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校对)第22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21/578

  这次,舰队的航向转到了一百度,也就是正好与敌舰队的航向垂直。
  显然,这正是最理想的有利阵位。
  为了进入最佳炮击角度,于右任在这个时候让舰队把速度降低到了十节。只是,三艘主力舰的锅炉都保持最大燃烧状态,这样在需要的时候,战舰可以立即加速,而不会耽搁太多的时间。
  虽然战舰上绝大部分官兵都在密不透风的舰体内,但是一些有经验的官兵在感觉到战舰第二次转向之后,就开始倒数计时。最简单的机动,最简单的进入航线,完成第二次转向之后,三艘主力舰已经将左舷对准了敌人的方向。只要敌舰进入主炮的最佳射程范围,战斗就将打响。
  对于连续好几天的追击来说,最后这十来分钟的时间,紧张得让人感到窒息。
  这就好像看着猎物迈向陷阱,如果猎物在这个时候突然转向逃跑,那就等于送到眼前的美餐被抢走了!
  只是现在看来,即将掉入陷阱的这头猎物并没有感觉到前方的危险。
  两点五十分,庞晋元送来消息,距离已经缩短到了二万四千米。
  如果情报部门提供的“纳尔逊”级战列舰的基本防护数据没有错,在这个距离上,“果敢”号与“东海”号打出的四百毫米重型穿甲弹足以砸穿那两艘英国战列舰不到一百六十毫米厚的水平装甲。
  说白了,这个防护水平,不比“果敢”号强多少。
  白佑彬没有马上下达开火的命令,在这个距离上,炮击的准确率不会高到哪里去。另外“南海”号没有换装新式主炮,只能发射标准穿甲弹,而在这个距离上,四百毫米标准穿甲弹连一百毫米厚的水平装甲都打不穿。
  凌晨三点,距离缩短到了二万米左右。
  低声默念了几个数字后,白佑彬朝谢昶伦点了点头。
  “各舰按照预定目标,准备开火……”
  “快看,炮口闪光!”
  命令还没有传达下去,一名枪炮部门的军官就大叫了起来。北面闪过了几点微弱的光芒,很明显,按是战列舰发出的炮口闪光。
  被英国远征舰队发现了!?
第十三章
最后机会
  毫无疑问,Z舰队没有发现前方的危险,不然早就转向逃跑了。
  以菲利普斯的性格,他绝不会在只有两艘战列舰,而且其中一艘还带有伤患的情况下与第62舰队决战。另外,如果他有决战的信心,早就主动杀向开普敦,与第62舰队打一场“堂堂正正”的海战,而不会在南大西洋上转了好几圈,想方设法的避开第62舰队,希望“偷偷摸摸”的进入太平洋。
  确定“罗德尼”号的损伤不至于影响正常航行后,菲利普斯就离开了指挥岗位。
  他已经连续两天两夜没有合眼了,加上前段时间风暴的影响,别说五十来岁的海军中将,就算是精力旺盛的年轻人也吃不消。
  当然,在去睡觉的时候,菲利普斯没有忘记让下达一条重要的命令。
  那就是,入夜之后,两艘战列舰上的雷达轮流开机,搜索附近海域。白天的时候,可以依靠了望员的眼睛,而到了夜晚,舰队能够依靠的就只有雷达。
  当时,英国海军已经意识到了雷达的重要性。
  在与两艘德国战列巡洋舰交手的过程中,英国海军吃够了没有雷达的苦头。比如“声望”号就因为没有雷达,结果错失了击沉“格奈森瑙”号的机会。另外,两艘德舰多次利用英国战舰没有雷达的缺点,从英国舰队的眼皮子底下溜走。
  西太平洋上的海战更是让英国海军惊叹雷达的重要性。
  可以说,日本联合舰队的惨败,多半与没有雷达有密切关系。特别是在“大东海战”与“萨兰加尼和巴西兰海战”中,如果日本战舰配备了雷达,绝不至于输得那么惨,甚至有可能反败为胜。至少,只要联合舰队还在活动,日本就不会这么快战败。
  也正是这个原因,导致英国海军在四月份第一次宣布派遣远征舰队前往太平洋之后,一直没有采取实质行动。拖到八月份,两艘“纳尔逊”级战列舰,以及“反击”号战列巡洋舰安装了雷达之后,才派出了Z舰队。
  当然,英国海军的第一种雷达与帝国海军的电眼乙型雷达很“类似”。
  两者的缺点一样,都非常容易出故障,持续工作时间不到四个小时。更要命的是,英国的电子工程师缺乏设计雷达的经验,英国海军也缺乏使用雷达的经验。因此,英国海军的第一种雷达与电眼乙型一样,很多零部件都难以在海上更换,而且英国海军也没有技术娴熟的电子军官。
  显然,在只有两部雷达的情况下,Z舰队很难在夜间发现附近的敌人。
  为了尽量让雷达发挥作用,白天的时候,两艘战列舰上的雷达全都停机,并且由技术军官加以维护。即便是在夜间,只要没有进入危险海域,雷达仍然处于关机状态。另外,在当时的情况下,即便两部雷达开机工作,所起到的作用都不是很大。
  在暴雨的干扰下,帝国海军第三代雷达,即电眼丙型雷达的有效探测距离都缩短了大概百分之四十,而缺乏抗干扰能力的电眼乙型雷达的探测距离至少缩短了百分之六十。相对而言,当时两艘“纳尔逊”级战列舰上配备的雷达不会比电眼乙型雷达好多少。
  也就是说,这两艘战列舰上的雷达最多探测到二十公里外的大型战舰。
  而在这个距离上,第62舰队的三艘主力舰已经能够用鹰眼火控雷达锁定Z舰队的主力舰了。
  当然,雷达并不是完全没有用处。
  一点半左右,“纳尔逊”号上的雷达收到了一个回波信号。从事后分析来看,这肯定是正在其南面航行的“汉江”号巡洋舰产生的回波信号。只是,当时双方的距离超过了三十公里,回波信号又受到了暴雨的干扰,所以“纳尔逊”号上经验不足的雷达操作员认为是海浪产生的干扰杂波,没有引起注意。
  可以说,这是Z舰队避免覆灭的最后一次机会。
  如果当时雷达操作员能够确定那是战舰反射的雷达回波,无论如何,菲利普斯都会下令舰队转向,并且派遣一艘驱逐舰快速南下。这样一来,即便Z舰队仍然难以快速逃逸,也至少能够赶在与第62舰队交手之前与正在赶来的“反击”号战列巡洋舰会合,从而避免出现以少打多的极端不利情况。
  另外,该反射信号只持续了很短一段时间,随后就消失了。这正是“汉江”号转向,与另外两艘巡洋舰会合,并且按照白佑彬的命令与敌舰队保持距离的结果。也正是如此,“纳尔逊”号的雷达操作员才没有对此产生重视,甚至没有将这一发现报告给相应的军官,更不可能因此将舰队司令官从床上叫起来。
  其实,这也不能责备雷达操作员。
  当时,伴随“汉江”号活动的两艘驱逐舰上的电眼乙型雷达就没能分辨出三十多公里外的英国战列舰的反射信号,雷达操作员仍然将其判断为海浪的干扰杂波。
  要怪,只能怪英国海军的雷达性能不如人意。
  两点半的时候,“纳尔逊”号上的雷达再次收到了一个回波信号。显然,这肯定是“果敢”号发出的雷达反射信号。此时,双方的距离差不多有三十五公里,而“果敢”号的目标特征明显比“汉江”号大得多,因此在更远的距离上被“纳尔逊”号上的雷达“发现”了。
  与前一次雷达发射信号不同,这个信号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
  问题是,在暴雨的干扰下,“纳尔逊”号上的雷达很难确定那个反射信号源的准确距离,更不可能测出其移动速度。
  十分钟后,“纳尔逊”号的雷达军官来到了雷达操作室。
  也就在这个时候,那个反射雷达信号的“目标”再次消失在了滂沱大雨之中。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应该是“果敢”号转向的时候,稍微拉开了一点距离。只是,“果敢”号在转向的时候,其雷达发射截面将增大,而不是缩小。按理说,其信号特征应该更加明显。显然,英国海军装备的第一代雷达确实不怎么样,竟然在这种情况下丢失了目标!
  据“纳尔逊”号上的雷达军官回忆,当时英国海军装备的雷达发热量高得吓人,使用一段时间之后,其性能将大大降低。而按照规定,“纳尔逊”号将在凌晨三点前关闭雷达,由“罗德尼”号上的雷达继续监视周围海域。而当时已经是两点四十分了,距离雷达关机时间不到二十分钟。大概正是如此“纳尔逊”号上的雷达才没有及时的发现转向之后的“果敢”号,从而错过了发现敌人的最佳机会。
  两点五十分,“罗德尼”号上的雷达开机。
  为了能够探测到前方海域的情况,“罗德尼”号在此之前将航线向东移动了大概三海里,这样“纳尔逊”号对“罗德尼”号上的雷达探测范围的影响将大大降低。只是,“罗德尼”号与“纳尔逊”号的纵向距离也有三海里,所以其雷达的探测范围相应的缩短了三海里,无法立即探测到南面的三艘主力舰。
  直到两点五十五分,“罗德尼”号的雷达才收到了三个极为明显的回波信号。
  这也足以证明,英国海军的雷达在使用过程中,其探测性能将逐渐降低,只有在开机之后,其探测距离才能达到极限。
  似乎预感到了巨大的危险,在确定那是三艘战舰反射的信号之后,“罗德尼”号的舰长在请示菲利普斯之前就下令向南面二万米之外,也就是那三个目标的所在海域发射照明弹,同时命令了望员全力搜索南面海域。
  Z舰队终于在最后关头抓住了最后的机会。
  问题是,这不但不是菲利普斯的准确判断,而且实际意义也不是很大。
  炮击声惊醒了睡了不到四个小时的菲利普斯,还没等他穿好衣服,连接到司令舰桥的电话就响了起来。
  不用多说,这是“纳尔逊”号的舰长打来的电话。
  等菲利普斯来到司令舰桥上的时候,第一批炮弹已经落了下来,而且南面出现了第二次炮口闪光,敌人打出了第二轮齐射。此时,即便站在司令舰桥内,也能从炮口闪光的分布情况判断出,南面有三艘主力舰。
  此时,英国海军的素质体现了出来。
  “纳尔逊”号与“罗德尼”号都在第一时间向左转向,这样才能让首部的三座炮塔同时投入战斗。另外,转向也能规避敌人打来的炮弹。
  接掌指挥权后,菲利普斯下达的第一道命令就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当时,他命令“罗德尼”号减少转弯角度,然后跟随“纳尔逊”号向东航行。而按照之前的情况,两艘战舰转向之后,“罗德尼”号将在前面领队,“纳尔逊”号则跟随“罗德尼”号前进。这是花时间最少,而且效率最高的转向办法。菲利普斯却以舰队司令官的身份重新下达了命令,选择了一种效率低得出奇的转向方法。
  结果,正是这道命令,让“罗德尼”号“死”得极为“冤枉”。
第十四章
调整状态
  此时,第62舰队的情况没有好到哪里去。
  确认敌人只有两艘主力舰之后,谢昶伦让主力编队的三艘主力舰全都瞄准了最近的那艘敌舰。这是他从白佑彬那里学来的战术,集中火力,正确在最短的时间内打掉敌人的一艘主力舰,然后再集中炮火对付敌人的另外一艘主力舰。
  另外,第二艘敌舰还在二万五千米之外,炮击第二艘敌舰的意义并不大。
  可是,前三轮炮击下来,结果用“糟糕”都不足以形容。三艘主力舰打出的六十六枚穿甲弹全部偏离了一号目标舰,而且都落在了一号目标舰的西面。这其中,“果敢”号与“东海”号打出的穿甲弹偏差最大。
  显然,这绝不是应该出现的结果。
  按理说,“果敢”号与“东海”号装备了弹道计算机,而且还有探测精度更好的鹰眼型火控雷达,其炮击精度应该远在只有电眼乙型探测雷达,没有装备弹道计算机的“南海”号之上。
  在这三轮炮击中,闵瑞生反复计算了炮击参数,都没有发现问题。
  他还询问了三个炮组的枪炮军官,确定三座主炮炮塔都是按照标准的作战程序,即将火控雷达提供的目标数据输入弹道计算机,然后根据弹道计算机算出的数据设定火炮的水平与高低角。
  显然,问题不在火控系统上。
  难道是火控雷达出了问题?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21/57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