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校对)第70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00/1021

  战乱结束后,菲律宾临时政府在二零三九年底进行了人口普查。
  得到的结果是,这个在二零三四年还有一亿一千多万人的国家,到这个时候只剩下了大约三千万人。如果在内战爆发前,菲律宾的人口总量在七千万左右,那么这场战乱至少夺去了四千万人的性命。除掉内战直接导致的死亡,大约有二千二百万人因为没有得到及时的医疗救助而死于癌症。
  可以说,这是一个触目惊心的数字。
  要知道,在这一年中,扶桑地区也只有大约四百万人死于癌症。
  最终,菲律宾回到了东南亚大家庭,成为了中国的第十一个盟国,不过也只是一个没有多少战略价值的盟国。
第三十九章
粮食危机
  导致中美在菲律宾问题上久拖不决的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即二零三八年春季,印度的全国性大饥荒。
  根据前面的分析,中美争夺的主要国家不是菲律宾,而是印度。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印度具有几乎无限的“潜力”,不管是加入哪一方,都将彻底改变中美的战略平衡。同样重要的是,作为受灾最严重的国家,印度也是一个中国与美国都难以背负的负担。
  二零三七年夏季,恒河流域发生了千年一遇的洪灾,洪水淹没了数百座城镇,夺走了成千上万条性命。根据印度官方公布的统计结果,这场洪灾至少导致十八万人丧生,近三亿人沦为难民。更严重的是,洪水冲毁了恒河流域百分之七十的农田,导致印度当年的秋粮收成锐减百分之五十五。
  这意味着什么?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印度能够对生育不加以限制,关键就是拥有世界上最为肥沃、也是最具有开垦价值的恒河平原。站在传统农业的角度上,恒河平原的价值相当于中国全部农业用地!在这里,有充足的光照与水资源,水稻一年能够种三季。因为河水从喜马拉雅山带来的淤泥厚达数公里,所以恒河平原非常肥沃,在不使用化肥的情况下,水稻产量能够达到最大值的八成左右。如果全部种植中国培育的高产杂交水稻,且没有自然灾害,恒河平原能够养活十亿人。
  要知道,在二零三四年之前,中国生产的粮食也就只能养活十亿人。
  可以说,恒河平原养育了整个印度。
  显然,当恒河平原的粮食产量在一个季度降低百分之五十五的情况下,印度不闹粮食危机才是怪事。
  根据印度政府在年底公布的数据,印度在二零三八年的粮食缺口将达到两亿吨。
  毫无疑问,这远远超过了中国、或者美国的援助能力。
  事实上,情况更加糟糕。
  二零三八年初,印度北部地区遭遇了非常罕见的暴风雪,新德里在二十四小时之内的积雪厚度达到了一百八十毫米。
  这场暴风雪,夺走了近十万人的性命。
  更严重的是,极端的低温气候,导致印度北部地区的农业生产遭受重创,几乎所有农田都绝收。
  可以说,两亿吨的缺口只是一个开始。
  如果再次遭遇大范围自然灾害,印度在二零三八年的粮食缺口在三亿到四亿吨之间。
  这就意味着,即便按照正常成年人一天活动所必须的最低限度的热量计算,也有将近七亿人在这一年内别想获得一颗大米。更重要的是,中国与美国在二零三八年度的对外援助总两只有两亿多吨,把另外四个国家算上,也不到三亿吨。因此就算全世界把富裕的粮食全部拿出来,也无法堵上印度的粮食缺口。
  可以说,印度就是一个巨大的无底洞。
  在有足够的能力补上这个无底洞之前,中国与美国都非常清楚,谁在这个时候去搭上印度,谁就会被印度拖垮。
  问题是,回避不等于解决了问题。
  二零三八年二月,印度在全球气候事务组织发起紧急会议,向其他十四个成员国提出紧急援助请求。
  当时,印度总理几乎声泪俱下,恳请其他国家帮助印度渡过难关。
  在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印度总理在抽泣中提到,印度不需要足额援助,只是希望其他国家领导人为印度的孩子考虑,为印度提供援助,到印度开设儿童救助院,帮助印度的下一代渡过难关。
  问题是,即便只针对未成年人,援助份额也足够巨大。
  要知道,印度在二零三四年有十七亿人,保守估计到二零三八年初,人口总量也在十四亿左右,其中十六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占到了百分之三十八,也就是大约五亿三千万。如果哪个国家开口答应为印度提供援助,等于养活五亿三千万张只吃饭、不劳作的嘴,相当于要在二零三八年拿出大约一亿五千万吨粮食。
  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以当时的情况,别说一亿五千万吨粮食,即便是一千五百万吨也很困难。
  要知道,印度当局在二零三七年就向中国发出请求,希望在二零三八年援助一千五百万吨粮食,而中国全体代表大会在经过十多次审议与争论之后,最终只批准了一百五十万吨的援助配额,而且明确要求把这些粮食分配给孤儿。
  在印度再次发出请求的时候,中国剩下的配额只有一百五十万吨了,而美国早就用光了全部援助配额,另外四个国家剩下的援助配额总量也不到两百万吨,而非组织成员国也只有大概一百多万吨的援助能力。
  经过持续一周的紧张讨论,全球气候事务组织最终决定援助印度一千万吨粮食。
  问题是,如何分配这一千万吨援助配额,成为了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当时,美国主张按照年度对外援助总量来分摊援助配额,即中国承担五百万吨,美国与另外四个国家各承担二百五十万吨。中国明确反对这个分配方式,因为中国已经在援助他国的行动中做出了最大的贡献,还严格限制了本国的粮食消耗,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根本没有对粮食消费进行有效管制,存在严重的浪费现象,却要求已经勒紧裤腰带的中国人继续节省口粮,明显说不过去,因此中国最多只能承担与美国同等的援助配额。当时,中国代表还明确提出,不管美国提供多少援助配合,中国都将提供同样多的援助,如果美国自己都不能办到,就别来要求中国做着做那。
  这下,美国成了众矢之的。
  当然,欧盟也没好到哪里去。
  在激烈的辩论中,组织里的几个非西方国家都把美国、欧盟、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存在的严重浪费现象当成主要问题,要求西方发达国家进行严厉的粮食管制,减少浪费。
  只是,这个世界上合理而不合法的事情太多了。
  闹到最后,美国不得不做出让步,而最终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美国与四个粮食输出国各承担三百万吨的援助配额,组织其他成员国则从受援助配额中挤出一百万吨,成立联合人道主义救助机构,在印度开设一千二百座孤儿救济院,重点救助孤儿,以及因自然灾害残废的儿童。
  问题是,这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印度的粮食问题。
  事实上,在操作层面上也存在问题,比如根本无法鉴别接受救济的是否是孤儿。更严重的是,为了得到救济,一些印度家长甚至采取了极端手段,比如让子女变成残疾人,或者是抛弃子女。
  更要命的是,一千万吨救济粮在不到三个月内就耗光了。
  到了五月份,印度再次向全球气候事务组织求援,希望能够提供更多的粮食。
  这个时候,印度国内的粮食危机已经变成了人道主义危机。
  虽然印度人的忍耐力非常惊人,但是在谁也填不饱肚皮的情况下,或者说在每一个人都面临着死亡威胁的时候,再强的忍耐力都没有用。更重要的是,并非所有印度人都存在吃不饱的问题,比如印度的政府官员、军事人员、大企业家等等,都不需要考虑这个问题,他们有足够的粮食填饱肚皮,而真正在忍饥挨饿的只有平民,特别是生活在贫民窟里的社会最底层的贫民。
  当时,印度各地、特别是人口集中的大城市都爆发了动乱。
  在一些地区,印度当局甚至不得不派遣军队守卫粮仓,用军队押送粮食。
  只是,这仍然阻止不了那些饥饿的平民。
  五月三日,一支负责押送粮食的印度军队就在新德里附近向哄抢粮食的平民开火,造成数千人伤亡。
  因为粮食危机,还导致数亿印度人沦为难民。
  根据巴基斯坦官方消息,到二零三八年五月份,涌入巴基斯坦境内的印度难民就超过了一千三百万。因为无法为难民提供基本生存保障,所以巴基斯坦当局不得不驱逐了大约八百万难民,只有大约五百万信仰伊斯兰教的难民获准留下来。当时,巴基斯坦已经全面加强了边境巡逻,而且巴基斯坦议会通过了一项决议:在印巴边境线上设置隔离带,准许边境守备部队向越境难民开火。
  可以说,巴基斯坦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要知道,印度有一亿八千万伊斯兰教徒,相当于巴基斯坦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如果这些人全部涌入巴基斯坦,绝对是一场灾难。
  除了巴基斯坦,与印度接壤的国家都采取了类似的政策。
  即便是不接壤的国家,也严厉禁止印度难民入境。
  当时,斯里兰卡海军就封锁了保克海峡与马纳尔湾,海军巡逻舰被授权向任何为经许可进入斯里兰卡领海的船只开火。
  为了挡住印度难民,缅甸军方甚至出动战斗机轰炸了进入境内的难民队伍。
  在吃饭成为普遍问题的情况下,任何国家都会把印度巨大的人口当成洪水猛兽,谁也不愿意为了印度而牺牲自己。
  问题是,谁也不能否认十多亿人的能量。
  与印度的灾难相比,菲律宾的那点事情就算不了什么了。
第四十章
援助战
  与周边国家的冷漠相比,中国与美国对印度的态度更加复杂。
  根据后来公布的资料,在对印援助问题上,黎平寇经受了很大的考验,当时甚至在高层会议上提出,在国内恢复粮食配给制,制订更加严格的配给标准,争取增加一亿到一亿五千万吨的粮食富余。
  这个想法,显然非常天真。
  事实上,黎平寇从来没有向全国代表大会提交这样的提案,因为在高层讨论中,他的提议就遭到了全面反对。
  用黄瀚林的话来说,如果让全国民众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他们就不是中国领导人。
  中国已经力所能及的援助了其他国家,而且没有完全解除管制状态,主要农产品依然需要由国家发放的配给券按量领取,全国人年均粮食配额还不到九百公斤,折换下来的话算不上富足。如果没有对外援助,能够把人年均粮食配额增加一百公斤,相当于每个人每天早上多了一个面包、或者一个鸡蛋。可以说,中国已经做得非常到位了。相对而言,西方发达国家更加自私。美国已经解除管制状态,允许公民自由购买粮食,欧盟也把管制将到了最低标准,把人均粮食购买量由七十五公斤放宽到了一百二十公斤。用李明阳的话来说,美国家庭囤积的粮食就多达一亿多吨,欧盟私人囤积的粮食也在一亿吨左右,而美国人与欧洲人根本消耗不了这么多粮食。
  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即流入国际黑市的粮食主要来自美国与欧盟。
  从政策角度上讲,美国与欧洲不肯提高管制力度,摆明了就是以粮食为武器,掠夺其他国家。
  根据后来公布的一些资料,在二零三七年到二零三九年的全球粮食危机中,美国等西方国家通过民间走私等手段,从缺粮国家掠夺了总价值超过十万亿美元的财富,其中仅流入美国的黄金等硬通货就价值一万多亿美元。当时,一些美国私人企业,特别是航运公司,直接用粮食从其他国家换取黄金、白银、古董、艺术品等货物。在二零三八年,一家美国企业用五百吨粮食就从一名破产的阿拉伯酋长手里换来了十幅价值数亿美元的毕加索名画,而这些艺术品在危机过后,身价翻了好几倍。
  如此一来,如果中国加强管制力度,降低粮食配额,等于遭受掠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00/10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