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魂(校对)第70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03/735

  谈仁皓注意着罗云冲的神色,二十天前,罗云冲还差点绝望,当时的神色十分的沮丧,而现在,仿佛完全变了个人一样,看现在的样子,他有足够的能力引导战略轰炸机部队去获得最后的胜利。
第七十三节
烈火焚城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谈仁皓与罗云冲也聊得索然寡味了。到最后,两人都沉默了下来,并且在心里默默的计算着时间。轰炸机群在五点半的时候出发,单向航程850海里,因为实际飞行航线有可能不同,所以单向航程在800到900海里之间。“鹏”式轰炸机在8500米高度上的巡航速度是220节到240节(飞行中重量会发生变化,飞行速度也就会发生变化),也就是说,大概在四个小时左右,轰炸机群就将到达亚特兰大上空,投下炸弹,具体的时间是九点到十点之间。
  当时钟响了九下的时候,罗云冲与谈仁皓都抬起了头来,然后两人同时朝站在门边的参谋看了过去,那名少校参谋摇了摇头,表示仍然没有收到轰炸机发回的消息。又过了半个小时,在两人又抬起头来的时候,一名参谋军官走了进来,收里拿着一份有红色封面的战报。及时不看战报内容,看到红色的封面后,两人心里都已经明白,轰炸取得了完全成功。
  轰炸机发回战报的模式基本上已经固定了下来,当时罗云冲确定了七种杀伤情况,红色代表完全摧毁,依次是严重摧毁,摧毁,重度损伤,中度损伤,轻度损伤,到最后由紫色代表无损伤,也就是轰炸失败。也就是说,红色代表完全成功,而紫色代表完全失败。这个结果将首先由带队长机(如果被击落,就由临时顶替的长机)进行确认,直接发回颜色信号,就足以让后方的指挥官确定轰炸的大致结果。
  这只是初步确认战果,要等到轰炸机群返回之后,由情报人员对拍下的照片进行全面分析,才能够最终确定战果。“鹏”式轰炸机有足够的携带能力,并不需要在轰炸机群中单独安排侦察机,可以由一架,或者是数架轰炸机携带航空照相机,在完成投弹后拍摄目标的情况。一般情况下,每个小编队的最后几架轰炸机都要执行航拍任务,这样才能够确定每个小编队的轰炸结果,从而让后方的指挥官判断出是否多派遣了力量,为今后的轰炸行动提供依据。
  具体的甄别工作是相当复杂的,如果条件允许,还要结合谍报人员发回的消息,甚至要在轰炸结束后一到两天内派遣侦察机去确定目标的损坏情况。当然,这些都只是次要的工作,按照以往的经验,在领队长机发回了“红色”信号之后,就算目标没有被彻底摧毁,也至少是严重摧毁,或者是摧毁。这就表示,目标基本上已经失去了使用与运作能力,与废墟没有太大的区别,就算敌人要对其进行修复,也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以及很多的时间。对罗云冲来说,如果每次轰炸都能够取得“红色”的结果的话,那么要不了多久,美国就将成为日本那样的废墟之国了。
  当时亚特兰大的情况并不比罗云冲预料的好多少,轰炸行动不但相当顺利,而且相当成功。分成了八个批次进入的轰炸机群一共在亚特兰大南部贫民区上空投下了3500余吨燃烧弹,这仅仅是亚特兰大遭到的三次大规模战略轰炸中的第一次。
  第一支由60架轰炸机组成的机群在九点之前就到达了亚特兰大上空,每架轰炸机携带了8到9吨炸弹。这60架轰炸机采用的是密集编队,编队内的横向间隔距离为150到200米,而纵向间隔距离也只有500到700米。轰炸进入高度为1500米,投弹时间5分钟。当时大部分上夜班的工人正好回到家里,一些家庭主妇也正在去市场购买生活用品。轰炸机到达的时候,这些工人根本就没有时间到防空洞躲藏,大部分人员都暴露在燃烧弹的绝对杀伤范围之内。
  在第一支轰炸机群投下炸弹之后,后面的七支轰炸机群以5分钟的间隔时间陆续在同一城区上空投下了燃烧弹,投弹高度也从1500米逐渐提升到了2500米。整个投弹时间持续了不到40分钟,430余架轰炸机一共投下了3500吨燃烧弹,亚特兰大市南部面积约8平方公里的贫民区被彻底摧毁。
  从战后获得的美国政府的文件来看,当时亚特兰大一共有85418人被烧死,41273人失踪,另外还有11万余人被严重烧伤,其中三分之二在一周之内因为严重烧伤不治身亡。也就是说,这一次轰炸,就使20万美国人死于火海。直到战争结束,遭到轰炸的居民区都没有恢复,当时出动的2000多名美军官兵花了近一周的时间才清理完了废墟,并且掩埋了遇难者的尸体。
  从摧毁与杀伤效果来看,这次轰炸是相当成功的,可是随后通过分析拍下的照片,以及谍报人员发回的情报,也可以确定,这次轰炸行动并没有获得完全成功,最大的问题就是“浪费”了不少的弹药。
  在第三批轰炸机群投下炸弹之后,也就是大概消耗掉了1500吨燃烧弹的时候,该城区就基本上被摧毁了,根本就不需要再投下2000吨燃烧弹。航拍照片证实了这一点,而且谍报人员从美军那里搞到的情报也证实了这一点。也正是这次针对平民区的大规模轰炸让罗云冲认识到,美国的城市依旧很容易被摧毁,因此不需要像针对英国城市那样进行高强度的反复轰炸。
  美国城市与英国的城市本身就有着巨大的分别。英国城市大多出现于17世纪,大部分房屋都是老式结构,以岩石为主材。而美国的大部分城市兴起于19世纪,因为地广人稀,大部分的房屋实际上是木结构,而不是岩石结构,就连普通平民生活的房屋都以木结构为主。这一点反而与日本比较类似,因此在针对平民区的轰炸行动中,燃烧弹的效果可以发挥到极限。
  也正是搞清楚了这一点,后来有三分之二的轰炸是针对居民区,而不是工业区。从好的方面看,这加快了战争的步伐,缩短了战争的时间,也就减少了战争的伤亡与损失。可是从坏的一方面看,这却导致数千万美国人成为了战争的牺牲品,而且他们绝大部分都是平民,而不是军人。唐帝国用燃烧弹将日本炸回了石器时代,当战火烧到了美国本土,而且证明燃烧弹对付美国同样有效的时候,那么美国也将变成烈火的炼狱。
  下午,轰炸机群陆续返回了古巴的机场,它们将在机场补充燃料之后,再次回到尤卡坦半岛的机场去,毕竟古巴的机场还不是很安全,而且罗云冲并不急着开始下一轮的轰炸行动。这时候,战损报告也陆续总结了出来。
  机群在飞往亚特兰大的时候并没有遇到多大的麻烦,美军战斗机在盖恩斯维尔与蒂夫顿两地上空组织了拦截,可都首先与护航战斗机遭遇,只有两架轰炸机被击伤,随即丢掉了炸弹,提前返航。
  完成了轰炸行动后,轰炸机群迅速撤出战斗,并且迅速与护航战斗机汇合。在机群到达了梅肯附近的时候,再次遭到了美军防空战斗机的拦截。这是当时打得最猛烈的一次空战,美军投入了至少100架战斗机,而他们要面对的是100多架护航战斗机,外架组成了密集防御编队的数百架轰炸机。轰炸机一直在高空飞行,而美军战斗机的高空性能并不怎么样。空战打了近20分钟,随着轰炸机飞远,美军战斗机也迅速的撤出了战斗。随着轰炸机群从塔拉哈西南部进入阿巴拉契湾上空,然后从墨西哥湾上空返航之后,美军战斗机才停止了追击。到此,一共有4架轰炸机被击落,11架带伤返航,阵亡与失踪飞行员44人,伤21人,轰炸机的战损率不到1%,飞行员的战损率也高不了多少。
  当时罗云冲最重视的不是轰炸结果,而是轰炸机群的战损率,本来这次轰炸行动就是要检验护航战斗机到底能够起到多大的效果。从这个方面看,护航战斗机的作用是相当明显的,战损率下降了四倍!可以说,轰炸行动取得了圆满的成功,如果再将轰炸结果考虑进去的话,这基本上是一次完美的轰炸行动了。
  谈仁皓在当天中午就离开了罗云冲的轰炸机司令部,有了结果后,他就没有必要继续留下来,剩下的事情都应该由罗云冲来处理,而他这个舰队司令官也应该抓紧时间干他的本行,而不是在轰炸行动上消磨时间。
  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总结这次轰炸行动的经验教训,轰炸机群还没有回到尤卡坦半岛的机场,罗云冲就将相关的任务部署了下去。这是战略轰炸走上正规的一个重大标志,而这次轰炸行动的经验教训将对今后的轰炸行动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当时,罗云冲安排了数十名参谋,组成了好几个团队,专门负责对轰炸行动进行全面总结。后来还有很多轰炸机与战斗机的飞行员加入到了总结工作中来。为此,罗云冲没有急着开始下一轮的轰炸,而是在准备工作上花了更多的时间。
  当时总结出来的几点经验是:战前的情报搜集相当重要,这是决定轰炸效果的关键因素。航线策划非常重要,如果轰炸机群提前被发现的话,那么损失肯定不止那么一点。高空进入与高空退出并不是唯一的选择,因为护航战斗机也飞不了那么高,所以在高空飞行的时候,很难得到护航战斗机的直接掩护。密集防御编队需要改进,特别是针对美军战斗机速度快,机动灵活的特点,必须要让轰炸机自身的防御力量有所提高。燃烧弹是有效的弹药,可并不一定适合对付工业目标。轰炸行动应该尽量控制在战斗机的护航半径范围之内,以确保得到战斗机的全程掩护。
  另外还总结出了几点教训,一是高空投弹的准确率很低,炸弹在落到地面上的时候会飘出很远的距离,必要时,应该采用低空投弹的方式。二是分批次进入会延长投弹时间,也就延长了轰炸机群在危险空域滞留的时间,必须要改进轰炸战术,缩短投弹时间。三是护航战术需要改进,除了保证直掩之外,还要组织外围拦截,避免让美军战斗机逼近轰炸机群,当时那四架轰炸机都是被突破了护航战斗机的拦截,杀入了轰炸机群的美军防空战斗机给干掉的。四是轰炸时间的选择上,针对居民区的轰炸行动,最好能够在夜间进行,毕竟夜晚留在家里的人要比白天多得多。
  相关的总结活动进行了三天,在此期间,罗云冲也根据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着手准备下一轮的轰炸行动。至少,现在护航战斗机的作用已经得到了证明,而要使护航战斗机发挥最大的效果,就应该将其部署到巴哈马群岛上去,特别是群岛西北面的大巴哈马岛与阿巴科岛。这样,护航战斗机才能够尽量靠前部署,轰炸机的打击范围才能够得到延伸。而要让韩绍锋尽快修好巴哈马群岛上的机场,就得首先压制佛罗里达,以及附近几个州的美军航空兵。因此,在二十五日,罗云冲就做出决定,下一阶段的主要轰炸目标是美军航空兵基地附近的城市,机场,飞机维护中心,以及飞行员的居住中心地区。
  情报搜集工作首先展开,最容易对付的肯定是美军人员的居住地区,也就是航空兵基地附近的城市居民区,而要确定飞行员到底住在哪,还得依靠谍报人员去实地获取情报了。另外,因为军事基地比较分散,而且比起市民,军事人员是比较少的,所以每次轰炸的范围都不是很大,这就只能让轰炸机以小机群,多批次的方式出动。
  随着情报陆续到位,轰炸的方案也迅速的确定了下老。到十月二十八日,罗云冲已经确定了三十多个轰炸目标,而已经休息了数日的轰炸机部队也即将展开行动了。
第七十四节
瘫痪作战
  战略轰炸理论在唐帝国航空兵中诞生的初期,针对军事目标的轰炸行动遭到了很多战略轰炸理论家的唾弃,这其中有很多的原因。
  首先是战略轰炸理论的基础就是通过轰炸来摧毁敌人的战争潜力,最终达到击败敌人的目的。而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摧毁敌人的工业基础设施,大量杀伤敌有生人员,特别是非战斗人员。用唐帝国的战略轰炸理论家的话来说,那就是“将敌人炸回石器时代”。这一理论不但在唐帝国航空兵中风靡一时,而且还得到了当时其他各国战略轰炸理论家的普遍支持与肯定。
  其次,军事目标更难以摧毁,而且防御能力更强。也就是说,针对军事目标的轰炸行动风险性更大,损失也会更大。这一点,在战争中早就得到了证明。在唐帝国航空兵参加欧洲战争之前,德国空军就在对付英国皇家空军的机场上损失了大批的轰炸机与飞行员,而且最终证实通过轰炸很难击败英国皇家空军。另外,军事目标多数为点状目标,或者是小面积目标,轰炸难度更高,也就难以起到足够的轰炸效果。
  最后,唐帝国的战略航空兵很少执行针对军事目标的轰炸行动。在对日轰炸中,也是首先摧毁了日本的工业基础,将日本大部分城市都变成了废墟之后,这才扩大到袭击日本的军事目标,而且当时承担这一任务的主力部队是部署在日本附近岛屿上的战术航空兵,而不是战略航空兵。在欧洲作战的时候,帝国远征航空兵的主要任务仍然是轰炸英国的工业化城市,特别是考文垂,曼彻斯特,伯明翰等地,以及英国首都伦敦,而针对军事目标的轰炸行动主要是由德国空军承担的。
  罗云冲本人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战略轰炸理论家”,他也一直不支持针对军事目标的战略轰炸行动,认为通过打击敌人的基础设施,杀伤敌人的非战斗人员,更能够达到击败敌人的目的。换句话说,军队就如同一个人的手脚,而工业,城市,工人等就是一个人的躯体,要击败敌人,就应该打垮敌人的躯体,而不是去与敌人拼拳头。可问题是,针对军事目标的战略轰炸本身并不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从客观的角度讲,日本被彻底击败,不仅仅是因为所有的工厂都被炸成了废墟,也不仅仅是因为其大部分的城市变成了“火葬场”,而是因为日本的军队也被战略轰炸给击败了。而在欧洲,如果没有德国空军全力压制英国皇家空军的话,罗云冲指挥的帝国远征航空兵也不可能那么顺利的摧毁英国的大部分城市。也就是说,要击败敌人,特别是在这个敌人还比较强壮的时候,首先打断敌人的手脚也是不错的选择。这就如同在海军的炮战中,战列舰上的炮手总会首先瞄准敌舰的主炮炮塔一样,先打掉敌人的抵抗与还手的能力,然后再击败敌人。
  如果当时韩绍锋能够在巴哈马群岛上建立起机场,而且不受到“骚扰”的话,罗云冲肯定不会首先去对付美国本土东南部地区的军事目标。也就是说,他是迫不得已才决定首先轰炸军事目标,而其根本目的也是要韩绍锋尽快建好机场,然后尽快部署护航战斗机,扩大战略轰炸的范围与规模。
  对一名成熟的战略轰炸指挥官来说,对付军事目标并不是什么棘手的事情,而且罗云冲直接抓住了重点,即以打击军事人员为主,打击军事基础设施为辅。严格的说,这属于治标不治本的方法,短期内,人员是比较容易补充的,而军事基础设施却不容易修复。可是罗云冲的根本目的也就是要争取到短期内的制空权,只要大批战术航空兵进驻巴哈马群岛,那么利用战术航空兵就能压制美国东南部地区的军事目标,而不需要出动战略航空兵。也就是说,轰炸行动本身就是要达到短期压制的目的。
  轰炸行动方案在二十八日策划完毕,二十九日,轰炸机部队开始准备。整个行动将在三十日到次月二日之间完成,三十日这天,将出动408架轰炸机,分成8个机群,分别轰炸八个军事目标。
  罗云冲全程遥控指挥了三十日的轰炸行动,当时要对付的八个目标都是美军航空兵基地附近的城市,而且都已经证明,有大批美军官兵居住在这些城市里面,谍报人员提供了相关的所有情报,特别是美军官兵聚居的主要城区的位置。这八做城市分别是:彭萨拉科,蒙哥马利,塔拉哈西,哥伦布,萨凡纳,杰克逊维尔,盖恩斯维尔,以及奥兰多。八个机群里的轰炸机数量从75架到30架不等,而且携带的全是燃烧弹。
  为了达到突然进入,让美军防空战斗机应付不过来的目的,八个机群将按照先后顺序出发,以确保同时到达目标上空,投弹的误差时间尽量保证在半个小时之内。这样就需要在设计航线的时候精确测算航线的总长度,同时让各轰炸机群按照严格的巡航速度飞行。另外,各机群也要与基地保持密切的联系,以确保机群到达目标上空的时间不会出现太大的误差。这对指挥系统,以及轰炸策划工作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罗云冲亲自负责,这大概也是他最能够展示自己的轰炸指挥才能的时候了吧。
  为了吸引美军的注意力,达到掩护轰炸机群的目的,三十日傍晚,也就是在轰炸机群出发前一个小时,部署在古巴东南部地区的战术航空兵将集中力量对迈阿密,西棕榈滩,以及坦帕三地的美军目标进行大规模的袭击。为此,罗云冲调集了400多架战术飞机部署在了前线机场上,除了四个中队的护航战斗机之外,其他的所有战术战机都将参加袭击行动。整个战术袭击将从傍晚一直持续到凌晨,也就是战略轰炸机投下炸弹之后。至于战术轰炸的效果如何,罗云冲并没有考虑那么多,他的目的就是要这些战术战机把美国人的战斗机全都吸引过去。
  护航战斗机也做了调整,因为这次进行的是夜间轰炸,所以没有出动“游隼”式护航战斗机,而是动用了四个中队的重型夜间战斗机。这些战斗机都安装了两台发动机,其机动能力远不如普通的战斗机,只是航程更远,而且速度也不慢。当时唐帝国的夜间战斗机一直不怎么样,同样的,美军实际上也没有几种优秀的夜间战斗机。准确的说,夜间战斗机应该叫夜间截击机,其主要任务就是截击轰炸机,而不是与敌人的战斗机格斗。至于夜间战斗机能否截击敌人的战斗机,这就是个问题了。
  三十日下午,部署在尤卡坦半岛上的轰炸机开始起飞。这次,轰炸机是带着炸弹起飞的,而且将直接飞往古巴东南部的机场,不需要在加勒比海上空徘徊。机群在下午五点左右到达了古巴机场,随即就补充燃料。此时,战术航空兵已经开始行动了。六点过,轰炸机群陆续起飞,踏上了前往轰炸敌人的航程。
  罗云冲在他的指挥部里一直等到了半夜,直到八支轰炸机群都发来消息的时候,他这才安心的去睡觉了。轰炸机部队发回的初步消息证明轰炸行动取得了成功,3个红色报告,3个黄色报告,2个蓝色报告。也就是说,8个目标都被摧毁。
  等到罗云冲醒来的时候,轰炸机群已经返回了机场。白天,战术轰炸机仍然在继续行动,与美军争夺佛罗里达州上空的制空权。这次,轰炸机没有返回尤卡坦半岛,它们将在下午再次出动,执行十一月一日的轰炸行动。
  第一轮轰炸行动的损失报告在一日上午就拿了出来,一共损失了11架轰炸机,战损率不到3%,在罗云冲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随即他就批准了第二轮轰炸行动。而十一月一日的轰炸行动将集中对付美军的基础设施,而不是再去轰炸军人的居住区。
  在一日上半夜的轰炸行动中,382架轰炸机对付了6个军事目标,损失轰炸机12架,战损率超过了3%。罗云冲仍然没有放弃轰炸。十一月二日上午,354架轰炸机再次出动,轰炸了6座美军基地,损失轰炸机10架,战损率接近3%。三天下来,总共出动轰炸机1144架次,损失轰炸机33架,战损率2.88%。而罗云冲的规定是将战损率控制在3%以下,从这个方面讲,轰炸行动是比较成功的,当然,这仍然远高于针对民用目标轰炸行动的损失率。
  其实,在这三天的战斗中,表现最突出的并不是罗云冲的战略轰炸机部队,而是那些行动积极的战术航空兵。三天内,一共出动了3184架次的战术战机,摧毁地面目标834个,击落美军飞机184架,自身损失118架,战损率3.7%,敌我交换比1.56。而在空战中,敌我战斗机的交换比超过了6。
  表面上,战术航空兵的战损率要高一点,可战术航空兵袭击的多半都是防御严密的军事目标,特别是高射炮阵地,机场,美军的车队等等,而且在空战中的损失也不小。3.7%的战损率已经算是相当的低了。更重要的是,战术航空兵在这三天的行动证实了一点,那就是在对付美国的军事目标的时候,战术航空兵,特别是那些挂着炸弹,执行轰炸任务的战斗机能够发挥出更好的作用。
  罗云冲也很快就发现了这一点,二日晚上,他命令战术航空兵继续加强轰炸行动,同时还从后方抽调了十个“游隼”式战斗机中队,以及八个陆航的战斗机中队替换下了部署在古巴的战略轰炸机部队,加强了战术轰炸的力度。随后,他还命令一批已经完成了改装的“游隼”式战斗机挂上炸弹,去对付更远处的美军军事目标,扩大战术轰炸的范围,利用战术航空兵来摧毁美国东南部地区的军事目标。
  可以说,到此时,帝国航空兵的作战行动才走上了正轨。到十一月十日的时候,陆战队建好了四座新的大型野战机场,部署到古巴地区的战术航空兵规模迅速超过了2000架,而当时美国部署在佛罗里达,以及相邻地区的战机总数也不到2000架,帝国航空兵首次在作战飞机的数量上超过了对手。也正是因为战术航空兵的全力出动,韩绍锋的陆战队工程兵才能够加快在巴哈马群岛上的施工速度,而随着战术航空兵进驻巴哈马群岛,其打击范围进一步扩大,优势也进一步的转向了帝国航空兵。
  同期,罗云冲手里的战略航空兵的实力也得到了扩充,十一月五日,罗云冲最需要的东西到达了巴拿马。一支拥有50艘运输船的船队为他送来了足足1200架“狼鸠”式轰炸机,这些轰炸机都是被拆成了几部分之后装船运过来的,因此首先要在巴拿马的机场完成组装,然后再部署到前线去。
  两日后,另外一支船队到达了巴拿马,这支船队迅速通过运河,其目的地是圣地亚哥,在45艘运输船上全部装载着轰炸机所需要的弹药。另外还有5艘运输船装载着一条用来生产燃烧弹的生产线,也就是说,帝国将在圣地亚哥建立一条燃烧弹生产线,这样就极大的减轻了后勤保障的压力。
  十一月十日,运载着用来改装护航战斗机的设备的船队到达了巴拿马,同期送到的还有一批工人。最重要的是,哈飞完成了改装设计,而按照新方式改装的“游隼”式战斗机的作战半径达到了850海里,可以伴随“狼鸠”进行全程护航,如果从巴哈马群岛出发的话,还可以伴随“鹏”式轰炸机作战。
  海军的承诺兑现了,十一月份,连接着帝国本土与美洲地区的海运能力增加了五成以上,而且到年底的时候,海运能力还要增加五成以上。到时候,罗云冲就不需要为弹药物资不够而发愁,可以尽情的轰炸美国!
第二十五卷
以海制陆
第一节
艰巨工程
  在罗云冲风风火火的恢复对美战略轰炸的时候,过得最不舒服的肯定就是韩绍锋了。对韩绍锋来说,打下巴哈马群岛只是一个开始,一个极为轻松的开始,而随后一个多月内发生的事情,让他伤透了脑筋。而最让他头痛的还是美军航空兵那持续不断的袭击与骚扰。
  从占领巴哈马群岛开始,直到十一月上旬,在巴哈马群岛施工的陆战队就没有过一天的安稳日子。特别是对那些工程兵而言,糟糕的基础条件成了次要问题,对他们来说,美军的轰炸机不但有巨大的威胁,而且还严重拖延了施工进度。特别是在新普罗维登斯岛,陆战队的工程兵就差拿起机关枪与美军作战了。
  巴哈马群岛的基础条件是相当糟糕的,在几座由陆战队占领的岛屿上,公路总长度不超过200公里,而且都是极为简陋的泥土公路,陆战队装备的卡车很难在这些公路上行驶,很多时候,工程兵不得不借用作战部队的履带式装甲车辆来运送物资与设备,另外还不得不安排力量修缮公路,特别是加强路基的承载能力,提高路面的质量,争取让卡车通行。除了地面交通系统的问题之外,港口的基础设施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整个巴哈马群岛中,就只有新普罗维登斯岛上的拿骚,也就是巴哈马群岛的首府拥有可以接纳万吨轮的能力,而其他岛屿上的港口都属于小型港口,或者是渔港,根本就无法直接让万吨轮停靠,更不可能让货轮直接在码头上装卸货物。也正因为如此,在首先建好了克鲁克德岛上的机场后,韩绍锋就安排工程兵去修复拿骚附近的美军机场,同时在普罗维登斯岛上建立三座大型野战机场,并且修建从港口到这些机场的公路。
  与陆战队之前在中美洲大陆,古巴等地区修建的机场等军事设施而言,在新普罗维登斯岛上的工程量并不是很大,如果不受到干扰,一切顺利的话,大概在十月上旬的时候,拿骚机场就能够恢复使用,十月中旬,就能让三座野战机场具备部署战术飞机的能力。可问题是,从一开始,干扰就没有停止过。
  在第三舰队前出掩护陆战队之前,美军轰炸机的袭击造成了相当严重的损失。十月四日,拿骚机场遭到严重轰炸,损失了大部分工程设备,工程人员也死伤上百人。随后,美军重点轰炸了拿骚港,在十月六日的轰炸中,至少有四艘万吨轮在港口内被炸沉。另外,美国海军的潜艇也四处活动,十日七日凌晨,一艘美国潜艇还闯入了拿骚港,用四条鱼雷击沉了三艘运输船,导致港口几乎彻底瘫痪,直到十月十日,工程兵将那三艘沉在港湾里的运输船移开之后,港口才恢复了吞吐能力。
  这仅是一个多月来,美军众多袭击中的几个典型战例而已。到十一月初的时候,陆战队与运输船队已经在新普罗维登斯岛损失了大概十二万吨以上的物资,其中大半是工程物资与设备。在此期间,韩绍锋数次发出请求,直到第三舰队到达之后,情况才有所好转,可是第三舰队提供的防空掩护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陆战队也不是什么事都没有做,在继续加快施工进度,以抵消美军轰炸产生的影响的同时,韩绍锋还利用他自己的职权,从古巴调来了十几个高射炮营,其中部署在新普罗维登斯岛的就有8个高射炮营。这8个营一共装备了近500门各种口径的高射炮,其中有部分还是从火力支援船,以及登陆舰上拆下来的呢。
  增加高射炮的数量,也是治标不治本的,美军的轰炸行动并没有停止。特别是在罗云冲于十月底恢复了战略轰炸之后,美军立即意识到,对手将利用巴哈马群岛部署护航战斗机,以扩大战略轰炸的范围,更是发了疯的袭击巴哈马群岛。从十月二十五日,到十月三十日,整整一周的时间里,美军航空兵出动了数千架次的轰炸机,重点轰炸了拿骚港,以及拿骚机场。
  这是陆战队在巴哈马群岛上度过的最为艰难的七天,这也是联合舰队航空兵受到考验最严峻的一周,从二十七日开始,连第一舰队的航空兵都参加了保护巴哈马群岛的作战行动。二十八日,双方投入兵力最多的这一天,美军出动了2800余架次的作战飞机,而帝国海军舰载航空兵,以及部署是古巴的岸基航空兵也出动了2100余架次,空战战场从佛罗里达海峡西岸的美国本土附近一直延伸到了克里克德岛西北,面积达到了数十万平方公里,双方的上千架作战飞机交错往来,战斗从天亮持续到深夜。仅仅在这一天的战斗中,美军就损失了312架作战飞机,帝国航空兵也损失了228架作战飞机,双方的战损率都超过了10%,也就是说,几乎是在拿飞行员与作战飞机对拼,看谁最先承受不住如此高的战斗消耗。
  在此期间内,陆战队工程兵几乎停止了对机场的施工与抢修工作,几乎全都集中去加强高射炮阵地,以及修复港口。而工程兵当时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就是搭建了大量的假目标。
  假目标,就是外表很像是武器装备的模型。假目标在战争中的应用最先开始于第一次全球战争,特别是在飞机出现之后,很多指挥官都立即发现,飞机是有效的侦察手段,而怎么应付飞机的侦察,成为了当时的主要问题之一。德军最早在西线战场上部署假的炮兵阵地,以此迷惑对手,让对手隐蔽起来的炮兵首先打击德军的假炮兵阵地,然后利用自己隐蔽起来的炮兵进行还击,摧毁敌人的炮兵。
  很快,在各条战线上,假目标都得到了大范围的利用,从假的火炮,到假的坦克,飞机,车辆,甚至是舰艇,几乎无所不含,而且第一次全球战争已经证实,假目标是欺骗敌人,保护自己,甚至是达到战役目的的有效手段之一。在这次大战中,英国人曾经为了迷惑德国,在其东南沿海地区部署了大量的假坦克,假火炮,以及假的雷达站,另外还特别修建了几座假机场。这不但让德国空军浪费了不少的弹药,损失了大量的作战飞机,而且还起到了阻吓的作用,让德军不敢攻打英国本土。而当时,英国在大陆战场上损失了其主要的地面作战部队,本土防御非常空虚,通过部署假目标最终让德国人隔海兴叹,而不敢越过狭窄的英吉利海峡。
  在大部分情况下,假目标所起到的战术作用最为明显,唐帝国陆军,以及陆战队的工程兵都有着丰富的,使用假目标的方法。当时,陆战队的工程兵就想出了很多点子来。比如,在高射炮阵地附近布设假的高射炮,引诱美国的轰炸机前来打击,同时将真的高射炮隐蔽埋伏在附近,趁美军轰炸假的高射炮阵地的时候,将其击落。当美军有意避开高射炮阵地后,工程兵立即在一些重要设施附近大量部署假的高射炮,让美军不敢前来轰炸。当然,假目标不仅仅只有高射炮。比如在十月中旬的时候,工程兵就在拿骚机场上布设了数十架假飞机,引诱了上百架美军轰炸机前来轰炸机,在那次战斗中,有三十多架美军战机被埋伏在附近的防空战斗机,以及部署在机场附近的高射炮击落,那也是十月份,美军航空兵在新普罗维登斯岛上损失最惨重的一次轰炸行动。
  应用假目标的战术数不胜数,而在遭到敌人大规模轰炸,而己方的防空能力又不足以保护所有地面设施的情况下,假目标的最大作用就是消耗敌人的弹药,保护地面设施的安全。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工程兵在新普罗维登斯岛上部署了上千个假目标,从假的高射炮到假的飞机,只要是美军会轰炸的都有。另外,工程兵还设法用木材在港口的码头旁边搭上了一艘假的战舰,结果让美军在这艘战舰上浪费了好几伯枚炸弹,还有十多架美军的轰炸机在对付这艘假战舰的时候被击落。
  不管怎么说,部署假目标,是被动防御的战术,不可能从根本上获得制空权。因此,在这七天的战斗中,陆战队与航空兵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为了确保工程人员的安全,韩绍锋不得不数次延迟了施工进度,禁止工程人员在轰炸期间离开隐蔽所,而且外处活动时,距离防空洞不得超过500米,这是从拉响警报,到敌人的轰炸机到达,人员能够跑过的最远距离。
  直到十月三十日下午,罗云冲的航空兵全面出动,轰炸了佛罗里达州地区的美军军事基地,特别是机场之后,情况才有所好转。虽然整个战略轰炸只持续了三天,但是战术航空兵的活动却一直没有停止,而且规模还逐渐扩大,最终取代了战略航空兵,承担起了压制美军航空兵的任务。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03/73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