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校对)第47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77/1021

  只是,在执行电子战任务的时候,需要把后面的领航员换成电子战军官。
  还好,每个舰载航空兵联队的飞行员都有三分之一的冗余,有八名电子战军官,足以保证完成高强度电子战任务。
  三点过五分,两架执行电子战任务的J-15B从“黄河”号上腾空而起。
  虽然到这个时候,牧浩洋仍然没有收到二部的消息,但是拖到三点十五分才让电子战飞机起飞,肯定会耽搁接下来的打击行动。提前十分钟让电子战飞机起飞,即便联合舰队没有进入布莱尔港,也可以让其返航。
  三点十五分整,作战指挥中心的保密专线电话响了起来。
  马明涛一个箭步冲过去,抓起话筒听了一阵,朝牧浩洋点了点头,神色非常坚定,没有丝毫犹豫。
  “老杨!”
  杨禹方没多问,拿起了放在手边的舰内通信电话,先给晏鹰搏下达了命令,随后调到舰队通信频道,给扈存新下达了命令。杨禹方放下话筒的时候,牧浩洋看了眼墙上的挂钟,前后不到十五秒。
  此时,马明涛走了过来。
  “怎么样?”
  “联合舰队已经进入布莱尔港,卫星拍下了红外照片,战舰已经关闭动力系统,进港时间在两个小时左右。”
  “能确定?”
  “动力系统产生的热量不会立即消散,而是根据环境温度逐渐衰减,辐射强度与时间成正比,因此可以……”
  牧浩洋压了压手,说道:“不用解释,能确定就行了。”
  马明涛笑了笑,没有多说什么。作为指挥官,牧浩洋需要的是结果,而不是获得结果的过程。
  因为在让电子战飞机起飞之前,航母战斗群已经散开,并排航行的两艘航母都转到了迎风方向上,所以在杨禹方下达命令后,两架J-25就挂上了弹射器,其他战斗机则依次在起飞区待命。
  三点十六分,“黄河”号率先以十秒钟为间隔,弹射了两架J-25。
  在第一架J-25从“黄河”号上升空后五秒钟,“长江”号上的起飞作业也开始了,两架J-25升入夜空。
  到三点十九分,两艘航母出动的二十架J-25全部升空。
  这些战斗机组成两个编队后,没有立即飞往目的地,而是到舰队西面大约二十公里处盘旋待命。
  跟随J-25升空的不是J-15B,而是两架ZJ-1型舰载预警机。
  在两艘航母上,各有四架ZJ-1,即便出动两架支援进攻行动,还有足够的预警机用于舰队防空。
  ZJ-1的原形是前苏联为“乌里扬诺夫斯克”号核动力航母研制的Yak-44舰载预警机。
  Yak-44与E-2C非常相似,属于小型战术预警机,只有有限的指挥能力,大部分情况下是单纯的预警机,即只有依靠舰队防空指挥中心、或者是地面作战指挥中心,才能指挥大机群作战。
  这个短板,大幅度降低了预警机的价值。
  在研制ZJ-1的时候,中国海军没有照葫芦画瓢,只吸收了Yak-44上有用的东西,绝大部分系统都重新设计。比如,采用了国产的涡轮螺旋桨发动机、机身与机翼大量采用了轻质复合材料、全新的固态相控阵雷达、多通道作战指挥系统、自动化信息处理系统、定向通信系统等等。
  当然,也有很多预想中的新技术没有用上。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海军投入了大量资金研制的整型相控阵雷达,也就是按照飞机的基本结构,用直接安装在机身与机翼上的雷达天线取代背负式天线,从而大幅度提高预警机的飞行性能。
  因为技术难度太大,所以ZJ-1最终还是背上了“大圆盘”。
  与KJ-2000的雷达天线罩不同,ZJ-1的雷达天线安装在天线罩的中轴线上,以每分钟十五周的速度旋转。
  这么做,最大的好处就是能用较小的天线罩容纳较大的天线阵列,增大探测距离。
  虽然结构复杂了一些,使雷达系统的总重量增加了数百公斤,但是在对尺寸要求极为严格的舰载预警机上,绝对值得。
  因为采用了二零二零年之后的雷达技术,所以ZJ-1的性能超过了E-2D。
  与美军最新式的E-2E相比,ZJ-1也差不了多少。
  正是有了ZJ-1,“长江”级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攻击性航母。没有舰载预警机,任何航母都只能在近海、在岸基航空兵的掩护下活动。仅仅依靠预警直升机、或者是战舰上的防空雷达,根本应付不了高强度空中打击。
  为了搭载舰载预警机,两艘航母延迟了一年多才服役,这个代价绝对值得。
  ZJ-1升空后,径直向西飞行,没有等待后面起飞的J-15B,因为预警机的巡航飞行速度本来就比较慢,所以需要提前出动。
  随后,十架J-25追上了ZJ-1,为其提供直接掩护。
  三点二十分,第一批J-15B连接上了弹射器的拖拽滑块,随后弹射升空。
  在接下来的十分钟里,两艘航母上的四台电磁弹射器以最大效率,完成了各十五架的弹射任务。
  准确说,还节约了一分钟。
  三点二十九分,在最后四架J-15B升空后,攻击机群转向西进。机群没有在舰队上空编队,而是准备在飞行途中编队。
  因为需要超低空飞越克拉地峡,所以在进入印度洋之前,没有必要组成大机群。
  目送最后一批J-15B远去,牧浩洋又看了眼墙上的挂钟。
  机群已经出动,接下来他只能等待,战斗结果不再由舰队司令官决定,而是由驾驶战斗机的飞行员决定。
第二十七章
精妙战术
  起飞十五分钟后,先行的ZJ-1与J-25机群到达克拉地峡上空。
  按照杨禹方的安排,飞行高度必须控制在二十米以下。
  在这个高度上,自动飞行仪已经失灵,必须由飞行员手动控制。虽然有夜视仪,但是在如此低的高度上飞行,仍然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在超低空,夜视仪的最大可视距离不会超过两公里,而对于J-25这样的战斗机来说,每秒钟就能飞行三百米以上,所以飞行员只有六秒的反应时间。虽然ZJ-1的速度慢一些,飞行员大约有十秒的反应时间,但是预警机更加笨重,更不容易控制。
  对预警机飞行员来说,挑战更大,因为预警机在设计的时候,就没有考虑过在超低空进行高速突防,平常训练的时候,也没有做出相应要求。按照海航的标准,驾驶预警机的是没有通过考核的战斗机飞行员。
  为了安全起见,在安排战术的时候,杨禹方让J-25在前方领飞。
  这样一来,ZJ-1的飞行员可以沿着J-25的飞行路线前进,如果前方有障碍,比如过于高大的树木或者是高压电线,J-25会首先规避,ZJ-1的飞行员能够获得额外的十多秒反应时间。
  所幸的是,克拉地峡非常狭窄。
  作为马来半岛上最狭窄的地方,克拉地峡最窄处只有五十多公里,J-25在三分钟之内就能飞过去,ZJ-1也最多只需要五分钟。
  惊心动魄的几分钟,让二十二架战机上的飞行员都出了身冷汗。
  三点四十五分,J-15B机群到达克拉地峡上空。
  因为战机太多,所以分成了六个小机群,依次沿着J-25开辟的航线通过。
  与J-25相比,J-15B在超低空飞行时,反而更加轻松一些。不是J-15B更加敏捷,而是在满载起飞时,J-15B比执行护航任务的J-25重十四吨,翼载高出百分之三十五,因此低空飞行的稳定性更好,不容易受到低空紊流影响。这与在崎岖不平的道路上,重载卡车比小轿车更加平稳是一个道理。
  此外,J-15B是多用途战斗机,平常训练就以超低空突防为主。
  只是,所有挂架上都携带了弹药后,J-15B的低空飞行速度在每小时九百公里左右,仅比ZJ-1快一点,比J-25慢多了。
  三点五十分不到,最后一批J-15B越过克拉地峡,进入印度洋。
  此时,前出的J-25机群已经在印度洋上飞行了将近三百公里,离布莱尔港不到七百公里了。
  在安排护航任务的时候,杨禹方把重点放在了前进掩护上。
  主要就是,两艘航母上只有四十架J-25,留下必要的防空战斗机之后,最多只能出动二十架。如果把这二十架分成两批,一批前进掩护、一批伴随护航,那么任何一批战斗机都无法保证夺取制空权。
  此外,J-15B本来就是机动性能非常出色的战斗机,在抛掉反舰导弹之后,能与印度与日本的任何一种战斗机交战。因为有足够多的外挂点,所以在携带四枚反舰导弹与一具大型副油箱之后,J-15B还能携带两枚PL-12D与四枚PL-11C,有足够的自卫火力,不需要直接掩护。
  既然是前进掩护,J-25就要负责夺取战场制空权。
  关键不是投入多少战斗机,而是指挥与情报支援能否到位。
  这时候,ZJ-1的重要性显现了出来。
  每架ZJ-1上有四套空战指挥系统,必要的时候,副驾驶也能指挥空战,以双线路指挥模式,最多能同时指挥十架战斗机。也就是说,两架ZJ-1正好能指挥二十架J-25,确保把战斗机达到最大作战效率。
  在争夺制空权的时候,ZJ-1将全力引导J-25。
  只有在J-15B机群到达攻击区域,准备发射反舰导弹的时候,才会有一架ZJ-1把雷达调整到对海搜索模式,为J-15B机群锁定联合舰队,提供进行攻击的火控数据,协助攻击机群完成打击行动。
  从这套战术安排上,就能看出ZJ-1的重要性。
  如果没有ZJ-1,不但J-25难以夺取制空权,还不得不增派侦察机,为攻击机群提供战术情报。
  只是,这套战术也存在一个问题,即难以达到突然性。
  不管是ZJ-1启动雷达,还是J-25到达布莱尔港上空,都会被敌人发现,从而让敌人察觉到逼近的危险。
  针对这个问题,杨禹方充分利用了ZJ-1的先进性能。
  准确的说,是性能先进的相控阵雷达。
  ZJ-1是继美国的E-2E之后,第一种采用主被动双模式相控阵雷达的舰载预警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77/10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