情确定下来,让大连造船厂尽快开工。其他的问题,如果需要我出面,随时来找我。”
  “我明天去绵阳。”
  “绵阳?”
  “解决‘黄帝’号的动力问题。”
  黄峙博愣了一下,说道:“决定采用核动力方案?”
  牧浩洋点了点头,说道:“我还没来得及提交评估报告,但是根据我与侯名耀总工的交流后得出的结论,如果希望‘黄帝’号再服役二十年,而且能够适应十年之后的战争,核动力是唯一选择。”
  “这样的话,工期要延长多久?”
  “关键不是工期,而是核反应堆能否及时研制成功。”
  “确实如此,核反应堆搞不出来,一切都是白搭。”黄峙博点了点头,说道,“我帮你安排飞机,晚上就过去。我会跟九所打电话,让他们派人去机场接你。谈好了就回来,这边还有很多事。”
  “行,我马上去机场。”
  “不带行李?”
  “只谈一些基本问题,具体事务还得交给技术军官负责,呆不了多久,说不定明天就赶回来了。”
  黄峙博没再多说,拿起电话,吩咐秘书为牧浩洋准备一架要员专机。
  在牧浩洋赶往机场的时候,黄峙博又给九所负责人打了电话。
  作为国内唯一的、也是最专业的核能研究机构,绵阳九所搞核武器出身,直到改革开放之后才涉足核动力领域。
  虽然起步比较低,但是九所却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原因只有一个:在核动力领域,九所没有依赖外来技术,完全自主研发。
  虽然在最初的二十几年里,九所没有取得多少研究成果,在技术上根本比不上西方发达国家的能源巨头,但是在完成了技术积累之后,九所厚积薄发,在二零一一年研制出了具有全球领先水平的第四代快堆。
  正是如此,中国跻身核能强国之列。
  因为九所拥有开发核反应堆的全套基础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所以与军方的关系非常密切。
  下一代核潜艇与大型航母的动力系统,就由九所负责开发。
第十六章
准备
  与其说是科研所,还不如说是一座军事基地。
  研究所并不大,警戒却十分严密。三米高的院墙上至少有数十部监控摄像机,还有一个连的警卫部队。至于外面的便衣特工,那就更多了。这些只是看得见的警戒措施,还有很多看不见的警戒措施。
  没什么好奇怪的,在这里工作的都是中国顶尖的核技术专家。
  随便拉一个出去,都能让伊朗这类的国家获得最尖端的核技术,甚至设计出能够实用的核弹头。
  所长是一个五十多岁的中年人,不过他并非关键人物。
  牧浩洋专程赶来,不是与所长吃宵夜,而是找专门负责军用核反应堆研制工作的蒲玉婷总工,一名科技界的女强人。
  搞核能的,没人不认识蒲玉婷。
  她是核能专家,她的丈夫也是核能专家,一个搞核动力、一个搞核武器,而她的两个子女中,长子在核潜艇上当轮机长,女儿则是核电站的高级工程师,一家人都从事与核能有关的工作。
  真正让她出名的,还是由她亲自设计的第四代快堆。
  在此之前,国内核电站的反应堆几乎被外国企业垄断,不但民族安危系于他人,还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比如在二零一零年,中央批准动工的四座核电站中,仅采购反应堆就花掉了两千多亿。如果这些反应堆在国内建造,价格至少能降低一半,今后的维护费用则能降低三分之二。
  第四代快堆,解决了这个问题。
  从二零一五年开始,国内建造的所有核电站都采用了九所的第四代快堆。虽然政府没有在政策做出明确限制,只规定参与竞标的企业,本土资本必须占到百分之五十一以上,以免关键技术受制于人,但是在竞争中,与九所合作的国内企业开出了合资企业根本开不出的价格。
  在技术层面上,真正掌握了第四代快堆技术的国家也没有几个。
  不可否认,蒲玉婷肯定赚了不少钱。按照外界估计,仅国内核电站的专利,她就能分到几千万。如果算上帮助巴基斯坦建造的两座核电站,她在这几年里获得的专利分红就在一亿以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18/10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