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校对)第25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50/578

  虽然大部分岸防炮都属于被舰队淘汰的“次品”,比如当时帝国海军至少有八成的岸防炮是在上次世界大战期间生产的老式火炮,其中一些还是从报废或者退役的战舰上拆下来的,只有很少一部分是作为岸防炮生产的。但是与陆军与陆战队的安放火炮相比,岸防炮不但口径更大,而且射程也要远得多,并不比舰炮差多少。
  战斗打到这个时候,才真正进入了白热化状态。
  面对那些六英寸与八英寸的岸防炮,“身材单薄”的轻巡洋舰根本消受不起。一枚八英寸穿甲弹就足以重创一艘轻巡洋舰,如果打中了弹药库或者轮机舱,还足以让任何一艘轻巡洋舰从此离开战场。
  更要命的是,美国不是日本。
  据陆战第五军与陆战第七军的报告,即便在本土海防线上,日军也没有完全按照海军防卫标准建造永备工事。不说别的,在九十九里滨,大部分永备工事的水泥标号与水泥含量都远远达不到日本海军的标准,很多工事甚至用铁丝替代了钢筋,其防御强度远远达不到其宣称的标准。
  日本缺少重要的战略资源,美国却不缺任何战略资源。
  当时,美国是除了大明帝国之外,全世界唯一在本土就拥有三十八种战争必须资源,而且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
  显然,美国人建造军事防御设施绝不会“偷工减料”。
  面对那些部署在永备工事里面的岸防炮,轻巡洋舰上的一百五十毫米舰炮根本起不了任何作用。当然,没有任何舰长指望打出的炮弹能够准确的从敌人永备工事的炮眼中飞进去,更不会指望威力不够的炮弹能够炸穿厚达数米的钢筋混凝土。
  据后来陆战队实地勘察的结果,美国海军岸防工事的标准相当高。
  其部署六英寸岸防炮的永备工事拥有厚达一米的钢筋混凝土,而且水泥标号与钢筋用量都非常高。以当时的标准,轻巡洋舰的一百五十毫米半穿甲弹根本拿其无可奈何,而一百五十毫米穿甲弹的爆炸威力又不足以摧毁整座工事。
  同样的,美军部署八英寸与十四英寸岸防炮的永备工事都得到了良好的保护。
  打到这个时候,第32-4巡洋舰编队与第31-2巡洋舰编队都有点抵挡不住了。十点半不到,白佑彬与郑恩博就先后向两支编队下达了撤退命令。
  第31-2巡洋舰编队的情况还稍微好一点,只有“沣水”号挨了一枚六英寸穿甲弹,而且没有被打中要害,战舰的战斗力也没有受到影响。据该舰舰长报告,只需要在破损处补上一块钢板,就能继续战斗。
  第32-4巡洋舰编队的情况就要糟糕得多,只少有三艘巡洋舰挨了炮弹,其中“挽力河”号受损最严重,一枚八英寸穿甲弹打在了该舰水线部位,在舰体上炸出了一个直径约莫五米的大洞,导致右舷四个舱室进水。撤出战斗之后,舰长不得不下令向左舷两个舱室注水,以免倾覆。毫无疑问,这艘巡洋舰必须离开战场,返回帝国进行维修。
  在此期间,第31舰队的两艘战列舰一直在开火。
  据“东海”号的战斗记录,轻巡洋舰撤退的时候,两艘战列舰一共打掉了至少二十三处岸防炮炮位。后来陆战队实地勘察的结果与此相差并不大,在“东海”号战斗记录中的二十三处岸防炮位有十八处被彻底摧毁,另外五处也有不同程度的损伤。
  显然,美军的损失也不小。
  在战列舰的威胁下,再坚固的永备工事都显得极为脆弱。
  战斗并没有在这个时候停止。
  十点五十分左右,郑恩博率领的第32-1主力编队投入了战斗。
  战局立即出现了改变,在三艘重巡洋舰的炮火压制下,美军那些六英寸与八英寸岸防炮多多少少都显得有点“软弱”。
  不说别的,三艘重巡洋舰都进行过大规模改进,其排水量比战前增加了至少两千吨。
  这两千吨的重量几乎都用来加强了防护,特别是关键部位的防护。据后来的测试,当时美军装备的六英寸火炮很难对改进之后的“决心”级重巡洋舰构成威胁。即便是八英寸岸防炮也很难打穿一万米之外的“决心”级重巡洋舰要害部位的装甲。
  显然,炮战打到这个时候,美军必须“出动”其王牌部队了。
  十一点过十分,随着部署在霍尼亚拉港南面的五门十四英寸重型岸防炮(后来发现其中有三门是十二英寸重炮)投入战斗,第32-1主力编队顿时成为了战场上的“焦点”。五分钟之内,美军的重型岸防炮几乎都参加了战斗。
  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两艘战列舰的价值体现了出来。
第二十三章
惨烈代价
  与快速战斗支援舰会合之后,白佑彬才把指挥权交给了于右任,并且在回司令官住舱睡大觉之前吩咐于右任,无论如何也要在规定的六个小时之内完成弹药补给工作,并且赶在下午四点之前返回战场。
  此时,舰队里的其他官兵,特别是那些在夜间战斗中担任损管队员的官兵却不能休息。
  激烈的炮战整整持续到凌晨五点,这一点几乎是所有人都没有预料到的。
  第32-1主力编队的三艘重巡洋舰成功“诱”出美军的重型岸防炮之后,接下来的“工作”就交给了第31-1主力编队的二艘战列舰。
  说白了,重巡洋舰根本不是那些重型岸防炮的对手。
  当时,美军部署在霍尼亚拉港的重型岸防炮主要有两种口径,一种是十二英寸的舰炮,另外一种是十四英寸的舰炮。其中,十二英寸舰炮基本上都是从无畏舰上拆下来的,而且美国海军还专门为其订购了一批炮管。十四英寸舰炮一部分是退役战列舰上的,另外一部分则是专门制造的。
  很明显,美国海军岸防部队与帝国海军的岸防部队差不多。
  用舰炮做岸防炮的好处很多,比如可以节省专门研制岸防炮的经费,毕竟岸防炮的用途非常特殊,不能像陆军与陆战队的火炮那样大规模制造。另外,还能拥有不比舰炮差多少的威力,而主要的差别就是岸防炮的炮管多数比较老旧,其炮击精度比舰炮低得多。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当时世界各主要海军强国都有大量的库存弹药,销毁这些弹药不但浪费资源,还需要大笔投入,因此将其提供给岸防部队,可以达到节约与“废物利用”的效果。
  当然,这样的岸防炮有一个非常巨大的毛病,那就是太笨重了。
  即便没有炮塔装甲,少了战舰上复杂的扬弹机构,一门重型岸防炮都重达数十吨,甚至近百吨。这样的火炮不但部署麻烦,移动起来更加麻烦。因此,大部分重型岸防炮都是永久部署,即在其退役之前,一直部署在某处永备工事里面。如果条件好一些,还可以在永备工事里设置供其小范围转移的轨道。
  如此一来,部署重型岸防炮的永备工事肯定是岸防阵地中最为坚固的防御工事。
  按照帝国海军的标准,部署三百毫米岸防炮的永备工事的正面与顶部钢筋混凝土的厚度至少要达到四米,而且必须采用高标号的水泥,钢筋直径不底于八毫米。另外,部署三百五十毫米岸防炮的永备工事的厚度至少要达到五点五米,钢筋直径不底于十二毫米。
  显然,海军将岸防炮的永备工事当作了战列舰的炮塔!
  美国海军订下的标准也差不到哪里去,反正这些用来对付战列舰的岸防炮必须要承受住一定距离之内的战列舰主炮穿甲弹的打击,不然其存在就没有多大的意义了。
  万幸的是,当时不管是帝国还是美国,都没有将最新式的舰炮当作岸防炮使用。
  另外,大部分重型岸防炮的永备工事都是在战争爆发前十年建造的,其防御标准只能用来对付老式战列舰,面对新式战列舰上的四百毫米穿甲弹,特别是新式穿甲弹并没有多大的意义。
  不管白佑彬是否希望美军的岸防炮轰中“决心”号的司令舰桥,在这个节骨眼上,他也不会拿帝国海军的战舰开玩笑,更不会拿攻打瓜岛的作战行动开玩笑。
  当时,为了提高命中率,白佑彬甚至下令让二艘战列舰把速度降低到了八节。
  毕竟,战列舰呆在距离海岸线近二十公里的海面上,根本不用担心美军岸防炮的威胁。在这个距离上,美军的穿甲弹即便打中了战列舰,也不可能打穿战列舰的装甲。当然,对于那些身管严重烧蚀的岸防炮来说,要想打中二万米外的战列舰,几乎是一件比登天容易不了多少的事情。
  为了保证摧毁,二艘战列舰每次只对付两个目标。
  也就是说,对付一座岸防炮永备工事,需要四枚穿甲弹,或者半穿甲弹。
  似乎美军的炮手也知道,他们的火炮很难对远处的战列舰构成威胁,所以一直没有对战列舰开火,而是在集中炮击近处的三艘重巡洋舰。
  十一点半之前,“东海”号与“南海”号至少打掉了十二处重型岸防炮工事。
  战斗也在这个时候稍微缓和了一点。三艘重巡洋舰中,只有“决意”号被巨弹咬掉了“鼻子”,损伤并不是很严重,而且战斗力没有受到影响。
  仅仅十分钟之后,情况就出现了重大改变。
  当时,三艘重巡洋舰已经将炮口转向了美军的营地,郑恩博也下令让第32-3巡洋舰编队与第32-6驱逐舰编队投入战斗,加强对美军军事设施,以及海岸防御阵地的炮击,争取在天亮前彻底让美军瘫痪。
  为了加强炮击效果,三艘重巡洋舰一直没有撤出战斗。
  当八门部署在霍尼亚拉港东北树林里的重型岸防炮朝不到五千米外,正在转向的三艘重巡洋舰开火的时候,连远在“东海”号上的白佑彬都吓了一跳。
  “东海”号与“南海”号迅速掉转炮口,并且以最快的速度向那片树林打出了一轮齐射。
  可是,这仍然没有能够阻止灾难发生。
  在四百毫米半穿甲弹落下之前,排在最后面的“决意”号重巡洋舰就被至少两枚巨弹砸重。万幸的是,这是两枚十二英寸的穿甲弹,而不是十四英寸的穿甲弹。结果,“决意”号的丙炮塔,以及舰尾被直接炸飞。如果换成了十四英寸的穿甲弹,恐怕“决意”号当即就会沉没。
  这八门重型岸防炮只打出了这一轮炮击。
  据后来陆战队的实地勘察,这八门重炮应该是刚刚送到霍尼亚拉,准备部署到东北新修建的工事里面,因此暂时搁置在附近的树林里。战斗打响之后,美军肯定是临时用上了这几门炮,不然不会这么晚投入战斗。
  也正是如此,两艘战列舰打出的覆盖式炮击才能将八门重炮全部摧毁。
  只是当时白佑彬与郑恩博都不知道这一情况。
  “决意”号遭到重创之后,郑恩博一面下令进行抢救,一面命令另外两艘重巡洋舰掩护“决意”号撤出战斗。说直接点,就是第32-1主力编队撤出了战斗。显然,他也不敢继续冒险了。如果再冒出几门重炮,遭殃的很有可能就是“决心”号了。
  接着,第32-3巡洋舰编队也开始对海岸附近的树林进行覆盖式炮击。
  最后投入战斗的第32-2巡洋舰编队也加入了炮击行列,而且首先炮击的仍然是海岸线附近的树林。
  显然,郑恩博当时吓得不轻。
  据后来“决心”号上的一名了望员所说,至少有一枚巨弹擦着“决心”号的舰桥飞了过去。如果再偏上几米,恐怕郑恩博就要在此殉国了。
  战斗打到这个时候,美军的反击越来越微弱。
  舰队付出的代价也不小,三艘驱逐舰,三艘轻巡洋舰与一艘重巡洋舰受创,就白佑彬当时所知,至少有八十七名官兵阵亡,伤员近两百人。
  因为要提防藏在树林里的美军火炮,所以白佑彬临时调整了炮击战术,让投入战斗的战舰优先打击海岸线附近的树林,而不是原先确定的美军营地与海滩防御阵地。结果,这至少“浪费”了三个小时的时间。
  据后来陆战队的实地勘测,除了那八门火炮之外,美军在树林内没有部署其他火炮。
  当然,这对当时炮战的影响并不是很大。在损失惨重的情况下,美军的火炮再也无法威胁到海上的战舰。当然,这并不表示美军完全失去了反抗的能力。
  凌晨一点刚过,美军发动了最后,也是最疯狂的反击。
  六艘鱼雷快艇从霍尼亚拉港冲了出来,向最近的第32-2巡洋舰编队发动了鱼雷攻击。
  虽然这六艘鱼雷快艇都立即被巡洋舰与附近驱逐舰上的炮火打成了筛子,而且都在不到二十分钟之内沉没,可是当时至少有四艘鱼雷快艇发射了鱼雷。
  最让白佑彬与郑恩博无法接受的是,在这波鱼雷攻击中,美军收获了最大的战果。
  第32-2巡洋舰编队的“牡丹江”号轻巡洋舰被鱼雷击中。这是一艘“松花江”级轻巡洋舰,虽然其防护并不差,但是鱼雷直接打中了巡洋舰的龙骨,在炸断龙骨之后,还导致左侧的轮机舱被海水淹没。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50/57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