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校对)第5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5/578

  ……
  顷刻间,明军阵营里杀声震天,原本还士气低落的将士个个都燃起了熊熊斗志。
  不需要其他的鼓励,不需要其他的激励,那一百多对白嫩的胸脯就是数万名官兵最大的奖赏。
  城墙上,白发飘洒的孙承宗,以及一脸酷色的袁崇焕也都暗暗吃惊。
  当确定由第七步兵团出城迎战由皇太极亲自指挥的叛军时,不管是孙承宗,还是袁崇焕,都认为那几万名官兵凶多吉少。
  可是现在看来,情况不会那么简单。
  至少,秦良玉在鼓舞士气方面比任何一个爷们都做得出色!
  随着秦良玉退回战线后方,战鼓雷响了,随着鼓点,数万名明军将士朝着叛军阵线迈出了坚定的步伐。
  也许,皇太极怎么也想不到,挡住他胜利步伐,并且改变了历史的,竟然是一个女流!
  这场决定帝国命运的恶战从上午持续到傍晚,直到皇太极承受不了惨重的伤亡,率领余部退却时,才暂时结束。
  当晚,秦良玉率一千五百精骑乘胜追击,杀入叛军营地。
  混战中,近五千叛军被斩杀。另外,皇太极也死于战乱之中。
  两日内,群龙无首的叛军连弃滦州、永平、迁安、遵化四城,退出关外。帝国京师之围解除,秦良玉一战成名。
  随后,在袁崇焕的指挥下,明军分三路出关,海陆并进,发动了镇压叛乱的大反攻。
  到明历二百六十四年(公元1632年)底,最后一支叛军向明军投降。
  持续了十九年之久的满人叛乱至此平定。
  随后,为了稳固帝国在东北地区的统治,孙承宗一方面令袁崇焕在东北地区建立更多的要塞,一方面鼓励商人到东北地区投资兴业。
  为了保证少数民族利益,防止再次发生叛乱。
  明历二百七十五年(公元1643年),帝国议政院以绝对多数票通过了《少数民族自治法》,确定了少数民族的自治权。在随后的数十年中,帝国又先后颁布了多项保护少数民族利益,限制商人投机倒把行为的法案。
  到明历二百九十一年(公元1659年)的时候,帝国大部分偏远地区恢复了平静。
  当然,满人叛乱并不是没有好处。
  在历时十九年的战乱中,帝国逐渐认识到了大陆方向的重要性,并且逐步制订了“陆海并重”的基本国策。
  从长远来看,这为帝国后来在大陆上的扩张奠定了基础。
  另外,少数民族动乱也给那些力推“三权分立”制度的政治家提供了一次宝贵的机会。
  当历史的车轮推进到明历二百九十二年(公元1660年)的时候,帝国历史翻开了新的篇章。

不一样的历史(八)
  在由花岗岩建成的新大厦外面,成千上万名民众将附近的数条大街堵得水泄不通,即便出动了两千多名禁军,也只勉强维持住了局面。
  大厦正门的上方,是一条由硕大的,由整块汉白玉雕刻而成,象征着帝国蒸蒸日上的白色腾龙。而在巨龙的嘴里,衔着一个由五只圆环首尾衔接,环环相扣的五环标志。这就是将在今日正式成立,并且主宰着帝国律令的最高司法机构——帝国最高法院的标志。
  该标志本身也有着明确的意义。
  除了腾龙象征帝国之外,白色的汉白玉代表着洁白无暇的司法制度,威武的巨龙则代表着司法的威严。另外,巨龙嘴里的五环分别代表帝国的资本家(商人)、地主、贵族、平民与农民,五环首尾衔接代表组成帝国的五大阶层团结一心,环环相扣则有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思。
  随着一名身着黑色长袍的中年人走上前台,熙熙攘攘的广场上顿时安静了下来。
  新的机构,自然需要新的面孔,需要新的制服。
  只是,对在场的数万名帝国百姓来讲,登上前台的那人并不是新面孔,而是家喻户晓的,具有太多的传奇经历,帝国万千百姓,特别是年轻一代心目中的英雄。
  他就是郑成功!
  郑家世代经商,其曾祖父是第一批前往日本经商的帝国商人。明历二百五十八年(公元1624年),郑成功在日本长崎县平户千里滨降生。十四岁时,便随同父亲郑芝龙出海探险,并且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水手。
  十六岁那年,郑成功的命运发生了转折。
  当时,郑家的船队从日本长崎出发,准备经琉球国返回帝国镇海。途径大岛海域时遭遇海盗,船队被围。其父郑芝龙乞降,准备向海盗交纳重金。郑成功不允,并且于当晚带数名随从摸入海盗营地,焚毁海盗船只,率领船队脱险。
  如果说对付海盗只是小儿科的话,那么三年后,郑成功干了一件震惊全国的事情。
  当时,郑芝龙已将家族船队交由郑成功打理,自己返回福建家乡养老。而郑家经营的仍然是帝国到日本之间的海上贸易。
  船队途径琉球王国的时候,正遇倭寇进寇。
  应琉球国王的邀请,郑成功率船队留下,并且将五百名船员武装了起来。随后,在琉球王国都城外迎战两千余名倭寇。
  经过三天三夜的激战,郑成功成功击退倭寇。
  得胜之后,郑成功没有罢手,而是率领船队直扑倭寇老巢——屋久岛。
  一番苦战之后,郑成功不但摧毁了倭寇的巢穴,还击毙了上千名匪寇,并且烧毁了数十艘船只,一举扫荡了霸占琉球海域的倭寇势力。
  可以说,郑成功一战成名。
  借此机会,郑成功将家族的航运事务交给了族弟打理,然后利用三艘速度较快的商船组建了第一支私人护航舰队,为航行在日本与帝国之间的船队护航。当然,接受护航的船只都需要交纳一笔费用。
  八年之内,郑成功的护航“舰队”扩大了数十倍,护航船只近五十艘,并且活跃于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各条航线之上。
  同时,这股民间势力也引起了帝国高层的注意。
  明历二百八十六年(公元1654年)孙承宗召见郑成功,并且正式委派郑成功为帝国“平匪将军”,由其率领五艘战舰,前往扫荡当时在西北印度洋上横行霸道的奥斯曼海盗。
  接受任命之后,郑成功与当年率舰队离开了镇江港。
  同年底,舰队到达阿拉伯海。
  当时,海运几乎取代了陆运,成为了东西方贸易的主要通道。奥斯曼帝国失去了最主要的财政收入。无奈之下,奥斯曼帝国开始默许海盗袭击印度洋上的船队,并且与海盗瓜分赃物,以此维持财政开支。
  毫无疑问,大明帝国绝对无法容忍奥斯曼帝国的这一行径。
  只是,国内的政治改革,少数民族叛乱,以及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分散了帝国的精力,使帝国难以派遣规模庞大的舰队前往印度洋对付奥斯曼海盗。
  实际上,用舰队对付海盗并不是良策。
  说白了,海盗就是海上的土匪,采取打了就跑的战术,根本不会与舰队抗衡,甚至在得知舰队出现的消息后,会龟缩在港内,根本不会出海。
  郑成功似乎天生就是海战方面的专家。
  到达狮城的时候,他就下令将五艘战舰伪装成商船的样子。
  随后,他率领舰队在印度洋,特别是阿拉伯海最主要的几条航线上往返航行,采取守株待兔的方式等着海盗自己找上门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舰队第三轮巡航时,奥斯曼海盗就盯上了这支“船队”。
  结果可想而知,当乘坐渔船等小型船只的海盗靠上来的时候,迎接他们的是凶猛的炮弹,以及准确得像是长了眼睛的子弹。
  激战之后,郑成功从俘获的海盗嘴里知道了海盗老巢的位置,然后顺藤摸瓜,杀上了门去。
  当时,海盗的主要聚集地就是奥斯曼帝国的阿巴斯港,也就是当年郑和船队曾经到达过的胡鲁谟斯。
  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郑成功并没有考虑炮轰阿巴斯港的结果。
  若不是奥斯曼帝国的国力日渐衰弱,若不是奥斯曼帝国没有像样的海军,若不是奥斯曼帝国惧怕大明帝国强大的国力,恐怕郑成功将成为帝国与奥斯曼战争的点火人。
  或者说,在炮轰阿巴斯港之前,郑成功就断定,奥斯曼帝国不敢借此与帝国开战。
  试探了奥斯曼帝国的底线之后,郑成功开始变本加厉的对付那些盘踞在奥斯曼帝国港口内的海盗。
  两年之内,西北印度洋上的海盗几乎被他消灭得一个不剩了。
  正是如此,大量海盗离开印度洋,转战东地中海,结果造成东地中海海盗为患,对当时刚有点规模的威尼斯,热那亚等欧洲公国的海上贸易构成了极为严重的威胁。
  明历二百八十八年(公元1656年),郑成功依照帝国内阁府的命令,率领规模扩大到十五艘的“平匪舰队”前往直布罗陀要塞,协助地中海国家平定猖獗一时的奥斯曼海盗。
  在欧洲的三年,郑成功并没有多少事可干。
  也许是他在印度洋上闯出的名气太大了,在他的舰队进入地中海之前,之前活跃一时的奥斯曼海盗全都不见了踪影。
  结果,三年之中,郑成功将绝大部分精力花在了应酬上。
  同时,郑成功也接触到了西方文艺复兴时产生的大量新思想,新思维。这其中就包括了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
  不过,相对而言,西方哲学对郑成功的影响更大。
  明历二百九十一年(公元1659年),郑成功返回帝国的时候,已经成为了一名不折不扣的“三权分立”派。
  当时,帝国国内大部分资本家也正在倡导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比起那些实力强大的资本家,年仅三十六岁的郑成功根本算不了什么。只不过,比起其他资本家而言,郑成功有两个巨大的优势。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5/57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