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春秋(校对)第39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90/861

  9年之内,日本按照计划组建了4支主力舰队,建造了4艘航母,4艘战列舰,16艘巡洋舰,32艘驱逐舰。其海军实力得到了空前的膨胀。而按照日本的海军发展计划,将在2040年之前,再将海军实力翻一翻,也就是说,在不扩充舰队数量的情况下,让每支舰队的主力战舰翻倍!而为了满足这么庞大的海军发展计划,日本甚至将国家造船能力的50%用到了军舰的建造上来!当然,要支撑起这么庞大的军事力量,就需要非常强大的经济实力!
  到2030年,日本基本上已经恢复了战前的经济水平,并且保持着每年20%左右的发展速度。这简直是难以让人置信的,根据很多经济学家的判断,日本价值是在自杀式的发展,因为在这么高的发展速度背后,日本根本就没有能力消化发展的成果,而当毛病积累下来之后,爆发出来的话,就将是毁灭性的后果!
  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完全是建立在庞大的军事需求上的!2030年,日本的国家生产中,与军事有关的占到了45%,而在政府开支中,35%是军费!而这种依靠军事膨胀来带动国家发展的事情并不少见,二战之前的德国也就是这个样子,但是因此造成的严重后果,大家也是知道的。而且,这些表面上的经济繁荣并不能掩饰暗地里的灾难即将到来!
  当然,关于日本能够取得这么快的经济发展速度,而且能够迅速的膨胀军事实力,肯定有很多人存在疑问。因为发展的基础是资源,而日本本身就是一个缺乏资源的国家,拿什么来支持起这么庞大的发展计划呢?
  其实,资源也只是个相对的问题。在21世纪30年代之前,人类开采的资源主要是陆地上的资源,海洋上最多的就是开采石油,而且还是浅海地区的石油,因为当时人类的技术还无法对海洋里更多的资源进行开采。当然,谁都知道,海洋中蕴藏的资源远比陆地上的多,根据2040年的探测结果,海洋石油,仅仅是深海中蕴藏的石油量恐怕就超过了陆地上所有的石油!而大家都知道,日本本身是一个岛国,拥有广阔的领海,而这就是日本发展的主要动力。而这个问题,将在后面着重介绍,所以在这里也就不多说了!
  可以说,日本这个岛国是完全依靠海洋生存的,日本的出路在海洋上,同时,在日本疯狂的军国主义道路上,走到出路的尽头,也就是日本毁灭的道路,而这条道路也是建立在海洋上的!当然,如果日本要寻求和平发展的话,也许他的发展潜力足以支撑起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大国,但是日本现在已经完全落入了军国主义份子的控制之中,它还能够走回和平发展的道路吗?
  可以说,日本的发展是充满了矛盾的。当然,在日本之外,非洲地区的变化,特别是西部非洲地区,这块三大国都希望插足地区的变化也显得非常重要。另外,在南亚地区,印度内战的结束,以及印巴之间矛盾的重新恶化。中国与俄罗斯在中亚地区的碰撞,外高加索地区的动荡,这些都是世界不稳定的因素。但是,这些不稳定的因素都得到了控制,并没有因此爆发影响到世界稳定的大规模战争,而仅有的几场局部战争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当然,中东战争结束之后,世界局势在很大的程度上还是回到了以发展为主的道路上来。这场战争可以说是最完美的体现了大国综合实力的重要性,因为三大国都没有直接介入这场战争。而实力就代表着一切,现在大家都在拼命般的扩充自己的实力了!
第二章
能源革命
  从根本上讲,人类进步的主要动力就是科学,科学让人类社会变得更发达,能够拥有更广阔的生存空间,能够寻找到更多的资源,能够让生活变得更丰富多彩,能够让物资更为充足,同时也能够让精神的世界更为充实。但是,科学也是促使人类社会爆发战争的一个因素,因为科技发展的不平衡而引发的战争,这并不少见。而在战争中产生的科技反过来又继续推动着人类社会进步。可以说,科技是一张没有颜色的纸,而到底会是红色,黑色,还是绿色,就要由人类自己来上色了!
  第五次中东战争虽然在很大的范围内,是一场政治战争,是三大国势力的一次碰撞,但是这场打了半年多的战争,再次让所有国家都认识到,科技就是一切,科技才是最高的战争力量。而且,战争期间爆发的,持续了近3年的全球性能源危机再次让人类认识到了科技的重要性,而也正是这场能源危机促使世界各国加快了对新能源的开发利用速度,同时开始寻找新的石油来源了!
  聚变核能技术早在21世纪头20年内就已经发展成熟,但是直到2030年之前,只有欧洲在建设聚变核电站,而包括中国与美国在内的其他国家,基本上都在观望着欧洲的发展方向,做着技术方面的储备工作,而并没有真正动手建造自己的聚变核电站。这并不是技术上的原因,中国在2020年前后就已经掌握了聚变核能发电的技术,美国的速度也差不多。而限制中美开发与和平利用聚变核能的主要原因成本太高,根本就无法适应市场的需要!而这正是相关的技术并不成熟所造成的,而等到聚变核电站的技术成熟,这已经是2035年之后的事情了!
  其实中美在研究聚变核能发电方面的方向与欧洲不一样。欧洲是从基本出发,因为欧洲最缺乏石油,而欧洲的石油需求量并不比中国与美国少多少!到2030年的时候,欧洲的石油消费量已经超过了美国,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但是欧洲本身的石油非常少,主要依靠进口。而世界最主要的石油产地有4个。中东与海湾地区基本上控制在了中国的手中,新生的里海石油产区也基本上由中国与俄罗斯控制了。俄罗斯生产的石油主要供应独联体国家与中国。拉美地区生产的石油主要供应美国,而西部非洲地区虽然也有较大的石油产量,但是该地区非常不稳定,石油供应并不能让欧洲感到安全!换句话说,欧洲现在进口石油的地区要么是掌握在别人的手里的,要么就无法稳定的提供石油供应。所以,欧洲对新能源的需要最迫切,也是最积极研究与发展聚变核电站的了!
  美国与中国不一样,中美两国基本上能够获得稳定的石油供应,而且能够满足国内的需要,而且石油的成本比建造聚变核电站更低,那么中美两国自然就没有开发聚变核电站方面的压力了。但是,中美两国基本上就没有停止过聚变核能和平利用方面的研究,而且还暗中加快了研究速度,因为中美两国都认识到,聚变反应堆在军事上的应用价值远比裂变反应堆要大得多!
  聚变反应堆最主要的应用是在海军上,比如核潜艇。因为聚变反应堆的功率密度比裂变反应堆要高出十几到上百倍,而且放射形污染小得多,几乎可以忽略。如果能够成功的解决相关的技术难度,那海军舰艇的动力系统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在设计战舰时,一直是以先确定动力系统的性能参数,然后依照动力系统的性能,再来确定战舰的具体战斗指标。可以说,动力系统就是战舰的心脏,决定了战舰的基本性能。另外,如果聚变反应堆能够缩小的话,甚至在航空与航天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前途,美国就曾经在2025年制订了一个发展以聚变核能为动力的空天飞机计划,但是到2030年时,搞了5年的概念研究,最后确定该计划实在是太超前了一点,被迫放弃了!
  导致聚变核反应堆还无法在军事上得到利用的主要原因是聚变反应堆的能量转换器的体积直到2030年之前都无法缩小!因为聚变时的温度远高于裂变的温度,要想将聚变产生的内能转换成电能或者是机械能,这中间的装置就要复杂很多了!而欧洲人建造的聚变电站中,最主要的设备就是能量转换器,而并不是聚变反应堆的核心部分!正是这一方面的技术还远没有成熟,所以在2030年之前,中美两国在聚变核能方面的研究重点就放在了这上面,怎么将能量转换器做得更小,而且安全可靠,效率还要跟上去,这就是整个系统中最为关键的部分了!
  在这方面的研究中,中美欧三国的速度基本上是差不多的。到了2030年的时候,三个国家基本上都已经完成了初步的研究工作,将能量转换器缩小到能够在航母上使用的规模了,但是要用到核潜艇上,却还稍微嫌大了一点!
  2031年,美国就开始设计新一代航母,而这种航母的核心就是利用一座聚变反应堆提供动力,代替了原先的两座裂变反应堆。虽然反应堆的数量减少了,但是总功率至少增加了15倍,而且体积与两座裂变反应堆相差并不大。按照美国在设计时的性能指标,如果这艘航母全速航行的时候,速度能够达到55节,简直就是载机的气垫船了!当然,随着航母速度的提高,其战术性能也将得到巨大的提升。当然,在整个护航舰队的速度都提上去之前,航母的这种“急速飞奔”的性能并不能完全体现出来,至少在实战中的价值并不是很大。但是,随着聚变反应堆的再一步小型化,如果让所有的巡洋舰与驱逐舰,潜艇都装备上聚变动力系统的话,那整个海军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了!
  虽然中国也在2030年左右完成了聚变反应堆的小型化工作,但是中国并没有立即开工建造新的航母,毕竟航母是伴随舰队行动的,在舰队的速度都提升上去之前,提升航母的速度也仅仅只能让载机能够携带更多一点武器起飞而已,实际效果与作用都不大!中国首先建造的是具备有独立作战能力的新式战列舰。本来,中国计划在2035年之前建造4艘全新的“兴凯湖”级战列舰,到2030年的时候已经完成了2艘,另外2艘也已经在船台上铺好了龙骨,正在加紧建造。但是2031年,中国修改了后两艘战列舰的建造计划,并且暂时停止了建造工作。到2033年,中国对这两艘战列舰进行了改造,将动力系统换成了全新的聚变动力系统,于2034年重新动工建造。虽然,后来这两艘战列舰也被称为“兴凯湖”级战列舰,但是谁都知道,这应该完全算着全新的一级战列舰了,准确的称呼应该是“青海湖”级战列舰了!而中国建造聚变动力航母是从2040年开始的,因为在此时,聚变反应堆的体积已经再一步缩小,能够满足装备中型舰艇的需要了。而在中国开工建造第一级聚变动力航母的同时,也开始建造聚变动力巡洋舰,驱逐舰以及潜艇。而最后,前面6艘没有使用聚变动力的战列舰也进入船厂进行全面改装,换上了改进的聚变反应堆,并且对战舰上的设备进行了改进,这也是“太湖”级战列舰能够服役50多年,直到2060年之后才因为舰龄太老而退役的主要原因了!
  欧洲方面的发展路线其实与中国差不多,只是欧洲人瞄准的第一个目标是聚变动力潜艇,或者说是第二代核潜艇!因为欧洲在潜艇方面的实力确实比中美要差多了,而在数次战争之中,中国与美国的核潜艇都有着非常突出的表现,欧洲深知,如果与中美海军交战的话,他们将在潜艇方面吃大亏,甚至输掉整场海战!而发展一种新型的核潜艇是欧洲海军建设重点中的重点!而且,欧洲在聚变反应堆小型化方面的进展是最快的,到2035年的时候,就已经完成了能够在潜艇上使用的聚变反应堆的设计工作,并且开发出了磁流体推进技术,解决了潜艇高速航行时的噪音问题。而随着这些技术难题的解决,欧洲于2036年开始建造第一种以聚变反应堆提供动力的核潜艇。但是建造工作在2038刚完成了潜艇主体建造工作时停止,因为此时欧洲研制的聚变反应堆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一个在设计时没有考虑到的问题暴露了出来,严重影响到了反应堆的安全性!而等到欧洲解决了相应的技术难题时,已经到了2040年,中国与美国也开始建造自己的聚变动力核潜艇了!
  在军用聚变反应堆的能量转换器方面,中美欧三个国家采用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道路。因为聚变反应堆并不同于裂变反应堆,技术跨度太大,几乎所有问题都是崭新的,没有什么好借鉴的地方,都需要从头研制。但是,在一些地方,比如2级回路方面又需要使用到裂变反应堆的一些成熟技术。而正是三个国家在裂变反应堆方面技术水平以及研究专长方面的不同,最终造成了在聚变反应堆的开发方面出现了很大的差别!
  美国在裂变反应堆的技术方面最为成熟,而且技术也最先进,特别是在压水堆方面的技术非常成熟,直到“弗罗里达”级核潜艇,美国都是使用的压水堆,并且有效的控制了潜艇的噪音,可见美国在这方面的技术有多成熟与先进。所以,在研究聚变反应堆的时候,美国首先想到的就是利用自己成熟技术的优势,用水做能源转换介质。所以,美国还是走的压水堆当面的路线,而且因为技术成熟,走得还比较顺利,只是在一回路的能源转换方面遇到了一点难度,但是很快也得到了解决!
  中国在发展核潜艇的时候,从095级采用的是气冷堆技术,即以二氧化碳或者氦气作为第一回路的能源转换介质。因为这一技术在2010年之前仍然没有成熟,所以中国在这条研究道路上遇到了很大的麻烦。气冷堆的安全性以及功率转换效率要比压水堆好很多,但是同样存在体积过大,功率密度(这与转换效率完全不是一回事)低的问题。到2015年的时候,中国使用在097级核潜艇上的气冷堆的技术才得到成熟,成功的缩小了反应堆的体积。所以,中国在研制聚变反应堆的时候,仍然采用了这一技术。因为安全性更好,而且功率转换效率高,所以中国在聚变反应堆方面的研究速度是后来居上,特别是在解决了反应堆体积的问题之后,中国发现自己走的这条路完全选对了!
  欧洲最初发展的核潜艇基本上都采用了压水堆技术。但是后来美国与欧洲关系破裂,禁止向欧洲提供任何核反应堆方面的技术。而法国本身在研制反应堆方面的技术就比不上美国。而在后来持续了20多年的研究中,欧洲通过在陆地上使用聚变反应堆发电的时候发现,其实液态金属才是聚变反应堆的最好能量转换介质,并且将研究重点放在了这上面。但是,这一反应堆技术最大的问题是一回路的抗腐蚀与高温下的工作稳定性,以及在二回路中的预热问题。虽然这些问题看起来很容易解决,但是实际上并非如此。所以欧洲在这一方面起步最早,但是却最后取得发展成功!
  从三种聚变核动力方案中可以看得出来,美国的技术最为成熟,但是也是效率最低,发展前途最渺茫的一种,因为水介质在聚变反映堆芯存在严重的安全问题,甚至会引起反应堆停机的恶性事故!中国的发展方案虽然并不是很成熟,但是在短时间内的发展潜力最大,能够满足多方面的需求,而且安全性最高!而欧洲的发展方案的发展潜力最大,只要解决了材料方面的问题,不但能够达到安全方面的目的,甚至可以直接将内能转换为电能,让潜艇变得更安静,持续发展下去的优势是中美方案所无法比拟的!当然,三种方案都是在2040年左右才成熟,而第一艘聚变动力核潜艇,即美国的“鹦鹉螺”号直到2043年才服役,而中国与欧洲的相应核潜艇也要到2045年左右才服役。可以说,这些技术上的进步,让潜艇成为了海战中最主要的进攻武器!
  第五次中东战争带来的能源危机,是迫使中美开始研究民用聚变电站的主要动力。但是两国此时都将重点放到了聚变核能的军事用途上。直到2035年,聚变电站的成本控制技术得到了突破,中美才上马民用聚变核电站,但是建造进度并不快,因为成本收益率并不高。而直到2040年,中美才全面启动建造聚变核电站的计划,将民用聚变电站的发展放到了最重要的位置上,逐步取代化石燃料发电站的地位。到2040年的时候,全世界电能中,聚变电站的发电量只占到了25%左右,主要是在欧洲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到了2050年,这一比例就达到了50%,成为了人类社会的主要能源!
  第五次中东战争中爆发的全球性最广泛,也是最严重的这场能源危机所带来的影响绝对不仅仅是促进了聚变核能的应用与推广,而是在更大的层面上让世界各国更疯狂的寻找石油资源,同时提高了石油开采的技术,将目光瞄准了深海中的石油资源。而在这方面走得最快的自然是日本了!
  2025年的时候,日本就已经发现在小莅原群岛,鸟岛以及南鸟岛附近海域发现了深海石油储备资源。因为这一附近的海水深度都在2000米以上,而要在这么深的海底开采石油,当时的技术根本就达不到需要,也就说不上真正的商业开采了!
  到了2028年,日本在深海石油开采技术方面取得了巨大的突破,主要是解决了材料方面的问题。虽然此时技术仍然不是很成熟,成本并没有有效的控制下来。但是,日本此时已经很难从世界主要的产油地进口石油了,而进口的石油无法满足国内的需求,已经成为了日本经济与军事发展的主要瓶颈。在2027年,日本的战斗机飞行员每年只能勉强达到200小时的飞行训练时间,这比中国空军的550小时,美国空军的500小时都低了很多,那么素质自然就差了很多。而且海军战舰的出海值勤行动更受到了严重的限制。因为日本被限制不能发展核武器,而且根本就无法从外界进口到铀原料,自然也就无法发展核动力战舰了。而聚变反应堆技术还远没有成熟,加上连欧洲都对日本进行了这方面的技术封锁。所以,日本在艰难的发展自己的聚变反应堆技术的同时,将目光瞄准了那些深海中的石油资源!
  2028年年底,日本就在鸟岛附近开始建设第一座深海石油开采平台了。到2029年年中建造结束的时候,虽然成本高达25亿欧元,导致开采出来的石油甚至比国际市场上的石油还要贵很多,达到了每桶120欧元左右,但是日本人还是觉得自己胜利了,因为这是日本彻底解决自己贫油的开始,只要能够大规模的生产,就能够降低成本,同时提高产量,满足国内对石油的需求!
  到2035年的时候,日本已经在鸟岛,小莅原群岛,南鸟岛建造了至少20座深海石油开采平台,日产油量达到了2100万桶左右,满足了日本国内石油需求的85%,基本上解决了日本油荒的问题。但是,日本将自己的石油安全战略放到了大洋上,这就必须要拥有一直非常强大的海军来保护海上的石油资源。而有了丰富的石油资源之后,日本就有能力发展一支强大的海军了!这种相互的作用,让日本海军的发展速度非常迅速,到2035年的时候,日本海军基本上已经能够对抗中国的太平洋舰队了!
  当然,并不是只有日本一个国家在开采深海石油资源。紧随日本之后,欧洲也将目光落到了大西洋上的深海石油身上。虽然欧洲在聚变核能的和平利用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但是电能并不能完全取代化石能源,因为蓄电池的技术进步非常缓慢,电能的应用存在着巨大的麻烦。比如在重型战舰,坦克,重型装甲车辆,飞机上,电能就无法发挥太大的作用,仍然需要由化石能源提供动力!而且在化工上,煤炭并没有能够取代石油的地位,因为用煤炭做原料的化工技术还存在着成本上的问题。因此,石油仍然是不可替代的战略资源,特别是在军事应用上,石油的地位直到2050年之前,一直没有受到动摇!
  欧洲在开采深海石油方面与日本进行了广泛的合作,2030年的时候,日本已经在开采深海石油方面有了成熟的技术,所以从这一年开始,欧洲也逐步开始在大西洋上开采深海石油。而在欧洲的带动下,中国与美国也在2035年之前开始将石油开采重点转移到了深海石油资源上。虽然,这在很大的程度上缓解了人类社会的能源危机,特别是在聚变核电还不成熟的这个青黄不接的时候,石油的多产区性在很大的程度上推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但是以此引来的海洋危机却非常全面的暴露出了人类本身的贪婪性!
  早就有人说过,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但是,直到深海石油以及别的资源被开发出来之后,海洋的重要性才彻底的体现了出来。当然,关于海洋资源的重要性,在下一章有重点介绍。而这里,仅仅是因为深海石油资源的发掘,就在全世界范围之内引起了一场海军军备大赛。从2030年开始,几乎所有国家都在重点发展海军,海军几乎成了这个时代最常见的词汇!
  从2030年起,一场规模浩大的海军造舰计划在中美欧日俄这些大国中全面展开了!按照中国在这一年制订的海军发展计划,中国在2040年之前,将再建造3支航母舰队,并且将航母的数量扩充到8艘,战列舰的数量也相应扩充到8艘,核潜艇数量扩充到54艘,以满足在太平洋方向对抗日本海军,以及保护中国在印度洋与南大西洋的利益。而按照这一造舰计划,中国必须每年投入1200亿人民币的经费,并且加快人员培训速度,这就需要中国改进造船工艺,以及海军人员培训机制!这对中国海军,甚至整个中国的压力都是非常巨大的。但是,日本的威胁就在眼前,按照日本现在的发展计划,在2040年之前,日本将拥有8艘航母,8艘战列舰,以及32艘潜艇的庞大海军。而中国也只是按照最低的限度在发展自己的海军了!
  因为美国一直是海上强国,拥有非常广泛的海上利益,所以美国在海军发展方面的计划,一点都不比中国差。按照美国在2029年制定的海军发展计划,2040年之前,美国将拥有18支航母舰队,并且建造完第一批8艘“华盛顿”级战列舰(美国的战列舰仍然是以州来命名的,这里的华盛顿是指华盛顿州,而不是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同时将核潜艇的数量扩充到84艘,其中攻击型核潜艇72艘,“弗吉利亚”级24艘,“弗罗里达”级48艘。按照美国海军的发展计划,到2060年之前,美国都必须拥有在两大洋上的海上优势,保持在大西洋与太平洋的制海权,所以也就有了这个世界上最庞大的海军发展计划!
  欧洲在统一之后,海军发展计划也相应出台了。到2040年,欧洲在维持现在的8支航母舰队的同时,扩充8艘“英格兰”级战列舰,并且将核潜艇的数量扩充到48艘,攻击型核潜艇的数量要达到40艘。虽然计划至少建造8艘聚变动力型核潜艇,但是因为技术上的问题,直到2040年之后,欧洲的攻击型聚变动力核潜艇才问世,所以这一计划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最后用8艘核潜艇取代了原先的计划!
  其实,在海军的发展计划中,最主要的还是动力技术的突破,而随着聚变动力系统最早由中国应用到战列舰上,海军武器的发展也出现了巨大的变化。而最显著的变化,自然是海军战舰的防空能力有了巨大的提高!
  从第二次朝鲜战争中,中日海军的大战中可以看出来,空中打击仍然是海军舰队生存的最大威胁!而且这个威胁非常明显,海战之中,出了潜艇偶尔的偷袭得手之外,最主要的损失就是由导弹造成的。虽然高能激光武器曾经在一段时间之内解决了舰队反导方面的难题,但是随着导弹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各种对付能量武器技术的进步之后,高能激光武器在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之前,已经无法担负起沉重的反导负担了!
  其实,在反导方面,有一种非常理想的武器,即粒子束武器。这是一种依靠动能杀伤,但是却具备有很多能量武器特征,甚至连速度都接近光速的理想武器。但是在制约粒子束武器投入实战方面,出了相关的技术难度之外,最主要就是能源方面的问题了!
  粒子束武器对能源的要求远远的超过了激光武器,因为将粒子加速到接近光速的速度,这需要非常巨大的能量。中美欧三国早在2025年左右就在粒子加速器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非常巨大的进步,将粒子加速器的小型化发展提高了一个层次。按照当时的技术水平,粒子束武器上舰都已经没有多大的难度了。但是这并不表示粒子束武器能够顺利的装备到战舰上去,而这就是能源的问题!
  粒子束武器需要巨大的电能来驱动粒子加速器运转。同时还要求电流稳定,这对能源供应系统的要求是非常高的。而这相关的技术,直到2035年都无法得到解决,主要就是能源供应不稳定,储能设备不过关。而最后解决这一问题的,还是聚变反应堆的成功应用,因为只有聚变反应堆提供的电能,才能够满足粒子束武器的需要,特别是具备有实战能力的高能粒子束武器高速射击时的需要!
  而正是粒子束武器的出现,并且在2040年左右开始大规模装备到战舰上去,才最终改变了海军舰队在面临空中打击时的尴尬局面。中国在“青海湖”号与“松花湖”号战列舰上最先装备粒子束反导武器。每艘战舰装备了4座高能粒子炮。这种粒子炮的射程达到了25公里,远超过了高能激光武器。每分钟能够射击15次。因为这并不是能量武器,所以不需要对目标进行太久的持续照射,只需要2秒钟左右就能够摧毁一枚反舰导弹了。
  在“青海湖”号还在海试的时候,中国就秘密进行过一次真实的导弹拦截实验。一共20多枚导弹对“青海湖”号战列舰进行了饱和攻击,而四座高能粒子炮成功的对所有目标进行了拦截,而且将所有目标摧毁,没有一发导弹能够接近到距离战舰5公里的范围之内,根本就没有对战舰构成威胁。而最苛刻的实验是对炮弹的拦截。当时由“太湖”号在5分钟之内对“青海湖”号附近的目标进行了10轮炮击,发射了90发重型穿甲弹。但是,最终只有4发炮弹落了下来,而且都偏离了目标,落在距离目标一公里之外的海面上!由此可见,中国开发出来的粒子炮的作战能力是非常强大的。当然,其真实的战斗力,还需要经过实战才能得到考验,毕竟战争中的条件比实验中的环境要恶劣得多了!
  粒子束武器最早并不是在海军中得到应用的,而是在空军,或者是天军中最先得到应用!因为,在国家防御系统中,粒子束武器的作用比高能激光武器更为显著!
  在最初的国家防御系统中,最主要的武器就是高能激光器,但是后来各国都在战略导弹上装备了对抗高能激光武器的系统,所以高能激光武器的拦截效果已经不很明显了,虽然在辅助以电磁炮,天基导弹之后,国家防御系统得到了加强,但是仍然无法满足实际的需要,因为仅仅能够拦截200到300个目标的国家防御系统,根本就无法对付大国之间的全力一击!而正是粒子束武器的出现,彻底的改变了这一现状!
  因为太空环境更为理想,而且不需要对粒子束武器的安全性做太多的考虑,条件也更为宽松,所以从2030年开始,中国,美国与欧洲都先后开始部署天基粒子束反导武器系统了!
  中国第一代天基粒子束武器系统采用的是分离体技术,即粒子加速器,能源组件,变轨舱是分开发射的,然后在太空中组合到一起,构成一个完善的武器系统。这主要是当时各系统的小型化工作还不到位,而国家的安全又迫切需要一种能够有效对付战略弹道导弹的武器系统,也就只有采用这个虽然笨,但是有效的办法来克服这些问题了!当然,美国与欧洲几乎也采用了一样的办法来改进自己的国家防御系统!
  到了2040年,中美欧的国家防御系统基本上改造完毕,对战略弹道导弹的拦截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以中国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为例,能够同时拦截800枚导弹,或者弹头。这已经基本上满足了国家安全的需要。而同时,三个国家也开始部署第二代的粒子束武器系统了!
  第二代天基粒子束武器采用了一体化的设计,主要是聚变反应堆的重量与体积都大大缩小,而且在微型化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整个系统基本上能够控制在50吨以下,而这已经能够通过大型运载火箭一次性发射到300到1500公里的近地轨道,并且完成太空部署!
  当然,直到2050年左右,三大国才建立起了能够抵挡对方所有战略核武器打击的天基反导系统。同时,俄罗斯也在这方面取得了进步,发展起了自己的天基反导系统。同时,几个大国都在天基反导系统本身的生存能力,以及打击范围上做文章了,谁都知道,如果自己的天基反导系统如果不能够在战争中生存下来的话,那就没有任何用处了!
  可以说,21世纪的30年代到50年代,就是一个新能源取代旧能源的时代。在这20年中,人类所依赖的能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生能源在很大的程度上取代了老式能源,成为了主导人类发展的主要动力。而说白了,人类的发展就是能源的发展,不同效率的能源,直接决定了人类发展的层次。当然,聚变核能是主要的新能源,而在这之外,天基太阳能,潮汐能,地热能都得到了开发,只是这些都是辅助性能源,要取代聚变核能的地位根本就不可能,最多起到配合性的作用!
  而随着新能源的出现,现在人类能够飞得更快更高更远了,而且人类的生产力也得到了巨大的提高,生产模式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当然,最显著的变化,还在出现在军事领域。新能源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颠覆了以往的军事思想,在很大的程度上改变了战争的面貌。而也正是新能源的出现,让战争的危险再度降临了!
第三章
海洋世纪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这句话已经被人说过无数次了。但是事实证明,在21世纪前40年,世界上主要的纷争还是在陆地上,直到2040年之后,海洋上的战争才超越了地面上的战争,成为了人类争夺地区最重要的地点,当然,这也是随同海洋价值上升而带来的结果!
  关于海洋的价值,如果仅仅认为海洋上有更多的石油,那就完全错误了。海洋资源分为两种,可见的以及不可见的。或者说是可再生的与不可再生的两种资源!
  可见资源,即石油,海底矿产等,这些都是不可再生资源。当然,石油是非常重要的,而其他的方面,最主要就是海底矿藏!早在20世纪80年代,开采海底矿藏的事情被提了出来。但是,限于当时的技术,要开采海底矿藏却存在着非常大的技术难度!首先,海底矿藏基本上都是在深海,一般的开采办法是无法使用的,就这一点,已经限制了海底采矿业的发展。其次,在海洋上建立起采矿基地,这需要非常大的本钱,这直接导致开采海底矿藏的成本无法降低,自然也就没有了商业运做的潜力!
  这里所说的海底矿藏,一般是指裸露在海底表面的矿结石。这类矿结石一般都是锰结石,出了富含锰之外,还有铁,钴,镍,金,银等等。而按照21世纪初的探测与估量结果,仅太平洋的海底的锰结石数量就有数千亿吨,如果供全人类开采的话,足够使用上万年。当然,很多矿藏的开采是存在着很大的难度的。另外,海水中的盐份也是一种矿藏资源,饱含镁,铝,钠等金属,而这笔价值更是无法估计!
  这些因素在很大的程度上限制了海底矿藏的开发,但是在21世纪20年代之后,陆地上的矿藏资源基本上已经被各大国霸占完了,而要想获得更多的资源,某些想成为大国,但是又缺乏资源的国家,就只能把目光与希望都放到海底矿藏上去。毫无疑问,日本人又在这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第一个开始着手研究海底采矿的方法!
  其实,早在2008年的对日战争结束之后,日本人就已经认识到其发展的最大问题就在资源上!当时,日本还能够通过与欧洲的贸易,获得廉价的矿产资源。但是,日本人心里很清楚,在自己的海军实力无法在短时间内追上中美之前,从欧洲渠道进口矿产品的做法是很危险的,只要中国与美国再度切断日本的对外联系通道,那么日本就会被饿死!而只有寻求可靠的资源来源,才能够让日本得到一个安全的,稳定的发展机会!
  鉴于当时的采矿技术,日本还是无法对深海中的矿藏进行开采的。所以,在2020年之前,日本一方面研究深海采矿技术,另外一方面也在大力的探测海底矿藏资源,希望能够找到能够满足自己需要的矿产资源!而他们的天照大神似乎在这个时候睡醒了,看到自己的子民成天在为着资源的事情头痛,在日本身边搞了几个储藏量非常丰富的矿区出来。只是为了考验自己的子民,这些矿藏都在2500米左右的深海里,而要开采出来,是必须要克服很多技术上的难题的!
  2021年,日本就在八丈岛附近的深海海域发现了一座储量丰富的海底矿藏区。这立即被作为日本最高国家机密被严密保护了起来。而根据事后解密的资料显示。当时日本在这里探明的锰矿石数量超过了12亿吨,能够提炼至少2500万吨钢铁出来。另外,还发现了一座储量丰富的海底金矿,只是开采难度非常大,直到日本从这个世界上消失都没有能够正式开始开采!
  随后的朝鲜战争以及战后日本受到的制裁,对中国以及朝鲜的战争赔款,在很大的程度上限制了日本对深海资源的探测行动,让日本被迫放慢了这方面的工作。直到2025年,日本经济稍微有点起色之后,才重新组织起大规模的深海探测行动,并且将探测范围扩大到了自己所属的专属经济区内,同时对国际公海海底的资源也进行了部分探测!
  2026年,日本在须美寿岛附近发现了一处储藏量并不比八丈岛少的海地矿藏集中区,而这也是次年在鸟岛发现深海石油的主要动力。虽然现在日本的开采技术还不是很成熟,但是日本人在探测方面的行动可以说是非常迅速的,特别是这两处矿藏的发现,刺激了日本人在这方面的经济意识与安全意识,加上政府巨大的拨款支持。到2030年前,日本已经完成了对自己领海与专属经济区内的所有深海资源的探测行动。他们一共发现了4处深海油田,其储备的原油大概在250亿吨左右,完全能够满足日本在未来几十年内的石油需求!同时,发现了12处深海矿藏集中区,也就是有开采价值的区域。铁矿储备量达到了12亿吨,黄金储备量在2500吨左右,另外还有银矿,镍矿等等。而这么丰富的资源,至少能够满足日本未来几十年的发展需要!而此时,大概日本人也在欢庆自己摆脱了资源贫穷国的帽子,正式成为了资源大国吧!
  当然,光是发现了深海矿藏,这是没有多少用处的。中国,美国,欧洲等强国早在日本之前就已经开始利用海军测绘海底地形图的机会,对几乎全世界的海洋资源做了一次摸索性的探测工作,得出的结论,自然是让三国开始疯狂的发展海军,因为在陆地矿产资源越来越紧张的时候,只有开采海底资源才能够缓解资源紧缺方面的危机!而对深海资源的利用,最大的限制是技术方面的,如果开采成本不能够降下来,以及无法在开采的同时做到保护环境,并且合理的开采出矿产资源,不要造成浪费与污染,这些都直接制约着深海资源的开采性工作!而最早对这方面技术进行研究的不是日本,而是中国!
  虽然中国有着比日本多很多的资源储备,而且还掌握着世界上近4成的陆上资源,可以通过进口来解决国内资源紧缺的现象。但是,中国自己也知道,进口是无法解决所有问题的,而且依靠进口所需要承担的风险,以及经济上的压力非常大。所以,早在结束了对日战争,即中国获得了西太平洋上的霸权地位之后,中国就已经开始着手研究开采深海资源方面的技术问题了。当然,中国本身的需求压力并没有日本大,所以在研究方面的速度自然也就慢了很多!
  2015年的时候,中国在渤海上建立了一座海上矿产开发基地,采用的是浮动驳船型开采平台,而且开采的是浅海资源。中国这么做的意图非常明显,先在浅海海底矿藏的开采上积累经验,然后再逐步走向深海开采!而渤海是中国的内海,虽然发现的那处海地矿藏区并不是很大,但是却能够作为一个非常理想的实验基地,为今后的大规模开采行动做好准备。而这个实验一直持续了20多年,直到2034年,该处矿产被开采完毕,中国才在这方面总结出了一套完善的浅海矿产资源开采方面的经验,并且开始着重研究深海矿产资源开采的技术性问题了!
  其实,中国在这方面,之所以发展得比较缓慢,最主要的是将注意力放到了环保上。在开采渤海的海底资源时,中国开始了一项持续长达20年的海洋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谁都知道,人类在海洋上的活动,多多少少都会危害到海洋生物的生活与繁衍。而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其实才是人类最为宝贵的资源。中国是最重视发展基因技术的国家,自然不会来破坏海洋这些独特的生物群体,而是要想办法保护它们,然后再研究它们!而在开采海底矿产资源的时候,不可避免的要对海底的生物群落造成影响。所以,中国在研究海底矿产资源开采方面的速度慢了下来,就是要满足生物学研究方面的需求!
  本来,渤海内的这座海底矿产区的开采时间在5年左右,但是因为要搞生物学研究,所以开采进度防满了许多,一直开采了19年!而生物学的研究持续到2035年,这座海上开采平台被拆掉的时候才结束。虽然,中国在研究海底矿产开采技术方面因此而落在了日本的后面,但是中国在研究海洋生物学方面却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并且第一个开始建立海洋生物基因库,这为中国后来的发展,特别是建设海上牧场发挥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换句话说,中国注重的是长远的,可持续性的发展,而日本注重的只是眼前的利益!
  日本对深矿产开采方面的技术研究,到2035年左右取得了成熟。而这个成熟,只是说的技术上的成熟,而并不是商业运做方面的成熟。对于一个急需资源的国家而言,即使初期开采的代价再高,日本都不会在意,因为在他们看来,资源才是第一位重要的东西!
  2036年,日本在八丈岛附近开始建设第一座深海矿产开采平台。日本人也是使用的浮动驳船平台,这主要是深海矿产与石油并不一样,石油可以固定在一个地方开采,而矿产资源,特别是现在能够开采的大部分矿产资源基本上是裸露在海底地表上的,所以需要使用移动开采技术。当然,这方面的技术最大的难题就是定位,以及保持开采平台的稳定性!谁都知道,西太平洋地区是台风经常光顾的地区,而在台风到来之时,12级海况是很经常出现的,所以,怎么保护开采平台在台风季节仍然能够稳定工作,至少是能够抵抗台风的侵袭,这就成为了最大的技术难题!
  日本人在这条路上走了很多的弯路,因为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涉及到的问题与学科非常多。当然,经过好几年台风的磨练,日本在损失了数座海上石油开采平台之后,终于在惨痛的教训中总结出了自己的经验!从2040年起,日本在克服了最主要的技术难题之后,开始大规模的修建海上矿产开采平台了!当然,几乎同时,日本也开始大规模的修建深海石油钻井平台,开始了对深海石油的开采行动!当然,直到2045年之前,日本的主要开采活动都集中在自己的领海与专束经济区内,因此并没有引来多大的国际纷争。只是,日本人不注意海洋环保,恶性的开采行动,受到了绝大多数国家的指责。特别是当人类的生存建立在了海洋资源上的时候,日本人这种杀鸡取卵的行为简直就让其成为了世界的蛀虫!
  当然,因为日本人的恶意开采行动,已经引起了很多国家的重视,作为日本的海洋邻国,中国一直高度重视日本在这方面的行动,甚至多次发出了战争警告!因为在2045年之前,日本的开采行动还在自己的领海与专属经济区之内,所以中国也最多是指责,并且在海洋上威胁日本一番,让日本的行为稍微收敛了一点。但是,这却不能够制止日本人的贪婪欲望,在很大的程度上,丰富的海底资源让日本人成为了资源大国,同时也为日本人铺设好了一条通往灭亡之门的道路!这就是说日本来自海洋,同时也灭亡于海洋的原因了!
  除了开采海底的矿藏资源之外,日本人同时还在研究别的海洋资源提炼方法!虽然海洋矿产资源很丰富,但是却因为海洋的特殊环境,带着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在现代工业与军事中绝对不可缺少的镁,铝,钠这三种金属,在海洋中就没有成型的矿产,几乎都隐藏在海水的盐份中。虽然海洋中蕴涵的这些金属并不少,甚至比陆地上的还要多,但是在提炼上一直存在着很大的难度。在日本人研究这方面的技术之前,并没有多少大国涉足这一领域,主要的原因是提炼成本太高,根本就没有商业的运做价值!
  当然,日本本土的这三种矿产是非常稀少的,几乎等于每有,但是在军事领域,特别是在制造先进的战斗机时,这三种金属是少不了的,另外在航天领域,这三种金属也非常重要。在最新开发的聚变核能技术,以及各种能源技术中,三种金属的用途更为广泛。现在,全世界不缺铝的国家并不多,只有中国,美国,欧洲能够满足自身的需要。因为提炼铝一直是靠电解提炼法来完成的,这需要国家拥有足够强大的电力供应。最初,日本在研究从海水中提炼这三种金属的时候,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电力短缺!
  在欧洲的聚变核电站得以成功的进行商业运做之后,电力资源的问题得到了很大的解决。而且相比于别的发电方法,聚变反应提供的电能是相当廉价的,特别是在长期以及大规模使用聚变电站之后,电能的价格得以控制在很低的水平上!而这,让日本人看到了从海水中提取这三种金属的希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90/86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