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校对)第42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25/1021

  作为海军装备建设的主要负责人,牧浩洋非常清楚,在蒲玉婷保证HFK-1反应堆能在二零二一年年底之前交付之后,影响国产航母建造进度、以及“黄帝”号改造工程的首要因素就是电磁弹射器。
  从某种意义上讲,弹射器比航母本身还要重要。
  原因很简单:没有弹射器,固定翼舰载预警机就上不了航母,航母战斗群也就无法建立完备的指挥与情报系统。
  最初的时候,中国海军把重点放在了蒸汽弹射器上。
  早在本世纪初,情报机构就通过各种方式,设法从乌克兰与俄罗斯搞到了一些前苏联时期开发蒸汽弹射器的技术资料。
  这些技术资料,成了中国研制蒸汽弹射器的基础。
  问题是,在解体之前,前苏联没能搞出蒸汽弹射器,很多技术问题都没解决,而中国也没有相应的技术积累。
  二零一零年前后,第一台国产弹射器问世。
  也就在这个时候,海军利用Yak-44的技术资料,着手研制固定翼舰载预警机。
  问题是,国产弹射器的性能没有达到预期设想,不但功率没有做上去,小型化工作也遇到了麻烦。
  第二次朝鲜战争爆发后,海军启动了备用方案,即研制电磁弹射器。
  这个选择没有错,因为就算蒸汽弹射器搞出来了,也面临着问世即落后的尴尬局面。重点研制电磁弹射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然到了二零二零年左右,即启动第二种国产航母的研制工作时,仍然得搞电磁弹射器。从成本效益比的角度看,如果蒸汽弹射器仅是应急产品,只装备两艘航母,也很不划算。
  只是,这样一来,第一种国产航母的建造工作就要延迟。
  正是如此,到二零一七年左右,即电磁弹射器的研制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几项关键技术被攻克之后,海军才启动了国产航母的建造计划。
  三年内,完成基本设计,已经非常不错了。
  要知道,美国“福特”级航母的设计工作用了七年。
  为了不再拖延,海军只能按照预先规划启动航母建造工程,即在电磁弹射器还没有基本成型的情况下,就让航母上马。
  由此导致的问题就是,电磁弹射器的研制工作必须严格按照计划进度进行。
  任何一项系统工程、特别是大型系统工程都不可能严格按照计划进行,而且谁也无法预测研制进程中可能遇到的麻烦。
  电磁弹射器的研制工作就是如此,在国产航母动工时,研制进度已经延迟了三个月。
  即便是最乐观的估计,也不可能在二零二二年年底之前完成全部研制工作,更不可能装舰使用。
  就算再不情愿,海军也要向现实妥协。
  陆雯找侯名耀,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解决办法只有两个,要么延迟航母的建造进度,要么改变基本设计。
  显然,这两个选择都不够理想。
第二十二章
年关
  听陆雯说完,侯名耀拿出了一份放在抽屉里的文件。
  “这是我们对技术可行性做的评估报告。”侯名耀把文件递到陆雯手上,说道,“因为无法确定电磁弹射器的交付时间,所以我们认为最好修改原始设计,采用跃飞甲板。等到电磁弹射器研制成功后,再进行改装。”
  陆雯翻开文件,粗略看了一遍,说道:“侯工,你们的提议很有道理,但是海军必须重新评估。”
  “关键就是,西飞设计的固定翼预警机能否从跃飞甲板上升空。”侯名耀非常清楚关键问题是什么。“为此,我前几天去过西飞,跟预警机的总设计师讨论过。采用十四度的跃飞甲板,为预警机安装火箭助推器,就能解决问题。”
  “确实能解决问题,但是使用成本过于昂贵。”牧浩洋替陆雯做了回答。
  “有得就有失,首先得解决有无问题,再考虑其他。”
  “不管怎么说,这不是最优选择。”说到军事使用问题,牧浩洋更有发言权。“海军会考虑这个方案,但是必须从综合应用的角度出发。到底采用哪套方案,要在综合分析后才能做出决定。”
  “侯工,甲板施工是两年后的事了,我们还有时间。”
  侯名耀笑了笑,说道:“行,一切由海军做主,我们只负责建造。但是最好尽快做出选择,我们才好下订单。”
  牧浩洋与陆雯都点了点头,表示明白侯名耀的意思。
  建造一艘满载排水量为五万五千吨的航母,绝对不只是造船厂的事。严格说来,造船厂只是航母的总装车间,航母上需要的各种设备、零部件都需要从其他厂商那里订购。比如建造舰体用的钢材,就得从钢铁厂订购。飞行甲板也不例外,如果两年后才铺设甲板,至少得提前一年订购铺设飞行甲板的钢材。只有确定了采用哪种飞行甲板,才能下订单,不然会拖延工期。
  离开船舶设计院,两人决定去市区吃午饭。
  因为下午要参加航母的开工典礼,所以两人没有走多远,在牧浩洋比较熟悉的海军学院附近找了一家比较安静的餐馆。
  饭菜都很普通,两人也没有多少胃口。
  吃饭的时候,陆雯绕着圈子询问了牧浩洋家里的情况。
  还能有什么情况?
  得知牧浩洋是孤儿,父母都已去世,陆雯并没感到惊讶,反而更加佩服他,似乎觉得能够一个人挺过来,非常了不起。
  “能说说你的前任女友吗?”
  “金秋?”牧浩洋愣了一下,有点迟疑。
  陆雯点了点头,等着牧浩洋开口。
  “其实,我跟她没什么。”牧浩洋勉强笑了笑,说道,“认识的时候,她还是学生,我在基层服役,还没进入特种部队。”
  “怎么认识的?”
  “军训,我是她的教官,接触了几次,觉得谈得来,她就问我要了通信地址。”
  “书信往来?”
  牧浩洋点了点头,说道:“最初两年,只是普通笔友,大概一个月通一次信。后来觉得有共同话题,才确定了关系。”
  “挺浪漫的,至少在这个时代非常浪漫。”
  “当时都很单纯,我随后报考了两栖特种部队,她等了我两年。”牧浩洋叹了口气,说道,“只是人都会变。毕业后,她父母跑关系,让她当上了公务员,而我也在两栖特种部队当上了军官。”
  “差不多嘛,至少门当户对。”
  “话是这么说,可是你也知道,特种部队的纪律非常严厉。两人分开,一年见不了两次面。”
  “维持了多久?”
  “五年。”牧浩洋觉得陆雯在审讯他,但是他知道,既然谈到了这件事,就必须把事情说清楚。
  “最后为什么分开了?”
  “原因有很多,而且都难以解决。”牧浩洋靠到椅子上,沉默了一阵,才说道,“首先是她父母坚决反对,要么我复员,要么两人分开。其次是房子的问题,她也认为必须在结婚之前买房。”
  “我觉得,这不是主要问题。”
  “是吗?”
  陆雯点了点头,说道:“你们俩最缺少的是沟通。”
  牧浩洋笑了笑,没有多说什么。
  这确实是一个最为关键的问题,没有沟通,也就没有了解,更别说相互支持,感情不出问题才怪。
  “分手后,给你的打击挺大的吧?”
  牧浩洋点了点头,没有否认这个问题。
  “也许,这就是缘分吧。”
  说完这句一语双关的话,陆雯没再开口。
  沉默了好一阵,牧浩洋才开口说道:“侯工的提议,你觉得怎么样?”
  “侯工?”陆雯愣了一下,随即笑着说道,“你这人就是把工作看得太重,忽视了其他事情。”
  “总不能就这么坐着吧。”
  陆雯笑着摇了摇头,说道:“侯工的提议有参考价值,但是不能受其左右。他是拿的造船厂的工资,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肯定得替造船厂说话。如果采纳了他的提议,两艘航母肯定要在服役后大改,费用不会少到哪里去,造船厂还能大赚一笔。”
  “问题是,弹射器搞不出来,还有别的选择吗?”
  “所以我们得在这方面下功夫。”陆雯稍微停顿了一下,说道,“你跟二部的李明阳关系不错,有机会找他谈谈。”
  “谈什么?”
  “如果二部能搞到一些关键资料,就能加快弹射器的研制进度,也许能够赶上航母的建造速度。”
  牧浩洋点了点头,表示明白陆雯的意思。
  “其他的事情,我们只能尽力而为。不管怎么说,至少还有一年。我会让侯工做好备用方案,实在不行,就得变更设计。”
  “一年很快就会过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25/10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