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校对)第24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41/578

  另外,美军不是日军,美军绝不缺乏重武器。
  如果舰队不能提供持续有力的炮火支援,即便陆战队冲上了海滩,最后也会被敌人赶下大海。
  一时之间,攻打关岛成为了当时最为棘手,也最为重要的问题。
第十章
代参谋长
  作为制订战役计划的人员之一,白佑彬也是好多天茶饭不思、寝食难安。
  随着时间一天一天的过去,情势对帝国海军越来越不利。如果美国海军的两艘快速战列舰在年底服役,陆战队就必须在十一月底拿出具体的作战计划,并且在此之前完成战役准备工作。不然,拖到十二月份,就很有可能失去攻打关岛的机会。
  问题是,没有人知道,该怎么用两艘战列舰去打下有几百门重型岸防炮的关岛。
  所谓屋漏偏逢阴雨天,十一月二十三日,一份新情报让白佑彬等人几乎彻底放弃了攻打关岛的想法。
  美国海军的四艘“南达科他”级战列舰基本上完成了舾装,极有可能在十二月中旬正式服役。另外,美国海军很有可能在十二月下旬之前修好巴拿马运河的船闸。也就是说,这四艘战列舰在服役之后,就能奔赴太平洋战场!
  最迟明年一月份,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将拥有六艘快速战列舰。
  到这个时候,帝国海军第一舰队最多只有八艘快速战列舰,这还得看“宣宗”号能否在二个月之内修复。
  显然,即便到时候帝国海军有八艘快速战列舰,其在太平洋战场上的优势已不再明显。
  另外,即便陆战队在十二月初就登上关岛,地面战斗肯定不可能在明年一月份之前结束。随着美国海军的六艘快速战列舰(到时候很有可能还要加上四艘老式战列舰)投入战斗,攻打关岛的行动肯定会遇到大麻烦。
  当天,陈锦宽就签署了一道海军元帅令。
  这道命令是下达给各造船厂的,命令只有一条内容:无论如何,也要在新年的第一天修复包括“果敢”号战列舰在内的所有受损战舰。
  只不过,这道命令或多或少对眼前的局势都没有多大的帮助。
  即便造船厂为了完成海军下达的“死任务”,提前进行第三阶段战略动员,也只能保证在明年年初的时候,帝国海军拥有十七艘主力舰(不算“嵩山”号则只有十六艘)。到时候,美国海军部署在太平洋的战列舰将有十到十二艘(算上其大西洋舰队的两艘战列舰)。如此一来,也只能保证帝国海军在明年有微弱的战略优势。
  毫无疑问,要想打下关岛,还得靠手里的两艘战列舰。
  二十五日,陆少丰正式向海军总参谋部提出,暂时放弃攻打关岛的行动,提前展开攻打俾斯麦群岛的作战行动。
  也就是说,连这个陆战队“猛将”都认为攻打关岛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问题是,提前攻打俾斯麦群岛,就意味着提前展开南下战略。以当时的情况,海军还没有完全做好南下的准备工作。另外,俾斯麦群岛中最重要的是新不列颠岛(帝国称其为腊岛),只有打下了新不列颠岛,并且占领了该岛东北端的天然良港腊包尔,才有能力以此为基地,向所罗门群岛推进。
  腊包尔正是英美在俾斯麦群岛的重要军事据点。
  即便其防御强度比不上关岛,但是要想打下,肯定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海军有能力支援陆战队攻打腊包尔吗?
  二十六日,陈锦宽做出了最终决策,采纳陆少丰的建议,先南下,打下俾斯麦群岛之后,再择机攻打关岛。
  相关的准备工作立即展开。
  二十九日,白佑彬就到达了高雄,以海军代表的身份与高雄造船厂协商了维修“东海”号与“南海”号战列舰的事宜。
  因为只是普通维修(主要是检查动力设备),所以工作量并不是很大。
  按照船厂的安排,十二月五日之前,维修工作就能完成,并且为战舰做好出港的准备工作。只是,因为时间太紧张,所以船厂无法为“南海”号换装更先进的主炮,只能为每座炮塔安装一部弹道计算机,并且更换战舰更换电眼丙型搜索雷达,安装一部鹰眼乙型火控雷达。
  次日,白佑彬就收到了海军司令部发来的任命书。
  作为第一舰队的代理参谋长,在晋升为海军准将的同时,兼任第11舰队指挥官。
  显然,这个人事安排非常奇特。虽然现在白佑彬仍然留在西太平洋战区,属于第一舰队,但是其即将执行的作战任务是开赴南方战区,到时候第11舰队将变成第31舰队,隶属于第三舰队。也就是说,他以第一舰队代理参谋长的身份指挥第三舰队的第31舰队作战。当然,在他的两个身份中,第31舰队指挥官更有分量。
  后来,白佑彬才知道,推荐他的不是江洪波,而是祖寿清。
  当时,祖寿清是推荐他出任第一舰队司令官,考虑到第11舰队即将开赴南方战区,而且白佑彬出任舰队司令官的话,至少应该晋升为海军少将。最终,陈锦宽没有批准祖寿清的推荐,只是给了白佑彬一个舰队代理参谋长的身份。
  因为现在由祖寿清暂时兼任第一舰队司令官,而且没有设正式的参谋长,所以白佑彬这个代理参谋长基本上拥有舰队司令官的一切权限。
  十二月三日,白佑彬成立了第11舰队司令部。
  他用的仍然是原班人马,只是临时提拔了几个年轻有为,在之前的战斗中表现非常不错的军官,包括让同样是学枪炮专业出身的“东海”号舰长杨定方上校兼任舰队作战参谋。因为知道谢昶伦将接替他出任“果敢”号的舰长,所以白佑彬将肖定邦与庞晋元留在了“果敢”号上。
  与祖寿清一样,白佑彬没有为自己设参谋长。
  说白了,他现在的主要身份就是第一舰队代理参谋长,哪有参谋长给自己设参谋长的道理?
  在白佑彬的参谋班子里,航海参谋于右任兼顾了参谋长的角色。虽然这与海军一般由作战参谋兼任参谋长的惯例不同,但是所有人都明白,于右任是白佑彬的老部下了,另外白佑彬自己就是学枪炮专业出身的,而且也担任过舰队作战参谋,他根本不需要一个作战参谋担任自己的参谋长。
  对这一安排,杨定方并没意见。
  能够在继续担任“东海”号舰长的同时,兼任舰队作战参谋,这多多少少让他感到有点意外。另外,通过前面几个月的合作,杨定方也非常佩服这个比他小了好几岁的舰队指挥官。特别是在炮击萨尔瓦多之后,白佑彬没有将责任推卸给手下,而是一个人承担了起来,更让杨定方感激万分。
  当然,他并不知道,海军司令部并没有追究白佑彬的责任。
  毕长胜仍然是通信参谋,顶替庞晋元的是金必辉上尉。虽然上尉显得有点年轻(与白佑彬同年),但是在舰队的表现一直非常好,而且对雷达以及通信设备都非常了解,精通电子学,有足够的能力干好他的工作。
  比较尴尬的是闵瑞生,主要是他的位置被杨定方占了。
  一直以来,白佑彬对这个手下都有点恨铁不成钢的感觉。在第12舰队与第62舰队,闵瑞生的表现都不如其他几个参谋军官。即便没有犯什么大的错误,也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如果不是看在老交情的份上,白佑彬还真想把他发配到基层去。
  最后,白佑彬让他留在了身边,没有设定具体职务。
  换句话说,闵瑞生仍然是白佑彬的小跟班。当时,白佑彬还没有副官(晋升准将之后就可以配一名副官),身边有个打杂的,而且在作战时能够帮点忙的“准副官”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至此,白佑彬这才拥有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参谋班子。
  可以说,这是从舰长到舰队指挥官的飞跃。以前,白佑彬是以舰长身份兼任分舰队指挥官,没有真正的参谋班子,一般由旗舰的高级军官承担参谋工作。只有真正的舰队指挥官才能够设立独立于旗舰的参谋团队。
  这绝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变化。
  作为舰长,只有执行任务,而没有策划任务的权利。只有真正的舰队指挥官才能够策划作战行动,并且在战斗中实施作战计划。
  可以说,百分之九十九的海军军官都不可能成为舰队指挥官。
  另外,在帝国海军数百年的历史中,舰队指挥官的平均年龄是三十八岁,最近一百年中,舰队指挥官的平均年龄是四十一岁。白佑彬当时还不到二十五岁!
  当然,他还不是历史上最年轻的舰队指挥官。
  郑成功在成为舰队指挥官的时候,就比他年轻二岁!
  无论如何,白佑彬都是近百年来,帝国海军历史上最年轻的舰队指挥官。即便放在全世界范围之内,一百年内,也没有比他更年轻的舰队指挥官了。
  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年轻的舰队指挥官在战场上的具体表现。
  四日,作战命令随同作战计划书同时送到了白佑彬的手里。
  次日凌晨,比预定时间提前了十八个小时,白佑彬率领以“东海”号为旗舰,由“南海”号战列舰,以及三十二艘辅助战舰组成的第11舰队离开了高雄港,踏上了进攻俾斯麦群岛的征程。
第十一章
节外生枝
  俾斯麦群岛,又名珍珠群岛,最初由帝国航海家罗文祥发现,并且为其命名。当然,并不是说这里盛产珍珠,而是罗文祥感叹岛屿上的秀美景色,觉得这座群岛如同大海上的珍珠一样靓丽。
  事实上,俾斯麦群岛并不“靓丽”。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这座位于新几内亚岛东北的群岛都无常住人口,岛屿上的自然环境仍然处于原始状态。对人来说,这里绝不是天堂。
  从严格的意义上讲,新不列颠岛,即腊岛并不属于俾斯麦群岛。
  在上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帝国将包括俾斯麦群岛在内的,西南太平洋上的众多群岛割让给了协约国。其中俾斯麦群岛与新不列颠岛归属英国管辖,也正是如此,新不列颠岛被并入了俾斯麦群岛。
  因为确实没有什么值钱的战略资源,而且离英国本土,以及澳洲大陆并不近,所以英国在这里也只象征性的行使管辖权。直到明历五百六十八年(公元1936年)年底,在新的世界大战危机降临时,为了加强在西南太平洋上的防御,在美国的支持与援助下,英国扩充了在腊包尔的驻军数量,并且修建了一些军事基础设施,包括可以供大型货轮停靠的码头,以及为大型战舰提供的锚泊地。
  从中可以看出,美国再次将盟友推上了风口浪尖。
  可以说,战前美国的战略规划中,英国、日本、法国、俄罗斯这些盟国都是用来帮助美国登上世界霸主宝座的垫脚石。
  利用战略支援帮助日本扩充海军,甚至不惜向日本提供一些先进的造舰技术,这是美国为了在帝国身边按插一个对手,让帝国无法在太平洋上扩张,并且为美国赢得做好战争准备的时间。
  当然,日本没有能够完成所有任务,毕竟日本太弱小了。
  英国也一样,美国资助英国扩建在腊包尔的军事设施,也是要让英国当排头兵,替美国挡子弹。
  说简单点,帝国要向南下澳洲,必须首先打下俾斯麦群岛。
  问题是,以当时的情况,英国一没实力在太平洋上扩张,二不甘心充当美国的马前卒。说白了,英国的战略核心利益在北大西洋,而不是在西南太平洋上。
  如此一来,英国自然不可能在腊包尔投入多少兵力。
  从帝国海军情报局提供的情报看,当时腊包尔的守军大概有一万八千人,其中只有三千名英军。在这三千名英军中,还有二千一百人负责港口等基础设施的维护与使用,不是战斗部队。也就是说,英国在腊包尔只部署了具有象征意义的军事力量。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41/57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