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魂(校对)第71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17/735

  当时,一共有两座桥梁,一条海底隧道将曼哈顿岛与长岛与大陆相连。在十九日的轰炸中,真正发挥作用的是舰载战术轰炸机,罗云冲出动的重型轰炸机只炸掉了海底隧道两端的出入口,两座桥梁都是被战术轰炸机炸断的。到此,仍然留在纽约的美国人就只能够通过渡轮等水上交通工具离开城区,而水上交通工具的输送能力是相当有限的。
  针对港口,渡口,渡轮,以及浮桥的轰炸行动主要由第二特混舰队,以及支援舰队承担。当时郝东觉不得不让第二特混舰队与支援舰队逼近美国本土。在轰炸行动中,美国航空兵对第二特混舰队与支援舰队发动了几次反击,可是除了损失数百架轰炸机之外,并没有收到别的效果。特别是在二十二日,第2支援舰队的33艘护航航母到达之后,美军航空兵就更别想赶跑在近海活动的帝国舰队了。
  因为第一次大规模战略轰炸的效果并不是很明显,在二十一日,二十四日,以及二十七日,罗云冲组织了三次针对纽约的大规模战略轰炸,分别出动轰炸机1721架,1833架,以及2144架,投下燃烧弹8600吨,9100吨,以及10600吨。在这三次轰炸行动中,一共损失轰炸机108架,其中在轰炸行动中被击落的只有47架,战损率控制在了1%左右。
  经过了四轮大规模的战略轰炸之后,纽约几乎变成了一座死城。当时到底有多少人死于轰炸,战后一直争论不下,美国方面公布的数据是死亡554218人,伤1832144人。而唐帝国公布的数字是死亡314287人,伤875321人。这两个数据之间的差距很大,也许美国是将因伤死亡的平民,以及部分轻伤人员都算了进去吧。
  不管到底有多少人死在了这四次大规模的战略轰炸中,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在遭到了近4万吨燃烧弹与炸弹的轰炸之后,纽约已经由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变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坟墓。包括帝国大厦在内的大部分建筑都在轰炸中被摧毁,据美国在战后公布的数据,当时纽约有八成以上的房屋被摧毁,总数量超过了180万栋。最神奇的是,位于上纽约湾里的自由女神像却在四次轰炸中安然无恙,而且一直到战争结束,都没有遭到轰炸。大概当时的轰炸机飞行员也没有对这个没有生命的雕像产生兴趣吧。
  战后,纽约修建了一座战争受害者纪念馆,其中的标志建筑就是一条刻着数十万个受害者名字的纪念碑。这座纪念碑被称为“百万墓碑”,以此让后人永远都记住战争带来的巨大伤害,与巨大的损失!
第三十四节
沸腾的钢铁之都
  自波士顿之后,纽约再次成为了敦促美国投降的警钟。二月二十八日,也就是在收到罗云冲的最后战报之后大概四个小时,薛希岳就代表同盟国集团,发表了一份敦促美国无条件投降的宣言。同时,驻哥伦比亚的帝国大使通过哥伦比亚外交部向美国大使转交了敦促投降的书面文件,在没有得到美国政府的任何答复之后,当天晚上,薛希岳给罗云冲发去了电报,让罗云冲继续发动大规模战略轰炸。
  此时,罗云冲已经选定了下一个打击目标,那就是素有“美国钢铁之都”称誉的巴尔迪摩。
  在芝加哥成为了美国最大的钢铁生产城市之前,巴尔迪摩一直拥有美国最大的钢铁生产基地,其中以坐落在帕塔普斯科河北岸,斯帕罗斯波因特的伯利恒钢铁公司为主。这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钢铁公司之一,在第二次全球战争期间,还是向美国海军与陆军最大的特种钢材供货商,是名副其实的战争机器。
  早在28年底的时候,罗云冲就收到了海军司令部的请求,希望他能够尽快安排轰炸机去炸毁伯利恒钢铁厂,可是当时罗云冲根本就没有办法安排针对巴尔迪摩的大规模战略轰炸。
  在谈仁皓的联合舰队歼灭了大西洋舰队之后,帝国的情报部门很快就获得消息,美国正在加快两艘“蒙大拿”级战列舰,以及第二批三艘“中途岛”级航母的建造工作,如果不加以阻止的话,这些战舰都有可能在29年中期服役。很明显,当时这份情报并不完全准确,就算美国有足够的资源来建造这些战舰,其服役的时间也不可能在29年中期,能够在29年底建成就已经相当不错了。可问题是,不管是29年中期,还是29年底,对帝国海军来说,这绝对是件不能容忍的事情。
  也正是在这一情况下,甘永兴才给罗云冲发去了请求。当时,这五艘主力舰所需要的绝大部分钢材都是由伯利恒钢铁厂提供的,而且美国东海岸地区没有第二家钢铁厂能够提供建造战舰所需要的大型装甲钢板。虽然芝加哥与底特律都有钢铁厂可以生产战舰用大型装甲钢板,但是通过陆路是很难运送这些大尺寸的货物的,不管是铁路,还是公路,都无法直接运送,而当时的运输机承载能力也达不到要求,货舱的尺寸更是达不到要求。也就是说,只要炸掉了伯利恒钢铁厂,就算美国可以设法把芝加哥与底特律生产的装甲钢板运送到造船厂去,也会极大的延迟战舰的建造进度,让这几艘主力舰无法在战争结束前完成建造工作。
  罗云冲很清楚轰炸伯利恒钢铁厂的战略价值,而且巴尔迪摩还有另外好几家钢铁厂,化工厂,另外还有美国海军的一家大型造船厂。在市区的西北部,还有一家车辆厂与飞机厂。当时,部署在美国东北部地区的很多作战飞机,特别是战斗机都是在巴尔迪摩的飞机厂进行维修的,而且这家飞机厂生产的零备件还保证了上千架作战飞机能够正常使用。不管是为了海军,还是为了战略航空兵自身,轰炸巴尔迪摩都势在必行,只是在此之前,罗云冲也确实是腾不出力量来对付这座美国东北地区最大的重工业城市。
  在将纽约变成了废墟之后,二十八日上午,罗云冲就让参谋开始策划轰炸巴尔迪摩的行动。大部分计划都是照搬了轰炸纽约的行动计划,只是在最后进入的航线上有所差别,同时在轰炸目标的顺序上也有所差别,这次首先要摧毁的不是居民区,而是工业区,特别是钢铁厂,造船厂,车辆厂,以及飞机厂。当然,轰炸机携带的弹种也会有所变化,按照当时参谋策划的轰炸行动,至少要首先进行两次大规模轰炸行动才能够摧毁巴尔迪摩的重工业生产基地,然后对市区进行一次大规模的覆盖式轰炸,就足以保证摧毁整个巴尔迪摩了。
  当晚,在收到了首相发来的电报后,罗云冲就下达了作战命令,轰炸时间订在了3月1日。当时主要的问题是该怎么配制弹药。
  在对英国工业城市的战略轰炸中,罗云冲就总结出,燃烧弹对工厂仍然有巨大的破坏力,只是不能确保彻底摧毁工厂,特别是对某些工厂来说,仅仅用燃烧弹进行轰炸的话,效果不够明显。因此,在对英轰炸的时候,罗云冲就首先采用了混合配制弹药的轰炸方式。即首先用普通炸弹进行轰炸,然后再投下燃烧弹扩大轰炸效果。通过数十次的实战检验,这套轰炸理论被证明是相当有效的,只是,在针对不同的目标时,炸弹与燃烧弹的搭配比例,以及该用100公斤的小炸弹,250公斤的炸弹,还是500公斤的大炸弹的问题上,当时还没有相关的成套的理论,只能由指挥官根据自己的判断,甚至是感觉来决定。
  因为美国与英国的重工厂比较类似,规模都很庞大,一般的小炸弹的威胁很小。所以罗云冲决定采用在英国获得的现成经验,即主要使用250公斤的航空炸弹,对付一些坚固目标使用500公斤的大型炸弹。这就需要在任务分配这做到尽量的准确,让执行不同任务的轰炸机群按时到达,而且轰炸顺序不能出现错误。如果首先投下燃烧弹的话,产生的浓烟就会遮挡住飞行员的视线,那么就很难将炸弹扔到目标上了。
  这次,有了舰载侦察机的帮助,加上部署在百慕大群岛上的战斗机也可以为轰炸机提供护航,罗云冲的信心增加了不少。到2月30日的时候,罗云冲组织了180个中队的重型轰炸机,其中40个中队携带250公斤的炸弹,20个中队携带500公斤的炸弹,其他的携带燃烧弹。轰炸机群将分成24个小机群分别进入,首先轰炸的就是8座重工厂。
  当天晚上,罗云冲联系了百慕大群岛航空指挥部,以及郝东觉。岸基航空兵将出动5个中队的护航战斗机,第二特混舰队将出动9个中队的护航战斗机,顶替了第1支援舰队的第2支援舰队将出动10个中队的护航战斗机。护航战斗机的总数达到了24个中队,可以保证为每支轰炸机群提供一个中队的护航战斗机。另外,第二特混舰队还将出动30架“侦察鹰”负责引导24个轰炸机群,因为在轰炸纽约的行动中,曾经因为引导的侦察机被击落而导致轰炸机群没有能够到达正确的轰炸区域上空,这次郝东觉特别多安排了6架侦察机,以备不时之需。
  一切准备妥当之后,30日上午,轰炸机群陆续起飞。罗云冲仍然选择了昼间轰炸,主要是当时他还没有获得夜间护航战斗机,如果有护航战斗机,昼间轰炸的损失要比没有护航战斗机的夜间轰炸低得多。
  罗云冲已经多次催促陆军司令部,尽快将夜间护航战斗机送过来。按照以往轰炸的经验,在有护航战斗机的情况下,夜间轰炸的损失率绝对是最低的。另外,在夜间轰炸时,轰炸机还可以低空投弹,提高命中率,也就提高了轰炸效率,可以出动更少的轰炸机,使用更少的弹药达到更好的效果。
  问题本身不在陆军司令部,安排给罗云冲的第一批夜间战斗机已经起运了,而船队的速度是快不起来的,从帝国本土到圣地亚哥,怎么都得花上一个月的时间。而货轮是在二月初出发的,大概要三月上旬,或者中旬才能到达。然后还得花上时间将飞机组装起来,进行测试,让夜间战斗机飞行员适应一下战场上的情况,怎么说,也要到四月份的时候,罗云冲才能够获得足够数量的夜间护航战斗机,也才能转为夜间轰炸。
  实际上此时战损率方面的压力已经降低了很多。在四次对纽约的大规模集中轰炸之后,轰炸机的损失率已经降低到了1.5%以下,特别是在第四次轰炸中,损失率才0.7%,创了战略轰炸以来的新低。
  护航战斗机的作用已经完全表现了出来,特别是舰载护航战斗机的效率要比岸基护航战斗机高得多,主要的原因就是舰载航空兵的战斗机飞行员的素质要高得多。当时,参加护航作战的是第二特混舰队的航空兵,为首的就是江文翰这批“老鸟”。在第二特混舰队全部换装战斗机之后,安士乐等一批其他特混舰队的飞行员也申请转调了过来。当时集中在第二特混舰队的500多名战斗机飞行员中,有352名空战王牌,其中有184名战绩超过20个的超级王牌,战绩在50个以上的有38人,而帝国海军航空兵排名前十的空战王牌中,有6个人在第二特混舰队!
  可以说,第二特混舰队当时集中了帝国海军航空兵战斗机部队的大部分精英,搞到最后,因为申请转调第二特混舰队的飞行员太多了,除了江文翰,安士乐,王志华这几个力争头号空战王牌的飞行员之外,郝东觉不得不安排其他的飞行员两人共用一架战斗机。战后,在这批战斗机飞行员中,有三分之一转投空军,诞生了54名将军,其中江文翰在退役的时候已经是空军上将了,而安士乐在退役的时候也是海军航空兵上将。
  与以往一样,在轰炸机群出发之后,罗云冲就等待着消息,只是这次他并不是很焦虑。如果24个中队的800多架战斗机仍然无法掩护轰炸机群的话,那他就不可能继续降低损失率。而且前面的四次轰炸已经证明了护航战斗机的有效性。对罗云冲来说,现在他应该关心的是轰炸取得的效果。准确的说,不是一次轰炸取得的效果,而是数次轰炸最后所取得的效果。
  在1日的轰炸中,大部分机群都发回了红色信号,只是后来确定,有些机群的领航长机没有做出准确的判断,大概是因为燃烧弹遮挡住了视线,让飞行员无法看清楚地面上的情况,也就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不过,轰炸行动仍然取得了圆满的成功,只有18架轰炸机被击落,损失率低于1%。
  三天后,4日轰炸机群再次出动,这是针对工业目标的补充轰炸,而且罗云冲提高了普通炸弹的比重,有一半的轰炸机携带普通炸弹,特别是250公斤级的航空炸弹。而在这天的轰炸中,只有16架轰炸机被击落,损失率仍然在1%以下。
  6日,侦察机拍下了巴尔迪摩几个工业区的照片,确认必须要摧毁的八个重工业基地已经全部完蛋后,罗云冲下达了轰炸市区的命令。次日,轰炸机全部挂上了燃烧弹,再次奔袭巴尔迪摩,四个小时内,在市区上空投下了12000余吨燃烧弹,几乎摧毁了巴尔迪摩市所有的居民区。
  因为之前已经遭到了两次针对工业区的轰炸,加上纽约的惨痛教训,从2日开始,美军就协助巴尔迪摩市的平民进行疏散,到7日的时候,已经有三分之二的市民疏散到了郊区,或者是内陆城市。因此,在这次轰炸中,只有不到10万人伤亡,比起波士顿与纽约,人员损失相对要轻得多。
  轰炸巴尔迪摩的主要目的不是杀伤平民,而是摧毁该市的重工业。直到美国投降,巴尔迪摩的主要重工厂都没有能够恢复生产,可以说,轰炸行动取得了完全的成功,目标已经达到了。也正因为如此,后来该市再也没有遭到过战略轰炸。
  拿到最后的结果时,罗云冲也立即把这一“好消息”转发给了海军,至少现在他可以向海军司令部交差了,怎么说,海军也对他有知遇之恩,如果没有当初海军的重用,恐怕现在罗云冲还在陆航的某个地区司令部里当个普通的参谋军官吧。同样的,对罗云冲来说,至少现在美国的战斗机失去了一个维修基地,已经零备件生产厂,这也算是好事!
第三十五节
军港末日
  在巴尔迪摩遭殃后,美国政府也迅速意识到,唐帝国战略航空兵的打击重点已经转移到了美国本土东北部地区,而且以轰炸大城市为主。在三月五日的时候,美国总统召开了一次特别军政会议。
  当时美国总统最想知道的就是航空兵能否确保东北部地区的安全,而阿诺德根本就不敢做出任何实质性的保证,只说将尽量提高防空力量,确保安全。换句话说,连一向骄傲的阿诺德也知道美国航空兵已经无法确保美国本土的安全了。
  得到了阿诺德这个模棱两可的回答之后,德拉诺立即下达了一条命令,那就是尽快把东北部地区的工厂设施转移到阿巴拉契亚山脉西面的内陆地区去,同时尽量转移大城市的居民,特别是工厂工人。
  在总统下达了这条命令之后,疏散工作全面展开。而在此之前,巴尔迪摩的疏散工作已经开始了。当时没有遭到轰炸的大中型城市的居民都在向内地转移。可问题是,美国东北部地区是美国城市分布最密集,人口最集中的地区,这里居住着美国四成以上的人口,有可能在短期内将所有人都疏散走吗?而且能够将所有人都疏散走吗?
  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当时美国东北部地区的人口超过了6500万,要疏散这么多人,几乎是不可能的。做一个纯理论的计算,一节列车车皮可以运载200人,一列火车20节车皮,那么一次可以疏散4000人,如果依靠铁路,就需要动用16000车次,将美国东北部地区的所有铁路都用来疏散人员,至少需要两个月的时间。一辆卡车可以运载20人,50辆卡车组成一个车队,一次运载1000人,那么就需要动用65000趟车队,这需要占用美国东北部与内地公路线至少四个月的输送能力。更重要的是,不管是铁路,还是公路,能够用来输送人员的都只占到了运力的很小一部分。
  更重要的是,绝不是任何人都愿意离开自己的家园,而且也不可能只带人,不带生活用品。如果都算上,那么所需要运送的人员与物资将是一个天文数字。美国政府也不可能让东北部地区的所有城市都变成空城,唐帝国的战略航空兵也不可能停止轰炸。按照最乐观的估计,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美国才能够将东北部地区的工厂,以及大概一半的人员疏散到内陆地区。很明显,唐帝国不会给美国这么多的时间。
  话又说回来,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的内陆地区又绝对安全吗?答案同样是否定的,如果罗云冲肯承担损失,美国没有任何地方是绝对安全的,“鹏”式轰炸机的最大打击半径足以覆盖整个美国本土。
  迫使美国进行战略疏散也是战略轰炸的一个重要目的。任何工厂在搬迁的时候都不可能进行正常的生产。而且重工业的搬迁工作相当麻烦,这会严重降低美国的生产能力。当年,在英美航空兵大规模的轰炸德国的鲁尔区的时候,德国就被迫将工厂转移到南部的阿尔卑斯山区,以及柏林附近,结果导致德国在25年与26年的工业生产能力下降了近四分之一,差点就坚持不下来了。
  根据当时帝国情报部门的初步估计,当美国大规模疏散东北部地区的工厂时,美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将至少降低两成。同时,因为美国东北部地区的工厂多半是零件加工工厂,其中以为战车,战机提供零备件的工厂为主,这就必然影响到美国陆军以及航空兵的作战能力。这份评估在战后得到了证实,如果说在29年3月份之前美国航空兵还能够勉强与帝国战略航空兵对抗,在墨西哥作战的美国陆军也能够勉强顶住帝国陆军远征军的强大攻势的话,那么从29年3月份开始,美国在这两条战线上都失去了支撑能力,崩溃只是先后的事情!
  如果从总体影响来看,轰炸巴尔迪摩的意义更为重大。虽然在巴尔迪摩死于轰炸的美国人并不是很多,比起波士顿与纽约,乃至美国东南部的很多中型城市都要少得多,但是正是对巴尔迪摩的全面轰炸让美国被迫开始向内地转移工厂。可以说,直到这个时候,战略轰炸才走上了正轨,而且战略轰炸的真正意义也显现了出来。
  罗云冲在8日就拿到了情报,得知美国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工业与人口疏散。当时,他面临着一个选择,一是继续集中轰炸美国东北部地区的大城市,比如弗吉尼亚比奇就是他选定的下一个目标。要么转为轰炸工业目标,即分散轰炸,不再集中攻击大城市,因为美国东北部地区的很多工厂是在中小城市,而不是完全集中在大城市的,反而是大城市的工厂相对数量要少一些。
  很明显,继续轰炸大城市,可以赶在疏散完成之前杀伤更多的人员。毕竟,所有向内地转移的居民都将成为工厂的工人,继续为美军生产武器装备,弹药物资,这就会助长美军的战斗力,让美国坚持更久。而分散轰炸工厂,则可以削减美国的战争潜力,让这些工厂永远都无法恢复生产,可是当时情报部门提供的参考意见是,任何转移的工厂在三到四个月之内无法恢复正常生产,而且要达到全部产能,至少需要半年的时间,而半年之后,局势肯定会有重大改变。
  就在罗云冲犹豫着是否应该转变轰炸方式的时候,一名高级参谋提出了一个相当大胆的建议,那就是趁美国忙着转移工厂与人员的时候,集中力量轰炸美国东北部地区的大型军事目标,比如诺福克军港,以及位于特拉华州的米尔福德航空兵基地,首先摧毁美国东北部地区的防御力量,然后再展开全面轰炸。
  经过了反复思考后,罗云冲采纳了这个建议,而且他首先就选择了诺福克军港为打击目标。当然,轰炸行动不可能只集中在诺福克,为了掩护轰炸行动,更准确的说是掩饰打击军事目标的轰炸战术,同时还将全面轰炸邻近诺福克的弗吉尼亚比奇。
  九日,轰炸行动的策划工作基本上完成。这次仍然将集中出动所有的轰炸机,只是这些轰炸机将分头执行两个任务。
  轰炸诺福克军港的轰炸机有五支编队,每支编队十个中队,一攻六百架轰炸机,分成五批进入,重点轰炸港口基础设施,以及周围的美军营地,仓库,机场等等军事目标。同时,第二特混舰队也将参加轰炸行动,派遣至少6个中队的舰载轰炸机去打击港口内的舰船。
  大部分轰炸机都将前去轰炸弗吉尼亚比奇,轰炸机群分成了十五个编队,每个编队八到十个中队,共计1600余架轰炸机参加行动,轰炸重点是弗吉尼亚比奇的主城区,以及几座重要的工厂,特别是为海军提供零备件的两家工厂。
  担负护航任务的是部署在百慕大群岛的5个中队的护航战斗机,以及第2支援舰队出动的18个中队的护航战斗机。这样,就能够保证为每支轰炸机群,包括战术轰炸机群提供护航掩护。
  为了压制美军的防空战斗机,同时让舰队避免遭到美军航空兵的反击,第二特混舰队将出动三个中队的战斗轰炸机提前袭击米尔福德航空兵基地。参加压制行动的都是帝国海军舰载航空兵最优秀的飞行员,另外还将有至少一个小队的侦察机为这些战斗机提供支持。
  可以说,这是自战略轰炸开始以来,行动规模最大,而且组织最为复杂的一次轰炸行动了。更重要的是,在这次轰炸行动中,郝东觉首先提出了“防空压制”的新式战术。罗云冲很清楚郝东觉在指挥航空作战方面的才华,在郝东觉提出了这个观点之后,他直接就采纳了,而且授权郝东觉全权负责。
  在当时,“防空压制”绝对算得上是崭新的航空战术。这与出动电子飞机干扰美军的雷达不一样,“防空压制”更强调硬杀伤,即以摧毁敌人的防空能力为主,而不仅仅只是干扰敌人的防空能力。
  因为这是一套新提出的航空战术,所以才第一次执行防空压制任务的时候,郝东觉派出去的都是高性能的战斗轰炸机,而且安排的都是最优秀的飞行员。这次行动也带有很大的实验性质,且压制范围仅限于米尔福德航空兵基地,也就是机场,还没有发展到针对高射炮阵地的压制行动。因此,这次作战行动的根本目的是要限制米尔福德航空兵基地的作战能力,让部署在这里的美军战机飞不起来,以确保轰炸机群,以及舰队的安全。
  在11日的轰炸中,由江文翰,安士乐,王志华三名超级王牌率领的防空压制部队可以说是战场上最耀眼的一支部队了。虽然针对诺福克与弗吉尼亚比奇的轰炸行动吸引了更多人的关注,可是这三支部队在战场上的活动给了郝东觉与罗云冲更大的启发。
  当时,米尔福德航空兵基地是拱卫华盛顿最主要的机场,部署有200多架防空战斗机。如果让这200多架战斗机都升空的话,那对轰炸机群来说绝对是一场灾难。而仅仅三个中队的战斗轰炸机就使米尔福德航空兵基地彻底瘫痪,从轰炸机进入,到轰炸结束,没有一架美军的战斗机能够顺利起飞,就算是强行起飞的战斗机都被迅速击落了。也正是如此,在当天的轰炸行动中,只有9架轰炸机被击落,而且有7架是被高射炮击落的,只有2架是被美军的防空战斗机击落的。这是自大规模集中轰炸开始以来,首次被高射炮击落的轰炸机多于被防空战斗机击落的轰炸机数量的轰炸行动。
  仅仅一次轰炸,诺福克军港就被彻底的瘫痪掉了,港口里近九成的重要基础设备被炸毁,当时停泊在军港里的二十多艘舰船几乎全部被击沉,或者是在负伤后搁浅。港口内储备了数百万加仑的燃料库被炸中后,足足烧了一天一夜。
  弗吉尼亚比奇也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超过一半的市区遭到了轰炸,数十万人伤亡或者是流离失所。三天后,即3月14日,弗吉尼亚比奇再次遭到了轰炸,最终被炸成了一昨鬼城。在两次轰炸中,有21万市民伤亡,上百万人被迫转移到了别的城市或者是乡村。在14日的轰炸中,第二特混舰队的防空压制部队再次出动,又成功的掩护了轰炸机群。当时,第2支援舰队已经撤到了外海去补充燃料与弹药,只有5个中队的岸基护航战斗机出动,结果在这天出动的2083架轰炸机中,只有13架被击落,战损率仍然远低于以前的轰炸。
  通过14日的轰炸行动,防空压制战术的有效性得到了证实,罗云冲与郝东觉都认识到,安排舰载战斗机为轰炸机护航实际上是一种浪费,而且护航本身也是一种被动的防御作战方式,而要击败对手,最有效的方法应该是主动出击,而防空压制战术的根本思想就是通过主动攻击来瘫痪敌人的防空作战力量。
  也正是在得出了这个结论后,罗云冲立即调整了轰炸行动,在完成了对弗吉尼亚比奇的毁灭性打击之后,轰炸重点全部转移到了美军的军事目标,特别是航空兵基地,野战机场等对轰炸机群有着重大威胁的军事目标上。同时,舰载航空兵也是全面出动,配合与支援战略航空兵的行动。在16日,第1支援舰队到达战场,第2支援舰队也完成了补给后,舰队航空兵的规模达到了顶点。
  当时的防空压制战术理论仍然是不健全的,需要经过实践来逐步完善,也正是罗云冲与郝东觉都认识到了防空压制的重要性,因此,在第二阶段战略轰炸的后期,防空压制作战成为了重点任务!
第三十六节
攻势护航
  当时的作战行动被官兵们形象的称为“攻势护航”,这与之前的护航行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本质上讲,“攻势护航”与“防空压制”本身是没有区别的,不管是护航,还是压制,都是为了让轰炸机安全的进入与撤退,都是为了掩护轰炸机,只是一个更强调行动,一个更强调本质。
  “攻势护航”强调的是行动,这也说明当时的防空压制战术本身并不完善,仍然限于护航的战术范畴之内,这与后来出现的专门针对敌方防空系统的大规模打击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这也是大战末期防空压制作战的一大特点,但不可否认的是,后来出现的很多防空压制战术都是在当时就已经诞生了的,而只是受到了技术等方面的限制,所以很多战术本身无法实现,或者说是实现的代价过于高昂。
  在罗云冲的支持下,郝东觉当时在舰载航空兵里正式成立了一支由最优秀的飞行员组成的独立护航部队,而该部队的任务就是执行打击敌人防空系统的任务。最初的时候,这支部队主要就是由“游隼”式战斗轰炸机组成,只是在行动的时候才从侦察部队抽调部分“侦察鹰”配合行动。
  通过对诺福克,以及弗吉尼亚比奇的两次行动,攻势护航的优势体现了出来。从根本上讲,“攻势护航”是对航空兵战术本质思想的直接反映。
  在被誉为航空兵宝典的《制空论》中,杜黑就不止一次的强调了航空兵的进攻性。可以说,航空兵自诞生的那一天开始,就是一支进攻性的部队,而绝不是一支防御性的部队。“摧毁敌人航空兵的最佳办法就是将敌人的飞机炸毁在地面上”,这句话从根本上反映了航空兵的进攻性质。正如同罗云冲后来所说的一样:战斗机可以创造胜利,而能够创造历史的是轰炸机。
  一支真正成熟的航空兵的主体绝不是战斗机,而是轰炸机。在大战期间,帝国航空兵中,战斗机与轰炸机的数量比是1比3,而人员数量对比更是达到了1比22。毫无疑问,在帝国航空兵,真正的主体就是轰炸机。其实,不管是大战期间,还是在大战之后,一支拥有强大战斗力的航空兵,或者是空军,其主要的作战力量都是轰炸机部队,而不是战斗机部队。
  战略轰炸机就是航空兵进攻性的彻底体现,也是航空兵最强大的攻击部队。实际上,到了战争后期,在帝国航空兵中,战术航空兵本身也成为了重要的攻击部队。当时海军的“游隼”,以及陆军的“鹰”式战斗机在设计之初都是格外强调了空战能力,对攻击能力要求不是很高,可是到了战争后期,这两种战斗机都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战斗轰炸机,有三分之二的时候是在执行战术轰炸任务,而不是空战任务。
  “攻势护航”这个战术的根本思想就是将原本被动的护航作战转变为主动的进攻作战。在以往的护航作战中,不管是轰炸机,还是护航战斗机,在作战行动中都不具有主动权,特别是在面对美军防空战斗机的攻击时,都是在被动防御。这完全违反了航空兵以进攻为主的基本战术思想,同时更将航空兵强大的进攻能力放在了次要的地位。用句简单的话来说,那就是在以己之短击敌之长,如果不是当时帝国航空兵有着绝对的兵力优势,弥补了战术上的缺陷的话,恐怕损失就要翻上好几倍了。
  当时郝东觉就是首先意识到了这个根本性的错误,随即才提出了“攻势护航”的战术,通过充分发挥航空兵的进攻优势来取得制空权,而不是在被动的防御中保护轰炸机群。说白了,“攻势护航”的要点是夺取整个制空权,而以往的护航作战只是确保局部的,暂时性的制空权。谁好谁坏,自然一目了然,可同样的,要通过“攻势护航”夺得整个战场的制空权,需要的付出肯定更多,而且也需要更多的时间。
  通过前两次的作战,飞行员与专门负责这方面工作的舰队航空参谋军官总结出了几点有用的经验。一是侦察机是绝对不可或缺的,这是在没有后方指挥的情况下,能够协调作战部队的唯一手段,其重要性不可取代。二是缺乏有效发现敌方隐蔽高射炮阵地的有效办法,有好几架战斗机就是在遭到高射炮突然袭击的时候被击落击伤的。三是缺乏对战场的感知能力,如果无法赶在敌战斗机起飞之前将其摧毁在地面,那么执行轰炸任务的战斗轰炸机往往只能丢掉炸弹与敌机进行空战,从而使进攻行动的效果大打折扣。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17/73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