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校对)第91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12/1021

  有趣的是,这位上将非常沉着的吃完了早饭,才让参谋去联系德罗尼少将。
  可惜的是,参谋一直没能联系上德罗尼少将。
  原因很简单,基里连科在天亮前就让美军突围,德罗尼少将按照诺日罗夫的命令,率领美军从格罗兹尼北上。结果在清晨的时候,遭遇了第二三九集团军的突击集群,德罗尼所在的指挥部被全歼。这位倒霉的少将在明白是怎么回事的时候,其乘坐的装甲指挥车就被一枚穿甲弹击中爆炸。
  德罗尼因此得到了一个第一:第一名在俄罗斯战场上阵亡的美军将领。
  在他之前,已经有三名美军中将、六名美军少将与十四名美军准将做了战俘,但是还没有美军将领在战斗中阵亡。
  没有联系上德罗尼,诺日罗夫并没感到不妥。
  似乎,他觉得德罗尼正在撤退,而中国军队又进行了高强度的电磁压制,所以没有与撤退的部队取得联系是很正常的事情。
  当然,这也确实是比较常见的事情。
  在伏尔加河大撤退的时候,就有很多美军师没法与后方联系,只能按照最初收到的命令行动。
  结果就是,美俄联军依然在强攻埃利斯塔。
  事实上,到了二月二十六日清晨,美俄联军强攻埃利斯塔已经没有意义了,因为突围的两个美军师已被击溃。
  当时,美军几乎抛弃了所有重装备,开始分散突围。
  不管怎么说,返回格罗兹尼是送死,而向西前往斯塔夫罗波尔也没有多大希望,东面则有成千上万的中国军队。也就是说,只能继续向北前进,穿过格罗兹尼北部的大沼泽,努力避开四处搜捕的中国军队。
  其实,大沼泽确实帮了一部分美军,却吞噬了更多的美军官兵。
  根据美军的作战记录,在分散突围的美军官兵中,每十个就有四个被沼泽地吞没,剩下的六个中有五个成了战俘。
  问题是,即便有十分之一的美军官兵逃走,也无法立即赶到埃利斯塔。
  直到三月一日,诺日罗夫才从一名到达埃利斯塔的美军军官那里得知,突围行动已经彻底失败了。
  虽然诺日罗夫已经意识到,围攻埃利斯塔已经毫无意义,还随时有可能使美俄联军遭到反包围,但是这个时候才反应过来,已经太迟了。
  二月二十七日,魏成龙就把第二四二集团军派了上去。
  按照魏成龙的部署,第二四二集团军编成了二十支突击集群,专门在埃利斯塔北面的大草原上与美俄联军作战。
  在西边,第四十二集团军出动了五支突击集群堵截美俄联军。
  在东边,第二三九集团军出动了六支突击集群进行战术分割。
  三月一日下午,也就在诺日罗夫收到消息后几个小时,魏成龙向前线部队下达了总攻命令。
第一百八十一章
胜与没胜
  虽然打得很混乱,但是埃利斯塔战役绝对是伏尔加格勒会战中,打得最酣畅淋漓的一场大规模野外战斗。
  三天之内,以第二四二集团军为首的七万大军,歼灭了近四十万美俄联军,其中包括从伏尔加格勒赶来的八万援军。
  这场战役,几乎都是在野外进行的,因此非常符合中国军队的胃口。
  要知道,地面战平台在设计的时候就以野战为主,格外强调野外机动作战能力,也十分适合在野外战场上作战。
  相对而言,美俄联军的主战装备的野战性能就差得太远了。
  虽然履带式坦克战车本来就有很强的野外机动能力,但是在大规模战役中,坦克战车主要在公路上活动。只有在与敌人交战的时候,坦克战车才会离开公路,利用其较为强大的野外机动能力。
  受此影响,坦克战车在设计上,存在一些缺陷。
  更重要的是,美军还没有获得足以与地面战平台抗衡的主战装备,因此为了让主战坦克能够对付中国陆军的地面战平台,除了采用威力更大的坦克炮,还增加了外挂装甲,导致战斗全重大幅度提高。当时,美军M27A7主战坦克的战斗全重高达七十四吨,俄军T-140主战坦克的战斗全重也达到了六十八吨。在履带接地面积没有同步增加的情况下,意味着越野机动性能,特别是在软质地面上的机动性能大幅度降低。要知道,中国陆军的反装甲平台的战斗全重还不到五十吨。
  埃利斯塔附近,正是俄罗斯最重要的农业区,土地极为肥沃。
  也就是说,地面较为松软,对坦克战车的通过能力有一定的限制,也就导致了美俄联军主战坦克的野外机动性能大打折扣。
  除此之外,导致美俄联军惨败的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即后勤保障。
  战役期间,魏成龙把一千五百架电动战术运输机集中使用,专门为分散作战的地面部队提供后勤保障,确保每支突击集群都有一支规模在五十架以上的战术运输机群配合,能在任何时候与任何地点获得补给。
  可以说,美俄联军的后勤补给状况极为糟糕。
  当时,围攻埃利斯塔的三十多万美俄联军,只依靠一条公路,即经科切涅雷前往伏尔加格勒的公路。
  这只是一条低等级公路,准确的说是乡村公路,通行能力非常有限。
  在二月二十五日,美俄联军围攻埃利斯塔的时候,只携带了一周的作战物资,而通过公路补充的物资,还不足美俄联军日消耗量的十分之一。三月一日,反击行动开始后,这条公路就被中国军队控制了。
  事实上,这也正是埃利斯塔战役只打了一周的主要原因。
  打到三月四日,绝大部分美俄联军已经弹尽粮绝,当时最缺乏的就是食物等维持官兵生命的基本物资。
  虽然进入三月份,气温已经回升了十多度,但是仍然在零下,夜间的最低气温往往在零下十五度左右。正常情况下,人均每日需要摄入大约三千四百大卡的热量,而对于执行作战任务的军人来说,则要达到四千二百大卡以上。当时,美俄联军前线官兵的人均日摄入量还不到二千五百大卡。
  在饥饿的驱使下,美俄联军别无选择,只能向中国军队投降。
  战役结束的时候,被歼的四十万美俄联军中,有三十四万战俘,仅有大约六万美俄官兵战死。
  相对而言,中国军队的损失微乎其微。
  可惜的是,埃利斯塔战役的巨大胜利,并没能改变战场上的总体局势。
  北面,俄军的两个方面军依然在进攻,而且北方集团军群已经数次求援,要求尽快提供至少一个集团军的预备队。伏尔加格勒,中央集团军群仍然没有取得决定性的突破,第一三八集团军在阿赫图宾斯苛打开的突破口已经被俄军堵上,因此对伏尔加格勒进行战役包抄的希望基本上没有了。
  事实上,打到这个时候,已经与计划表上的时间出现了重大偏差。
  要知道,如果一切顺利,此时至少应该攻占克拉斯诺达尔,甚至应该把战线推进到新罗西斯克。
  进攻行动没能按计划进行,意味着这台巨大的战争机器的运转即将出现问题。
  最大的问题仍然是预备队不足,此外在战前储备的物资也降低到了危险水平,军队的持续进攻能力开始降低。
  三月五日,在北方集团军群第七次发出求援之后,魏成龙不敢继续无动于衷,把第一一五集团军派了过去。
  第一一五集团军与第十五空降集团军同番号,属于乙类集团军,只是并非像第十五空降集团军那样的空降部队。事实上,在这场战争中,大部分作战部队与空降部队并没有非常明显的区别。
  出动了战略预备队,魏成龙不得不着手修改作战计划。
  显然,他已经不可能完成所有既定作战目标了。
  战后,很多人都认为,魏成龙这么做,明显没有必要,因为哈萨克斯坦境内还有四个集团军可以调动,此外在二月底的时候,戚凯威又给他增加了四个集团军,他手里至少有八个集团军没有参战。
  问题是,这些集团军离战场都太远了,而且至少得动用四个集团军控制中亚地区。
  也就是说,就算通过增兵的方式,继续采用之前的作战计划,魏成龙能够调动的也只有四个集团军,而且得用战略空运力量把这四个集团军送到前线附近,不然就无法赶在三月中旬到达。
  这下,新的问题出来了。
  因为作战强度与作战时间都超过了原定计划,作战物资的消耗速度太快,所以魏成龙只能以空运的方式向前线运送作战物资。也就是说,当时由魏成龙调配的大型电动运输机差不多都被利用了起来。
  显然,如果用大型电动运输机运送作战部队,就无法运送作战物资。
  没有物资,把部队送上前线也没有用。
  当时,戚凯威也承认了现实,即中国军队剩余的战斗力,最多只能在三月份发动一次大规模进攻。
  虽然戚凯威没有想过停下来,而是决定等到四月份,再增强进攻力度,但是在当前的问题上,即在哪个方向上发动进攻,他再次与魏成龙发生了矛盾,并且坚持让魏成龙服从他的命令。
  当时,戚凯威把重点放在了伏尔加格勒。
  显然,戚凯威没有放弃在春天到来的时候进军莫斯科的想法,而且根本不太在乎当时的实际情况。
  客观的讲,在三月初,戚凯威的希望就破灭了。
  以当时的情况,只要戚凯威冷静下来就能发现,至少在夏季到来之前,中国军队不可能向莫斯科进军。原因很简单,要想进军莫斯科,除了攻占伏尔加格勒,还得控制整个高加索地区,才能在面向莫斯科的战线上展开兵力,不然就有后顾之忧,也就无法在主要战线上投入足够多的兵力。
  也许,戚凯威认为兵力不是问题。
  要知道,到四月底,中国陆军在大陆战场上的兵力就能增加到二十八个集团军,而且至少能够动用二十四个集团军。
  问题是,兵力不仅仅是作战部队,还要保证作战部队能够作战。
  说白了,就是后勤保障必须跟上。
  显然,在夏季到来之前,这个问题不可能得到实质性解决,因为中国军队的运输能力根本不足以支持这么多部队在前线作战。要到六月、甚至七月,才能获得足够多的大型电动运输机。
  可以说,戚凯威过于执着了。
  当时,魏成龙作为前线司令官,非常清楚战场上的情况,也就坚持认为,应该把重点放在南面,以攻占高加索地区为主。虽然这会把进军莫斯科的时间推迟几个月,但是能够确保在年底占领莫斯科。
  要知道,在整体战略计划中,也只要求在年底攻占莫斯科。
  可惜的是,魏成龙的主张没有得到支持。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12/10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