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校对)第56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69/578

  二次美墨战争就足以说明问题。当时,美国还仅仅是一个诞生了不到一百年的小国。结果,美国利用帝国与欧洲强国爆发全面战争的机会,通过法国,改善了与英国的关系,并且为欧洲列强提供了大量战争援助,从而获得了欧洲列强对美国作为美洲地区霸主的默认态度,也同时换来了欧洲列强的全面支持。在此情况下,美国才贸然发动了美墨战争,并且通过二次大规模的战争,肢解了墨西哥,将原本属于墨西哥的大片国土划到了自己的名下,为现在的美国版图奠定了基础。
  相反,在这二次战争中,墨西哥都没有得到帝国的援助。
  战败之后,墨西哥的国际战略就开始转向。
  当时,墨西哥国内的一批有志之士就意识到,以往那种依靠帝国的战略肯定不能给墨西哥带来任何好处,反而会使墨西哥成为帝国手中的棋子,成为用来牵制美国的砝码。在此情况下,能够得到保障的只是帝国利益,墨西哥的利益根本就得不到保证。
  只不过,当时并没有任何人认为应该站在帝国的对立面上去。
  可以说,这些墨西哥人的观点是非常正确的。正因为二次美墨战争,让美国把绝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美洲大陆上,无力协助欧洲列强挑战帝国。最终,帝国打赢了明欧战争,并且由此巩固了世界霸主的地位。相反,如果当时美国也投靠欧洲列强,加入了明欧战争,恐怕结果就很难预料了,至少帝国不会赢得那么轻松。
  只是,这批墨西哥人的观点很快就被美国利用了。
  在随后的数十年间,墨西哥的政坛一直动荡不安,平均每一年半就要换一界政府,而且几乎每一界政府都是通过军事政变,或者是其他非正当方式上台的。在此期间出现的二界民选政府都很快被推翻,连民选总统都不得不流亡海外。
  毋庸置疑,这正是美国在幕后导演的政治闹剧。
  美国这么做的目的,就是要彻底消除帝国对墨西哥的影响,将墨西哥变成美国的附属国,从而从根本上确保美国本土的安全。
  与美国本土接壤的就只有二个国家,北面的加拿大,南面的墨西哥。加拿大是英国的海外属地,且主要居民都是白人,随着美国加入了西方列强的行列,且逐渐成为了西方最强大的国家,加拿大不但不再是以往的反美阵地,反而成为了美国的大后方。因此,只要控制住了南面的墨西哥,美国就可以确保本土无恙,至少可以保证不会受到来自地面上的威胁,可以全力加强海军建设。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候,墨西哥的政治走向已经来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当时,除了没有直接加入协约国集团,向前线派兵之外,墨西哥几乎尽到了一个协约国成员国所需要尽到的所有义务,比如向协约国成员国出售战略物资(主要是矿产与农产品),帮助协约国集团生产军事物资,甚至向协约国集团派遣了劳工。
  为了牢固的控制墨西哥,美国在一战后走错了一步棋,即没有给墨西哥任何好处。
  同时,帝国也在这个时候开始反省以往的国际战略,并且利用了美墨之间的矛盾。在停战谈判开始的时候,帝国就提出将北马里亚纳群岛转交给墨西哥,而不是直接转交给美国。显然,这个提议不可能被美国采纳。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墨西哥国内的反美情绪再次露头。
  当时,利用北马里亚纳群岛的管辖权问题,帝国在宣传上做了很大的文章,给全世界的印象是,帝国准备将这座主要由帝国殖民者后裔控制的群岛转交给同样是帝国殖民者后裔的墨西哥,结果因为美国坚决反对,所以才没有能够成为事实。
  当然,一点点的反美情绪根本没起不了多大的作用。
  只是,这却为后来的事情埋下了伏笔。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墨西哥总统数度准备参战,以便在战后获得更多的利益。墨西哥没有能够在一战之后瓜分到战利品,一个很大因素就是因为墨西哥没有加入协约国集团,没有直接派兵参战。
  因为国内的严重反美情绪,所以墨西哥总统一直没有能够做出参战的决定。
  等到美国需要墨西哥参战的时候,美国已经在战场上节节败退,即便墨西哥那位王聪总督后裔的总统很想参战,也绝不会加入协约国集团,而是要想方设法的加入同盟国集团,因为加入必定战败的一方,不但没有好处,反而有巨大的坏处。
  只是,在美国的控制之下,墨西哥总统并不是墨西哥的真正统治者。
  后来,随着阿根廷等美洲国家以同盟国成员国的身份参战,墨西哥国内的反美呼声再次高涨。在七十六年(44年)间,墨西哥各地就爆发了上千起针对美国的暴力事件,导致数百名美国人遇害。
  为了稳定墨西哥,美国不但在美墨边境地区集结了数十万大军,还将驻墨美军从一万五千人增加到了三万五千人,并且开始在墨西哥北部地区,也就是美国人集中的地区进行武装巡逻,以确保在墨美国人的生命与财产安全。
  只是,美国的高压政策并没有起到正面作用。
  到七十八年(46年)上半年的时候,墨西哥国内的局势已经非常危急了。
  当时,墨西哥南部地区出现了数十支反政府武装力量,其中规模最大的“墨西哥解放阵线”拥有上万名游击队员,且纪律严明,作风硬朗,作战素质甚至在墨西哥正规军之上。另外,在墨西哥中部地区,也就是墨西哥人口最密集的地区,还接连爆发了数百起针对政府官员,以及美国机构的暴力袭击事件。
  按照当时的情况,如果墨西哥总统还不采取措施,其政权肯定会土崩瓦解。
  到了这一步,墨西哥总统要想留在总统的宝座上,就必须果断的,且坚决的采取措施,要么镇压国内的反动武装力量,要么就向美国开战,与反政府武装力量同仇敌忾,建立相互信任与相互支持的政治互信。
  也就在这个时候,帝国公开表态,欢迎一切反美力量加入同盟国集团。
  毫无疑问,这就是对墨西哥总统的最后通牒。如果墨西哥还不向美宣战,帝国就将承认墨西哥的反政府力量,而不是承认现在的墨西哥政权。那么,等到战争结束之后,墨西哥政坛上将迎来一场血雨腥风。
  几乎同时,帝国陆军在墨西哥进行了积极活动。
  在帝国的威逼利诱之下,墨西哥总统最终做出了明智的选择。
  随着墨西哥向美宣战,美国构筑的本土防线彻底土崩瓦解。
  五月十一日,墨西哥政府与六支主要的反政府武装力量达成了停火协议,在总统保证将于战后举行全民大选,组建一个符合所有墨西哥人民利益的联合政府之后,反政府武装力量接受政府的改编,成为了正规军事力量。
  同日,帝国陆军第一支赴墨军团到达墨西哥西北部的瓜伊马斯港。
  到此,已经沉默了一年多的帝国陆军终于再次冲到了战争的前沿地带。
第三十七章
关键砝码
  很多人都认为,墨西哥倒戈,是压死美国这头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接下来的五天之内,中美洲与加勒比海地区的十多个小国,以及南美洲地区的乌拉圭、巴拉圭等国都先后宣布加入同盟国集团,并且向美国宣战。当时,除了巴西仍然保持中立之外,整个西半球就只剩下协约国集团成功员国的殖民地与海外领地,或者海外属地还没有加入战争了。
  到此时,世界上没有参加战争的国家已经是寥寥无几了。
  当时,同盟国集团已经拥有三十二个成员国(当时全世界总共就只有不到五十个国家,除掉协约国集团已经战败的成员国之外,只有大概四十来个独立国家),而协约国集团就只剩下了美国、加拿大与澳大利亚(后二者名义上分别是英国与美国的海外属地,实际上都具有一定的主权国性质)。
  加拿大虽然国土广袤,资源丰富,但是人口稀少,根本算不上大国。
  澳大利亚隔着千山万水,且在严密的战略封锁下,连自保都成问题。
  也就是说,真正还在坚持战斗的就只有美国。
  以往,美国还有一点点幻想,认为只要守住了本土,将战争拖下去,不管帝国有多么强大,只要帝国不愿意承受攻打美国本土所带来的惨重损失,就不会进攻美国本土。而随着战争拖下去,帝国迟早有一天会承受不住战争的重压,最终在谈判桌上做出让步,从而使美国的根本国家利益得到保护。
  现在,问题却不这么简单了。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了同盟国集团,随着战争波及的范围越来越小,并且逐渐集中到了美国周边地区,帝国很有可能在战争结束之前就调整国家战略,并且调整国际秩序,建立一套新的国际体制,从而结束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这样一来,即便战争拖下去,也不会对帝国造成多大的影响,反而只能使美国长期处于战乱之中,从而使美国爆发内乱,沦落为三流国家,甚至被肢解成多个国家。
  这一点,从当时的帝国战略调整上也能看出一点端倪。
  在墨西哥向美国宣战之后,萧鼎昆没有让陆军以墨西哥为基地进军美国本土,而是要陆军尽快稳住墨西哥的国内局势,化解墨西哥政府与反政府力量直接的矛盾,甚至帮助墨西哥进行全民大选,建立新的民主政府。
  海军方面,萧鼎昆的态度也很明确,不再继续向美国内地推进。
  也就是说,萧鼎昆已经全面放弃了攻占整个美国的战略计划,准备通过其他方式来迫使美国投降,从而结束战争。
  当时,萧鼎昆的主要精力已经转移到了战后的国际秩序,以及国内矛盾上。
  照此情形,即便美国拖上几年不投降,在其海军已经被彻底消灭的情况下,也不可能对帝国构成多大的威胁,最终只能使引爆美国的国内矛盾。如果看得再长远一点,就能看出,萧鼎昆正是希望利用美国的国内矛盾来击败美国。
  按照当时情报部门提供的相关消息,美国肯定坚持不到七十九年(47年)的夏天。
  也就是说,在美国国内下一次粮食大丰收之前,美国国内的粮食危机得不到根本解决。仅此一点,就足以彻底击败美国了。
  由此可见,到此时,美国已无退路,投降是其最好的选择,也是其唯一的选择。
  当然,局势的变化确实很出任意料。
  五月十七日,驻新西兰的美军最高指挥官福斯特上将通过全球公共广播频道宣布,由他统辖的美国军队正式向帝国投降。
  同日,帝国就做出了回应,一方面欢迎福斯特上将的投降决定,另外一方面紧急向新西兰派遣了三个陆战师的兵力,以接管美军的防区,收容投降后的美国战俘,并且向新西兰的平民提供人道主义援助。
  当时,迫使驻新美军投降的关键原因是严重缺乏医疗设施与医疗药品。
  与澳洲大陆一样,新西兰有着发达的农业,却没有发达的工业,甚至连基础工业都不健全。
  在遭到全面的战略封锁之后,新西兰在美国的军事管制之下,生活物资基本上能够做到自给自足,可是其他的重要物资却极端匮乏,其中最稀缺的就是药品。
  在七十七年(45年)六月份(新西兰为初冬)的时候,新西兰就爆发了一场大流感。
  虽然没有办法搜集到确切的相关数据,但是据一些新西兰民间资料的记载,在这场大流感中,至少有四分之一的新西兰人丧命。当时,很多村庄只剩下了不到一半的居民。虽然大中型城市的情况要稍微好一点,但是在必须优先保证美国驻军的情况下,仍然有很多平民无法得到及时的医疗救助。
  到七十八年(46年)初的时候,新西兰又爆发了一场大瘟疫。
  据后来考证,应该是新西兰城镇的基础卫生设施长期得不到有效的修缮,结果导致公共卫生状况急剧恶化,引发了霍乱。同样因为没有足够的药品与医疗机构,至少有上百万新西兰人死于这场瘟疫。
  到此,新西兰的情况已经非常恶劣了。
  不但平民的生命得不到保证,就连美国驻军官兵的生命也得不到保证。在大流感与瘟疫中,至少有数千名美军官兵丧命。
  随着大批军人死亡,美军的斗志与士气急剧下降。
  当时,就算帝国决定出兵攻打新西兰,恐怕也不会遇到多少抵抗。
  在随后的救助行动中,帝国向新西兰派遣了大概三千五百名军医,另外还从国内各大公立医院调遣了上万名医务人员。仅在七十八年(46年)下半年,帝国就向新西兰运送了数十万吨医疗设备与医疗药品,救治了上百万军民。直到战后的第三年,新西兰的疾病流行情况才得到了基本控制。
  不说别的,在救治行动中,就有一百二十七名帝国医务人员死于流行性疾病!
  只是,相对于后面发生的事情,新西兰的这点麻烦就算不了什么了。
  五月二十三日,驻澳美军总司令卢克上将宣布向帝国投降,并且请求帝国立即向澳洲地区提供人道主义援助。
  当时,澳洲大陆的情况要比新西兰复杂得多。
  在放弃了攻打澳洲大陆的作战计划之后,帝国海军开始对澳洲大陆进行全面封锁。为了更好的达到封锁的目的,帝国海军在西南太平洋与东南印度洋上各部署了一支由巡洋舰与驱逐舰为核心力量的地区性舰队。这二支舰队除了负责日常的警戒巡逻与战略封锁之外,还会时不时的去炮击澳洲大陆上的港口,以及沿海城镇,以确保没有任何船只能够到达,或者离开澳洲大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69/57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