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争霸(校对)第64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42/945

  不管是T系列主战坦克,还是MG系列战斗机,以及MI系列直升机,其设计寿命都非常短。MG-29战斗机的机体结构,只有大约2000个小时的飞行寿命,同时代的帝国战斗机在6000小时以上。
  至于全力进攻这一招是否行得通,其实不重要。
  道理也很简单,当时根本没有更好的替代战略!
  在梁夏帝国与纽兰共和国建交后,全球格局发生了重大转变。
  站在西陆集团的角度看,生存环境改善了许多。
  简单的说,在以纽兰共和国为首的北孤集团的全球影响力得到承认后,西陆集团受到的军事威胁明显降低。
  也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西陆集团启动了“虎”式武装直升机的研制工作。
  显然,这本身就很有代表性。
  西陆集团开始考虑防御,而且认为能通过防御,在未来的战争中取得胜利。
  有趣的是,迢曼帝国没有把西骆沙拉进来。
  要说的话,在西陆集团当中,西骆沙才是真正的直升机大国,而且率先研制与装备了武装直升机。MI-24“雌鹿”生产了数千架,除自用之外,还出口到数十个国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直升机。
  此外,早在迢曼帝国启动研制“虎”式的项目之前数年,西骆沙就启动了研制新式武装直升机的计划,而且瞄准的就是梁夏帝国的“直-10A”,要求具有能压倒,至少与之相当的性能。
  有趣的是,西骆沙同时研制了2种新式武装直升机,即基本上参照“直-10A”,做了放大处理的MI-28,以及采用同轴双旋翼布局,并列双座的KA-50,还同时让这2种武装直升机进行了工程试飞。
  可惜的是,离正式装备还早得很。
  由此可见,西骆沙对武装直升机有更加迫切的需求。
  这也恰好是迢曼帝国把西骆沙派出在外的关键原因。
  这里,不止是主导权的问题。
  迢曼帝国是战胜国,在西骆沙有数十万的驻军,根本不存在跟西骆沙争夺西陆集团主导权的问题。
  这里面的关键,其实是武装直升机的用途。
  在西骆沙陆军,武装直升机主要用于进攻,因此在设计的时候更注重进攻,侧重为装甲部队提供支援。
  这个需求,在“雌鹿”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雌鹿”的驾驶舱后面,有一个能够容纳8名步兵的载员舱,为全球唯一能够搭载步兵作战的武装直升机。
  正是如此,“雌鹿”拥有武装直升机当中最庞大的块头。
  按照西骆沙陆军的设想,“雌鹿”不但负责打击敌人的装甲力量,还要在进攻的时候向前线投送步兵,占领与控制前进据点,必要的时候还得协助坦克作战,以发挥出步坦协同的价值。
  显然,这个想法非常“理想化”。
  实战早已证明,“雌鹿”那个巨大的载员舱在绝大部分时候根本就没有用,连摆设都算不上。
  哪怕真的要向前线投送步兵,也该出动运输直升机。
  这种走极端的设计,肯定不合迢曼帝国的胃口。
  虽然在新式武装直升机,也就是MI-28与KA-50上,西骆沙已经吸取教训,放弃了很多不实际的要求,但是这两种武装直升机还处于研制阶段,期间发生了几次事故,着实无法让迢曼帝国放心。
  关键还有,MI-28与KA-50都是货真价实的“重型武装直升机”。
  严格说来,设计起飞重量达了12吨的MI-28,已经是“超重”武装直升机了。即便是稍微轻一点的KA-50,其设计的起飞重量都超过了10吨,而且很有可能达到11吨,并不比MI-28轻多少。
  显然,这才是关键所在。
  重型武装直升机的战斗力肯定更强大,可是同样的,必然更昂贵。
  可问题是,跟稍微轻一点的中型武装直升机比,重型武装直升机的性价比肯定不高,甚至可以说非常糟糕。
  要说的话,重型武装直升机具备的更远的航程,更强的生存力与更大的载重量,在进攻当中更有价值。
  这也是西骆沙坚持使用重型武装直升机的关键所在。
  对于迢曼帝国等西陆集团其他成员国来说,进攻其实是次要需求!
  不要忘了,就是因为向战略防御转变,迢曼帝国等西陆集团成员国才产生了研制与装备武装直升机的意愿。
  说得直接一点,迢曼帝国等西陆集团成员国需要的,其实是一种重量适中,性价比突出的中型武装直升机。
  至于作战能力,差一点也没关系。
  从战术层面看,在防御作战当中,性能差一点的武装直升机,未必就不能对抗性能更好的重型武装直升机。
  就拿作战半径来说,防御的时候基本是依托己方的防线作战,可以从前进基地出发,从而大幅度缩短作战半径。载弹量不够的话,也能在前沿据点获得补给,多往返飞几趟就能够解决。
  此外,就是对武装直升机的性能要求,防御与进攻存在明显差别。
  “虎”式是全球第一种,在设计的时候就明确要求,能跟直升机进行空战,夺得树梢高度制空权的武装直升机。
  在此之前,所有武装直升机,都没有强调空战性能。
  帝国陆军在启动“直-10A”的设计工程时,准确说是发出的招标书中,根本没有提到直升机空战。
  严格说来,当时觉得没这个必要。
  此外,在防御作战当中,武装直升机要面对的,不止是敌人的坦克与装甲战车,还得考虑为前沿部队提供火力支援。简单说,就是需要承担一部分原本属于攻击机的任务,以提高战场适应能力。
  结果就是,“虎”式在设计的时候有3种型号,即反装甲型、火力支援型与空战型。
  虽然这3种型号采用完全一样的机体,动力系统也相同,区别主要体现在电子设备与机载武器上,但是同时搞几种型号,而不是把这些性能需求集中到一种型号上面,也算是前所未有。
  这也可以看成是西陆集团缺钱的标志。
  说得直接一点,就是因为限制为中型,才不得不分成3个子型号,降低设计的难度,并且确保能及时投产。
  关键就是,“虎”式的设计起飞重量仅有6吨!
  这是什么概念?
  “直-7W”在配备了两台发动机之后,最大起飞重量都超过了10吨,成为了货真价实的重型武装直升机。
  要在6吨的机体内,实现全部性能与战术指标,根本不可能。
  别说西陆集团,在梁夏帝国都办不到。
  不然,“直-10A”也不会从一开始就定性为重型武装直升机,而且把最大起飞重量放宽到11吨以上。
  当然,这并不是说“虎”式不够厉害。
  相对而言,“虎”式的空战性能并不差,甚至可以说在当今所有的五壮士升级之上,是其他武装直升机的标杆。
  要说的话,也就是“虎”式,逼迫帝国陆军投资开发“TY-1”轻型空对空导弹。
  早在20多年之前,也就是“直-7”服役之后不久,帝国陆军就做了测试,武装直升机搭载战斗机使用的格斗导弹,攻击超低空飞行,也就是模拟直升机的靶机,探寻与摸索直升机的空战战术。
  测试结果不算糟糕,不过也反应出了很多问题。
  比如,质量接近100千克的格斗导弹,对几吨的武装直升机来说,确实太大了一些。
  最突出的问题,其实是格斗导弹的红外导引头难以锁定在超低空飞行的直升机,而且很容易脱靶。在很多时候,能够发射导弹的时候,靶机已经进入了机关炮的射程,而且机关炮的作战效率并不差。
  也就是通过这一系列的测试,帝国陆军暂时停止了相关探索。
  直到数年之前,在获得了“虎”式的情报之后,帝国陆军才发现,确实得认真对待直升机空战了。
  关键还是技术进步。
  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红外成像技术。
  按照军情局提供的情报,西陆集团首先投产的是空战型。
  原因无二,西陆集团需要一种专职空战直升机来对付东方集团的低空突击部队。
  不要忘了,东方集团的武装直升机在数量与质量上都超过了西陆集团,为西陆集团头号威胁。
  正是如此,帝国陆军才投资研制了武装直升机专用的轻型空对空导弹。
  “TY-1”在本质上,就是“HY-3D”单兵防空导弹的改进型,准确的说是采用了单兵防空导弹的弹体。
  为了提高射程,“TY-1”采用了推力更大的火箭助推器。
  为此,发射质量增加到36千克。
  这个重量,远远超过士兵的携带能力,只不过对武装直升机来说,显然比接近100千克的格斗导弹轻得多。
  通常,“直-10A”可以采用并联挂架,在短翼外侧挂点挂载2枚。
  如果需要,也可以选择四联装发射架。
  只是,增加的载荷会导致直升机飞行性能降低,而且大部分时候,根本就用不了那么多导弹。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42/94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