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校对)第54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49/578


第七章
直捣龙潭
  切萨皮克湾是美国东部大西洋沿岸地区最大,也是最深的海湾。
  海湾的总长度约一百六十八海里,宽度在二点七海里到二十一点六海里之前,总体呈南北走向。
  同时,切萨皮克湾附近也是美国重要的政治、军事与工业区。
  美国首都,即华盛顿特区就在流入海湾西部的波托马克河下游,而在华盛顿的东北部是美国东部最重要的重工业城市巴尔迪摩,东面是马里兰州首辅与海军陆战队基地安纳波利斯,南面则有位于詹姆斯河下游的里士满,以及在海湾出口附近的纽波特纽斯、扑茨茅斯、诺福克与弗吉尼亚比奇。海湾的东部是狭长,地势平坦,人口稀少,以沼泽地为主的特拉华半岛。
  可以说,切萨皮克湾附近是美国东海岸最重要的人口与工业集中地区。
  除了具有巨大政治意义的首都华盛顿之外,切萨皮克湾附近地区的工业产值在美国东海岸地区排名第三,仅次于以纽约与波士顿地区。另外,切萨皮克湾附近的造船厂数量,以及造船能力在美国东海岸也排名第三。该地区还有美国东海岸最为重要的海军基地——诺福克。
  综合这些因素,切萨皮克湾地区无疑是最理想的打击对象。
  另外,也需要一次实战来证明帝国海军新编制体系的实际效能。
  同样的,进攻切萨皮克湾需要承担的风险也不小。
  暂且不说华盛顿是否得到了足够的保护,舰队要向炮击华盛顿,就不能呆在特拉华半岛东部海域,必须杀入切萨皮克湾,因为华盛顿与大西洋的距离超过了帝国海军任何一种远程炮弹的最大射程。
  如此一来,就必须打垮该地区的美国海军舰队。
  根据情报局提供的情报,当时驻扎在诺福克,以及附近港口内的美军舰艇总数在五百艘以上,其中主要就是排水量在五百吨以下的小型舰艇。另外,诺福克与纽波特纽斯造船厂还承担了二艘来自英国的战列舰的维修工作,并且正在建造新的战列舰。最关键的是,在特拉华半岛南端,以及南面的海岸线上,至少部署了三百多门重型岸防火炮。
  舰队要想杀入切萨皮克湾,肯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当然,这并不等于不可能办到。
  在制订作战计划的时候,白佑彬就明确了作战步骤。首先干掉美军的小型舰艇集群,然后用战列舰与大型巡洋舰炮击岸防阵地,摧毁部署了重型岸防火炮的工事,随后又扫雷舰为作战舰队开辟出一条航道来,再让巡洋舰与驱逐舰杀入海湾,控制住海湾内的局面,最终才让战列舰与大型巡洋舰进入。
  为了不被美军的小型舰艇集群堵在海湾内,还必须留下断后的舰队。
  细节问题是由肖定邦与庞晋元等参谋负责确定的,白佑彬只负责最后的审核工作。二人都提出了一些非常有价值的意见。比如,设法将部署在附近地区的美军小型舰艇集群引过来,解决掉后顾之忧。另外,主力编队与远程炮击编队轮番上阵,以确保炮击的持续性。重点炮击巴尔迪摩与里士满,以打击美国的工业基地为根本目的。
  白佑彬采纳了这些建议,并且让肖定邦去确定了详细的炮击计划。
  至于具体的执行问题,这还得看杨定方与秦孝东这二位舰队指挥官的能力了。
  二十八日,舰队在巴哈马群岛东北海域与赶来的后勤保障舰队会合。按照白佑彬的要求,后勤保障舰队中特别编入了六艘扫雷舰。为此,于右任在安排相关的后勤支援力量时,不得不为这六艘扫雷舰准备了一艘快速综合补给舰。主要就是扫雷舰的续航力非常有限,如果没有足够的支持,很难横渡大西洋。
  到此,“胜利”号编入了后勤保障舰队。
  白佑彬没有为自己搞特殊,虽然他是这次行动的总指挥,但是他并不负责具体的战术指挥工作。
  舰队重新编组之后,继续北上。
  十月一日凌晨,舰队到达了切萨皮克湾出口处的东部海域。
  按照计划,杨定方在上午九点的时候派出一支巡洋舰战队与一支驱逐舰战队。
  很快,这二支战队就发回了报告。如同捅了马蜂窝一样,在发现了逼近的帝国舰队之后,驻扎在诺福克,以及附近港口内的美军小型舰艇全部杀了出来。显然,美国海军的神经一直绷得紧紧的,似乎早就知道帝国海军会找上门来。
  战斗在上午十点半左右打响。
  与之前采用的战术一样,由一支巡洋舰战队与一支驱逐舰战队组成一支特混编队,四支特混编队负责外围掩护,另外二支巡洋舰战队则负责对付漏网之鱼,杨定方直接指挥的主力编队与二支远程炮击编队在后方提供远程火力。秦孝东指挥的二支远程炮击编队则在东北与东南方向上巡逻,随时准备对付迂回杀来的美军小型舰艇集群。
  战斗打得很激烈,却没有太大的悬念。
  面对火力凶猛,且机动灵活的巡洋舰与驱逐舰,美军小型舰艇几乎没有任何优势可言。绝大部分亡命突击的小型舰艇都在外围防线上撞得粉身碎骨,仅有少数小型舰艇突破了外围防线,然后被内层防线上的巡洋舰打得四分五裂。
  最重要的是,美军的反击很疯狂,却没有多少头脑。
  几乎所有的美军小型舰艇集群都是从正面发动突击,而没有设法绕过第四舰队的外围防线,从侧翼突击。
  可以说,当时受到最大考验的不是帝国海军战舰的性能,而是舰队指挥能力。
  在“光辉”号旗舰上坐镇指挥的杨定方也是使出了浑身数解,频繁的下达着战术指令,准确的调动每一艘战舰。
  用杨定方的话来说,他最担心的不是打不过对手,而是旗舰上的电台出故障!
  战斗持续到了下午四点半左右,在损失了近三分之二的舰艇之后,剩余的美军小型舰艇在突击无望的情况下,绝望的撤离了战场。
  白佑彬没有急着让舰队杀入切萨皮克湾,也没有急着派出扫雷舰。
  在让杨定方将特混编队向前压之后,第四舰队的二十四艘主力舰首先在距离诺福克大概六十公里处的海面上集中,随后于傍晚六点三十分开始炮击诺福克。
  仅仅用了八个小时,二十四艘大型巡洋舰就打光了携带的所有远程炮弹。
  让杨定方撤下来补充弹药之后,白佑彬又将秦孝东率领的二十艘大型巡洋舰派了上去,并且从二日凌晨三点左右再次炮击诺福克。
  当时,情报局并没有为白佑彬提供诺福克海军基地内各主要设施的详细坐标,所以炮击几乎都是盲目进行的。为了确定炮击效果,杨定方派出了二艘巡洋舰到海湾的出口处进行观察。
  炮击持续到了天亮之后,秦孝东才率领舰队撤了下来。
  此时,第四舰队的弹药补给工作基本上已经完成。
  与白佑彬的设想一样,美军的小型舰艇集群在天亮之后再次发动了疯狂的反扑。
  很明显,美军小型舰艇没有配备雷达,因此欠缺夜战能力,也就难以在夜间对第四舰队构成足够的威胁,从而不得不选择在白天发动反击。
  与前一天一样,美军小型舰艇集群需要面对的还是铜墙铁壁般的外围防线。
  只是在经过了头一天的战斗之后,美军的反扑力度明显小了许多。战斗从上午八点持续到了下午二点左右,美军再次主动撤出了战场。
  此时,白佑彬拿到了杨定方的战果评估。
  按照不完全统计,在二天的时间内,至少有三百多艘小型舰艇被击沉,其中仅小型驱逐舰就有一百四十多艘。不说别的,光是打捞那些落水的美军官兵,第四舰队就花费了不少的力气。
  夜间的炮击照常进行,二支舰队仍然是轮番上阵。
  三日上午,美军的反击力度又明显减弱了很多。当时,规模最大的一支小型舰艇集群也只有四艘小型驱逐舰与八艘鱼雷快艇,而在第一天的反击中,美军出动的规模最大的一支小型舰艇集群里有十二艘小型驱逐舰,三十艘以上的鱼雷快艇。
  更重要的是,美军的反击越来越没有章法。
  很多鱼雷快艇竟然开始攻击驱逐舰!要知道,驱逐舰是最不惧怕鱼雷攻击的战舰,而且驱逐舰也是最擅长鱼雷攻击的战舰。
  这天晚上,舰队没有大规模炮击诺福克。
  不是没有弹药了,而是四十四艘主力舰的炮管基本上都达到了最大寿命,而可以为战舰在前线更换主炮炮管的大型维修船只要在四日上午才能到达。
  当然,为了不给美军喘息的机会,杨定方还是派出了十多艘巡洋舰去骚扰诺福克。
  四日上午,美军也没有发动反击。
  到此时,白佑彬已经意识到,美军已经流尽了最后一滴鲜血,再也无力对付第四舰队了。
  当天下午,他就派出了扫雷舰,并且让更换了炮管的四艘战列舰与十艘大型巡洋舰对两岸的美军岸防炮兵阵地进行压制性的炮击,掩护扫雷舰开辟航道。
  直到发现出现在海峡出口处的扫雷舰,美军才意识到,帝国海军不是来“打招呼”的。
  只是,此时觉醒已经太晚了!
第八章
巨舰逞威
  相对而言,在压制岸防火炮的战斗中,战列舰的表现比大型巡洋舰出色得多。
  虽然在美军的重型岸防火炮中,主力仍然是那些老式的十四英寸,乃至十二英寸口径的舰炮,但是此时美军已经在本土重要地区部署了部分口径为十六英寸的重型岸防火炮,且部分还是最新的MK7型舰炮。
  据战后获得的资料,在七十七年(45年)八月底之前,美国一共制造了近一千门十六英寸舰炮,而其中应用到战列舰上的只有四百六十八门,另外还有一百零四门用来替换战列舰上损毁的主炮,因此剩余的十六英寸舰炮大概有四百门左右。这其中,至少有百分之八十部署在了美国东海岸重要的港口与海湾附近。虽然没有确切的资料证明当时部署在切萨皮克湾出海口南北两岸的十六英寸舰炮的数量,但是按照帝国情报部门最初的估计,不会少于五十门。
  毫无疑问,这些大口径舰炮是非常巨大的威胁。
  其实,不管是十六英寸舰炮,还是十四英寸舰炮,都能够轻而易举的干掉任何一种大型巡洋舰,如果距离够近,连老式的十二英寸舰炮都能够摧毁大型巡洋舰。相反,这些舰炮却很难对付第四舰队的四艘战列舰。
  作为帝国海军最新锐的战列舰,“海军元帅”级不但配备了四百五十毫米舰炮,防护标准也完全按照主炮威力确定,能够抵挡住二十公里处打来的四百五十毫米穿甲弹(标准型)。按照帝国海军的测试,四百五十毫米标准型穿甲弹在二十公里范围内的威力超过了任何一种四百毫米穿甲弹,只有当射程增加到二十二公里的时候,威力才小于四百毫米复合穿甲弹。而当时美国并没有复合穿甲弹。也就是说,只要在二十公里外开火,“海军元帅”级战列舰完全不用惧怕美军的岸防火炮。
  当然,实战中,没有人会主动让战列舰去挨炮弹。
  除了防护上得天独厚的优势之外,战列舰在火力上的优势也非常明显。
  美国不是日本,其工业生产能力不比帝国差多少,因此在本土防御方面,绝不会偷工减料。
  从战后的实地考察来看,当时美军的重型岸防火炮工事都是由钢筋混凝土修建的。
  因为永备岸防工事不能像战舰一样移动,所以更加重视防护。按照美军的标准,安置重型岸防火炮的永备工事的正面厚度超过了五米,顶部厚度超过了二点五米,且使用的都是高标号的水泥。
  显然,这样的工事很难对付。
  如果使用三百毫米舰炮,就必须使用穿甲弹,甚至得使用复合穿甲弹,才有可能打穿工事外的钢筋混凝土。按照海军的测试,三百毫米复合穿甲弹对五米厚的钢筋混凝土的穿透距离为一万四千米,而对二点五米厚的钢筋混凝土的穿透距离为二万二千米。如果考虑到炮弹的着弹角度,那么只能在一万一千米左右的距离上才能打穿美军工事的正面,几乎不可能打穿工事的顶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49/57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