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校对)第74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47/1021

  在这个距离上,M27A1根本无法对反装甲作战平台构成威胁。
  三辆受创的反装甲作战平台都是在近距离战斗中,被M27A1打出的穿甲弹击中,而且没有一辆被穿甲弹打穿正面装甲,都是在中弹之后,内层装甲甭脱,导致车体与炮塔内的设备受损。因为反装甲平台采用的是无人炮塔,三名乘员都在车体内,所以在受创后没有出现人员阵亡的情况。
  可以说,反装甲作战平台经受住了实战考验。
  这场战斗,足以证明反装甲作战平台的防护设计较为合理,唯一的欠缺就是,内层装甲存在质量问题。
  撕开印军的边境防线后,装甲部队继续推进。
  只是,接下来唱主角的不是地面部队,而是空中力量。
  当时,中国空军至少动用了三百架战斗机,轮番为地面部队提供空中支援,重点打击防线后方的印军机动防御部队。为了协助空军作战,第十三集团军出动倾斜旋转翼飞机,向战线前方运送侦察部队,由侦察兵直接为战斗机指引攻击目标。结果就是,装甲部队在向阿博赫尔推进的时候,几乎没有受到阻拦。
  印度陆军不是没有反击,而是没有能够反击成功。
  在通往阿博赫尔的道路上,至少有上千台印度陆军的坦克车辆被炸毁,绝大部分印度陆军的反击部队在离开阵地后就遭到轰炸。根据印度军队的作战记录,当时印军至少出动了两个旅进行反击,结果都在赶往战场的路上遭到空中打击。在遭受惨重损失,却连敌人的面都没见到的情况下,这两个旅的士气彻底崩溃,结果在离第十三集团军先头部队仅有几公里的时候就停了下来。幸存的印军官兵没有就地组织防御,而是迅速逃回阿博赫尔,也因此把恐慌情绪带了回去。
  天亮前,第十三集团军的先头部队攻入阿博赫尔。
  虽然有部分印军进行了顽强抵抗,但是很快就被击溃了,更多的印军根本没有抵抗,而是一股脑的逃走了。
  原因很简单,在战斗中,印军官兵发现,他们手上的反装甲武器根本对付不了中国军队的主战坦克。
  根据一些印军官兵回忆,曾经有一辆中国坦克在极近的距离上被五枚高超音速动能反坦克导弹直接命中,结果这辆坦克好像根本没事一样,不但接连摧毁了印军的反坦克阵地,还击毁了三辆隐藏在建筑物里的M27A1主战坦克,然后掩护步兵攻占了建筑物,这才撤离了战场。
  要知道,印军使用的动能反坦克导弹,能在有效射程内打穿M27A1的正面装甲!
  当时,中国与美国已经开始淘汰使用聚能破甲战斗部的反坦克导弹,为部队提供了动能反坦克导弹。主要就是,以往的反坦克导弹的飞行速度都比较慢,根本无法突破已经成为第四代主战坦克标配的主动防御系统。只有采用动能穿甲原理,飞行速度在六马赫以上的反坦克导弹才能对付第四代主战坦克。
  事实上,动能反坦克导弹,就是单兵手里的反坦克炮。
  这种反坦克导弹的战斗部就是一根次口径高强度金属杆,其材质与穿甲弹差不多,只是依靠高性能火箭发动机把速度提高到六马赫以上,而不是像坦克炮那样,使用化学能或者电磁能使穿甲弹加速。
  在动能反坦克导弹出现之后,就有人提出用其取代反坦克炮。
  不管怎么说,动能反坦克导弹的性能已经非常接近穿甲弹了,而且不需要安装笨重的火炮系统,一辆坦克少说也能携带数十枚。如果不是电磁炮兴起,特别是线圈电磁炮把穿甲弹的性能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级别,恐怕在研制第五代主战坦克的时候,中国与美国都会用动能反坦克导弹取代坦克炮。
  如此先进的反坦克导弹,竟然对付不了反装甲作战平台,印军官兵不害怕才是怪事。
  可以说,当时印军对付反装甲作战平台的有效办法只有两个,一是使用大口径火炮在近距离进行直瞄射击,利用大口径炮弹的巨大威力直接震毁反装甲作战平台,二是在路边埋设数百公斤高能炸药,在反装甲作战平台通过的时候引爆,利用炸药爆炸产生的巨大威力将其摧毁。
  可以说,这些都是蛮办法,而且也不是击穿反装甲作战平台的装甲,而是利用巨大的能量将其直接摧毁。
  别的不说,如果在反装甲作战平台下面引爆两百公斤炸药,就能将其炸散架。
  问题是,在战场上,根本办不到。
  在印军全线崩溃后,第十三集团军的一个旅仅仅用了不到两个小时就攻占了拥有三十万人口的阿博赫尔。
  对阿博赫尔的居民来说,这也许是好事,因为避免了大规模战斗产生的附带伤亡。
  如果印军依靠城市拼死抵抗的话,肯定会使很多居民遭殃。在战斗中,中国军队肯定不会严密区分军人与平民。
  事实上,在中国军人眼里,所有印度人几乎都长一个样。
  攻占了阿博赫尔之后,第十三集团军的突击部队没有停止前进,而是把占领与清理工作交给了随后赶到的机械化步兵,然后继续向前推进。以“未来地面战平台”的性能,再推进几百公里都不成问题。
第一百零一章
高歌猛进
  阿博赫尔迅速沦陷,给印度军队敲响了警钟。
  为了稳住军心,印度西北战区司令官在当天上午下令枪决了十四名率先带领部队逃跑的前线指挥官,随即下达了死守阵地的命令,要求各级部队战斗到最后一人,绝对不能后退半步。
  问题是,不后退就能挡住中国军队吗?
  上午十点左右,第十三集团军的前锋部队已经抵达了珀丁达西面大约十五公里处。
  面对已经严阵以待的印军,第十三集团军的前锋部队没有停下来,只是把阵容转变为突击队形。
  印军能做的,也就是死守阵地。
  这场战斗打得异常残酷,之前还信心满满的印军官兵很快就发现,他们根本无法阻挡那些外形怪异的装甲战车。
  与第四代主战坦克相比,反装甲作战平台最大的外形特点就是采用了无人炮塔。
  虽然中国与美国在研制第四代主战坦克的时候,都考虑过采用无人炮塔,但是在研制过程中都放弃了这个方案。主要原因就是,第四代主战坦克依然采用了传统火炮,即便是电热化学炮,也属于传统火炮,因此炮塔不可能做得很小,如果把全部人员都防止在车体内,将导致车体内部空间过于拥挤,而炮塔空间却得不到有效利用。此外,电热化学炮的自动装填系统非常复杂,可靠性不是很高,就算不设置装填手,在必要的时候,也得由车长或者炮长来排除故障。如此一来,就很有必要让车长与炮长留在炮塔内,也就是采用第三代主战坦克的传统布局。
  电磁炮取代了电热化学炮之后,这些问题都不存在了。
  因为有了电磁炮,所以第五代主战坦克的炮塔可以做得足够小,而且电磁炮不需要使用发射药,而且弹丸质量也比大口径电热化学炮轻得多,因此装填系统更加可靠,鼓掌率能够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如此一来,就没有必要把车长与炮长留在炮塔里面,也就没有必要采用有人炮塔了。
  无人炮塔的最大特点就是外形尺寸小得多,意味着中弹率低得多。
  根据第五次中东战争中,阿以双方装甲战的统计结果,在被击毁的坦克中,炮塔中弹率高达百分之四十八,而且半数以上被彻底摧毁的坦克,都是因为炮塔中弹之后,导致储备在炮塔里的弹药殉爆。相反,在车体中弹的情况下,弹药殉爆的几率低得多,大部分损伤都能修复。
  由此可见,采用无人炮塔的好处非常突出。
  当然,这不是让印军胆怯的主要原因。
  因为没有制空权,中国空军的打击又非常猛烈,所以印军把很多主战坦克埋在了反坦克阵地上,只露出炮塔,充当固定反坦克火力点。结果印军却发现,他们这么做根本没有多少意义。
  根据第十三集团军的作战记录,一辆反装甲作战平台在三千五百米外,用一枚穿甲弹打穿了印度坦克前面厚达五米的土墙,然后击穿了M27A1的车体正面装甲,穿甲弹在贯穿了整辆坦克,击毙了驾驶员、穿过中央的战斗舱、摧毁了发动机与变速箱之后,从坦克后部底甲板处穿出,最后穿透了近三米的硬质地面才停下来。该反装甲作战平台打出的第二发穿甲弹直接命中了M27A1的炮塔,在打穿了炮塔正面装甲之后,溅射的碎片击毙了炮塔里的车长与炮长,然后打中了炮塔尾部的弹药舱,引爆了里面的榴弹,最终导致储备在车体里的液体发射药殉爆。这两炮的间隔时间仅仅只有四秒钟,而M27A1在发射药殉爆后,炮塔飞出了十几米。
  面对如此犀利的炮火,印军的任何防御手段都没有用。
  当然,遭到攻击的不仅仅有埋藏起来的坦克,还有印军的火力点。
  在打击步兵火力点的时候,反装甲作战平台使用的不是穿甲弹,而是穿甲威力稍逊,但是具有爆破效果的榴弹。受线圈电磁炮口径限制,榴弹的威力不是很大,但是足以摧毁任何一种步兵火力点。
  相对而言,对付步兵火力点,最有效的武器不是反装甲作战平台,而是多用途平台。
  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以往所说的步兵战车。
  当时,多用途作战平台没有配备电磁炮,使用的是口径为四十毫米的机关炮,另外还有一具四联装反坦克导弹发射器。在作战使用中,多用途作战平台的主要任务就是伴随反装甲作战平台战斗,对付敌人的步兵与装甲战车。在性能上,机关炮的射速比电磁炮高得多,而且威力也足够大。更重要的是,在对付一些坚固火力点的时候,可以使用配备爆破战斗部的导弹。
  当然,在反装甲作战中,多用途作战平台的性能就不怎么样了。
  不是动能反坦克导弹的威力不够,而是在防护性能上,多用途作战平台只达到了步兵战车的级别,即只能抵挡小口径穿甲弹。如果被坦克炮发射的穿甲弹击中,后果肯定会非常严重。
  战线上,印军的死守很快就变成了无谓牺牲。
  在战线被中国军队突破之后,很多印军既没有继续抵抗,也没有逃跑,而是留在了阵地上,等待中国军队收容。
  说得直接一点,就是向中国军队投降。
  在这场战斗中,至少有七个印军步兵营成建制投降,而且是由营级指挥官率领全营官兵集体投降。
  这个结果,恐怕连戚凯威都没想到。
  到了当天傍晚,第十三集团军就攻入了珀丁达,占领了中央火车站。
  仅仅用了十六个小时,中国陆军就在印度境内突击了一百多公里,占领了印度西北地区最重要的铁路枢纽中心。
  当时,不但印军指挥官不敢相信,连美军顾问都觉得难以置信。
  要知道,美国援助给印度的都是美军现役的主力装备,坦克以M27A1为主,还提供了大量的反装甲武器。战争爆发前,美军顾问估计印军至少能在边境防线上坚持一周,有很大的把握守住珀丁达。
  显然,这个结果与美军顾问的预测截然不同。
  摆在印军面前的问题是,如何守住新德里?
  当然,美军顾问看到的却是另外一个问题,即中国陆军的主战装备已经全面超越了美国陆军,拥有了跨代优势。这就好比在半个多世纪前的海湾战争一样,美军的M1A1能够毫不费力的干掉伊拉克的T-72。这种装备性能上的代差,很难通过数量弥补,美国陆军根本比不上中国陆军。
  显然,美国陆军必须尽快装备新式主战平台。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到了十日夜间,印度当局必须得做出一个决定:继续留守新德里,还是赶在中国军队打过来之前离开。
  以当时的情况,没有任何人相信印军能够守住新德里。
  甚至有人认为,只要中国陆军继续推进,能在两天之内攻占新德里,印度陆军连拼死抵抗的机会都没有。
  只是,到了下半夜,战局出现了转折。
  不是印度陆军反败为胜,而是中国军队在攻占了珀丁达之后,没有向新德里进军,而是开始扫荡周边地区。
  这也正是作战计划的一部分。
  占领了印度西北地区的交通枢纽中心之后,第十三集团军的主要任务是切断新德里通往克什米尔地区的交通线,为巴基斯坦创造攻占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机会,因此首先就得扫荡珀丁达周边地区。
  鉴于先头部队在进攻中的突出表现,第十三集团军把作战部队拆编成了突击集群。
  当时,每个突击集群由一个装甲营或者坦克营为核心,配备三十到四十辆反装甲作战平台,再辅助一个机械化步兵营,配备四十辆以上的多用途作战平台,在后方则由炮兵营提供直接火力支援。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47/10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