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校对)第40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00/578

  只要大西洋舰队还在作战,还能够继续前进,没有完全成为砧板上的鱼肉,没有沦落到任人宰割的地步,第21舰队就不能单独撤退。
  与坎宁安联系上之后,斯普鲁恩斯首先提出由第21舰队掩护大西洋舰队撤出战场。
  在此之前,第21舰队已经主动将航速降低到了二十四节。
  对于斯普鲁恩斯提出的“请求”,坎宁安也很是惊讶,因为在他的观念中,美国海军的指挥官都是自顾自身利益,不会考虑盟友安危的“利己主义者”。这次,斯普鲁恩斯不但没有主动撤退,还要掩护大西洋舰队撤退,这也太“离奇”了吧。
  当然,坎宁安肯定很乐意接受斯普鲁恩斯的提议。
  只不过,在选择突围方向的时候,两位指挥官产生了分歧。
  按照坎宁安的判断,白佑彬指挥的是第42舰队,而不是第41舰队。首先,第42舰队先与大西洋舰队交火,是打击大西洋舰队的主力,而第41舰队负责包抄大西洋舰队,是辅助作战力量。一般情况下,舰队司令官都应该指挥主力作战。其次,第42舰队在与大西洋舰队交火之后,其战术相当灵活,如果不是白佑彬在指挥第42舰队,其他指挥官必然不会采取灵活应变的战术,而应该听从白佑彬的遥控指挥。最后,在第21舰队到达前,第42舰队及时的脱离了战斗,避开了第21舰队,只有白佑彬才有如此敏锐的嗅觉,准确判断出第21舰队到达的时间,并且及时果断的采取规避战术。
  从根本上讲,斯普鲁恩斯并不赞同坎宁安的判断。
  第41舰队是新编舰队,第42舰队是一支战斗经验丰富的舰队。按照白佑彬的习惯,他不会将一支新编舰队交给其他人去指挥,而会主动担负起新编舰队的责任与义务。另外,第41舰队配备的全是新式战舰,其性能远在第42舰队的战舰之上。从舰队联合指挥角度来看,第42舰队的旗舰肯定没有第41舰队的旗舰更适合担任第四舰队的旗舰。综合这些因素,白佑彬肯定在第41舰队。
  要想突围,就得尽量避开白佑彬亲自指挥的舰队。
  当然,决定突围方向的因素中,白佑彬到底在第41舰队还是在第42舰队,只是一个重要因素,而不是决定性的因素。
  毫无疑问,不能向东突围。
  如果向西突围,则第41舰队可以凭借速度优势追上来,与第42舰队夹击位于中间的美英舰队。
  只能向北,或者向南突围。
  此时,第42舰队已经在北面占据了有利位置。如果向被突围,就要对付第42舰队。因为第42舰队的速度不如第41舰队,所以向北突围的话,第41舰队可以迅速赶来增援。相反,如果选择向南突围,因为第42舰队的速度有限,所以难以及时增援第41舰队。更重要的是,只要第41舰队没有丧失战斗力,或者没有损失速度,不管是第21舰队,还是大西洋舰队,都难以顺利突破第四舰队的包围圈。
  综合这些因素,斯普鲁恩斯最终做出了让步,让坎宁安来决定突围方向。
  后来,斯普鲁恩斯的这一决定引起了很多人的猜疑,甚至有很多英国人认为,正是斯普鲁恩斯将大西洋舰队送上了绝路。
  当时,斯普鲁恩斯知道白佑彬在第41舰队,却选择向南突围。
  最重要的是,在决定了突围方向之后,第21舰队首先转向,并且将航速提高到了三十节以上。而跟在后面的大西洋舰队只能达到二十四节的速度。如此一来,要不了多久,第21舰队就将甩掉大西洋舰队。
  另外,在美英舰队向南转向的时候,第41舰队已经向西前进了。
  同时,第42舰队也在向西航行了十多海里之后,转为向南航行。
  如此一来,大西洋舰队最终将一头撞上第41舰队的炮口。到时候,大西洋舰队继续南下,则将与第41舰队混战,最终成了大西洋舰队掩护第21舰队撤退。如果大西洋舰队向西航行,则将遭到第42舰队的痛击,第21舰队则可借此机会摆脱第42舰队。如果大西洋舰队选择向东前进,则将与第41舰队在很近的距离内交错而过,即便与第41舰队的交火时间不会超过十五分钟,也肯定会被第41舰队打垮。而第41舰队为了干掉大西洋舰队,只能减速,从而失去了追击第21舰队的机会。到时候,航速只能达到二十七节的第42舰队根本追不上第21舰队。
  综合这几种情况,最终都将演变成大西洋舰队成了第21舰队挡箭牌。
  虽然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斯普鲁恩斯存心要让大西洋舰队当替死鬼,但是作为一名优秀的海军将领,美国最出色的舰队指挥官,斯普鲁恩斯不可能没有预料到向南突围的结果。在此情况下,他没有警告坎宁安,而是任由坎宁安在错误的判断上做出错误的决策,不是存心葬送大西洋舰队,又是什么?
  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大西洋舰队的最终结局,也与坎宁安有很大的关系。
  对战场上的另外二个主角来说,当第21舰队与大西洋舰队转为向南航行的时候,白佑彬与杨定方都立即识破了对手的企图,并且认识到,很有可能放跑第21舰队。当然,如果能够歼灭大西洋舰队,也算是个不错的结果吧。
  五点二十五分,第41舰队里的四艘战列舰开始用位于舰首方向上的六门主炮轰击大西洋舰队。同时,第41舰队的四艘战列舰也将炮口对准了二万七千米外的大西洋舰队,而没有去理会二万六千米外的第21舰队。
  当炮弹如同雨点般的落下的时候,坎宁安才意识到,他犯了这场海战中最严重的错误。
  此时后悔已经太晚了。
  五点三十五分,大西洋舰队向东转向。
  这是坎宁安做出的最后挣扎。按照他的想法,如果第42舰队能够放弃追逐大西洋舰队,他还有机会突破第41舰队的拦截,至少率领一到二艘战列舰逃出战场。
  可是,第42舰队并没有转移炮火。
  五点五十分,第41舰队与大西洋舰队的距离缩短到了二万米之内,双方航线的垂直距离仅有六千米!
  也就在这个时候,白佑彬与赵赙礼等人被强行带到了“避难所”。
  即便“台湾”号的舰长会每过五分钟汇报一次战斗情况,可是白佑彬并不需要舰长的报告,通过从外面传来的沉闷的爆炸声,以及密集的炮击声,就能知道战斗打得有多么的激烈。
  随着第41舰队与大西洋舰队的距离迅速缩短,战斗进入了拼刺刀的阶段。
  在一万米之内,炮手根本不需要雷达提供的火控数据,而是直接利用安装在炮塔尾部的光学测距仪来瞄准目标。对于战列舰的主炮来说,这个距离,几乎就是“直射”距离。炮弹打击的是对手的舰体,以及炮塔、舰桥等关键部位。不管是十四英寸穿甲弹,还是四百毫米穿甲弹,只要打中,就可能能让对手掉几块肉。
  激烈的战斗持续了大概二十五分钟。
  直到六点十五分,外面的爆炸声才渐渐稀落,只是炮击声仍然非常的密集,开火的不仅仅有主炮,还有副炮与速射炮。那些清脆的,刺耳的,如同爆豆子般的炮击声就是速射炮与副炮发出的。
  六点二十分,“避难所”的门打开了。
  白佑彬等人来到司令舰桥上的时候,大西洋舰队的四艘战列舰已经变成了浮在海面上的篝火堆。第41舰队的四艘战列舰上的主炮都停止了射击,正在转向东北面。另外,二支巡洋舰编队与二支驱逐舰编队正在东北方向上与大西洋舰队里的辅助战舰交火。第41-6驱逐舰编队正在赶过来,大概准备用鱼雷解决掉四艘已经被瘫痪的“乔治五世”级战列舰。距离“台湾”号最近的那艘战列舰上,英国海军官兵正在投放救生艇与救生圈,大概舰长已经下达了弃舰的命令。
  同样的,四艘“省”级战列舰的样子也不大好看。
  “广东”号的主桅杆被炸断了,“江苏”号的鼻子被削掉了,“吉林”号的屁股上燃着大火,而旗舰“台湾”号的后舰桥一塌糊涂。
  显然,性能先进的战列舰在近距离炮战中并没有太大的优势可言。
第四十五章
战舰代沟
  仅仅半个小时,条约型战列舰与快速战列舰的性能差距就彻底体现了出来。
  从严格的意义上讲,“乔治五世”级为“条约型战列舰”。该舰设计的时候,《华盛顿海军军备条约》还没有失效,对各国海军都有着强大的约束力,为了满足条约的规定,英国海军不得不想方设法的平衡战舰的各项性能,最终造成该舰仅配备了十门十四英寸舰炮,且存在严重的防护缺陷。
  实际上,“皇帝”级、“皇帝”级乙型,以及美国的“北卡罗来纳”级、“南达科他”级,法国的“黎塞留”级,意大利的“维内托”级,甚至德国的“俾斯麦”级,都只算得上是“条约型战列舰”,或者“超条约型战列舰”。
  这些条约型战列舰的最大的问题是,为了提高速度,降低了综合防护与生存能力。
  可以说,要在有限的排水量(或者有限的技术基础)的基础之上建造出强大的快速战列舰,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这也是在《伦敦海军条约》签署之前,明帝国坚决要求将战列舰的排水量放宽到四万五千吨,美国在最初反对之后,也转而支持放宽战列舰的排水量,最终英国不得不同意放宽排水量的根本原因。以战争爆发前的技术水平,只有标准排水量超过四万五千吨的战列舰才能够获得足够的综合防护与综合生存能力。
  “省”级战列舰,就是帝国海军第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快速战列舰”。
  除了速度上的优势之外,在排水量增大了一万多吨之后,“省”级战列舰的综合防护与综合生存能力远超过了之前的“皇帝”级与“皇帝”级乙型战列舰,更是远远的超过了任何一种条约型战列舰。
  所谓的“综合防护”与“综合生存”能力,并不仅仅是装甲的厚度,以及覆盖范围。
  除了装甲的厚度之外,决定战舰防护能力的还有装甲的设置方式,重点保护区域,以及舰体的防护结构。其中,最后一点极为关键。在海战中,特别是在交战距离过近的情况下,再厚的装甲都无法起到绝对的防护作用。因此,必须考虑装甲被击穿之后,战舰能否承受穿甲弹爆炸后产生的损伤,以及会不会因此而造成战舰的战斗力降低。
  明帝国最先提出“综合防护”的概念,随即就应用到了战舰的设计之上。
  美国也紧跟明帝国的步伐,在设计“衣阿华”级战列舰的时候,也大量借鉴了“综合防护”的设计方式,从而在装甲厚度有限的情况下,尽量提高战舰在战斗中的防护效果,特别是中弹之后继续保持战斗力的能力。
  拿战舰上至关重要的动力设备来说,“省”级战列舰在动力设备舱之外,设置有三道隔舱,一层油水舱,一层物资舱,以及二条通道。这些舱室与通道都进行了结构加固处理,并且尽量缩小了隔舱的体积,加大了结构强度。如此一来,即便被击中,穿甲弹也很难在穿透了最外层的装甲之后,继续穿透数层隔舱,威胁到动力设备。经过加固的舰体结构能够将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分散到其他部位,从而避免动力设备受损。
  “综合生存”能力是一个战争爆发之后出现的一个全新概念。
  战斗中,任何战舰都有可能受损,也都有可能战沉。那么,要想保证战舰在战损之后不至于战沉,至少不至于迅速沉没(让舰员有时间撤离),就必须提高战舰在战损之后的生存能力。虽然战损后的战舰都需要几个月,甚至一年的时间才能修复,但是建造一艘新的战列舰需要更多的时间。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任何一艘没有沉没的战列舰都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至少任何一个国家的海军都情愿修复战舰,而不是建造新的战舰。
  提高战舰的综合生存能力关系到了很多方面。
  当时,战斗中战舰生存能力暴露出的问题主要为战损之后无法控制进水量,损失所有动力,无法进行自我修复。
  要控制进水量,或者说将涌入舰体的海水排出去,这就要求战舰具有单独的发电机,能够在动力设备受损之后向战舰上的抽水机提供电力。当时,帝国的化工专家已经掌握了“加氢裂化工艺”,并且开始小批量生产裂化柴油。而帝国生产的第一批用柴油做燃料的内燃机就应用到了“省”级战列舰上。二台柴油内燃机就能带动二台三百五十千瓦的发电机,从而为抽水机,以及战舰上的电子设备提供电力。
  要避免损失所有动力,就得优化动力舱的布局,尽量避免被一枚穿甲弹摧毁所有动力舱的情况出现。甚至要做到在交战中,背向敌人所在方向的动力舱不会被摧毁。当然,极端情况下,战舰上的所有动力设备都有可能被摧毁。为此,工程师只能尽量分散布置动力设备,并且将所有动力设备都安置在装甲盒内。当时,“省”级战列舰超标的三千多吨重量中,几乎全部用在了动力舱的防护上。
  自我修复能力是战舰在离开战场之后,返回港口之前,进行自我拯救的主要手段。这既有受损战舰的自我补救,也有舰队内其他战舰的支援。相对于前两点,战舰的自我修复能力在帝国海军中的各级战舰上一直做得比较好,大部分战舰上都有用于维修受损舰队所必须的材料与设备,而且舰队官兵也有这方面的能力。
  从“综合防护”与“综合生存”能力就能看出,快速战列舰比条约型战列舰强大得多。
  在近似于拼刺刀的,“短兵相接”的战斗中,四艘“乔治五世”级战列舰与四艘“省”级战列舰都挨了不少的炮弹,可是这两种战列舰的最终结局却完全不一样。
  据帝国海军的统计。
  “乔治五世”号在战沉之前,一共挨了三十四枚四百毫米穿甲弹,其中二十七枚击穿了其装甲,并且在舰体内爆炸。在其沉没之前,三座主炮炮塔全部被毁,舰桥被三次击中,但是绝大部分穿甲弹都打在了舰体上,其中有十一枚穿甲弹的命中点在水线附近。最终,这艘四万吨的战列舰在严重右倾的情况下翻覆沉没。
  “约克公爵”号一共被三十八枚穿甲弹击中,其中三十一枚击穿了装甲,并且在舰体内爆炸。除了击中炮塔与上层建筑的十四枚穿甲弹之外,其他十七枚穿甲弹全都击中了该舰的舰体。因为在弃舰之前,舰长下令向左舷的舱室注水以恢复横向平衡,所以该舰没有迅速翻覆沉没。最终,第41舰队在撤离战场前,由“太阳花”号与“百合花”号用鱼雷将其击沉。
  “安森”号是四艘“乔治五世”级中最先沉没的,导致其战沉的直接原因是C炮塔弹药舱发生爆炸。当时,一共有六枚穿甲弹打在了C炮塔附近,不但导致弹药舱内的官兵被震伤,还使附近的所有损管队员伤亡。最终,在穿甲弹击中了弹药舱之后,该舰被炸成两截,随后就迅速沉没了。
  混战中,之前已经受到重创的“豪”号几度试图撤出战斗,可最终被“吉林”号战列舰追上并且击沉。从“吉林”号的战斗报告来看,在“豪”号沉没前十分钟,“吉林”号一共向起发射了二百四十七枚穿甲弹,命中率在百分之十五左右。也就是说,“豪”号在最后十分钟内就被击中了至少三十七次!
  战斗中,四艘“省”级战列舰也挨了不少炮弹。
  “台湾”号被击中了十七次,其中仅有三次被击穿了装甲。绝大部分损伤都集中在舰体右侧,只是都不是致命伤,除了卖相难看了一点之外,对战舰的战斗力并没有多大影响。在战斗结束的时候,“台湾”号仅有丙炮塔的一门主炮因为俯仰机构被震坏而无法正常使用,其他八门主炮全部能够继续作战。
  “广东”号被击中了十四次,其中仅有一枚穿甲弹打穿了主装甲带,并且在舰体内爆炸。战斗结束的时候,“广州”号除了舰体右侧有一个巨大的窟窿,并且有三座舱室被海水淹没之外,甲炮塔因为转动机构受损而无法使用,其他关键部位都没有受到多大的损伤,仍然能够继续作战,其航速甚至还能超过三十节。
  “江苏”号的情况稍微严重一点,主要是有三枚穿甲弹打穿了主装甲带,导致右侧十一个舱室进水,舰长不得不命令向左侧的三个舱室注水,以保持战舰的横向平衡。最终,该舰在进水量超过了一千五百吨的情况下,仍然没有损失战斗力,只是其最高航速只能达到二十八节。
  “吉林”号受到的损伤最小,除了后桅杆上的搜索雷达被摧毁之外,其他部位都没有严重损伤,甚至没有一枚穿甲弹击穿了其主装甲带。这主要是与其交手的“豪”号过早的损失了主要战斗力,在最后的决斗中难以对“吉林”号进行有效的还击。
  一份份战斗报告递交上来的时候,战场上也安静了下来。
  第21舰队已经跑远了,杨定方率领第42舰队追了大概三十海里之后,留下了二艘轻巡洋舰继续为第21舰队“送行”,然后率领主力返回了第41舰队所在的海域。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00/57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