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争霸(校对)第68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83/945

  这个想法很好,实施难度却很大。
  把地位相当的两栖攻击舰队算上,意味着需要增加30到60艘防空巡洋舰。哪怕巡洋舰的在航率更高,也要增加20到40艘。虽然“青州”级是“低配”的备胎,但是安装了垂直发射系统之后,造价并不低。
  跟驱逐舰与护卫舰相比,更加谈不上便宜。
  通过增加防空战舰的数量来提高防空能力,效费比根本没办法接受。
  说得直接一点,敌人只需要增强一次投射的反舰导弹的数量,就能够迫使帝国海军建造更多的防空巡洋舰。只是从效费比的角度来看,帝国海军就已经输了,因此增加防空巡洋舰的数量也只救得了一时之急。
  增强单艘战舰的战斗力?
  这个办法看着不错,实施难度却非常巨大。
  从技术的角度来看,关键还是提高雷达的性能,比如用有源相控阵雷达取代无源相控阵雷达。
  即便到了现在,有源相控阵雷达都没成熟,电子设备难以做到小型化,导致整套系统的质量太大。
  按照帝国海军做的规划,有源相控阵雷达能够在10年之后取得突破,就已经非常不错的了。
  如果仍然用无源相控阵雷达,防空巡洋舰的作战能力就很难有实质的提升。
  当然,帝国海军也在别的方面想办法。
  做为次优选择,提高防空导弹的性能,也能提高防空系统的作战效率。
  比如,采用KK-12A的主动导引头来改进DK-8,从而使舰载远程防空导弹具备末端自导能力,不再需要战舰用照射雷达提供引导,从而提高末端的拦截效率,以及不再受火控通道限制。
  此外,帝国海军还在信息领域下功夫。
  简单的说,就是把防空巡洋舰与舰载预警机整合到一起,通过高速数据链让预警机引导防空导弹拦截来袭目标。如果能提高预警机的雷达性能,比如让预警机的雷达照射目标,甚至能够绕过防空巡洋舰,由预警机控制战舰发射的防空导弹进行作战,特别是对付超低空飞行的反舰导弹。
  还有,就是想办法提高导弹的有效射程。
  最新的DK-8D已经达到200千米,而在设计中的DK-8E,因为采用了高抛弹道,理论上能够拦截400千米外的目标,至于才开始研制的DK-8F,海军明确要求具备拦截弹道导弹的能力。
  可问题是,这些努力没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在一支航母战斗群里面,只有2艘防空巡洋舰,很难照顾到所有方向,防空网必然存在漏洞。
  正是如此,在高风险海域活动的时候,帝国海军通常让2艘,甚至3艘航母组成一支航母战斗群,从而用3到6艘防空巡洋舰掩护整个航母战斗群,用更多的防空战舰应付更大的威胁。
  不过,这种战术也存在问题。
  最突出的,就是不能无限制扩大航母战斗群的规模。
  三航母战斗群已经是极限了。
  道理也很简单,航母在执行作战任务期间,必须保持一个安全的间隔距离,而帝国海军规定至少都是20千米,护航战舰与航母也要保持10千米以上的距离,以免对正在起降的舰载机产生影响。哪怕3艘航母按照品字型排列,而且防空战舰分布在四周,掩护区域的半径都超过了40千米。
  再远,就在视距之外了。
  也就是说,如果再增加一艘航母,哪怕是增加防空巡洋舰的数量,掩护航母的力度也不会有明显增强。
  显然,这也失去了扩大战斗群规模的意义。
  当然,指挥上也存在很大的问题。
  总而言之,在找遍办法之后,帝国海军最终还是回到正道上,或者说是直面防空战舰不足的问题。
  让战斗群里的护航战舰全都具备区域防空作战能力!
  首先被选中的,也就是吨位仅次于巡洋舰的驱逐舰。
  在“青州”级之前,帝国海军就打过驱逐舰的主意,还设计与建造了3个级别的导弹驱逐舰。只是这些导弹驱逐舰都不是很成功,其中2级有试验性质,在各建造2艘之后就草草收场,另外1级建造了6艘,不过因为满载排水量高达15000吨,在服役之后归入了巡洋舰行列。
  往简单说,就是防空导弹系统太复杂,很难装在吨位较小的驱逐舰上。
  在帝国海军中,数量最多的,仍然是所谓的“通用驱逐舰”,具备中程点防空能力的反潜驱逐舰。
  数十年来,驱逐舰的首要任务是反潜。
  所幸的是,在“金钟罩”系统诞生后,为不到10000吨的驱逐舰配备区域防空系统,不再是什么难事。
  不要忘了,“青州”级的满载排水量不到12000吨。
  也就是说,适当的降低要求,比如减少火控通道的数量,少装三分之一的导弹,再适当的省去其他的作战指标,就能够把搭载“金钟罩”系统的战舰控制在10000吨以内,也就可以归在驱逐舰的行列里。
  当然,关键是大幅度降低了建造成本。
  在“青州”级的建造进入快车道,也就是在大约8年前,帝国海军就启动了新一代通用驱逐舰的招标工作。
  仍然使用“通用驱逐舰”的名头,其实是为了更加方便的在论议两院获得拨款。
  受此限制,新式通用驱逐舰的满载排水量被限制在8000吨。
  这个指标,直接限制了新式通用驱逐舰的性能。
  帝国海军明确要求,新式通用驱逐舰必须得搭载“金钟罩”系统,区域防空作战能力得达到“青州”级的70%。这就意味着,至少要配备3部照射雷达,且垂直发射系统的载弹量不低于90枚。
  虽然是按比例缩小,但是建造战舰根本就不是这么回事!
  基础性能,比如至少要达到30节的航速、不低于7500海里的巡航力、保持足够的损管人员、最少45天的自持力、乃至受创之后的生存能力,都没有降低或者减少,也就需要提供足够的吨位。
  严格说来,比传统的通用驱逐舰还有提高。
  因为“金钟罩”系统对战舰的稳定性有更高的要求,所以用在吨位较小的驱逐舰上,需要采用“宽体”船型增强在高海况下的航行稳定性,而这必然会加大航行阻力,也就需要配备功率更大的推进系统。
  可见,要整合到一艘满载排水量8000吨的战舰上,依然有很大难度。
  哪怕在设计的时候,帝国海军把满载排水量放宽到8500吨,续航力指标也由7500海里降低到了5000海里,意味着能少装几百吨燃油,少几个油舱也能减轻结构重量,可是依然很难达到全部的设计指标。
  最后,帝国海军不得不再次做出取舍。
  直接放弃搭载直升机的能力,只是保留直升机飞行甲板,以及全套的基本保障设备,能够为反潜直升机提供燃油与反潜鱼雷,甚至进行简单的维护保养,在舰队范围内支持反潜直升机作战。
  此举,节约了大约800吨排水量。
  在单独作战的时候,没有搭载反潜直升机,意味着缺乏远程反潜能力,基本上无法单独执行反潜任务。不过在航母战斗群内,能够搭载反潜直升机的战舰并不少,只是航母就能够搭载十几架反潜直升机,因此就算驱逐舰没搭载反潜直升机,对航母战斗群的反潜作战能力也没多大影响。
  关键还有,在帝国海军的航母战斗群里面,远程反潜的主力是舰载反潜巡逻机,反潜直升机其实只是补充力量。
  有趣的是,帝国海军为驱逐舰保留了反舰导弹发射装置,还换成重型反舰导弹,只是没有再装填能力,也没有设置内部弹仓。
  以当时的情况,帝国海军做出的这个取舍,明显是针对纽兰海军。
  不管怎样,帝国海军是全球海军,需要面对所有的挑战,也就必须针对所有的假想敌来打造战舰。虽然对付西陆集团的海军,不需要多强大的反舰作战能力,主要是反潜,但是面对纽兰海军的时候,就必须考虑反舰作战能力,而且不能完全依靠舰载航空兵,战舰自身就得有反舰作战能力。
  此外,两套4联装反舰导弹反射装置,再加上8枚重型反舰导弹,总共不到100吨。
  正是如此,才有了“杨城”级通用驱逐舰。
  不过,该级的首舰在去年年底才下水,而且帝国海军不是很看好这种战舰,第一批只订购了8艘。
  当然,更有可能是等待局面好转之后,再采购其改进型。
  哪怕大战已经爆发,第一批4艘“杨城”级也要在明年年初才能交付,帝国海军现在能够依靠的,仍然只有“青州”级。
  在第51特混舰队里面,就有3艘“青州”级。
  其实,总共是4艘,只是其中的1艘留在了亚历山大港,负责掩护即将由窄海进入陆心海的运输船队。
  要说的话,掩护运输船队是“青州”级的主要任务之一。
  毕竟,并非所有任务都要动用航母战斗群,很多时候的护航任务,根本就用不着让航母出马。
  3艘“青州”级防空巡洋舰,加上5艘“卢城”级通用驱逐舰与6艘“南安”级反潜护卫舰,哪怕驱逐舰与护卫舰都具有点防空能力,李深智也很担忧,因为以他的判断,这点防空力量根本就顶不住敌人发起的攻击。
  关键就是,陆心海太狭窄了。
  其实,李深智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一定要在东陆心海部署航母。
  任何一名海军将领都能看出,陆心海根本就不适合航母作战,哪怕是在海域相对较为开阔的东部。
  往陆心海部署航母,差不多等于送死。
  只是,李深智同样明白,如果没有航母战斗群,肯定守不住夕梵运河,更不要说是进军墨海。
  不管怎样,现在都只能顶着头皮上了。
  
第89章
进退两难
  昨天晚上,李深智召集所有高级军官开会,着重强调了一点,敌人会寻找机会,并发动全力一击。
  为了引起重视,李深智还让军情局特派员做了讲解。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83/94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