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校对)第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578

  西南级:
  帝国在大战期间设计并且建造的唯一一级快速巡洋舰,原本计划建造七十二艘,后因资源有限,需要集中力量建造更加重要的主力舰,实际只完成了三十六艘。明历五百四十六年,帝国内阁正式批准了该级巡洋舰的建造工作。其中:
  崇明造船厂:“绵阳”号(四十七年),“广元”号(四十七年),“巴中”号(四十八年),“达州”号(四十八年),“南充”号(四十九年),“德阳”号(五十年)。
  威海造船厂:“资阳”号(四十七年),“内江”号(四十七年),“自贡”号(四十八年),“泸州”号(四十八年),“宜宾”号(四十九年),“眉山”号(五十年)。
  京唐造船厂:“乐山”号(四十七年),“雅安”号(四十七年),“攀枝花”号(四十八年),“西昌”号(四十八年),“广安”号(四十九年),“遂宁”号(五十年)。
  湛江造船厂:“万州”号(四十七年),“梁平”号(四十七年),“酉阳”号(四十八年),“石柱”号(四十八年),“涪陵”号(四十九年),“荣昌”号(五十年)。
  连云港造船厂:“遵义”号(四十七年),“铜仁”号(四十七年),“毕节”号(四十八年),“安顺”号(四十八年),“六盘水”号(四十九年),“迪庆”号(五十年)。
  基隆造船厂:“丽江”号(四十七年),“楚雄”号(四十七年),“昭通”号(四十八年),“曲靖”号(四十八年),“大理”号(四十九年),“玉溪”号(五十年)。
  作为快速巡洋舰的巅峰之作,西南级不但速度出众,其防护能力也得到了加强,甚至能够媲美战前建造的松江级装甲巡洋舰。只是在战争期间,帝国有限的资源必须首先保证主力舰的建造工作。另外,西南级形成战斗力的时候,大战即将结束,所以其在战场上的表现远不如前三级轻巡洋舰。大战期间,只有五艘西南级快速巡洋舰战沉,其余三十一艘在战后继续服役,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仍然有十八艘在帝国海军中担任主力,并且先后投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华南级:
  明历五百五十年(公元1918年),针对西南级的一些毛病,进行修改之后的一级快速巡洋舰,原本计划建造三十六艘,后因战争结束,在正式动工前被叫停,后根据《华盛顿海军军备条约》的规定,放弃了建造计划。
  东南级:
  设计工作始于明历五百五十一年(公元1919年)中,针对快速巡洋舰在战争中暴露出的问题做了大量改进,初步具备了轻巡洋舰的雏形。后因战争结束,建造工作还未安排就因条约规定而放弃建造。
  西北级:
  设计工作始于明历五百五十二年(公元1920年)初,基本上完全放弃了快速巡洋舰的设计思路,在保证速度的前提下,通过增加排水量,增强了防护与火力,可以说是战后轻巡洋舰的鼻祖。后因《华盛顿海军军备》条约的规定,放弃建造,但是其设计思路,以及为之开发的新技术都用到了后来的轻巡洋舰上。
  重巡洋舰:
  《华盛顿海军军备条约》的产物,在最大限度的强调火力之下,速度与防护并重,用来对付敌人的巡洋舰,并且适度承担舰队决战任务的巡洋舰。
  威慑级:
  《华盛顿海军军备条约》签署后,应对新时代的海上威胁,帝国海军设计的第一种重巡洋舰,继承了一战前装甲巡洋舰的设计思想。原本计划建造六艘,后随日本海军的“古鹰”级服役,威慑级明显落后,最终其建造数量被削减到两艘。
  “威慑”号:明历五百五十四年(公元1922年)五月八日在崇明造船厂开工建造,明历五百五十六年(公元1924年)三月十一日下水,次年一月二日建成,编入帝国南洋舰队。明历五百七十一年(公元1939年)十月,投入第二次世界大战。
  “震慑”号:明历五百五十四年(公元1922年)八月十一日在威海造船厂开工建造,明历五百五十六年(公元1924年)五月七日下水,次年二月二十五日建成,编入帝国东洋舰队。明历五百七十一年(公元1939年)十月,投入第二次世界大战。
  因为大量继承了装甲巡洋舰的设计思想,威慑级作为重巡洋舰并不合格。另外,帝国海军并不重视重巡洋舰,因此威慑级在很大的程度上只是帝国海军应对《华盛顿海军军备条约》中对巡洋舰的性质界定的某种回应。
  决心级:
  明历五百五十五十九年(公元1927年),随着日本海军的三级重巡洋舰陆续服役,或者开工建造,同时大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或者战争期间建造的装甲巡洋舰达到了服役期限,帝国海军急需一种能够对抗日本海军的重巡洋舰,顶替即将退役的装甲巡洋舰的战舰。在此情况下,决心级的设计与建造工作提上日程安排。明历五百六十二年(公元1930年)底,决心级的设计工作完成,帝国内阁随即批准建造八艘,其中:
  崇明造船厂:“决心”号(六十四年),“决断”号(六十六年)。
  威海造船厂:“决意”号(六十四年),“决定”号(六十六年)。
  湛江造船厂:“决胜”号(六十四年),“决然”号(六十六年)。
  基隆造船厂:“决算”号(六十四年),“决战”号(六十六年)。
  作为帝国海军第一级真正意义上的重巡洋舰,也是帝国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建造数量最多的一级重巡洋舰,决心级的性能并不落后,在某些方面甚至能与日本海军的利根级媲美。只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八艘决心级重巡洋舰都没有来得及进行全面改进。另外,帝国海军内部对重巡洋舰的战术使用范围存在很大的争议。结果,八艘决心级重巡洋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表现并没有能够达到海军的预期。
  安海级:
  明历五百六十八年(公元1935年),得知日本与美国都在设计超级巡洋舰,且在日本不续约的情况下,《华盛顿海军军备条约》将自动作废,帝国海军立即着手设计一种更强的重巡洋舰。在最初的设计计划中,安海级已经具备了后期大型巡洋舰的雏形。后来得知日本的超级巡洋舰计划并不存在,美国也没有建造类似巡洋舰的计划后,考虑到成本问题,帝国海军降低了对安海级的性能要求,从而使安海级成为了一级标准的重巡洋舰。这也是帝国海军在《华盛顿海军军备条约》的限制范围之内,设计的最后一级重巡洋舰。该舰原本计划建造八艘,后只批准建造四艘,最后只建成了两艘。
  “安海”号:明历五百六十九年(公元1937年)十一月一日在崇明造船厂开工建造,明历五百七十一年(公元1939年)一月八日下水,九月十八日建成,编入帝国南洋舰队。十二月,在完成初步训练之后,投入第二次世界大战。
  “安洋”号:明历五百六十九年(公元1937年)十一月五日在威海造船厂开工建造,明历五百七十一年(公元1939年)一月十一日下水,九月二十五日建成,编入帝国东洋舰队。十二月,在完成初步训练之后,投入第二次世界大战。
  作为一种“条约型重巡洋舰”,安海级绝对算得上是重巡洋舰的巅峰之作,其各项性能皆超过了同时期建造的其他重巡洋舰。也许,其最大的遗憾就是服役后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战就爆发了,结果两艘重巡洋舰都在训练没有完全到位的情况下投入了战斗。
  定远级:
  在安海级的基础上改进而来,完全突破了条约限制,是“后条约型重巡洋舰”。只是在设计还未完成的时候,战争就已迫在眉睫,帝国海军需要集中力量建造主力舰,难以建造更多的重巡洋舰,其设计成果被保留了下来,并且最终应用到了大型巡洋舰之上。
  平远级:
  彻底摆脱了条约限制,完全按照帝国海军的战术与技术指标设计的一级重巡洋舰。与定远级一样,因为帝国海军无力建造更多的重巡洋舰,结果仅仅停留在设计图上。后来,平远级的设计成果被大量应用到了大型巡洋舰上,甚至有人认为,帝国海军建造的第一级大型巡洋舰,即“海龙级”就是平远级重巡洋舰的翻版。
  轻巡洋舰:
  《华盛顿海军军备条约》的另外一个产物,相对于重巡洋舰来说,轻巡洋舰更加注重火力、防护、速度这三项重要性能指标之间的平衡。正是如此,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轻巡洋舰又被称为“通用巡洋舰”。
  淮河级:
  因为大量快速巡洋舰在战后继续服役,所以战后帝国海军最缺的不是巡洋舰。条约签署之后,帝国海军并没有急于建造“条约型轻巡洋舰”,直到明历五百五十七年(公元1925年),随着在战前建造快速巡洋舰陆续退役,建造轻巡洋舰的事情才提上了帝国海军的日程安排。同年,淮河级的建造工作得到内阁批准,只是该级轻巡洋舰仅此一艘。
  “淮河”号:明历五百五十八年(公元1926年)五月八日在湛江造船厂开工建造,次年十一月二十七日下水,明历五百六十年(公元1928年)六月建成,编入帝国南洋舰队。明历五百六十九年(公元1937年)五月,转为预备役,充当海军训练舰。
  从很大的程度上讲,淮河级是帝国海军为后来大批量建造轻巡洋舰而专门设计建造的一级带有浓重实验性质的轻巡洋舰。也就是说,淮河级轻巡洋舰的性能并不出众,但是它为后来的轻巡洋舰奠定了理论基础。另外,帝国海军在使用淮河级的时候,也总结出了轻巡洋舰在未来海战中的战术范围,从而为轻巡洋舰的作战使用做出了明确界定,并且以此提出了轻巡洋舰的主要性能指标。从这个层面上看,淮河级轻巡洋舰在帝国海军巡洋舰发展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汉江级(甲型):
  继淮河级之后,帝国海军设计的第二种,也是批量建造的第一种轻巡洋舰。该级轻巡洋舰除了严格按照条约规定设计之外,还采用了大量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的新技术,从而具备了强大的性能。明历五百六十年(公元1928年)七月,帝国内阁批准了十二艘的建造计划。其中:
  崇明造船厂:“汉江”号(六十三年),“嘉陵江”号(六十四年),“岷江”号(六十五年)。
  威海造船厂:“乌江”号(六十三年),“沅江”号(六十四年),“赣江”号(六十五年)。
  湛江造船厂:“雅砻江”号(六十三年),“湘江”号(六十四年),“沱江”号(六十五年)。
  基隆造船厂:“清江”号(六十三年),“资水”号(六十四年),“信江”号(六十五年)。
  因为开工建造时间相对较晚,汉江级拥有后发优势,在其设计时就采纳了大量新技术与新设备,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除了小规模改进之外,该级轻巡洋舰并没有进行大规模改进。在第二次大战初期,汉江级轻巡洋舰是帝国海军中最为活跃的巡洋舰,也是帝国海军巡洋舰编队中的主力之一。
  扬子江级(乙型):
  汉江级的成功设计让帝国海军更为重视轻巡洋舰,从另外一个层面上讲,在有限的财力下,帝国也只能建造价格相对低廉的轻巡洋舰,并且借此来弥补在重巡洋舰方面的欠缺,并且用以维持规模庞大的海上生命线。在汉江级基础上改进而来的扬子江级轻巡洋舰因此诞生。明历五百六十五年(公元1933年),帝国内阁政府批准了十二艘的建造计划。其中:
  崇明造船厂:“扬子江”号(六十六年),“黄浦江”号(六十七年),“青戈江”号(六十八年)。
  威海造船厂:“荆江”号(六十六年),“沣水”号(六十七年),“修水”号(六十八年)。
  湛江造船厂:“金沙江”号(六十六年),“涪水”号(六十七年),“赤水”号(六十八年)。
  基隆造船厂:“鲜水河”号(六十六年),“大渡河”号(六十七年),“通天河”号(六十八年)。
  很多人都认为,扬子江级是汉江级的改进型号,因此将其称为“汉江级乙型”。实际上,扬子江级绝不是汉江级的简单改进型,而是一种采用了大量新技术,新装备的新型轻巡洋舰,其性能,特别是火力得到了大幅度提高,甚至具备了与重巡洋舰抗衡的实力。如同汉江级一样,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扬子江级并没有接受大规模改进。
  松花江级: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众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或者期间建造的快速巡洋舰陆续退役,帝国海军急需大量巡洋舰来确保海上生命线的安全。同时,假想敌对国的重巡洋舰数量远超过了帝国海军,因此帝国海军需要新建造的轻巡洋舰具备与重巡洋舰对抗的能力,但不要求具有压倒优势。在此情况下,全新设计的松花江级轻巡洋舰诞生了。明历五百六十八年(公元1936年),在扬子江级的建造工作行将结束的时候,帝国内阁批准了十二艘松花江级轻巡洋舰的建造计划。只是,设计工作一直到明历五百六十九年(公元1937年)底才完成,随后帝国海军将松花江级轻巡洋舰的建造数量扩大到了二十四艘,并且得到了帝国内阁的批准。明历五百七十一年(公元1939年)初,帝国海军又增加了十二艘松花江级轻巡洋舰的计划,同样获得了帝国内阁的批准。最终,松花江级轻巡洋舰分两批建造了三十六艘。其中:
  崇明造船厂:“松花江”号(七十一年),“汤望河”号(七十二年),“呼兰河”号(七十二年),“布列亚江”号(七十三年),“牡丹江”号(七十三年),“南瓮河”号(七十四年)。
  威海造船厂:“乌苏里江”号(七十一年),“松阿察河”号(七十二年),“挽力河”号(七十二年),“穆楞河”号(七十三年),“乌拉河”号(七十三年),“比金河”号(七十四年)。
  湛江造船厂:“黑龙江”号(七十一年),“嫩江”号(七十二年),“石勒喀河”号(七十二年),“海拉尔河”号(七十三年),“纳结雅河”号(七十三年),“洛古河”号(七十四年)。
  基隆造船厂:“鄂嫩河”号(七十一年),“甘河”号(七十二年),“诺敏河”号(七十二年),“绰尔河”号(七十三年),“雅鲁河”号(七十三年),“洮儿河”号(七十四年)。
  京唐造船厂:“辽河”号(七十二年),“西拉木伦河”号(七十二年),“老哈河”号(七十三年),“大凌河”号(七十三年),“鸭绿江”号(七十四年),“图们江”号(七十四年)。
  连云港造船厂:“海河”号(七十二年),“永定河”号(七十二年),“桑干河”号(七十三年),“马颊河”号(七十三年),“滦河”号(七十四年),“浑江”号(七十四年)。
  因为第二批由京唐造船厂与连云港造船厂建造的十二艘比第一批二十四艘有所改进,所以第二批松花江级轻巡洋舰又被称为“辽河级”轻巡洋舰,实际上,改进并不明显,两批次的基本设计完全相同。作为帝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设计,在战争期间陆续服役的一级轻巡洋舰,松花江级担负起了战争初期的主要作战任务。
  大型巡洋舰:
  《华盛顿海军军备条约》作废之后,世界各国开始设计“后条约型巡洋舰”。帝国海军也不甘落后,明历五百六十八年(公元1936年)底,也就是条约作废的当年,就提出了设计一种能够压倒所有潜在敌对国所拥有的,任何一种巡洋舰的“超级巡洋舰”。
  只是当时技术条件有限,且帝国海军最需要的是新式战列舰,所以超级巡洋舰的研制工作严重滞后。到明历五百七十一年(公元1939年)初,战争已经迫在眉睫,帝国海军才重新加大了对超级巡洋舰的研制投入。
  可是,此时已经来不及赶在战争爆发前建造出一种新型巡洋舰,甚至来不及完成设计工作。可是帝国的舰艇工程师并没有放弃努力,在当年中期,就拿出了一份基本上能够满足帝国海军技术指标的设计方案。随即,帝国海军批准了全面设计工作。
  这就是帝国海军第一种大型巡洋舰的由来。
  海龙级:
  初步设计工作在明历五百六十八年(公元1936年)就已展开,后来平远级重巡洋舰的设计与建造计划取消之后,大量借鉴与采用了平远级的设计成果。明历五百七十一年(公元1939年)初,在得到帝国海军的批准之后,设计工作得以恢复。
  原本计划于明历五百七十一年(公元1939年)六月前完成设计,并且开工建造。可是随着战争爆发,设计工作并没有按时完成。
  作为帝国海军设计的第一种大型巡洋舰,帝国海军对海龙级抱以厚望,曾一度希望该级战舰能够像一战时的战列巡洋舰一样,既能对付任何一种巡洋舰,又具备伴随主力舰参加舰队决战的实力。结果,海军的“超额”要求严重影响了设计工作。直到海军改变初衷,放弃了不切实际的要求之后,设计工作才走上正轨。
  虽然海龙级的建造工作在战争爆发之后才展开,但是按照海军的设计要求,该级巡洋舰开辟了大型巡洋舰的先河,并且使大型巡洋舰成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战斗力仅次于战列舰的准主力舰。
  随着海龙级,以及其他大型巡洋舰在战争期间陆续加入帝国海军服役,它们注定将成为巡洋舰的“杀手”,并且在硝烟四起的战场上为帝国,为帝国海军立下赫赫战功。
  不论是一战期间驰骋大洋的装甲巡洋舰与快速巡洋舰;还是在两次大战期间,因《华盛顿海军军备条约》而产生的重巡洋舰与轻巡洋舰;以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诞生的大型巡洋舰,作为一个舰种,巡洋舰不会轻易退出历史舞台,更不会轻易的离开海洋战场。作为海军中仅次于主力舰的主要舰种,巡洋舰在大洋战场上发挥的重要作用是其他任何战舰都无法取代,也不能取代的。
  与战后迅速退出历史舞台的战列舰相比,巡洋舰的生命力更为顽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57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