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校对)第57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73/578

  除了前面的二种手段之外,为了维护世界和平,还必须强调第三种手段。
  毫无疑问,所谓的第三种手段,就是在战败国驻军,防止战败国在战后死灰复燃,再次成为世界大战的策动国。当然,“驻军”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或者说是单一的问题,而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
  在美国投降之前,帝国已经分别向日本、俄罗斯、西班牙与英国派遣了驻军。
  因为战争还没有结束,所以在美国投降之前,帝国一直在这些国家(或者地区)事实军事管制,而没有急着成立临时政府。
  当然,不可能永远用军事管制来替代民选政府。
  当时,帝国国内的很多人,包括大部分内阁成员都主张通过建立傀儡政权的方式来控制战败国。毕竟,这种方式对帝国来说是轻车熟路了,且傀儡政权能够在最大限度上确保帝国的利益。
  问题是,历史经验告诉所有人,傀儡政权最终都会被人民推翻。
  历史上,帝国不止一次的通过建立傀儡政权的方式来控制其他国家。比如,当年在征服日本之后,帝国就在日本建立起了傀儡政权,甚至希望通过由帝国皇帝册封日本天皇为儿皇帝的方式来达到奴役日本人的目的。结果适得其反,日本不但没有被帝国奴役,其傀儡政权还被迅速推翻,并且由此激化了帝国与日本的矛盾,最终使日本迅速走上了与帝国抗衡,与帝国敌对的道路。
  显然,通过建立傀儡政权的方式来控制战败国,是最愚蠢的办法。
  只是,当时帝国确实没有其他经验可言。
  为了尽快找到切实可行的办法,帝国在日本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尝试,即扶持日本的一些在国民中拥有巨大威望,且比较亲明的政治家族,成立一个基本上能够体现日本民意的过渡政府,然后将临时军管政府的权力逐渐移交给过渡政府,并且由过渡政府组织全民大选,在此基础上建立日本的民主政治体制。
  当然,在推行民主政治的同时,还采取了其他很多措施,以保证帝国的利益。
  比如,为了争取民心,临时军管政府公开审判了一批罪大恶极的战犯,并且在审判期间陆续公布了这些战犯犯下的罪行,以此使日本民众认同帝国对日本战犯的惩罚方式。最重要的是,通过审判,深化了日本平民对战争罪恶性的认识,以此来逐渐改变日本民众的世界观,使其逐渐相信,战争不会给日本带来繁荣,只能给日本带来毁灭。为了更有效的达到这个目的,临时军管政府在向日本平民提供人道主义援助的时候,还在教育方面着手,在日本成立了数个战争博物馆,并且让日本民众免费参观,组织日本学生进行现场学习,让他们知道,战争的破坏性,以及给日本带来的灾难到底有多么的巨大。
  最重要的,还是要在日本民众心里竖立起“亲明”的意识。
  当时,帝国主要就是通过人道主义援助的方式来到达这个目的。比如,在宣传中格外重视帝国医务人员在救治日本病人时做出的巨大贡献,帝国工程人员在帮助日本民众重建家园时付出的汗水与心血,帝国军人在对待日本战俘时的优越条件,以及帝国为了帮助日本建立能够从根本上体现日本民众利益的民主政治所做出的努力。
  可以说,当时最反对这些政策的不是日本人,而是帝国百姓!
  在绝大部分帝国百姓看来,对待日本这样的“死敌”,就算将其灭族都不为过,而帝国政府却向日本人提供了大量人道主义援助,还帮助日本人恢复家园,在日本建立民主制度,这不是在帮助日本恢复国力,让日本再次挑战帝国吗?
  当然,数十年之后,几乎所有帝国百姓都不这么想了。
  其实,到美国宣布投降的时候,帝国在日本采取的很多“新政”都收到了显著成效。
  比如,在日本投降之后的半年中,一共爆发了上千起针对帝国驻军的暴力袭击事件,导致数千名帝国官兵丧命。到了战争结束前的半年,发生的针对帝国驻军的袭击事件不到二十起,且几乎都是极端份子所为,与日本平民没有太大的关系。
  在比如,后来在东京审判日本战犯的时候,几乎所有日本平民都认为是这些战犯将日本拖入了战争深渊,甚至有数个日本民意代表团主动要求上庭作证,并且要求军事法庭对那些战犯处以极刑。战后,有几个没有被判死刑的战犯还被日本民间极端左翼势力暗杀,就连主要用来陈列日本历史上的民族英雄的靖国神社(在日本投降之前,就有几名在战争中阵亡的将领,比如高野五十六的灵位被陈列在了该神社之内)也在战后被几名极端左翼人士放火焚毁。
  战后,日本的历届政府都坚决主张“亲明”的政治路线。
  当然,这与帝国一直在日本保有驻军也有一定的关系。毕竟,只有蜜糖加皮鞭,双管齐下才能从根本上确保日本不再成为帝国的敌人。
  有了在日本的经验之后,帝国在其他地区也采取了类似的政策。
  比如,在处理英国问题的时候,萧鼎昆就坚持主张尊重英国的主权与领土完整性,只保留基本的驻军权,给予英国民选政府足够的自主权。
  当然,英国也有一定的特殊性。
  主要就是德国成为了欧洲霸主,而英国要想成为世界强国,首先就得成为欧洲强国。对英国来说,首要敌人不是隔着半个地球的帝国,而是海峡对岸的德国。因此,只要德国想以欧洲头号强国的身份独霸欧洲,就必然损害英国的利益。而英国要想抵抗德国,就必须借助帝国的力量。
  在此情况下,将政权交还给英国政府,对帝国并没有威胁。
  相反,帝国的对英政策在很大的程度上对战后重新获得独立地位的法国、西班牙、荷兰、比利时,乃至意大利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不管怎么说,像法国这样的欧洲传统强国绝对不会甘心成为德国的附属国,更不会心甘情愿的听从德国的使唤,而会想方设法的利用帝国的影响力与德国抗衡,恢复其欧洲强国的地位。
  另外,帝国在西班牙采取的政策也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当时,帝国占领着属于西班牙的巴利阿里群岛。最初的时候,有人主张让巴利阿里群岛独立,成为马耳他那样的,拥有独立性政权,军事权,乃至外交权的地区。萧鼎昆并没有这么做,而是在与德国协商之后,决定让巴利阿里群岛成为西班牙的一个拥有独立行政权的自治区,而不是从西班牙独立出来。
  这一政策在很大的程度上对战后成立的西班牙新政权产生了影响。
  当然,从更大的程度上,改变了西班牙民众对帝国的看法,从而使帝国在西班牙民众眼里更加具有亲和力。
  由此可见,当时萧鼎昆确实非常大胆的尝试了一些新的对外政策。
  在处理美国的问题上,萧鼎昆吸取了这些经验,并且力排众议,决定保持美国的独立性与完整性,只是在很多具体政策上更加强硬一点而已。
  比如,美国必须修改宪法,并且在新宪法中明确放弃国家的交战权。
  又比如,对美国的行政区划进行调整,确保在一半以上的联邦主体中让少数族裔占据多数,从而在根本上改变美国各族群在政权中的发言权。
  当然,在美国保有驻军,既是必要,也是必须的。
  战后,帝国与美国民选政府签订了一份非常重要的双边协议,即《明美共同安全条约》。在该条约中,美国将不得建立正规军,只组建一支用于维持国内稳定的非正式军事力量,即或来的国民警卫队。另外,国民警卫队又地方州政府控制,而不由联邦政府控制。最重要的是,美国将其本土的一百二十五处军事基地无限期的转让给帝国,并且承认了帝国在美国驻军的合法性。当然,帝国也承诺为美国提供安全保护,在美国本土受到侵犯的时候,帝国有义务出兵作战。
  通过针对这几个国家的战后政策就能看出,萧鼎昆在处理战后问题的时候,不但手段灵活,且非常务实,一改以往那种以面子、民族情绪为主导的手段,以更长远的目光,以及更现实的价值述求为目的,采取了非常手段。
  不得不再次承认,萧鼎昆确实是一位非常具有战略眼光的政治家。
  设想,如果当时帝国为了一时痛快,或者为了眼前的那点利益,用极端手段对待战败国,恐怕二十年之后,世界将再次遭受战争之苦。即便帝国有能力,或者说能够打赢下一场世界大战,帝国也将再次付出惨烈的代价,而直接的受害者就是帝国百姓。
  后来,萧鼎昆在其回忆录中就明确提到,在处理战后问题的时候,他首先考虑的是世界和平,而不是帝国的利益。可他同时又提到,只有在确保世界和平的前提之下,才能够确保帝国的根本利益。
  由此可见,萧鼎昆确实是一位值得所有人敬仰的政治家,更是一位值得所有人学习的领袖!
第四十三章
战后重建
  在萧鼎昆所推行的战后新政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对所有国家提供战后重建援助。
  相对而言,这项政策在帝国国内受到的反对也最为强烈。
  当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帝国经历了七年的战争,国内环境已经非常恶劣,应该集中力量解决国内问题,将所获得的战争利益转变为实际好处,并且帮助国内经济复苏,而不是向其他国家,甚至是曾经的敌对国提供重建援助。
  据陈锦宽的回忆录,当时帝国内部曾经有人想推翻萧鼎昆的内阁政府。
  虽然没有任何相关的证据,但是根据后来陆续解密的一些资料来看,当时帝国陆军与帝国海军中的一股反对力量就曾经计划发动军事政变,让萧鼎昆上台。只是,该计划最终因为陈锦宽与肖万青,以及掌握着军权的主要将领的反对而没有变成实际行动。
  由此可见,当时国内对萧鼎昆援助战败国的反对情绪有多高。
  当然,从帝国这几百年来的历史中,也不难找到相关的原因。
  历史上,帝国从没一次获得胜利的战争中都获得了巨大的好处,甚至因为战胜后获得的利益,而发动对外战争。比如,当年在欧洲地区推行殖民统治,就让帝国商品充斥了整个欧洲市场,从而为帝国的资本家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巅峰时期,全世界八成以上的黄金与白银都在帝国的金库之中!
  更重要的是,战争的最积极推动者就是帝国的商人。
  这次,萧鼎昆不但不设法从战败国捞取好处,反而要用原本应该用来支持国内建设的资金去帮助战败国,确实让人很难接受。
  只是,当时有一批同样有着长远目光的商人站在了萧鼎昆那边。
  这批商人,就是帝国在大战之后出现的最著名的那十个金融家族的创始人,或者是奠基者(其中好几个家族都是从传统的商业家族转变而来的)。
  当萧鼎昆提出在战后向其他国家提供重建援助的时候,这批商人就看到了巨大的利益。
  不说别的,重建援助,援助的是什么?肯定不可能是物资,毕竟运送物资非常麻烦,且需要得到援助的国家,都要在战后重建自己的工业体系,要确保其工厂能够正常运转,就不能仅仅从帝国购买物资,而应该尽量使用本国生产的物资。因此,重建援助的根本是资金上的援助,而不是物资上的援助。
  也就是说,战后帝国需要向其他国家提供大量资金。
  表面上,钱花出去了,帝国吃了很大的亏,可实际上却能够给帝国带来巨大的好处。
  比如,援助给其他国家的肯定是帝国金元,而其他国家拿到金元之后,不可能在本国,或者是帝国以外的任何国家购买到实物,只能从帝国购买重建所需要的物资,以及生产设备。如此一来,就直接解决了帝国国内产能过剩的问题,在收回援助出去的金元的同时,帝国国内生产出来的物资与设备就卖了出去,从而让帝国的工厂可以开工,让那些在战后大量裁减下来的工人可以找到新的工作。
  其次,援助分成了有偿与无偿二种,其中无偿援助肯定不是主体。
  在有偿援助中,接受援助的国家肯定要为之支付必要的代价。对于美国这类的战败国来说,因为其国家的硬通货都在战争期间遭到掠夺,就只能用资源,或者是初级工业产品来抵偿援助款项。如此一来,帝国就可以逐步淘汰掉低端产业,比如矿业,纺织业等等需要大量劳动力,又没有太高附加制的产业,集中力量发展高端制造业,最终达到占据高端市场的目的。
  对于德国这类的战胜国来说,则可以通过用硬通货支付的方式来获得有偿援助。
  到最后,帝国必然成为世界主要的硬通货,也就是黄金、白银等贵重金属的最大储备国。在此基础之上,帝国就可以逐步用金元取代黄金等贵重金属在国际贸易中的结算地位,从而让金元成为世界流通货币。
  只要金元成为了世界流通货币,也就是贸易结算货币,帝国就成功的控制了全球金融体系,为夺取金融霸权奠定了基础。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通过对外援助,能够加快帝国产业的升级速度。
  从根本上讲,决定一个国家实力的是其工业生产效率,即一个工人能够生产出多少产品。另外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工业产品的贸易价值,即一件工业产品能够在国际贸易市场上换取到多少其他产品。
  只有当一个国家具备了这二个要求,才有资格成为真正的强国。
  显然,数百年来,帝国在这方面确实做得很好,而且帝国的商人与资本家早就看清楚了这一点,并且一直在这方面进行努力。
  在这其中,科技实力显得至关重要。
  当然,要将科技实力转变成真正的国家实力,还需要做很多的努力。
  当时,帝国就正好面临着产业升级的机会。
  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但夺走了上亿条生命,摧毁了世界上的数个发达国家,打破了原有的世界秩序,还诞生了一大批新技术。
  比如,电子技术的进步就超过了很多人的预料。
  另外,在战争后期,重油裂解技术也基本上达到了实用水平。核能的开发与利用技术也浮出了水面。虽然当时还没有几个人意识到航空时代与电子化时代即将到来,但是很多拥有长远目光的商人与资本家都已在此时意识到,随着大量在战争期间诞生的新技术转入到民用产业,成为工业发展的新动力,下一轮生产力革命即将到来,随之而来的肯定是足以影响到全世界的产业革命!
  帝国要想继续保持领先性,就必须在产业革命上走在全世界的前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73/57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