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春秋(校对)第81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17/861

  辛格顿在欧洲战场上的表现即使说不上精彩,但是在当时美国欧洲战区的指挥官中,他的表现至少能够算得上是优秀了,而且是相当的优秀!当时,美国也开始转移战略重点,他们在欧洲的军事行动仅仅是为了保护他们在奥地利的地震武器基地而已!而当时,美国的战略重点是中美洲与墨西哥地区。显然此时欧洲战区是不受重视的,而且美军也基本上采取战略防御,很少在战场上主动寻找战机,但是,辛格顿指挥的64军是个例外!当时,辛格顿很希望能够将他所学到的战术知识用在实战中的,至少,是要用实战来证明他自己的那套理论有用!
  在欧洲战区的半年时间,让辛格顿名声大躁,甚至他自己都没有想到,半年时间就能够让他完成别的人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够取得的进步!当他还在柏林附近与中国军队激战的时候,他就已经由上校晋升为了少将,正式成为了64军的司令官,接着,在他返回本土之前,他被提拔为了两星中将,第一次有了指挥大部队作战的经验!
  辛格顿回到美国之后,他的好运再次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当时,好几名从欧洲调会来的年轻将领都被派上了墨西哥战场,而这些人无一例外的成为了魏明涛的手下败将,显然,他们的前程也都完蛋了,而有的人则干脆没有能够返回美国,不是在战场上阵亡,就是做了中国军队的俘虏!而辛格顿是唯一一名没有被派到墨西哥去的年轻将领之一,因为他所率领的64军在战斗中表现优异,所以辛格顿再次被派到了新兵训练基地去,担任了中将基地司令,而这次,他训练的就不是三个师的地面部队了,而是三个军的地面部队!
  可以说,辛格顿在这时候仍然是很幸运的,他避开了危险,同时获得了锻炼的机会。而这在当时是很少有其他将领能够有这么好的运气的。而在新兵训练基地,辛格顿不但为自己培养出了一支优秀的部队,同时,他也有机会检讨在前面的指挥中出现的问题,总结实战经验,并且将这些经验传授给那些低级军官,迅速的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显然,这一步,是辛格顿走出的最为重要的一步,同时,在他离开新兵训练基地的时候,好运也就离他而去了!
  格兰德河战役之后,美国南方战区司令官因为失败而遭到撤职,当时虽然有很多有资历的将军可以坐上这个位置,但是显然美国总统已经对那些老资格的将领失去了信心,决定要启用一名年轻将领,看看年轻将领能不能带来什么变化!而当时,辛格顿绝对是年轻将领中最优秀的一位了(也是幸存下来的最优秀的一位了,因为一些原本比他表现得更好的年轻将领已经被魏明涛干掉了,这也算是魏明涛帮他扫清了障碍吧)。在拿到总统签署的任命书之后,辛格顿就离开了新兵训练基地,前往了圣安东尼奥,正式政委了美军南方战区司令官,同时他也由中将被提拔为了三星上将,也许,这是美国总统为了鼓舞他吧,而这也是辛格顿得到的最为吃惊的一次晋升了。这时候,辛格顿已经创造了一个纪律,即战争期间晋升的最年轻的上将!
  辛格顿的步伐并没有停止,而让他成为四星上将的主要因素恐怕还要归功于魏明涛。当时,辛格顿在了解了战区情况之后,立即修改了前任司令官的防御安排,放弃了在边境地区的抵抗行动,而是将重点放到了纵深防御上来,通过坚壁清野来阻止中国军队的快速突击,而不是把宝贵的兵力消耗在边境地区那种没有多少价值的战斗中!而正是他的这一防御部署,让魏明涛遇到了麻烦,同时也让中国军队放弃了迅速进攻的步伐,将进攻时间拖了好几天。同样的,也正因为辛格顿的这一防御部署,让美国总统误认为他兵不刃血的就让中国军队停止了前进。接着,在不到一周的时间内,辛格顿得到了第二次晋升,成为了四星上将!显然,这个晋升速度也算是一个纪录了,因为在此之前,还从来没有那个美国将军在一周之内就得到两次晋升!
  当然,那只是表面的现象,当辛格顿拿到了四星上将的肩章时,他也是坐立不安,因为他很清楚,魏明涛不是那种不进攻的人,可以说,魏明涛是中国将军中最擅长进攻,也是最注重进攻的了。关于魏明涛指挥的防御战的战例几乎就没有,而关于他进攻作战行动的战例却是一大堆,这就足以说明问题了!此时,战线上的平静只是暂时的,也只是表面的。辛格顿心里相当清楚这一点,所以,他也随时做好了迎接魏明涛进攻的准备。只不过,一场谁也没有预料到的天灾改变了即将爆发的战斗!
  显然,这场寒灾把双方的计划都打乱了,虽然这拖延了魏明涛发动进攻的时间,但是从根本上来讲,这对他的打击更大,因为当时美军冬季作战的准备工作更加的糟糕,很多部队甚至只发了夏季作战服,连一件可以御寒的厚衣服都没有,在中国军队发动进攻之前,就已经有数万官兵因为冻伤而失去了战斗力。而当时,严重的冻伤几乎是无法治疗的,这与战斗中受的伤完全不一样!战斗中负伤的话,只要及时救治(当时的战场抢救条件与方法都很成熟了,随着大量远程医疗器械的应用,很多伤员在战地医院里就能够得到及时的救治,从而避免因为伤势得不到控制而导致残废),就能够让士兵从新恢复活力,但是冻伤却不一样,即使不考虑当时美军的医疗条件,只要是严重冻伤,把命抢救过来,都会导致残废,而也就等于失去了战斗力,损失了兵力!
  这个问题是辛格顿当时遇到的最大的麻烦,也是他没有办法解决的麻烦。其实,这已经能够搞清楚,当时为什么辛格顿会极力劝阻总统不要支援拉菲特了,因为他手里的部队还根本就没有恢复战斗力,光是处理伤员的事情就让他伤透了脑筋,而要指望没有恢复战斗力的部队去支援别人,还要获得胜利,这不是在冒险送死吗?
  辛格顿只是一名军人,这是他最悲哀的地方,他是不可能抗拒最高统帅的命令的,因此他只能率领部队出征,这是他第一次指挥大军团作战,但是却表现得很好,甚至差点就让魏明涛没有消灭他的机会了。但是,最终人算不如天算,辛格顿即使再小心谨慎,在实力不如魏明涛的情况之下,他也只有等待失败了!
  被俘虏之后,辛格顿一直在魏明涛身边担任顾问,向魏明涛介绍美军的情况,显然这个活字典给魏明涛提供了巨大的帮助,当时魏明涛从辛格顿那里了解到的关于美军的情况要比他从情报部门得到的更多,而且也更真实,这一点,显然是魏明涛能够在后面取得迅速胜利的一大基础。但是,作为美国军人,辛格顿知道自己的这一行为是背叛了他的祖国,从良心上讲,他是无法原谅自己的,即使他也知道军人的承诺很重要,但是在两个选择之下,他是不可能做到两全其美的,这就决定了他的悲惨结局!
  战争结束之后,辛格顿并没有受到战争法庭的审判,因为没有任何证据证明他在战争中违反了战争法与人道法(这是在战争结束之后新制订的一部国际法,主要就是针对审理战犯的需要而制订的),所以,在战争结束之后第二年,中国释放第一批高级战俘的时候,辛格顿就在释放者之中,而他也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怀俄明州的道格拉斯镇。
  也就是在这里,辛格顿用一把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当时,他才41岁,正是壮年之时,而谁也想不到,他会在自己的书房里面自杀!当打扫方面的钟点工发现辛格顿的尸体时,他已经死了至少一周了。而辛格顿用这种办法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大概也是他对祖国的一种赎罪行为吧,只不过,他用结束自己的生命来证明自己对国家的忠诚,这一点并不可取!
  话又扯远了,在张廷贵那边还在抓紧时间恢复圣迭戈港的功能时,魏明涛也让他的部队行动了在泰勒战役中,第2集团军群的损失比较惨重,当时27军伤亡官兵近万人,而28军也损失了不少的人员跟装备,只有22军在朗维尤附近的防御作战没有太大的损失,就连20军都出现了巨大的伤亡。如果没有半个月以上的时间休整,并且等到补充的装备与人员到达之后,恐怕他们根本就无法参加新的大规模作战行动了!
  这严重限制了魏明涛的下一步作战行动,要使用有限的兵力扩大战果,那么魏明涛就必须要精打细算了,至少在挑选下一个进攻目标的时候,他就必须要考虑到手里的兵力问题!而当时,魏明涛只有放弃次要目标,重点实现最重要的进攻行动,即攻占沃思堡,打开进入美国中部地区的大用第3集团军群来完成这一任务的难度并不大,虽然当时美军还在沃思堡附近集结了至少75万左右的地面部队,而在更北面一点的俄克拉何马城还有近40万地面部队,美军中部地区的部队也开始向俄克拉何马城集结,但是在恶劣天气没有完全结束之前,魏明涛完全可以不用考虑俄克拉何马那边的威胁,把力量集中攻打沃思堡上!当然,时间上的要求还是很严格的,因为气象专家预测天气就要好转了,如果再耽搁时间的话,那么俄克拉何马城的美军南下增援的话,魏明涛手里的那点兵力是打不下沃思堡的,那么泰勒城战役所创造的机会就浪费掉了!
  唯一让魏明涛感到欣慰的是,此时远程炮兵已经完全可以集中使用,而且在泰勒城战役中,炮兵的消耗比计划的少了很多,这让魏明涛能够在沃思堡放手使用炮兵。虽然空军此时的重点已经转移到了西海岸地区,但是只要远程炮兵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在魏明涛看来有没有空军的支援他都有能力打下沃思堡。当然,第3集团军群高昂的士气更是魏明涛最大的信心保证,只要第3集团军群没有被打爬下,那他就没有什么好担心的!
  当然,惊喜也有,就在他准备让部队向沃思堡开进的时候,余彬答应分给他的两个战术航空队也赶了过来,魏明涛将这两个战术航空队部署到了圣安东尼奥到蒙特雷之间的空军基地上,这里有充足的物资保障,同时也可以对地面部队进行战场支援!这大概是魏明涛当时收到的第一份大礼了接着,孔辉金把第22航空队也派了过来,这是最新组建的一支航空队了(同时也是中国在战争期间组建的最后一支航空队,原本政府是要取消这支航空队的,因为当时同时在组建的第23,24两支战术航空队,以及第56战略航空队都被取消了。但是,正因为这些航空队都已经被取消,但是大量的装备已经到位,而人员培训工作也基本上完成了,如果这时候取消第22战术航空队的话,那无疑是一种浪费,所以第22航空队被保留了下来,并且成为了中国在战争时期成立的规模最大的一支战术航空队,拥有2400架作战飞机,以及5000多名飞行员)。原本这支航空队应该在一周之前就到达战区的,但是在装备运送方面出现了问题,所以被耽搁了一周。但是,现在被送来也不算晚,至少魏明涛认为这不算太晚,正好能够派上用场!
  在魏明涛发动沃思堡战役之前,以及战役的前期,他还收到了大量的作战物资,其中就包括国内送来的一批弹药物资!虽然这批弹药有很大一部分被送到了西海岸战场那边去,但是魏明涛也留下了不少,这让他有足够的弹药完成这次战役行动。余彬也从他的弹药库里给魏明涛送来了近50万吨的弹药,这也算是一份不小的礼物吧,因为在魏明涛现在的需求中,弹药比部队更为重要!
  此时,魏明涛虽然只有第3集团军群大概17万的进攻部队,但是他却拥有了一支强大的打击力量,因此,魏明涛将进攻沃思堡的战斗重点转移到了火力打击上来,反而把地面进攻部队放到了一个次要的位置上。让魏明涛做出这个决定的原因还有一个,即美国派来的南部战区代理司令官杜克魏明涛对当时大部分美军年轻将领都不太熟悉,毕竟这些美国年轻将领在战场上表现的机会都不多,更没有与魏明涛交手的经历(与魏明涛交过手的美国年轻将领基本上都完蛋了),但是,辛格顿给魏明涛提供的意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杜克曼虽然算得上是个优秀的年轻将领,而且也表现得很坚强,但正如魏明涛所判断的一样,越坚强的人在崩溃的时候就越脆弱!杜克曼也是一样的,至少辛格顿证明他是这样的人。而这就坚定了魏明涛将重点放到火力打击上来的决心,只要打垮杜克曼的信心,打到杜克曼精神崩溃,那后面的战斗自然就简单多了!
  这是辛格顿给魏明涛提的第一次重要的参考意见,而且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魏明涛的火力打击战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也是魏明涛在美洲战场上很少采用的火力打击战术的一次典型战例,因为从他担任了北美洲战区司令官之后,日子就一直过得很紧张,根本就没有多余的弹药让他放开手脚打一仗,而这次,他显然也是迫于无奈才做出这个决定的,但是这场战役却让更多的人相信,魏明涛不是那种战术思想单一的指挥官,即使他在运用地面部队进攻的时候具有毁灭性的破坏力,而现在他改变战术,也足以证明他比大部分的指挥官做得都要好。
  沃思堡战役至少证明了魏明涛在应用火力打击方面并不比擅长这一点的余彬差!显然,这也是为什么大部分战史学家认为魏明涛比余彬更优秀的原因,因为余彬在运用地面部队进行大规模战役的表现机会根本就没有过,而魏明涛却通过沃思堡战役让全世界都知道了他在这方面的能力!
  整个火力打击行动的主角是远程炮兵,似乎魏明涛更偏爱炮兵而不是空军的轰炸机。当然,这也是实际情况决定了的,因为魏明涛当时储备的弹药中远程炮兵的弹药是最丰富的,而余彬提供的那批弹药,以及国内送来的那批弹药是在战役开始之后才送到的,而送到空军手里的时候又晚了几天,那么在战役的初期,也是最重要,战斗任务最多的前期,远程炮兵的作用就远远的大于空军了。在侦察部队,42军的低空突击部队(此时,低空突击部队的主要任务就是为远程炮兵确认与选择打击目标,虽然无人侦察机也能够完成这个任务,但是使用低空突击部队来执行这一任务的效率也更高一些,而且在炮兵无法完全摧毁目标的时候,还可以让低空突击部队进行补充打击)等前线部队的配合下,远程炮兵的能力被发挥到了极限。在最初的5天打击中,远程炮兵部队一共发射了55万发炮弹,消耗的总弹药量达到了2万余吨,一共打击了5000都个目标,摧毁率在90%以上!如果同样的任务由空军来完成的话,那么消耗的弹药就不仅仅是这么一点了,而且摧毁率还不一定能够达到这么高!
  显然,对于已经习惯于精打细算的魏明涛来说,炮兵这种出色的表现让他坚定了重点使用炮兵的决心,所以当三个战术航空队的4000多架战机可以参战之后,魏明涛仍然没有将主要任务交给空军去执行,只是把一些重点目标,或者是炮兵所无法对付的目标交给了空军,怎么说,秦空那边还是要应付的,如果什么甜头都不给空军的话,那魏明涛恐怕就要想办法应付秦空的责备了!
  火力打击持续了一周的时间,美军在这种不仅仅摧残他们的躯体,而且还折磨他们的精神的单方面战斗中几乎快要崩溃了。当第三集团军群的进攻部队终于得到了进攻命令的时候,他们所要应付的不是美军在阵地上的抵抗,而是怎么去收容那么多的俘虏,以及数万名美军伤员!
  仅仅依靠火力打击就获得战役胜利的战斗并不少,比如余彬在渥太华就这么做过,但是仅仅只消耗了不到5万吨的弹药,就把75万美军逼得走投无路,只能选择投降的战役恐怕就只有这一次了!
  当初,余彬在渥太华对付85万加拿大军队消耗了数十万吨的弹药,而这次,魏明涛对付差不多的美军,却只消耗了5万多吨弹药!显然,这一下就能够比出谁更厉害了一点了,当然,这也让魏明涛摸出了另外一种打击美军的办法,即在尽量节约弹药物资消耗的情况之下,仍然有可能迫使美军投辛格顿对魏明涛这么轻松的赢得胜利也感到万分惊讶,因为他们很了解在沃思堡防御的那些部队,这更让他想不通了,因为他根本就不相信,魏明涛一周的精确打击就会让这么多的美军放弃战斗,选择投降,这是他曾经率领过的那支部队吗?
  最终迫使美军投降的因素是很多的,而不仅仅是中国军队进行的火力打击,甚至在很大的程度上来讲,中国军队的打击行动在很大的程度上只能算一个次要的原因!
  美军当时遇到的最大敌人还是恶劣的天气!持续了一个多月的寒冷让这里的几十万美军已经面临生死存亡的问题了,如果这种天气再持续十天的话,也许不需要魏明涛去进攻,美军都会投降或者是放弃沃思堡了!当时,美军储备在沃思堡的燃料基本上已经消耗完了,而他们的大部分能源设备也失去了作用(主要是缺乏保养,很多聚变反应堆在寒冷的气象条件下是无法正常使用的,而大部分美军连饭都吃不饱,哪还有能力来维护这些精密的能源设备呢),食物供应更是非常的紧张,每个士兵一天只能分到不到300克的食物,这根本就抵不上他们正常消耗的热量,即使是一整天都躺在被卧里面,恐怕这300克食物产生的热量也是入不敷出了!
  这些后勤保障上的问题几乎是无法解决的,北面的俄克拉何马城的灾情更加严重,而且储备的物资也不丰富,他们根本就不会考虑给南边的同胞分上一点,因为在生死关头,恐怕没有哪个美国军人愿意这么无私吧!即使他们想把这些物资送到沃思堡去也是不可能的,因为中国军队在封锁沃思堡的时候打击重点就是这些后勤物资!
  美军投降的消息让魏明涛松了口气,他还真有点害怕与美国军队在沃思堡打一场城市战呢,因为在泰勒城的那场规模不大的城市战已经证明,在恶劣的气象条件下,城市战将更加的艰难,而此时魏明涛能够使用的就只有第3集团军群了,如果让第3集团军群在进攻沃思堡的战斗中也遭受重创的话,那么魏明涛不但没有了进攻的部队,甚至连防御都会吃紧!
  打下沃思堡之后,魏明涛也背上了一个新的包袱,他不但需要处理至少50万万美军俘虏,给他们吃饱穿暖,而且还要处理至少8万多的美军伤员,而这些伤员基本上都是被冻伤的,大部分需要送到后方的大医院去才能够得到有效的治疗,显然这是件麻烦事!更麻烦的是,沃思堡还有150万饱受饥饿与寒冷摧残的市民,这里发生的人道主义灾难一点都不比圣安东尼奥发生的灾难轻!
  这也是为什么魏明涛没有在攻占沃思堡之后迅速北上,去进攻美国中部地区的一个主要原因了。当时,光是处理得州地区的美国平民的吃住都是个大问题,魏明涛哪还有力量让部队进攻呢?
  而且,在恶劣条件没有结束之前,占领更多的地方就意味着背上更重的负担,而这种负担是魏明涛承受不了的,也是中国政府不愿意承受的。因此,当中国军队占领了沃思堡的时候,中国政府也命令魏明涛暂时停止前进了!
  可以说,当时寒冷的天气是双方最大的敌人,也是束缚魏明涛手脚的最大的敌人。但是,这种天气也快要结束了。在魏明涛占领了沃思堡一周之后,也就是刚刚处理完了沃思堡的难民之后,中国气象局就发布了最新的预测信息,恶劣天气将在一周之内结束!当然,这是个好消息,至少在魏明涛看来,到时候第2集团军群基本上已经恢复了作战能力,他又可以继续进攻了,而且到时候西海岸地区的战斗也应该有所突破了!
  当魏明涛这边停止了进攻的时候,西海岸地区的战斗才算是刚刚开始,当大批的部队与物资通过圣迭戈港送上码头的时候,张廷贵也有足够的兵力发动地面进攻了。而美国西海岸地区受到的寒灾影响并不大,所以并没有那些制约他前进的因素存在!
第九章
北上北上
  第一批攻入圣迭戈港的地面部队证实了之前的情报,美军在废弃了这座港口的时候,并没有来得及将港口设施破坏掉,而且很多工程设备都留在了港口内!这些工程设备是维持港口正常使用的必要物资,当然,用来修复港口的话,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而后来承担港口修复工作的工程部队正是利用上了这些设备,所以才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让第一批船队停靠在了码头上,将部队以及作战物资送上了岸!
  当地面部队在港口外等待作战物资,而更多的陆战队正在上岸的时候,张廷贵已经率领机动舰队先一步北上了,他们的任务是打击下一个目标,美国西海岸地区最大的城市,也曾经是美国娱乐文化中心的洛衫机,而配合机动舰队行动的是最先得到补充的40军!
  通过对圣迭戈的打击,张廷贵也对机动舰队充满了信心。虽然从城市规模上来看,圣迭戈根本就无法与洛衫机相提并论,当时洛杉矶至少有1200万人口(人口数量仅次于纽约,是美国第二大城市),而圣迭戈却只有不到50万人!但是,通过实战,已经证明了海军舰队对沿海城市毁灭般的打击能力。当然,莫怀聪指挥的大西洋舰队对波士顿的打击行动也给了张廷贵可以借鉴的经验!
  更重要的是,此时美国在西海岸地区基本上没有空军力量,他完全可以放手让舰队进行打击行动,而不用担心舰队会受到美国空军的反击!
  其实洛衫机在广泛的意义上代表的已经不仅仅是一座城市,而是一个庞大的城市群。北起格伦代尔,南到圣安娜的广泛地区所包含的大大小小数十座城市就是大洛衫机地区,而且,随着洛衫机市人口的急剧膨胀,城区的迅速扩大,这些城市基本上是联系在一起的。从这个角度来看的,那么生活在大洛衫机的居民就超过了3500万,而这是美国整个西海岸地区总人口的30%左右。显然,如果能够一举摧毁这里的美军防御基础的话,那么就已经算是征服了1/3个美国西海岸地区了!而这也意味着舰队的打击任务很重,需要消耗的弹药更多,而打击的持续时间也更长!
  显然,仅仅摧毁洛衫机是不够的,只要洛衫机周遍的城市没有失去抵抗能力,那么凭张廷贵投入的那点地面兵力,根本就不足以攻占这一地区,所以,必须要使整个大洛衫机地区都失去抵抗能力。为此,张廷贵做了很多的准备,而最重要的,无疑是为自己储备大量的弹药物资,让舰队有足够的能力来迫使美军放弃这一地区的防御!当然,能够炸得美军投降的话那就更好了,而这还需要看打击的情况来决定!
  轰炸来得非常的迅猛,虽然当时机动舰队只有18支航母编队,另外还配备了24艘护航航母,拥有的作战飞机只有2400架左右。比起大西洋舰队来讲,这点兵力确实太少了一些,但是只要这些力量被充分的利用起来,而且不需要担心弹药物资的问题时,这也绝对是一股毁灭性的力量,特别是对于大洛衫机地区这种人口集中地点来讲,只要机动舰队的打击力量发挥出来,那么这里的3500万美国人就要倒霉了!
  波士顿的灾难让所有美国人都有点担心来自大海方向上的打击,特别是东海岸地区的美国城市居民更是每天都提心吊胆的过日子(当时美国政府已经开始控制战争新闻,所以很多平民根本就无法知道战场上的真实情况,甚至连中国军队在哪个方向上进行轰炸都不清楚。而因此产生的流言语就更加的能够让人产生恐惧了)。虽然,中国海军还从来没有在太平洋方向上对美国西海岸的城市进行过大规模的轰炸,即使是战争初期,中国空军对美国西海岸地区的战略轰炸行动也很难以获得成功。但是,在波士顿灾难之后,即使是西海岸地区的美国人也开始担心了,因为只要中国海军乐意的话,那么他们就是理想的打击目标。更糟糕的是,他们在这边是没有一点防御力量的,在面对中国海军舰队打击时,他们甚至连还手的办法都没有!
  在波士顿遭到轰炸之后,很多洛衫机的居民就开始向外面转移了,但是大部分人做得并不彻底,因为当时美国政府已经开始严格控制国民的自由行动,所以很多洛衫机的市民只能够转移到周遍的卫星城市去,而难以离开大洛衫机地区。即使能够逃出这里的美国人也都是有关系的,或者是需要到中部新建设的工厂去劳动。显然,绝大部分洛衫机市民没有能力离开这里,那么,他们的民运就将非常的悲惨了!
  大西洋舰队对波士顿的轰炸是中国海军大规模袭击美国沿海地区城市的开始,而机动舰队对大洛衫机地区的轰炸则是其登陆之作!后世很多人都指责张廷贵摧毁洛衫机地区的行为是非人道的,而且带来的军事意义并不大,当时即使不摧毁大洛衫机地区,美国也会注定战败的,那么从战略角度上讲,这就没有多少必要了。但是,张廷贵在身为机动舰队司令的时候,他所考虑的最多也就是战役上的问题,而不可能想得那么的长远。而从当时的战场条件来看,大洛衫机地区是阻挡中国军队北上的第一道关卡,如果不能够顺利的占领这里的话,那么中国军队就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占领美国西海岸地区的任务。而张廷贵手里的兵力并不富裕,无法让他用大规模地面战斗来解决问题,而他唯一能够倚重的就只有舰队的打击力量了,那么他不利用这股力量又利用什么来完成任务当然,大洛衫机的遭遇归根结底是美国政府顽固不化带来的结果,如果美国政府早一步宣布投降的话,那么会有这些灾难,以及会有后面更大的人道主义灾难吗?这些战争与毁灭其实是美国政府强加在美国人民头上的,而中国军队所做的只是迫使美国政府投降,从战争道德方面来讲,这并没有什么错!
  轰炸的第一周,打击的主要目标仍然是美军的防御阵地以及驻扎在该地区的美国军队。张廷贵不但使用了武力,而且还向大洛杉矶地区投放了大量的传单,要求美国军队投降,这就可以避免打击!当然,这也足够说明,张廷贵的目的不是要摧毁这个大洛杉矶地区,他只是要为地面部队占领这里创造条件,他要的不是美国平民的命,而是美国军人的命,这根本就不存在着道德上的问题,任何一支部队,只要不宣布投降,那么就都是打击的目标!
  一周的轰炸让美军损失相当惨重,从侦察卫星与侦察机拍摄到的战场图象来看,当时美军至少有数万人在轰炸中丧生,而且大部分坚固的防御阵地都在轰炸中被摧毁了,但是这并没有迫使美军投降,大概美军指挥关是不见棺材不落泪了!
  第一阶段轰炸的效果并不理想,至少没有达到张廷贵所预期的目的,在他看来,轰炸就足以导致美军崩溃了,但是就在轰炸结束之后2小时,到达圣克利门蒂南面的陆战队就遇到了美军的顽强抵抗,最终不得不停止了前进的步伐,等待舰队进行第二阶段轰炸!
  舰队在外海休整了两天,同时也补充满了弹药物资(当时,补给基本上是每天都要进行一次的,特别是在炮击舰队中,基本上是每天必须要补充一次弹药,但是航母携带的弹药要多一些,基本上不需要天天补充,而其持续作战一周的能力还是有的)。部队更得到了宝贵的休息时间,特别是对于海军航空兵的飞行员来讲,能够塌实的睡上两天,恐怕是他们现在最大的享受了!
  部队恢复了活力之后,从新返回了攻击海域,接着,第二轮轰炸又开始了!这一轮轰炸也进行了一周,而轰炸针对的已经不是美国军队,而是大洛衫机地区的美国工业,政府以及社会基础目标了。比如,在洛衫机东南部地区的工业区,洛衫机市内的政府办公区,以及城市外围的电力厂,供水站等等目标全都在轰炸的范围之内!
  美军都没有办法抵抗舰队的打击,那就更别说这些固定目标了。而这一轮的轰炸效果相当的明显,虽然耗费的弹药更多一些,但是起到的作用更加巨大。仅仅两天的大面积轰炸,就导致洛衫机政府全面瘫痪,90%以上的工业设施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而城市的供电供水系统也完全瘫痪了。这对于一座现代化的超级城市来讲,这简直就是一场灾难。数千万人失去了电力与饮用水所造成的恐慌是可以想象的,也许,这时候洛衫机的市民也终于体会到了什么是战争!
  洛衫机政府崩溃之后,整个地区都陷入了无秩序状态,即使是警察也控制不了局面,因为警察也要为自己的生存考虑吧!而最终当地的美国驻军虽然迅速的平定了市区内的混乱局面,但是这已经无法压住市民心里的恐慌了!抢购粮食,储备饮用水,购买燃料,这似乎成为了当时每一个洛衫机地区城市居民必须要做的三件事情。而这也导致了一场新的恐慌!虽然,很快就成立起来的军管会控制了这些物资,但是他们却无法控制洛衫机市民心里对战争的恐惧!
  第二轮轰炸的效果出来之后,张廷贵也找到了摧毁美军抵抗的办法,即针对美国民用目标进行打击,先破坏平民的抵抗意志,打垮他们的精神支柱,从而引发混乱,最终导致美军失去战斗力,甚至可以迫使美军投降。正是确定了这一打击方针之后,后来的轰炸才逐步转移到了民用目标上,从而导致了一场惨重的人道主义灾难!
  第三阶段的轰炸主要针对的就是社会基础设施,比如医院,公共交通系统,道路桥梁,食品加工厂,甚至是学校。而这些是最有可能导致美国人精神崩溃的目标了。到了这一阶段的后期,舰队还开始针对居民区进行了轰炸!显然,这更加能够达到张廷贵所定下的目的,同样的,这造成的灾难也更加的巨大!
  第三阶段的轰炸行动进行了两周,舰队分成了两部分,轮番对大洛衫机地区的民用目标,以及市民集中的地区进行了轰炸。结果是灾难性的,在两周的轰炸中,大洛衫机地区的219家医院中有210架遭到了彻底的破坏,至少有5万多人在这一轰炸中丧生,其中包括了大量的医务人员!34所大学也成为了轰炸的对象,死于轰炸的大学生更是不计其数!该地区的大部分桥梁被炸毁,导致各个城市之间中断了联系。而针对居民区的轰炸带来的灾难更加巨大,根据不完全统计,死于轰炸中的平民数量在75万到100万之前,而这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因为中国军队针对居民区进行的轰炸所导致的。而伤员数量更是难以统计了,因为大部分医务人员已经在轰炸中丧生,导致大量伤患人员无法得到及时的救治,其中很多人就是因为来不及抢救而死亡的!当然,在洛衫机大轰炸中到底死了多少人,恐怕谁也无法给出一个准确的数字出来!也正因为这场大轰炸导致的伤亡异常的惨重,所以被列为了第三次世界大战十大人道主义灾难之一!
  战后洛衫机建立了一座战争纪念公园,在一条长15公里的石墙上刻着75万名遇难者的名字。这还仅仅只是能够确认身份的遇难者,而那些无法确认身份的,或者是根本就找不到尸体的,还有更多的在战后因为这场大轰炸的后遗症而死亡的人(至少有5521人被证实是因为在洛衫机大轰炸中因为失去了所有的亲人,而导致精神崩溃,在战争结束之后的两年时间内自杀而亡,而到底有多少人因此而死,恐怕根本就无法得出一个正确的数字出来)还没有计算在内。所以,有人估计至少有100万人死于洛衫机大轰炸,或者是与洛衫机大轰炸有关系,这也没有多大的问题!
  这场大轰炸产生的影响非常深远,就在战争结束后,世界各国从新制订的第一部战争法中,就明确规定了不得在战争中对民用目标以及大城市中的基础设施进行军事打击!显然,这一点在以往是不可想象的,因为这一直是打击对手最好的办法之一,只要是参战国就会想到这一点,并且利用这一点。数百年来,打击敌人最脆弱的部位都是战争的不二法则,而民用目标以及公共基础设施毫无疑问就是敌人最脆弱的地方了。而通过制订国际战争法的方式来限制这样的战争行为,显然,人类也在战争的惨痛教训中吸去了经验,总结了过错!这也算得上是整个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吧!
  持续了一个月的轰炸,最终让张廷贵兵不刃血的完成了占领洛衫机的任务,当美军司令官将军旗交到了40军军长张大群的手里时,中国军队也陆续开进了洛衫机地区,但是他们并没有去扑灭这里的灾难,也没有去拯救在死亡边缘上挣扎的美国人,而是迅速的穿过了洛衫机地区,继续向北进这是张廷贵后来最受人指责的地方。比起魏明涛在东面战场上的所作所为来讲,张廷贵这种见死不救的行为让人很难以接受!从条件上来讲,魏明涛那边更为艰苦,而且进攻的任务也更重,他都能够让部队停止前进,去救援受灾的美国平民,那么张廷贵为什么不能这么做,他为什么可以见到数千万美国人在生死的边缘上挣扎而无动于衷呢?
  张廷贵后来一直没有出来解释他当时为什么要那么做,而且作为战胜国的将军,他自然不会受到战争法庭的审判,只不过,张廷贵当时的做法确实是错误的。洛衫机大轰炸造成的损失其实是可以得到控制的,只要张廷贵命令地面部队停下来,帮这些美国难民一把,那么很多问题根本就不会存在,而且导致的人道主义灾难也肯定不会那么的严重!这虽然会让他厌恶北上的时间,但是从长远利益来看,这不是也有更大的价值吗?
  从笔者的观点来看,当时导致张廷贵做出这一个错误决定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张廷贵花在洛衫机地区的时间已经超过了他计划使用的时间,而且是大大的超过了!当初,他在魏明涛面前保证的是在一周之内就攻占洛衫机的,但是他却花了一个月的时间。而此时魏明涛在洛基山脉那边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他如果不再加速北上的话,那么他就要大大的落后了!甚至最后还要魏明涛派遣军队翻越洛基山脉来支援他这边的作战行动,这也就变相的延长了战胜美国的时间!二是张廷贵当时太年轻了,缺乏长远的战略目光,如果他能够有魏明涛那么的经验的话,就应该看到拯救洛衫机的美国难民可能带来的巨大的社会与政治利益,而不仅仅在乎那一点军事上的利益。
  显然,后者起到的作用更大一些,张廷贵从被莫怀聪看中,得到迅速提拔开始,就一直缺乏战略上的敏锐判断力,特别是对长远政治利益的判断力!他从莫怀聪以及魏明涛那里学到的是战术上,最多也仅仅是军事战略方面的能力,而他缺乏政治经验所带来的必然是对军事行动所产生的政治意义的漠视!这一点,决定了张廷贵只是个军人,而且离魏明涛那种优秀的军人还有很长的路要越过了洛衫机之后,地面部队一股作气的打到了旧金山地区才停了下来,一路上美军虽然进行过抵抗,但是抵抗的力量都很微弱,而且在中国舰队的猛烈打击下,美军的抵抗根本就起不到多大的作用。而当时,美国西海岸三个重点防御地区中,旧金山地区就是其中之一。而且,这里是美军防御兵力最多,防区面积也最大的防区之一!
  从旧金山到萨克拉门托之间的两百多公里防线上,美军部署了至少100万地面部队。因为这里地处西部海岸山脉与洛基山脉之间的平原地区,所以美军集中在西海岸地区的装甲部队基本上也部署在这里。这绝对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当中国军队到达的时候,大部分人都很担心洛衫机的惨剧会在这里再次上演,因为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讲,中国军队只要被挡住了前进的步伐,那么就会用大规模轰炸来开路,而集中在旧金山-克拉门托地区的人口在3000万左右,这并不比大洛衫机地区少多少,而且这也是一个城市高度集中的地方。如果再来一次洛衫机大轰炸的惨剧的话,那么后果就难以设想了!
  现在已经无从证明张廷贵当时是不是要想再次使用对付洛衫机的办法来对付旧金山,因为在他还没有开始轰炸之前,旧金山与萨克拉门托市就宣布为不设防城市,而在这里防御的美国军队也向西雅图退却了。这让中国军队再次兵不刃血的占领了旧金山地区,并且将战线向北推进了数百公里!
  显然,迫使美军撤退的正是发生在洛杉矶的惨剧,如果当时美军指挥官不做出撤退决定的话,恐怕结果就很难预料了。至少,当时张廷贵并不缺乏轰炸旧金山,再制造一起洛衫机惨剧的本钱,至于他在道义上有没有自责过,那就不得而知了!
  美军放弃了旧金山之后,就只有靠近加拿大的西雅图还有防守的价值了。而且西雅图距离旧金山足够远,中国军队要想推进到西雅图的话至少需要花费一个月的时间,因为在旧金山与西雅图之间的喀斯喀特山脉几乎隔绝了中国地面部队前进的道路,而且沿海地区有很多流入太平洋,长度不大,但是水流非常湍急的河流。美军在撤退的时候将这些河流上的桥梁,以及山区内的桥梁都炸掉了,即使中国军队在没有任何干扰的情况下修复这些桥梁都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但是,美国指挥官再次判断错误了,因为进攻的主力是中国海军舰队,而海军舰队是不会受到这些地理因素影响的,而张廷贵准备的运输船只以及登陆舰队也足以让地面部队不使用陆上交通而达到目标!
  部队在旧金山上的船,然后运输船队将其送到了北面的霍奎厄姆,部队在这里上岸之后,距离西雅图就只有不到200公里的距离了,而且中间没有任何天险可以阻挡中国军队前进!
  美国人的算盘打错了,当他们发现中国军队出现在自己大门外的时候,再做出防御部署调整就已经太晚了。40军迅速的占领了塔利马,打开了通往西雅图的大门,而且让美军设在西雅图南面的防线变得毫无用处。接着,海军舰队开始对西雅图进行狂轰乱炸。显然,这次,张廷贵仍然想通过轰炸的方式来迫使美军投降!
  近140万美国军队陷入了绝境之中。此时,胡安德富卡海峡对岸的加拿大已经被中国军队所控制,而且加拿大国防军也已经开始为中国军队服务,美军想逃到加拿大地区继续抵抗的想法是行不通的。而且,在没有制海权以及制空权的情况下,恐怕他们也没有能力进入加拿大!而继续在西雅图抵抗就只有死路一条,此时,要想避免灭亡的唯一办法就只有投降了!
  西雅图地区是美国西海岸三个人口集中地区中面积最小,人口也最少的一个。因为西雅图本身就是新兴城市(从广义的角度说,其实美国的城市都是新兴城市)。从20世纪末开始,因为数家大公司的到来,西雅图才快速发展了起来。比如,当时美国航空业巨头的波音公司在西雅图开设的飞机制造厂就为该地区提供了12万个就业机会(相当于使近60万人得到了生活保障),而微软公司在西雅图的工厂也提供了数万个工作岗位!大量新兴企业的到来,使得西雅图成为了美国的科技之都,也成为了美国高科技企业最集中的地区!可以说,在战争爆发之前,西雅图不仅仅是美国西海岸地区经济最活跃的城市,也是整个美国经济最活跃的地方!
  虽然在经济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因为发展时间很短,而且主要以高科技产业为主,所以西雅图地区的人口数量并不多,与洛衫机地区与旧金山地区的人口都少了很多。在战前,西雅图地区只有1800万人,而战争中,美国已经将大量的高科技企业内迁,所以当战火烧到这里来的时候,西雅图地区就只剩下1200万左右的居民了!但是,这也绝对不是一个小数字,如果这里遭到了中国舰队的全力打击的话,那么损失肯定不会比洛衫机地区小多少!
  张廷贵不是屠夫,虽然后来他被人称为“死神将军”,但是他并不是以屠杀平民来取乐的,至少,在可以利用其他办法来达到目的的情况下,张廷贵是不会首先向平民开刀的!而这一次,他仍然是按照先威胁,后警告,再打击,最后所有手段都失效之后才摧毁的顺序进行轰炸的。
  第一轮心理轰炸刚刚结束,140万美军在没有多大伤亡的情况下就宣布投降了。而做出投降决定的不是美国西海岸战区司令官,而是他下面一批参谋军官。当时,美国西海岸战区司令官并不准备投降,但是他的参谋军官却不干了,他们在绑架挟持了司令官之后就向中国军队投降了!而导致这些参谋军官绑架自己司令的原因正是他们不想让西雅图成为第二个洛衫机!显然,洛衫机大轰炸给美国军人造成的心理阴影已经非常的严重了!
  当时,美国政府基本上已经放弃了西海岸地区,而西海岸战区也是独立性最大的一个战区,政府只提供一些必要的指导,而其他的事情都只能战区自己解决,比如征召部队,训练新兵,提拔军官,搜集作战物资这些事情都是由西海岸战区自己负责的,政府并没有提供任何的帮助!这导致的一个结果是大量士兵本身就是西海岸地区的居民,而且很多新提拔上来的军官的亲人也在这里!虽然大部分美国军人可以为了国家而拼死战斗,但是在考虑到自己所有亲人的命运时,恐怕他们就要做出不同的选择了!
  后来,那些发动军变,绑架司令官之后投降的年轻参谋军官中只有很少几个人回到了美国,而这些回到美国的年轻军官都在民众的谴责声,以及道德上的压力面前崩溃了。而其他人则在战后选择了在其他国家定居,有的留在了中国,有的则去了欧洲国家。直到四十多年之后,一名还健在的军官才揭开了军变的原因。那并不是他们主动发起的军变,而是部队的要求,因为当时已经没有多少士兵愿意再打下去了。
  张廷贵花了55天的时间完成占领美国西海岸地区的作战行动,虽然这已经超过了他最初预测使用的一个月时间,而且还发生了洛衫机大轰炸这一人道主义灾难,但是随着旧金山与西雅图地区都不战而降,从整个作战行动来看,美国西海岸战役仍然是很成功的!在整个作战行动中,中国方面只投入了I:万地面部队,机动舰队,三支登陆舰队,四支运输舰队。比起其他方向上的作战行动,张廷贵只使用了很少的兵力就完成了任务。当然,从战争消耗来讲,虽然在大洛衫机地区的战斗中消耗了大量的作战物资,但是迫使旧金山与西雅图地区的美军投降也为他节约了大量的作战物资,最终的物资消耗量比张廷贵计划使用的要少得多!
  从这些方面来讲,西海岸战役是很成功的,因为张廷贵最大限度的节约了兵力,减少了战争消耗,也就为中国减少了战争支出,而当时,政府对战争消耗与支出的要求是最为严格的,这甚至比战役获得胜利本身还要重要!同样的,在没有产生多大破坏的情况下就占领了旧金山与西雅图地区之后,张廷贵也给魏明涛送去了一份大礼,即美国西海岸地区几乎完整的军事工业体系!
  当时,魏明涛在美国战场上最需要的就是军事工业了,虽然他已经在张廷贵完成西海岸战役之前搞到了一些军工企业,并且让这些工厂运转了起来,开始为他的前线部队提供弹药物资,但是这远远满足不了魏明涛的军队在作战中的需求!而当时中国政府已经不再向前线部队提供作战物资了(此时,中国基本上把所有的国家力量都用到了国内的恢复性建设中来,为战后的经济大发展,以及控制全世界的经济做准备工作),而魏明涛就必须要自己想办法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显然,张廷贵送来的这份大礼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果没有美国西海岸地区的军事工业支持的话,恐怕魏明涛也没有任何能力在他计划的时间之内征服整个美国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17/86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