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校对)第71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12/1021

  “晏鹰搏还说了,最好能在观摩后跟沈飞签合同。”
  “这么急?”
  “这不叫急,而是在鼓励沈飞。”
  “这事我会考虑,用不着他来提醒我。”
  周渝生笑着摇了摇头,说道:“我只是传话的,就当我什么都没说。时间不早了,先去吃饭吧。”
  牧浩洋没有拒绝,他总不能天天在办公室里吃盒饭吧。
  吃过午饭,周渝生回去处理潜艇部队的事情,牧浩洋也返回办公室,让秘书把J-33的相关资料送了过来。
  与J-30跟J-32的关系一样,J-33也是J-31的舰载型号。
  在J-31/J-33项目中,赢得试制合同的不是长期霸占着主力战斗机位置的成飞,而是痛改前非的沈飞。
  在三十多年前,沈飞是中国头号飞机制造企业,不但制造了J-8这种典型的国产高端战斗机,还制造了J-11、J-13与J-15等一系列重型战斗机,但是到第四代战斗机的时代,沈飞尝到了不思进取的苦头,不但在J-20项目上完败给成飞,还在J-22/J-25项目上再次被成飞斩落马下。
  归根结底,还是沈飞缺乏积极向上的精神,或者说毁在了J-11项目上。
  当初,在引进Su-27与Su-30的时候,军方就把仿制任务交给了沈飞,而沈飞也在此基础上开发出了J-11、J-13与J-15系列战斗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奠定了研制重型战斗机的基础。
  问题是,大规模仿制,让沈飞忘记了创新才是生存之道。
  结果就是,在第四代战斗机项目上,成飞的J-20毫无悬念的战胜了沈飞的J-14,迎得了空军的大笔订单。
  在J-22/J-25项目上完败后,沈飞痛定思痛,开始反思与改革。
  只是,这个时候成飞已经在J-30项目上拔得头筹,而且沈飞提交的方案依然被空军认为过于保守。
  如果照此发展下去的话,沈飞很难有打翻身仗的机会。
  对日战争改变了一切,J-30项目提前,成飞把大量精力放在了这种战斗机上,导致第五代多用途战斗机项目延期,而且空军与海军也推迟了第五代多用途战斗机的研制进度,决定不在战前装备。
  接下来,全球自然灾害导致所有军备项目延期两到三年。
  对沈飞来说,这等于获得了五年的时间,而且在此期间,最大的竞争对手没有把精力放在多用途战斗机项目上。
  二零三八年,在空军重启多用途战斗机项目后,沈飞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事实上,成飞提交的设计方案也非常不错,而且结合了J-30/J-32的特点,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技术难度,保证项目顺利实施,并且通过与J-30/J-32提高通用化程度,能够大幅度降低装备维持费用。
  只是,在权衡考虑后,牧浩洋还是把试制合同给了沈飞。
  准确的说,是同时给了沈飞与成飞,要求两家飞机制造厂在二零四一年底之前制造出第一批试飞验证机,再通过试飞来确定到底哪一种进入工程发展阶段,即定型研制,也由此决定最终采购方案。
  这么做,等于给了沈飞一个机会。
  当然,看好沈飞的人并不多。
  主要就是,J-30/J-32装备了好几年,总产量超过一千五百架,已经形成规模效应,成飞的方案更具有成本优势,特别是综合成本优势,而且技术风险更小,在二零四一年试飞、两年内完成工程研制,在二零四四年底之前投产的可能性最大,而沈飞的方案与J-30/J-32几乎没有关系,不但不具备综合成本优势,技术风险也非常大,别说在二零四四年底量产,能否顺利试飞都是个问题。与成飞的方案相比,沈飞方案只有一个优势:在技术层面上更加先进。
  当然,某些时候,劣势也能变成优势。
  如果沈飞能及时拿出技术验证机,解决技术难题,确保项目按计划进行,J-31/J-33的产量肯定会超过J-30/J-32,而且将成为中国主打的外销战斗机,成飞依靠J-30/J-32的规模效应优势就不再成立了。更重要的是,沈飞方案的技术更加先进,因此在J-31/J-33装备部队之后,与J-30/J-32不在是高低搭配关系,而是任务搭配关系,即根据主要作战任务来区分战斗机。
  事实上,这也正是空军与海航追求的目的。
  “高低搭配”是美国在研制第三代战斗机时提出来的概念,主要是第三代重型制空战斗机的价格过于昂贵,即便是财大气粗的美国也无法用其全部取代第二代战斗机,才不得不研制一种更加廉价的轻型战斗机,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别的不说,F-16是喷气时代美国产量最多的一种战斗机,也是全球产量第二多的战斗机,仅次于前苏联的Mig-21。到了第四代战斗机的时候,同样受成本等因素限制,美国继续采用“高低搭配”模式,开发出了轻型化的F-35。只是在发展方向上,美国过于注重三军一体化,即在相同的构架下,研制三种不同的战斗机,最终导致F-35的研制成本严重超标,采购价格也一再攀升,变成了一种不算便宜的廉价战斗机,而F-35的产量也远远比不上F-16。在F-35上遭遇的失败,让美国当局不得不考虑改变战斗机的发展模式。
  只是,在怎么变的问题上,美国人还没有想好。
  与之相比,中国反而走到了前面。
  相对而言,中国空军的J-20与J-22形成的高低搭配模式更加理想,只是中国海军开辟出了一条全新的发展模式,即用原本是低端战斗机的J-25承担高端任务,让重型的J-15承担低端任务。在此基础上,中国海军首先提出,应该以任务来区分战斗机,而不再是以制造成本来区分。
  正是如此,原本应该是重型制空战斗机的J-30/J-32变成了中型战斗机。
  接下来的几场战争,证明了这一设计思路的正确性,不管是在对日战争中,还是第五次中东战争中,J-30/J-32都出色的完成了任务,在主要战术性能上,不比美国的F-44差,甚至更加优秀。
  也正是受此影响,J-31/J-33从一开始就被定性为中型多用途战斗机。
  说得直接一点,就是在适当兼顾制空作战的情况下,加强多用途性能,并且通过降低战术指标来控制制造成本。比如,J-31/J-33的最大机动过载只需要达到十二G,能够在空战中击败第四代战斗机就行了,不要求达到第五代制空战斗机的水平,仅降低机身机构强度就能把成本减少百分之十。
  降低成本,意味着能够采购更多的战斗机。
  如此一来,在国际市场上,也就能够获得更多的订单。
  事实上,绝大部分国家根本用不着J-30/J-32这样的纯制空战斗机,更需要的是多用途战斗机。
  沈飞能够提前半年让技术验证机上天,应该是个好兆头。
第五十五章
两强相争
  因为在前几种战斗机上,只有一名竞标者进入验证试飞阶段,空军将在这个时候赋予新式战斗机正式编号,所以J-31/J-33项目进入验证试飞阶段,空军依然赋予了正式编号,只是在后面加上厂家后缀进行区分。
  沈飞的是YJ-31S与YJ-33S。
  这里的“Y”,表示“验证”,即表明是验证战斗机,而不是量产型。在量产前,还需要修改很多设计,甚至得做大幅度修改,战斗机的很多地方,包括外形都会发生变化,因此必须加以区分。
  六月三十日上天的是YJ-31S。
  这也可以理解,空军是J-31/J-33的主导方,因此空军型是基础,海军型是在空军型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为了降低研制难度,飞机制造厂肯定会首先保证空军型,而不会首先保证海军型。
  当然,这也不能一概而论。
  YJ-31S的首飞非常成功,由沈飞头号试飞员驾驶,在升空后盘旋了十五分钟,其间没有收起起落架,以便随时迫降。所幸的是,没有发生意外情况。在初步检验了飞机的动力系统之后,首飞就结束了。
  按照沈飞的安排,YJ-33S将在七月一日进行首飞。
  也就是说,沈飞同时完成了YJ-31S与YJ-33S的试制工作,并且同时生产了两架进行验证飞机。
  显然,这与牧浩洋有很大的关系。
  谁都知道,牧浩洋是海军大将,而且负责装备发展工作。YJ-31S与YJ-33S能否迎得军方的合同,还得由牧浩洋说了算。如此一来,沈飞的负责人自然不会怠慢海军,也就把海军型的研制工作提前了几个月。
  与空军型相比,YJ-33S验证机的主要改进之处就是加强了起落架。
  因为机身结构强度达到了十二G,已经超过了海军着舰标准,所以没有必要专门加强机身结构。
  与成飞不同,沈飞没有在YJ-33S上耍手段。
  当初,YJ-25进行首飞的时候,成飞故意采用了YJ-22的起落架,以减低试飞难度,在进行着舰测试的时候,才换上了海军的起落架。为了这件事,牧浩洋还给成飞开出了一百五十万的罚单。
  这次,军方明确规定,验证机在首飞之后不得做任何改动,必须一口气完成全部测试。
  YJ-33S的首飞工作也很顺利,只是升空后不到十分钟就降落了,根据沈飞提交的首飞测试数据,应该是一组液压系统出了故障,为了安全起见,地面指挥中心提前结束了首飞工作。事后查明,是连接左前缘襟翼液压系统的光纤上出现了一道裂缝,导致信号强度降低百分之九十,计算机认为是液压系统出了故障,发出了故障警告。在更换了光纤后,J-33S在三天后进行了第二次试飞。
  可以说,YJ-31S与YJ-33S都顺利完成了首飞。
  对此,牧浩洋也比较满意。
  与J-30/J-32相比,YJ-31S与YJ-33S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翼身融合无尾气动布局,机身与机翼完全融合在一起,机翼的主结构由弹性复合材料制成、蒙皮由记忆材料制成,能够根据飞行状况自动调整外形与迎角,必要时也能由飞行员把机翼锁定在基本状态下,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了气动效率,增强了机动性。
  可以说,这个设计的优势非常明显。
  在没有采用矢量喷管的情况下,YJ-31S与YJ-33S的最大机动过载能达到十二G。如果使用矢量喷管,则能提高到十五G,甚至有可能达到二十G,而J-30/J-32在使用双作动矢量喷管的情况下,最大机动过载也只有二十G,而前四批量产的J-30/J-32只配备了单作动矢量喷管,最大机动过载只有十五G。
  当然,这个设计,也有较为突出的缺点。
  最大的缺点就是价格昂贵,弹性复合材料与记忆材料都非常昂贵,而且整体成型技术的成品率还不是很高。就算大规模量产能够降低价格,但是也比采用普通气动外形设计的成本高得多。
  针对这个问题,沈飞也提出了改进方案,即采用普通气动外形,通过安装矢量喷管的方式来提高机动性。按照沈飞的试飞安排,第三架YJ-31S与第二架YJ-33S就将采用普通气动外形。
  当时,沈飞这么做,也是想让军方相信,即沈飞有能力研制高端战斗机。
  此外,这也与沈飞的野心有关,即YJ-31S与YJ-33S的高机动性得到认同后,很有可能取代部分J-30与J-32,成为空军与海军的通用战斗机,在军方的第五代战斗机中占据三分之二的席位。
  果真如此的话,高性能版的J-31与J-33就有望获得军方合同。
  当然,这有一个前提,即J-31与J-33能赶在空军与海军扩大制空战斗机规模之前完成定型设计,不然一切都是空谈。
  沈飞发力之后,成飞也不甘示弱。
  八月底,YJ-31C与YJ-33C在成都完成了首飞。
  因为初始设计来自J-30/J-32,所以在气动外形上,YJ-31C与YJ-33C没有太大创新,看上去与J-30/J-32几乎没有区别。这也是成飞坚持打“价格牌”的关键所在,即多用途战斗机首先是一种买得起与用得起的战斗机,其次才是一种高性能战斗机,而不是一味的追求高性能。
  事实上,这也更对牧浩洋的胃口。
  虽然空军与海军对沈飞方案表示出了更加浓厚的兴趣,但是牧浩洋却知道,YJ-31S与YJ-33S很有可能成为一种价格昂贵的战斗机,而空军与海军根本没有足够多的经费来大批量采购。
  如果以一架战斗机服役二十五年为准,成飞方案的成本优势就更加明显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12/10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