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校对)第1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9/578

  大战初期,在汉江级连连战沉的情况下,仅仅只有一艘扬子江级战沉(扬子江号,而且是在跟踪日本舰队时被数十艘日本战舰围歼)。
  另外,因为其相对出色的性能,所以大战初期,扬子江级的主要任务就是伴随主力舰作战,相反,汉江级后来则被更多的用于破交作战与护航作战。
  后来,汉江级接受大规模改进的时候,扬子江级并没有接受相应的改进。
  可以说,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扬子江级轻巡洋舰的生存能力都足以满足大部分作战需要。也正是如此,扬子江级成为了大战期间,帝国海军最为活跃的轻巡洋舰,几乎参加了每一场重要海战,并且立下了汗马功劳。
返朴归真——松花江级轻巡洋舰
  松花江号,乌苏里江号,黑龙江号,鄂嫩河号,汤望河号,松阿察河号,嫩江号,甘河号,呼兰河号,挽力河号,石勒喀河号,诺敏河号,布列亚江号,穆楞河号,海拉尔河号,绰尔河号,牡丹江号,乌拉河号,纳结雅河号,雅鲁河号,南瓮河号,比金河号,洛古河号,洮儿河号。
  辽河号,海河号,西拉木伦河号,永定河号,老哈河号,桑干河号,大凌河号,马颊河号,鸭绿江号,滦河号,图们江号,浑江号。
  ……
  虽然汉江级与扬子江级轻巡洋舰的优越性能足以满足帝国海军的战术需求,但是两级轻巡洋舰是按照“大而全”的思想设计与建造的,其固有缺点很明显,那就是太贵了,海军难以大批量采购。
  以当时的情况,两级巡洋舰能够各建十二艘,已经达到了海军承受能力的极限。
  随着新的战争威胁迫近,加上大量一战前后建造的巡洋舰达到极限服役年限,帝国海军急需一种更便宜的轻巡洋舰来执行一些次要的战术任务,比如为商船队护航,打击敌人的商船,维护海外领地的安全等等。
  这些任务的战斗强度一般都不大,对巡洋舰的火力要求并不是很高。
  在此情况下,帝国海军决定尽快建造一级火力适当的轻巡洋舰,而且为了大批量建造,替换陆续退役的老式巡洋舰,其吨位必须尽量控制在7000吨之内,其造价也必须控制在扬子江级轻巡洋舰的三分之二以内。
  按照这一要求,崇明造船厂在七十年就拿出了完整的设计方案。
  六门150毫米主炮,十四门130毫米副炮,2座鱼雷发射器,不到7000吨的排水量,高达37节的速度,以及超过了12000海里的续航能力。这些都满足了帝国海军的要求,当然其造价也仅仅只有扬子江级巡洋舰的百分之六十五。
  随即,海军先订购了十二艘,并且在其建造过程之中再向四家承担建造任务的造船厂下达了另外十二艘的订单。
  从这里可以看出,帝国海军有多么重视这种“小巧玲珑”的轻巡洋舰。
  其主要性能:
  标准排水量:6800吨,满载排水量:8400吨;总长:165米,型宽:15米,吃水:6.2米;定员:584人。
  锅炉:4台七十一年型燃油锅炉,主机:2台七十一年型蒸汽轮机,功率:88000轴马力,推进:2轴2浆;航速:37节,续航力:12000海里/12节。
  主炮:6门六十七年型150毫米/L52型舰炮(2×3),副炮:14门七十一年型130毫米/L50型速射舰炮(首尾两座三联装炮塔,前后舰桥两侧各一座双联装炮塔),鱼雷:2具五联装550毫米鱼雷发射器(备雷20条)。
  主装甲带:90毫米,甲板:35毫米,炮塔:35毫米,司令塔:70毫米。
  很多人认为,松花江级是帝国海军在轻巡洋舰方面的“退化”,并且认为松花江级不是一种成功的轻巡洋舰。
  也许,松花江级确实不是“强大”的轻巡洋舰,却是“成功”的轻巡洋舰。
  设计之初,帝国海军就有明确的战术指标。
  也就是说,松花江级本来就不是用于舰队作战的轻巡洋舰,而是用于护航,保护海外领地的轻巡洋舰。
  这一点,在其强大的续航能力与持续作战能力方面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另外,从火力配制上看,松花江级的主要对手不是敌人的巡洋舰,而是敌人的驱逐舰,以及破交战舰。其150毫米主炮对任何一种重巡洋舰都有足够的威胁,更别说是轻巡洋舰了。而其130毫米速射炮能够将所有敌人的驱逐舰打成筛子,并且在对付海外领地叛乱,以及敌人的小股地面部队时更有效果。
  也就是说,松花江级的设计初衷本来就不是追求火力。
  如果从排水量来看,松花江级比较类似于英国海军的驱逐领舰,或者是美国海军的小型巡洋舰(亚特兰大级)。
  因为排水量降低,造价也大幅度降低,使帝国海军能够像采购驱逐舰一样的大批量采购松花江级轻巡洋舰,而这也正是帝国海军对该级战舰最主要的要求,所以从这个角度讲,松花江级轻巡洋舰绝对是成功的。
  另外,在整个大战期间,松花江级轻巡洋舰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
  该级战舰不但能够执行次要任务,而且在伴随主力舰作战时也有不俗的表现。
  当然,如果要彻底体现松花江级的用途,仍然可以通过降低火力配制来进一步的压低建造价格。
  在确定采购第三批十二艘之前,之前被排除在巡洋舰建造厂家之外的京唐造船厂提出了新的设计方案,将六门150毫米主炮更换为130毫米主炮,撤消后舰桥两侧的副炮炮塔,并且用多余的重量增加重点部位的装甲防护,同时使造价在松花江级的基础上再降低百分之十五。
  帝国海军接受了该设计方案,并且向京唐造船厂以及连云港造船厂(也参加了设计)订购了十二艘改进之后的松花江级轻巡洋舰。
  虽然有人将后十二艘称为辽河级轻巡洋舰,但是两者舰体几乎一模一样,而且火力配制的变化也不大,所以帝国海军仍然称其为松花江级轻巡洋舰。后来,前两批松花江级轻巡洋舰在战伤之后,也陆续按照第三批的标准进行了改进。
  其主要性能:
  标准排水量:6750吨,满载排水量:8450吨;总长:165米,型宽:15米,吃水:6.1米;定员:572人。
  锅炉:4台七十一年型燃油锅炉,主机:2台七十一年型蒸汽轮机,功率:88000轴马力,推进:2轴2浆;航速:37节,续航力:13000海里/12节。
  主炮:16门七十一年型130毫米/L50型速射舰炮(首尾四座三联装炮塔,前舰桥两侧各一座双联装炮塔),鱼雷:2具五联装550毫米鱼雷发射器(备雷20条)。
  主装甲带:90+30毫米,甲板:35+25毫米,炮塔:50毫米,司令塔:90毫米。
  改进之后的松花江级轻巡洋舰的防护能力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基本上能够防御敌驱逐舰的主炮,而其配备的130毫米速射炮能够在几乎全程作战范围内对敌驱逐舰构成致命的威胁。因此,改进后的松花江级轻巡洋舰简直就是驱逐舰的杀手!
  也正是如此,改进后的松花江级轻巡洋舰的主要任务就是为主力舰提供直接炮火掩护,在舰队中扮演“反驱逐舰”战舰的角色。
  因为其低廉的价格,准确的定位,出色的性能,松花江级轻巡洋舰在战争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很多时候,甚至被当作“条约巡洋舰”使用。
  也正是如此,松花江级轻巡洋舰成为了大战中与扬子江级轻巡洋舰一样的知名战舰,其活跃程度并不在扬子江级轻巡洋舰之下!
战时需要——山东级驱逐舰
  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为:“蓬莱”号,“福山”号,“栖霞”号,“文登”号,“乳山”号,“牟平”号,“莱阳”号,“莱州”号,“平度”号,“胶州”号,“城阳”号,“黄岛”号,“寒亭”号,“安丘”号,“诸城”号,“五莲”号,“胶南”号,“抚远”号,“荣成”号,“莱西”号,“崂山”号,“昌邑”号,“寿光”号,“昌乐”号。
  ……
  江浙级的成功在很大的程度上应该归功于其较大的排水量,可这也同时限制了江浙级的建造数量。说简单点,就是其高昂的价格,使其难以像其他驱逐舰那样大批量的建造,更难以承受战争的损失。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随着越来越多在战前建造的驱逐舰战沉,帝国海军对驱逐舰的数量要求占到了主要位置。也就是说,帝国海军需要更多的驱逐舰,而不是更好的,更贵的驱逐舰。
  在此情况下,武汉造船厂根据海军的需要,设计出了一种排水量仅一千吨的驱逐舰。
  因为战时环境的制约,帝国海军没有做太多的考虑,就向几家主要的造船厂订购了第一批二十四艘该级驱逐舰。
  这就是“山东”级驱逐舰。
  其主要性能:
  标准排水量:1080吨,满载排水量:1230吨;总长:92米,型宽:8.5米,吃水:2.2米;定员:204人。
  锅炉:2台四十九年型燃油锅炉,主机:2台四十九年型蒸汽轮机,功率:44000轴马力,推进:2轴2浆;航速:37.5节,续航力:3000海里/10节。
  主炮:4门四十五年型130毫米/L42型舰炮,鱼雷:2座五联装550毫米鱼雷发射器(备雷20条)。
  显然,山东级是一级“标准驱逐舰”。
  在其各项性能中,火力与鱼雷攻击能力最为突出,而其适航性,续航力都非常糟糕。
  另外,山东级陆续服役的时候,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接近尾声。因此,山东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并没有多少出色的表现。
  战后,帝国海军选择保留了江浙级,逐渐淘汰了山东级。
  从这一选择也可以看出,山东级过小的排水量限制了其活动能力,也就限制了其在帝国海军中的地位。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因为大量驱逐舰战损,新开工建造的驱逐舰一时补充不了海军的损失。在此情况下,帝国海军将二十四艘山东级再次编入战斗序列,并且将其投入了几个主要战场。
  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应急产物,山东级算不上是一级成功的驱逐舰。
  只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在帝国海军急需更多的驱逐舰的情况下,二十四艘老迈的山东级驱逐舰再次担当了重任,并且在战场上表现得极为活跃。
  如此看来,帝国海军重新启用山东级驱逐舰,也算得上是战时需要吧。
精心打造——波级驱逐舰
  “春波”号,“雪波”号,“潮波”号,“夏波”号,“雨波”号,“汐波”号,“秋波”号,“雾波”号,“海波”号,“冬波”号,“雷波”号,“浪波”号。
  ……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帝国海军就让武汉造船厂针对江浙级在战争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设计一种既能执行护航任务,又能在舰队作战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大型驱逐舰。这次,海军放宽了对排水量的限制,甚至允许武汉造船厂的工程师在江浙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排水量。
  显然,只要放宽排水量,驱逐舰的战斗力将直线提升。
  问题是,《华盛顿海军军备条约》也对驱逐舰做了限制,虽然限制条件不是很苛刻,但是各签约国的驱逐舰总吨位是有限的。因此,如果单舰的排水量过大,就将导致驱逐舰数量下降。另外,当时帝国海军还有很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或者战争期间建造的驱逐舰没有达到服役年限。
  显然,海军对建造新驱逐舰的热情并不是很高。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9/57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