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争霸(校对)第43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33/945

  不是说陆航战斗机更好,而是海军舰载战斗机的产能一直没有提起来。
  此外就是,陆航的战斗机更适合部署在地面上。
  为了保持足够的战斗力,纽兰陆战队一直在使用陆航的作战飞机,反到没有采购多少海军的作战飞机。
  这也是数个月以来,帝国海军在东望洋第一次遇到纽兰海军的舰载战斗机,而且有理由相信来自某艘航母。
  除了F4F,第二十二特混舰队的防空战斗机还拦截了一批SBD。
  要说的话,只是没有遇到鱼雷攻击机。
  只是,卫军觉得这不是问题,即纽兰海军的鱼雷攻击机一直都很糟糕,而且在攻击航母的战斗中,俯冲轰炸机才是主力。
  总而言之,在当天下午,卫军就发了一份报告,宣称在东边有纽兰海军的航母活动。
  直到夜幕落下,在安排舰载机与水上飞机连续进行3轮侦查的情况下,都没有能够找到纽兰航母。
  可问题是,卫军并没有向白止战报告这一情况。
  当然,以当时的情况看,也没有必要报告。
  按照不成文的规矩,没有报告就等于没有发现。
  只是,由此导致的影响就是,白止战并没有怀疑卫军的报告,或者说并不觉得卫军的报告有问题。
  7月8日凌晨,第二十一特混舰队回到了战场。
  因为火力支援舰队在7月5日就已经赶到,成为了主要打击力量,第二十二特混舰队只提供防空掩护,没有消耗太多的弹药,所以第二十二特混舰队没撤走,只是在当天晚上到后方补充了燃油。
  当天上午,登陆作战行动按计划开始。
  在进行了持续时间长达一个半小时的猛烈炮击之后,登陆行动在8点出发,在9点左右冲上中转岛的海滩。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专门为登陆而生的“火力舰”粉墨登场。
  说是战舰,其实是名不副实。
  所谓的“火力舰”,其实是安装了大口径火炮的小型登陆舰,而且使用的是从战列舰与重巡洋舰上撤下来的大口径舰炮。
  说得直接一点,也就是废物利用。
  就拿战列舰的主炮来说,在发射穿甲弹的时候,寿命最多就只有1000发,为发射重型穿甲弹研制的长倍径身管甚至只有500发。只是在达到使用寿命之后,并不等与不能用,只是不好用,即在全装药发射穿甲弹的时候,误差超过海军规定的范围,还存在安全隐患,所以不能继续在战列舰上使用。
  减装药发射高爆弹,肯定没什么问题。
  对身管做加固处理,能够有效降低炸膛的风险。
  即便对付坚固目标,也可以选择抵近射击,从而把穿甲弹的威力发挥出来。
  其实,在战场上几乎不存在能够扛住350毫米或者400毫米穿甲弹的目标,也就没有必要全装药发射。
  此外,重巡洋舰的200毫米舰炮的身管也一样。
  正是如此,帝国海军把这些“报废”的炮管重新利用了起来,配备火力舰使用。
  至于搭载舰炮的小型登陆舰,都是现成的,而且建造成本也不高。
  一艘2000吨级船坞登陆舰,一般配备2门单装的350毫米或者400毫米舰炮,此外还能搭载上百发炮弹。如果是200毫米舰炮,能够增加到4门或者6门,并把载弹量提高到一千发左右。
  有了这些战舰,支援登陆作战的时候,就不需要让护航战舰一直留在登陆场了。
  关键,还能避免护航战舰频繁的进行弹药补给。
  要说的话,这也是专门为攻打中转岛弄出来的,因为在攻打塞岛,或者是进军西南东望洋的时候,弹药补给并不是多大的麻烦事,只有在攻打中转岛的时候,特别是在建立登陆场之前,才需要解决这个问题。
  只是,登陆作战打得不是很顺利。
  在陆战队冲滩之前,中转岛的守军就全力反抗,丝毫没有放弃的意思。
  结果就是,有十多艘登陆艇在冲滩之前被击沉,数百名陆战队官兵在踏上中转岛的海滩之前就已阵亡。
  这只是攻打一座面积不到一平方千米的孤岛发起的登陆作战行动。
  按照安排,第一批抢滩部队也就一个团的兵力,总共还不到2000人,出动的登陆艇也只有40多艘。
  超过三成的阵亡率,可以说高得吓人。
  这种局面,随着2艘配备了350毫米巨炮的火力舰开始发言,才得到控制。
  在冲滩成功后,战斗打得也非常艰难。
  整个白天,登陆部队都被敌人的炮火压制在海滩上,也就只是拓展了滩头阵地,始终没离开海滩。
  由此导致的结果是,负责掩护的舰队不得不在天黑后返回登陆场。
  此外,就是一整夜都在用照明弹,好让海滩上的陆战队官兵,以及战舰上的瞭望员看清楚敌人的情况。
  夜间战斗打得更加激烈。
  纽兰军队修建了很多的地下防御工事,而且储备了大量弹药。
  关键还有,纽兰军队吸取了塞岛攻防战的教训,没集中储备弹药,而是分散在了岛屿的各个地方。
  除了管理不便,不但更安全,还方便作战部队取用。
  此外,能更加灵活的设置火力点。
  在白天的战斗当中,纽兰军队充分利用了能迅速转移的小口径迫击炮,给登陆的帝国陆战队制造了巨大的麻烦。
  依托各个弹药储备点设置的机枪堡垒,也让陆战队极为头痛。
  很多时候,往往是炮击与轰炸刚过去,纽兰官兵就回到掩体里面,用机枪向冲上来的帝国陆战队官兵开火。
  登陆部队始终没能冲出海滩,与缺乏重型装备,特别是装甲武器有很大的关系。
  只是依靠步兵,根本无法在光秃秃的海滩上突破敌人的火力封锁,只要离开堑壕就会成为敌人机枪的靶子。
  所幸的是,帝国陆战队也是有备而来。
  在塞岛鏖战几个月,帝国陆战队同样掌握了纽兰军队的常用战术,找到了应对之策。
  7月9日清晨,天色刚刚放亮的时候,一艘坦克登陆舰就在炮火的掩护下,冲上了中转岛的海滩。
  随后,在航空兵的掩护与支援下,坦克登陆舰搭载的十几辆坦克冲了出来。
  有了坦克,局面立即发生了转变。
  
第506章
强攻
  与预料的一样,中转岛很快就变成了血火战场。
  虽然帝国海军准备充分,登陆前的炮火准备进行了4个小时,几乎是用炮弹把中转岛耕犁了一遍,但是中转岛实在是太小了,不要说施展拳脚,哪怕在上岸之后站稳脚跟,都非常困难。
  帝国陆战队的将士,中转岛上的纽兰军人,全都拥挤在狭窄的海滩上。
  进入地面攻坚阶段之后,包括大口径舰炮在内,很多支援火力根本派不上用场。
  必须承认,纽兰军队的准备更加充分。
  不管怎样,中转岛是霍瓦依群岛最西边的岛屿,也是进攻与占领霍瓦依群岛必须夺取的前进基地。
  早在参战之前,纽兰军队就着手加强中转岛的防御部署。
  两年多的时间,足够让纽兰军队把中转岛打造成一座牢固的要塞。
  当然,中转岛受到重视,跟航空兵崛起有很大关系,甚至可以说,中转岛的价值就体现在航空作战上。
  因为没有水源,所以在航母诞生之前,中转岛始终只是一座荒岛。
  中转岛第一次获得利用,就是修建了一座水上飞机码头,为横跨东望洋的邮政专用航线的中转站。
  只是,直到新历95年之后,随着跨洋客运航线的开通,中转岛的价值才体现出来。
  在登上中转岛之后不久,准确说是第三天,帝国海军陆战队见识了纽兰军队的杰作。
  在7月11日那天,陆战队用伤亡一百多名官兵的惨烈代价,打下了一座地堡,准确的说是地下防御工事。
  此后,才发现这只是一整套地下防御工事的一部分!
  关键就是,所有坑道与洞窟都深埋在地下,距离地表至少都有十五米,通过垂直的竖井上下进出。
  在重要的区域,比如弹药库、燃油储备点与屯兵洞,顶部用数米的钢筋混凝土加固,能够抵抗400毫米炮弹或者是500千克航空炸弹直接轰击。因为地表是沙土,所以能迅速填上弹坑。
  这一处地堡能容纳大约一个营的兵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33/94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