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校对)第54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44/578

  随后,陆战队在弗里霍莱斯附近建立了炮兵阵地,开始炮击运河北端的科隆港。
  当时,隶属与北大西洋战区的第44舰队与隶属于南大西洋战区的第61舰队都集中在了太子港附近,为陆战第八军攻打太子港提供前期炮火准备,所以都没有能够参加巴拿马地区的作战行动。而第11舰队与火力支援舰队又受到了运河通航能力的限制,只能派遣部分吃水比较浅的战舰到达萨米特附近,用三百毫米舰炮,以及一百七十五毫米舰炮为陆战队提供炮火支援。因此,在攻打科隆的时候,陆战队不得不依靠自己的炮兵部队为前线作战部队提供直接支援。
  相对而言,进攻科隆港的战斗算是打得最为艰难的了。
  从十九日开始,直到二十二日,陆战队的先头部队才将战线推进到了科隆港东面的卡蒂瓦,占领了这个居于交通要道处的重镇。随后,陆战队又花了三天的时间完成了向西南机动迂回的包抄行动,以及为最后进攻科隆港做好了准备工作。
  二十六日凌晨,二个陆战师分别从东面与南面向科隆推进。
  激烈的战斗持续了三天三夜,到二十九日清晨,陆战队才完全占领了科隆港南面的克里斯托瓦尔镇,完成了对科隆的彻底包围行动。随后,陆战队的炮兵开始不顾一切后果的炮击科隆港。
  打到这个份上,残留在科隆港的数千名美军也基本上失去了抵抗意志。
  虽然陆战队炮兵最强大的火炮仅仅是口径为一百七十五毫米的陆炮,但是在持续不断的高强度炮击中,美军的精神防线早已被摧毁了。
  三十日上午,美军竖起了白旗。
  这次,余辉宏没有冒险赶往前线,而是让最先进入科隆的陆战36师的师长代替他接受美军投降。
  当时,余辉宏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及时的发回了捷报。
  很快,这条消息就通过战区司令部转交给了海军总参谋部,随后卫延年由给正在德黑兰的陈锦宽发去了一份密电。
  众所周知,就在次日,也就是八月一日,德国元首与意大利首相在谈判桌上做出了重大的让步,承认了帝国在全世界范围内的霸权地位。结果,也正是德意首先让步,使得将要决定战后世界格局的数项条约与协议最终得到了落实。
  可以说,余辉宏在最关键的时候给萧鼎昆送去了最重要的一份礼物。
  到此,余辉宏在海军陆战队中的地位得到了巩固。虽然很多人都认为陆少丰才是帝国海军的头号战将,但是不得不承认,正是余辉宏在巴拿马战场上的出色表现,为他最终接替方国儒,在战后出任帝国海军陆战队总司令奠定了基础。
  当然,对帝国海军来说,这并不见得是一件好事。
  后来,正是在余辉宏的率领下,帝国海军陆战队逐渐摆脱了对帝国海军的高度依赖,建立起了独立的作战与后勤保障体系,从而使陆战队在战后不久就脱离了海军,抢在新成立的空军之前,成为了自陆军与海军之后,帝国的第三大军种,为陆战队在战后数十年的迅猛发展,成为帝国的“战争急先锋”奠定了基础。
第七十一章
由远及近
  陆战第五军在巴拿马成功上岸,成为了陆战第八军最大的推动力。
  当时,不管是陆少丰,还是陆战第八军的官兵,都希望能够早点登上伊斯帕尼奥拉岛,占领太子港。结果,在七月七日的时候,陆少丰再次修改了作战计划,完全放弃了进攻罗德城的行动,集中所有力量攻打太子港。
  此时,白佑彬正在直布罗陀调兵遣将。
  在余辉宏指挥的陆战队上岸之后,白佑彬就向海军总参谋部打了一份报告,要求尽快将第11舰队调过来,支持陆战队在加勒比海地区的作战行动。显然,他的这份报告并没有立即得到答复,当时第11舰队还不可能离开巴拿马湾。
  其实,白佑彬的要求确实有点过分。
  第四舰队已经拥有四支作战舰队,就算第42舰队会因为损失过为惨重被撤消编制,从土耳其租借的那两艘战列舰在修复之后将编入第62舰队,第四舰队也有三支作战舰队。而此时第44舰队与第61舰队正在前线执行战斗任务,加上已经到达了前线的火力支援舰队,为陆战第八军提供支持的舰队已经足够多了。
  相反,此时支援余辉宏的只有第11舰队与一支火力支援舰队。
  白佑彬也没有指望第11舰队能够被立即调过来。只要陆战第五军还在太平洋沿岸地区活动,第11舰队就得留在太平洋战场上。按照陆战队的突进速度,就算在七月中旬推进到了大西洋沿岸地区,离开了舰队火力支援范围,第11舰队也要在八月上旬的时候才能到达北太平洋战场。
  当时,白佑彬盯上的是即将服役的第二批次的八艘“海军元帅”级战列舰。
  按照计划,这八艘战列舰本来应该在年底建成服役,在年初的时候,海军获得了一笔追加拨款,随后就以追加采购费用的方式,让各大造船厂加快了正在建造的二级十二艘战列舰的建造速度,甚至还额外订购了第二批八艘“海洋”级战列舰。
  当时,很多人都不明白海军为什么要追加订购战列舰。
  战争行将结束,美国已经失去了与帝国抗衡的能力,即便在未来一年到一年半之内,美国也不可能建造出十二艘以上的“超战列舰”,保持十二艘“海军元帅”级战列舰,再加上数量众多的其他快速战列舰,帝国海军有足够的能力控制北大西洋,并且对美国东海岸地区进行全面封锁,再建造新式战列舰,已经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了。
  另外,按照二年的建造周期计算,在七十七年(45年)年初追加订购的战列舰,最快也只能在七十八年(46年)年底建成服役,而到那个时候,战争很有可能已经结束了,新建造的战舰根本派不上用场。
  因此,很多人都认为,应该用建造战舰的费用来采购更多的作战物资。
  其实,换一个角度就不难明白帝国海军追加战列舰订单的根本意图了。
  战争还没有结束,且美国本土没有受到太大的威胁,大批战舰正在建造之中,比如第二批四艘“蒙大拿”级战列舰很有可能在年底服役,而美国海军的第一种“超战列舰”则有可能在明年上半年服役。只要美国不在本土受到威胁的情况下投降,战争就不大可能在明年上半年结束。在此情况下,为了确保帝国海军在北大西洋上的绝对优势地位,追加建造一批战列舰,完全符合帝国与帝国海军的利益。
  另外,帝国海军必须为战后的发展考虑。
  按照以往的经验,战争结束之后,海军得到的军费将直线降低,帝国的重点也将转移到国内建设上,从而保持帝国内部的稳定,避免在获得胜利之后爆发内乱。因此,帝国海军必须为“过冬”做好准备工作。
  而按照帝国海军的传统,在军费拨款减少之后,往往会通过出租或者出售老旧装备的方式来维持海军的正常运转,完成从战时状态到平时状态的过渡,避免因为快速裁军而导致海军实力与影响力急剧下降的情况出现。
  如此一来,帝国海军就必须在战时建造足够多的战舰,而且是最先进的战舰。
  这样就很好理解了,只要帝国海军手里有足够多的先进战舰,在战争结束之后,就可以将大量在战争初期与战争中期建造的战舰出租或者出售给友好国家,然后用获得的租金等款项来维持新式战舰。
  也就是说,海军也要利用最后的机会扩大规模!
  这就不难理解帝国海军加快了第二批次“海军元帅”级战列舰的建造速度,并且在第一批四艘“海洋”级战列舰才动工建造不久就追加了第二批八艘订单的原因了。按照以往的惯例,只要这些战舰建成,就不会被拆毁。如果没有赶在战争结束前建成,则很有可能在战后的大裁军中被抛弃。
  当时,给白佑彬提供消息的是蓝凌波。
  作为第一舰队司令官,在第11舰队由赵赙礼指挥的情况下,蓝凌波一直在后方负责后勤保障工作,因此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到后方的事情。在得知第二批次的八艘“海军元帅”级战列舰将在八月底到九月初之间建成的消息之后,蓝凌波立即联系了白佑彬,同时也找到了江洪波,希望通过江洪波的关系给第一舰队搞到四艘新式战列舰。
  当然,盯上了这八艘战列舰的人并不少。
  郑恩博也在当时给海军总参谋部发了一份电报,指出了重建第62舰队的重要性,并且委婉的表示,从土耳其租借的二艘战列舰之前一直在北大西洋战区服役,所需要的独有的后勤支持能力也只有北大西洋战区才具有,因此应该将其继续留在北大西洋战区。郑恩博的意思是,将第62舰队的剩余战舰转给第42舰队,帮助第42舰队重建,然后用新服役的战舰重新组建第62舰队!
  显然,郑恩博也想得到几艘“海军元帅”级战列舰。
  对卫延年来说,怎么分配即将建成的八艘战列舰,确实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
  当时,帝国海军还在战场上活动的作战舰队就只有三支,其中第11舰队还在太平洋上活动,而第44舰队的实战经验还不够丰富,真正的主力是第61舰队。除此之外,还有二十一艘战列舰(包括二艘土耳其的战列舰)正在维修,或者准备进行大规模维修。这十七艘战列舰中,三艘“省”级的维修工作能够在八月初完成;四艘“省”级乙型的维修工作在九月初就能完成,另外四艘则要持续到十月底,甚至十一月底;而四艘“皇帝”级乙型战列舰的维修工作肯定要持续到年底;二艘从土耳其租借的战列舰的维修工作最快也只能在明年年初才能完成。
  如果算上在九月底到十月初陆续服役的八艘“海军元帅”级,到十月份的时候,帝国海军将拥有二十七艘战列舰,其中十二艘为新建的“海军元帅”级,八艘为“省”级乙型,七艘为“省”级。
  这么多战列舰,可以组建成七支作战舰队了!
  只是,在分配兵力的问题上,确实比较棘手。到时候,无论如何也应该留一支作战舰队在太平洋上袭击美国西海岸地区的港口与海军基地,防止美军在太平洋上兴风作浪,同时也能确保从帝国本土到巴拿马运河这条主要航线的安全。
  那么,剩下的战舰就只能配备给第四舰队与第六舰队。
  该怎么分配这些兵力呢?
  卫延年没有急着做出决定,而是在七月十日左右让总参谋部的几名高级参谋就下一阶段作战行动的重点写了一份报告,然后再根据这份报告对海军舰队的作战编制进行了重新审定。
  最终,这份报告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按照当时已经掌握的情报,即便美国还在建造数量众多的战列舰,可是在人员素质不佳,且训练严重不到位的情况下,美国海军基本上丧失了作战能力。因此,之前以对海作战为主的编制体系将难以适应下一阶段的作战需要。为了能够更加有效的利用海军舰队的作战能力,必须对舰队的编制做出调整。
  因为陈锦宽不在舟山,加上战区制已经得到了检验,卫延年没有对海军体制动大手术。
  当时,他只修改了舰队的编制,将以往的“四八十二”编制体系(四艘战列舰,八艘巡洋舰,十二艘驱逐舰,这是作战舰队的基本编制)变成了“八十十二十六”体系,即八艘战列舰,十艘大型巡洋舰,十二艘通用巡洋舰,十六艘多用途驱逐舰。
  从新的编制体系就能看出,帝国海军将从远洋决战型海军转变成近海封锁型海军。
  当然,卫延年没有立即着手改组舰队。毕竟改变舰队作战编制不是一件小事,很多问题都需要反复论证。另外,当时的主要任务是尽快在加勒比海地区获得立足点,为接来攻打美国本土做好准备。
  七月十四日,白佑彬收到了蓝凌波发来的新消息。
  紧接着,在当天下午,他就收到了卫延年从海军总参谋部发来的消息,让他尽快搭乘“胜利”号旗舰赶望前线,负责协助陆少丰攻打太子港,并且为建立战区前线司令部做好准备工作。
  十五日上午,一场新的登陆战役在伊斯帕尼奥拉岛打响了。
第十五卷
最后总攻
第一章
血战海地
  以陆少丰的性格,他肯定不会在太子港这边浪费太多的时间。
  谁都知道,攻打太子港是为了向美国本土进军,而在此后,肯定还要在古巴,或者巴哈马群岛的某处地点夺取前进基地,然后建立起完备的后勤保障体系,囤积大量作战物资,调集大量作战兵力,最后才是登陆美国本土。如此一来,即便太子港是加勒比海地区的战略要点,也不是今后战略进攻中的要点,也就不能花太多的时间。
  在抽调了陆战第十军的部分作战物资与兵力之后,陆少丰于十五日发动了登陆行动。
  战斗打得很激烈,美军在滩头阵地上的抵抗相当顽强,可是二支作战舰队,以及进入了戈纳伊夫湾的火力支援舰队的炮火异常凶猛。花了足足一个上午,陆少丰才将第一批登陆部队送上岸,并且攻占了美军的第一道防线。
  此时,白佑彬搭乘的“胜利”号旗舰才刚刚进入北大西洋。
  可以说,陆少丰的运气确实不怎么样。
  作为帝国海军陆战队在战争期间的二大名将之一,陆少丰每每遇到的都是硬苦头,而余辉宏除了在日本本土与瓦胡岛打了二场硬仗之外,基本上遇到的都是失去了抵抗意志的敌军。
  陆战第五军能够轻易的打下巴拿马,不表示陆战第八军能够同样轻松的攻占太子港。
  当时,美国已经收缩了战略防线,基本上放弃了巴拿马地区。因为受到地理环境,以及基础条件的限制,即便帝国海军陆战队占领了巴拿马,也不可能从没有一条公路的中美洲丛林中北上,更不可能沿着中美洲地峡将战线推进到美国本土。相反,帝国海军陆战队则很有可能从加勒比海地区北上,将战线推进到巴哈马群岛,威胁到美国本土。因此,美国早已将战略防线的重点转移到了大安得列斯群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44/57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