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校对)第64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42/1021

  准确的说,是把一座地下核武器仓库改造成生物基因库,主要就是增添超低温冷藏设备与生物基因检测实验室。
  按照陆雯的提议,黎平寇在月初批准了对人类基因进行采样保存的行政文件。
  想到陆雯正在做的事,牧浩洋有点自愧不如。
  牧浩洋现在做的,是在夺走成千上万条生命,而陆雯正在做的,却是在保护数以百亿计的生命。
  当然,牧浩洋并没因此迷失方向。
  陆雯的工作是否有意义,还得看他能否尽快结束这场战争。如果战争持续下去,那么任何拯救人类文明的行动都无法顺利实施。
  这个晚上,牧浩洋没有睡觉。
  天快亮的时候,他来到了登陆舰的作战指挥中心。
  作战行动由庞跃龙全权指挥,牧浩洋只负责协调各支参战力量。因为通信恢复正常,所以能在白天与其他部队联络。
  七点不到,陆战三师第一旅的官兵就搭上了登陆艇。
  此时,登陆前的最后一轮炮火准备开始。担任主角的不是战舰,而是二十四艘由大型商船改装的火力支援舰。按照牧浩洋的安排,陆战队冲上海滩之后,由卓誉铭率领的炮击编队才会投入战斗。主要就是,战舰的炮火准确性比火力支援舰高得多,而且通信更加便捷,能够更加及时准确的为陆战队提供炮火支援,而算不上军用舰船的火力支援舰只负责进行区域性炮击。
  八点整,登陆行动开始。
  战斗出乎寻常的顺利,留守滩头阵地的日军根本没有进行有规模的抵抗,很快就被陆战队的先头部队击溃了。
  因为登陆规模庞大,需要把两个陆战师送上岸,所以陆战队先头部队在控制了滩头阵地之后,没有急于向内陆挺进,而是在外围构筑防线,然后协助工程部队上岸,在海滩上构筑临时码头。
  中午还没到,牧浩洋收到了第一份作战报告。
  “情况比预料的还要理想,日本的战斗力非常差。”庞跃龙走了过来,说道,“根据前线部队报告,被击毙的日军都遭受了严重的粒子辐射,健康状况非常糟糕,很多甚至没有力气进入阵地。”
  “不要轻敌。”
  庞跃龙笑了笑,说道:“我已经命令第一旅停止推进,等待后继部队上岸。日军不大可能在白天发起反击,晚上才会有激烈战斗。”
  “要用多久才能消灭岛上的日军?”
  “最多五天。”
  牧浩洋看了眼庞跃龙,说道:“我给你一周时间,有把握吗?”
  “如果日军的健康状况确实非常糟糕,肯定要不了一周。我们最应该考虑的,不是日军有多强的抵抗力,而是如何善后。”
  “什么意思?”
  “岛上一百百多万平民。”
  牧浩洋长出口气,说道:“我会尽快与总参谋部联系,夺取那霸港后,就让船只把救援物资送过来。”
  “还得设置难民营。”
  “你去拟定一份物资清单,直接递交给总参谋部。腾总已经说了,不管什么要求,他都会尽量满足。”
  “行,我尽快把物资清单发给总参谋部。”
  牧浩洋点了点头,没再多说什么。
  庞跃龙也没再罗嗦,因为他看了出来,牧浩洋的心情并不好。
  十五日的战斗表明,攻打冲绳岛,还不如说成是拯救冲绳岛。
  白天,日军没有发动任何像样的反击,甚至没有骚扰在海滩上作业的陆战队,一直龟缩在内陆防线上。
  到了晚上,日军连续发动了两次大规模反击,结果都被陆战队击溃了。
  十六日上午,在清理战场的时候,陆战队一共清埋与焚烧了六千多具日军官兵遗体,其中绝大部分都有严重的辐射病症状,很多日军官兵不是在战斗中丧命的,而是在反击途中因为体力透支而死。
  可以说,在登陆作战的第二天,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堆积如山的日军尸体。
  最初的时候,陆战队还在想办法掩埋,但是当时只有一个工程营上岸,而且还得构筑临时码头,根本没有足够的人力掩埋日军尸体。为了防止尸体腐烂引发瘟疫,陆战队不得不焚烧日军尸体。
  十七日,陆战队攻入那霸。
  与庞跃龙预料的一样,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安顿平民。
  当天下午,在陆战队控制了那霸港之后,第一艘运载着人道主义救援物资的货轮就靠上了码头。
  只是,救援行动来得太迟了。
  根据战后统计,冲绳岛上的一百一十七万平民中,仅有不到一万人活到两年之后,在二零三五年十月底之前,就有七十四万平民因为严重的辐射病丧命,大约四十万平民在接下来的两年中陆续病亡。
  只是,救援工作仍然得进行。
  在战斗还没结束的情况下,陆战队在那霸市区开辟了四处难民营,为平民提供住所、粮食、药物等救助,并且安排了一千多名医务人员,专门为遭受严重粒子辐射的平民提供医疗救助。
  当时,海军的四艘医疗船全部调往冲绳岛。
  灾难才刚刚开始,远没到结束的时候。
  根据一些参加过冲绳岛战役的官兵回忆,当时冲绳岛就是人间地狱,随时随地都有平民倒毙,陆战队除了救助那些病入膏肓的平民之外,还得清理尸体,很多意志较为脆弱的官兵甚至因此得了精神病。
  冲绳岛上的情况,正是日本本土的缩影。
  虽然日本本土四岛更靠北,受粒子风暴的影响比冲绳岛小得多,但是一亿多日本人仍然遭受了最残酷的煎熬。
  可以说,中国军队不是去攻占日本本土,而是去救助注定要完蛋的日本平民。
  到了八月十九日,冲绳岛上的战斗基本结束。
  虽然日军向冲绳岛增派了一万余名官兵,但是与冲绳岛上的守军一样,增派部队的健康状况也非常糟糕。当时,日军缺乏的不是粮食等生活物资,而是抗辐射药物,以及减轻辐射病症的药物。即便日军官兵能够填饱肚皮,在严重辐射病的影响下,也没有力气拿起武器与中国军人作战。
  随着冲绳岛沦陷,这场战争也进入收尾阶段。
  不管中岛康次等军国主义份子如何叫嚣,在残酷的现实面前都不得不承认,日本已经丧失了继续打下去的资本。别说用一千一百万军队守卫本土,就算把一亿两千万日本人全部武装起来也无济于事。
  更重要的是,这一天,中美在应对自然灾害的问题上达成了第一项实质性协议。
第五十九章
与时间赛跑
  八月二十一日,在联合欧盟与俄罗斯之后,中美共同发表了第一份灾难应对行动方案。
  不可否认,这是一份由强国主导的国际行动方案。
  按照中美提出的基本原则,将对近地轨道空间的使用权进行明确划分,标准则是各国在清理太空垃圾的行动中做出的贡献。说得直接一点,中国与美国将主导清理工作,其他国家协助参与,最终根据各个国家参与的程度,来划分有限的近地轨道资源,准确的说是利用外层空间的权利。
  毫无疑问,四个核心成员控制了绝大部分近地轨道资源。
  中国以提供小型可控聚变核反应堆,获得了近地轨道空间百分之三十三的使用权。美国通过提供强大的发射能力,以及制造垃圾捕获卫星,获得与中国同等的使用权,欧盟与俄罗斯则通过参与卫星制造工作与发射工作,各获得百分之一十四与百分之一十一的使用权,剩下的百分之九的使用权,由其他参与国,主要是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印度、南非等具有一定宇航能力的国家分享。
  毫无疑问,这项由超级大国主导的外层空间利用协议,从根本上明确了国际秩序。
  要知道,在未来,人类的发展希望肯定在外层空间,而近地轨道是进入外层空间的起始站。
  别的不说,在可控聚变核能领域,就得把重点放在月球上。
  在可控聚变核能技术取得进一步突破之前,主要原料是氦3,而地球上的氦3资源非常有限,月球上才有可以大规模开采的氦3。早在二零三零年之前,中国、美国、俄罗斯与欧盟就各自提出了登月计划,以及月球上建立永久性基地的宇航计划,而且均在中日战争爆发前有所行动。
  当然,这份协议不仅仅是在分配近地轨道资源,也对各个国家在应对自然灾害中的作为做出了明确规定。
  比如,中国将在二零三五年底制造出第一台小型可控聚变核反应堆,在二零三六年三月底之前制造出第一颗强电磁卫星,在二零三六年底之前完成一百二十颗卫星的制造工作;美国则将在二零三五年四月十日之前发射第一颗强电磁卫星,在二零三七年一月十日之前完成全部发射任务,并且在二零三六年六月三十日之前发射四十颗垃圾捕获卫星;欧盟将在二零三五年底向中国支付十万亿欧元,用于制造强电磁卫星,并且承担四十颗垃圾捕获卫星的制造工作;俄罗斯主要承担发射工作,即在二零三六年底之前,发射四十颗强电磁卫星与四十颗垃圾捕获卫星。
  按照这个时间表,到二零三七年六月,近地轨道就能恢复正常。
  这只是应对自然灾害的众多工作之一。
  当时,中美还在一个更加关键的问题上达成了初步协议,即利用已经获取的数据,在二零三五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之前,各自完成对粒子风暴后继影响的评估工作,在二零三六年一月份协商灾害应对措施。
  毫无疑问,中国手里的数据更加全面。
  主要就是,中国科学家知道粒子风暴的起因,掌握着更加精确的太阳模型,也就能够更加准确的评估粒子风暴产生的影响。
  为了方便科学家工作,在二零三五年底之前,中美将在科学领域进行高度合作。
  准确的说,在各自主导的领域与地区,尽可能的为对方的科学家提供便利,方便科学家搜集进行评估的必要数据。
  最重要的就是全球气温变化数据。
  为了准确测量气温变化,中国与美国各动员了上万名科学家,上百艘船只与数百架气象飞机,在全球各地,特别是四大洋上进行测量。根据中国科学院提交的报告,在九月底之前就将在四大洋里投放一万多件水温探测仪,在五大洲安放两千多套气温探测仪,并且在各主要火山带上探测地心温度的变化情况。
  只有科学界统一了观点,各国政府才能对灾难应对行动做出最终决策。
  说得直接一些,如果连科学家都对即将发生的自然灾难存在严重分歧,那么政治家就没有理由说服本国民众。
  要知道,如果真要采取行动的话,那绝对是全球性的行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42/10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