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校对)第54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42/1021

  理由很简单:第二次朝鲜战争使美国走出了金融危机的阴影。
  作为当时的总统,林德伯格在回忆录中提到,策划第二次朝鲜战争的根本目的,就是结束金融危机。
  以当时的情况,如果没有第二次朝鲜战争,美国将在金融领域遭受更惨重的失败。
  也有一些学者指出,如果没有第二次朝鲜战争,肆虐全球的金融危机必然演化成更加严重的经济危机,最终酿成一场不亚于一九二九年的全球大萧条,从而为第三次世界大战埋下祸根。即便是反对这一观点的学者也承认,在全球金融危机中,发挥主导作用的不是各国政府,而是金融集团。在以国家生存、发展为代价的金融战争中,各国比拼的是耐力,而美国不见得能够坚持到最后。在以美元为核心的金融体系崩溃之后,世界大战将无可避免,也只有一场世界大战,才能重塑国际秩序。
  也就是说,金融危机得不到解决,世界大战就不可避免。
  第二次朝鲜战争解决了金融危机,也就避免了世界大战。准确的说,是把世界大战延迟了数十年。
  如果在二零一五年前后爆发世界大战,后果将不堪设想。
  暂且不考虑全人类的利益,至少美国不可能从中获得任何好处,因为一场全面毁灭的战争中,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获得胜利。
  让世界大战延迟数十年,等于为美国争取到了第二个机会。
  可以说,这也正是第二次朝鲜战争的战略意义。
  从这一点上看,钱德勒的目光非常长远,是当时为数不多的几名政治家中,有着清醒认识的一个。
  此后,钱德勒出任国防部长,为其精心勾画的大战略铺平了道路。
  东海战争,帮助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构筑了一道坚固的战略防线,也为中国的迅速崛起设置了一道必须逾越的障碍。
  虽然战后,日美关系迅速降温,甚至激发了日本的野心,使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利益受到威胁,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日印同盟,但是从根本上讲,即便没有由钱德勒主导的鼓励性政策,日本也会渐行渐远。
  原因很简单,第二次朝鲜战争已经动摇了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的霸权地位。
  作为主要受害国之一,日本只有两个选择:一是继续维持与美国的同盟关系,并且依靠美国的援助获得与中国抗衡的力量,削弱中国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影响力,获得更加广阔的生存空间;二是与中国同盟,建立中日战略联盟,并且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与中国一同对抗美国。
  虽然出现后一种结果的可能性非常渺茫,但是不等于不存在。
  关键就是,美国肯不肯为日本提供援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美国肯不肯放开日本的手脚,帮助日本增强军事力量。
  显而易见,美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选择余地。
  在钱德勒的大战略中,日本也正是牵制中国的主要砝码,而且是顶替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与中国抗衡的主要力量。
  如果中美全面战争无法避免,那么日本就是关键因素。
  可以说,在这个问题上,钱德勒也没有做错。
  虽然强大的日本,对美国也有威胁,但是首先受到威胁的肯定不是美国。不管中国与日本谁能笑到最后,对美国来说都是好事。原因很简单,两个实力强大的国家对抗,结果必然是两败俱伤。
  美国获得的,正是十分宝贵的时间。
  按照钱德勒的预测,等到中国摆平了日本、或者日本战胜了中国,美国都已渡过最为艰难的时期。
  复苏之后的美国,有足够的能力收拾局面,重掌世界霸权。
  当然,在这场西太平洋地区的局部军备竞赛中,钱德勒更看好中国。
  受此影响,在他担任国防部长期间,一直主张加强对中国的战略围剿,而至关重要的就是拉拢印度。
  以当时的情况,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利用日本。
  在钱德勒看来,日本与印度结盟,中国将两面受敌,战略扩张势头必然遭到遏止,美国就能借机巩固其他地区。
  最重要的是,美国可以避免在中国的上升期与中国直接对抗。
  只是,局势的发展,与钱德勒的预料有很大的出入。
  在他看来,至少要到二零四零年,印度才有实力挑战中国,而且有足够的战略威慑力量阻止中国发动大规模战争。在无法击败印度的情况下,中国将别无选择,只能倾尽全力对付日本。
  结果可想而知,日本肯定能在美国的支持下打一场翻身仗。
  也许,日本不可能彻底击败中国,毕竟日本没有战略打击能力,只能确保在局部战争中取胜。可是,只要日本能够在一场局部战争中击败中国,就能遏止中国的扩张势头,迫使中国转为战略防御。
  毫无疑问,这是最理想的结果。
  在中国接受了既成事实,即无法挑战美国之后,也就必须接受新的国际身份,放弃挑战美国的所有想法。
  对美国来说,这意味着用最小的代价取得了最大的胜利。
  别的不说,至少在数十年之内,美国的霸权地位将无人能及,而且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挑战美国。
  可惜的是,钱德勒的预料并不准确。
  二零二七年的那场战争,完全超出了他的预料,也破坏了他的战略规划,让他不得不面对一个更加糟糕的现实。
  丧失了战略威胁能力的印度,已经失去了挑战中国的资格。
  可以说,就算印度能在经济上取代中国,从而使美国摆脱必须在经济上向中国妥协的被动局面,在政治、外交与军事上,印度都不可能取代中国,甚至不可能获得再次对中国构成威胁的能力。
  原因很简单,中国绝对不会让印度再次成为有核国家。
  最有代表性的,当属这几年,中国情报机构在印度策划的刺杀行动。特别是去年,中国军事情报局秘密刺杀了印度最重要的核技术专家,使印度的核技术水平倒退二十年,也使该情报机构负责人下课。
  在钱德勒看来,如果有必要,中国甚至会主动发动一场战争,彻底消除印度的威胁。
  显然,遏止中国的努力已经失败。
  钱德勒非常清楚,此时介入与中国有关的战争,都将造成难以预料的后果,甚至有可能成为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但是又不能无限制的让中国扩张下去,必须迟滞中国的扩张势头。
  结果就是,美国必须尽可能的利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矛盾。
  正是如此,在钱德勒的主导下,美国的对越态度一波三折,最终使中国不得不通过战略围剿来对付越南。
  在钱德勒的战略规划中,越南属于“消耗品”。
  大概是对越南战争记忆犹新,钱德勒丝毫不怀疑越南的实力,即中国只要与越南爆发全面战争,就会遭遇惨败。也许越南的结果会更加糟糕,毕竟战争在越南进行,可是中国的结局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为此,钱德勒有足够的理由,点燃越南的战争野心。
  中国采取行动之后,钱德勒等待已久的机会终于成熟了。
  越南已经被中国逼到角落,是战是和都得尽快做出选择,拖下去,只会使越南丧失最后的选择权。
  对钱德勒来说,他必须尽快采取行动。
  原因很简单,没有美国的支持,越南不可能挑战中国,最终只会向中国妥协,成为中国在中南半岛上的盟友。中国轻易拿下越南,意味着钱德勒的战略部署全盘失败,今后再也没有机会阻止中国向外扩张。
  事实上,中南半岛上的紧张局势,正是钱德勒期望看到的结果。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他推行的对越政策必然引发的结果,因为中国不可能一直对和平谈判抱最大期望。
  四月底,在黎平寇访问金边后,钱德勒前往国会,向外交与军事委员会做闭门陈述。
  在这次闭门会议上,钱德勒明确提出,美国应该有限支持越南,阻止越南在南海问题上向中国妥协。
  也正是这次闭门会议,促成了钱德勒在五月一日访问河内。
  从美国国会的态度来看,希望爆发战争的不仅仅是钱德勒,还有那些替利益集团说话的联邦议员。
  也就是说,美国的利益集团,才是真正的战争推动者。
第十三章
底线
  利益集团推动战争,没有什么好奇怪的。
  严格说来,中国在中南半岛的政策,也是受利益集团驱使,特别是国内私营企业对海外市场与资源的迫切需求。
  作为完全市场化的国家,美国重大战略的利益倾向更加明显。
  虽然钱德勒是职业军人与职业政治家,但是他与美国利益集团,特别是军火、金融、能源等利益集团的关系绝对非同一般。别的不说,他能在二零二八年战胜帕克斯、获得共和党提名,并且在随后的大选中战胜民主党候选人,成为美国历史上第四十六位总统,就得益于利益集团的全力支持。
  根据CNN公布的调查数据,钱德勒用于竞选的五十七亿美元中,大概有四十二亿来自军火、金融、能源、资源与贸易组织,而他在大选中的竞争对手,只获得了不到三十亿美元的企业捐助。
  既然拿利益集团的钱当选总统,钱德勒自然要为利益集团服务。
  在联邦政府官员的安排上,这一点体现得非常明确。在钱德勒任命的五十七名主要联邦官员与高级幕僚中,五十四人拥有利益集团背景,没有背景的三人,也来自利益集团控制的民间机构。这其中,十八人来自“外交咨询委员会”。要知道,这个机构早已被公认为西方金融集团的代言人。
  如此一来,钱德勒的大战略,可以看成是美国利益集团的大战略。
  说得更准确一些,钱德勒的政治主张,特别是在对外事务上的观点,基本上反应了以金融集团为首的西方利益集团的利益诉求。
  最直接的体现,就是第二次朝鲜战争。
  在这场夺去了数十万条人命的战争中,最大的获益者就是西方金融集团,而不是获得生存机会的朝鲜、也不是借机强大起来的中国。通过这场战争,西方金融集团用常人难以发现的方式完成了全球剪羊毛的“壮举”。
  要知道,战后五年,全球主要货币的贬值幅度都在百分之五十以上!
  这就意味着,老百姓手里的存款在无形之中减少了一半,以不流血的方式把财富集中到了少数人手中。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42/10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