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争霸(校对)第84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44/945

  要说的话,也就是因为威力巨大,所以在进入导弹时代之后,各主要海军强国依然高度重视重型鱼雷。
  在理论上,只需要4到6条MK48这个级别的重型鱼雷,就能够击沉一艘大型航母。
  西陆集团的65式重型鱼雷,在理论上只需要3条就能干掉1艘大型航母!
  换成导弹,哪怕是重型反舰导弹,至少需要10枚,还要在运气的帮助下才有可能击沉大型航母。
  显然,保护航母免受鱼雷的攻击,可以说是非常的重要。
  相对对言,损失一艘4000吨级的远洋护卫舰,肯定要比损失1艘8万吨级的大型航母更加“划算”。
  只是,射来的鱼雷不止一条。
  过了差不多半分钟,白华伟他们来到司令舰桥之后不久,那艘正在沉没的护卫舰再次发生了爆炸。
  从爆炸点,以及炸起的水柱高度来看,应该是被第二条鱼雷击中所致。
  几乎同时,安装在航母舰尾的2套火箭深弹发射器突然开火。
  几十枚深水炸弹前都射向了航母后方,落点在航母与护卫舰之间,而且溅落区域跟航向平行。
  接下来就是数十次爆炸。
  深弹的定深都很浅,不是在对付潜艇,而是在对付鱼雷!
  其实,这也是帝国海军保留火箭深弹发射器的原因。
  在现代反潜作战中,深水炸弹的价值已经变得微乎其微,最多是由反潜直升机携带,用来对付机动性能差,潜航能力更差的小型潜艇。在与大型攻击潜艇的战斗当中,主要得依靠反潜鱼雷。
  相对来说,火箭深弹最大的问题,也就是射程太近。
  虽然最新式的火箭深弹,射程超过了10千米,但是反潜导弹的射程在20千米以上,部分超过了30千米。
  不过,射程近也有好处,比如反应速度快。
  关键还有,深水炸弹更适合对付水下目标,比如潜航深度在10米左右的反舰鱼雷。
  因为海水的密度是空气的上千倍,阻力也远远大于空气,所以在这个深度,就算是大口径舰炮也很难发挥作用。
  正是如此,火箭深弹成了拦截鱼雷的最后一道防线!
  只是,火箭深弹能不能击中来袭鱼雷,完全看运气。
  按照帝国海军做的测试,火箭深弹直接击中鱼雷的概率几乎为零,主要依靠爆炸产生的冲击波来破坏鱼雷。
  虽然无法彻底摧毁鱼雷,但是有很大的概率让鱼雷失效,准确的说是让鱼雷因为制导设备受损而无法正常工作。
  关键就是,现代的先进鱼雷都配有精密的制导系统。
  毫无疑问,越是精密的系统,越容易受到损坏。
  正是基于这个理论,帝国海军摸索出了一套反鱼雷战术,也就是往鱼雷的航线上投掷足够的深水炸弹,并且让这些深水炸弹在离鱼雷近可能近的距离上引爆,通过爆炸产生的冲击波来毁坏鱼雷。
  要说的话,这套战术主要针对的就是尾流制导鱼雷。
  道理也很简单,尾流制导鱼雷在航程末段,往往沿着相对较为固定的航线航行,也就具有一定的规律。理论上,只需要获取鱼雷在连续3个转向点上的准确信息,就能够计算出鱼雷的航迹。
  正是如此,帝国海军的战舰依然保留了火箭深弹发射器,而且像航母这样的大型战舰一般部署在舰尾,而护卫舰与驱逐舰等以反潜为主的护航战舰则部署在舰首,以获得更开阔的射界。
  在演习中,这套战术得到了证明。
  只是,在实战中的效果如何,还没人知道。
  又过了几分钟,在作战指挥中心发来消息之后,大家才松了口气。
  虽然没有探测到鱼雷发生的爆炸,但是过了几分钟,航母还没有中雷,足以证明已经成功拦截了鱼雷。
  即便首轮拦截失败,也有机会进行第二次拦截。
  随后,作战指挥中心解除了鱼雷袭击警报。
  射向“刘长勋”号的鱼雷总共有3条,其中2条击中了“镇元”号护卫舰,另外1条被火箭深弹拦截。
  该舰是“南安”级的第8艘,也是帝国海军最新锐的远洋护卫舰之一。
  只是,不得不承认,“刘长勋”号的运气确实是太好了。
  能够在一次战斗中,应付3条尾流制导鱼雷的攻击,绝对是一个奇迹,至少在过去的演习中,从来没有取得过类似成绩。理论上,能对付2条尾流制导鱼雷,就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了。
  为此付出的代价就是“镇元”号战沉。
  虽然抢救行动还在进行,而且在“镇元”号被鱼雷击中之前,“刘长勋”号就出动了搜救直升机,其他的护航战舰也采取了行动,在中雷后5分钟之内,有3架直升机飞到了“镇元”号的上方,但是该舰在首次中雷后就断成两截,并迅速沉没,战舰上的200余名官兵肯定是凶多吉少。
  其实,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发动袭击的是一艘“洛城”级大型攻击潜艇。
  道理也很简单,“洛城”级有4具鱼雷发射管,而在作战的时候,往往会保留一条自卫用的鱼雷。虽然从第二批次开始在艇首增加了12具垂直发射管,能装载反舰导弹,但是在近距离战斗中,特别是在鱼雷的有效射程范围之内,没有哪个潜艇艇长会使用反舰导弹攻击水面战舰。
  不止是反舰导弹的威力比鱼雷小,还因为反舰导弹会让潜艇暴露行踪。
  关键就是,反舰导弹在出管之后,会直接浮上海面,然后才点火起飞,并且产生极为明显的信号。
  不说别的,火箭助推发动机工作时产生的烟尘,在40千米之外都能看到。
  对反潜直升机来说,飞行40千米也就是大约10分钟的事情。如果再近点,反潜导弹能在3分钟之内落下。
  显然,在敌舰队附近这么玩,等于是找死。
  相对而言,使用鱼雷要安全得多。
  关键就是,可以设定鱼雷的航速,而且很多先进鱼雷能够在航行途中改变航速,以此来提高发射平台的隐蔽性。
  往简单说,就是在发射之后,先以较低的航速航行,在逼近目标之后,再全速冲刺。
  这样一来,在鱼雷产生较大噪声,被敌人的反潜战舰发现的时候已经远离发射平台。
  正是如此,对潜艇来说,只要能使用鱼雷,就肯定不会使用导弹。
  其实,多数大型攻击潜艇搭载的导弹,都是用来攻击地面目标的巡航导弹,而不是反舰导弹。
  毕竟,相对于舰队防空系统,潜艇搭载的那点导弹根本就不够看。
  如果发起攻击的只是一艘“洛城”级,那就没有什么好担心的了。
  偷袭之后,那艘潜艇肯定会转向逃逸。毕竟鱼雷在航行的时候会产生很明显的噪声,仍然有可能导致潜艇暴露行踪,至少会暴露潜艇所在方向。那么在发起第二次攻击前,肯定得转移阵地。
  在“刘长勋”号遭到攻击的时候,附近的护航战舰已经采取行动,往鱼雷来袭方向派遣了反潜直升机。在解除警报之后,“刘长勋”号还立即做出调整,把2架反潜巡逻机送到了弹射点上。
  最多只要10分钟,反潜直升机与反潜巡逻机就会覆盖鱼雷来袭方向。
  在这种情况下,潜艇肯定得逃命。
  正是如此,在作战指挥中心解除警报之后,司令舰桥里的紧张气氛才一扫而空。
  只是,随后发生的事情证明,“刘长勋”号用光了第四十一特混舰队的好运气!
  
第205章
前后夹击
  遭到攻击的不止是“刘长勋”号,发动袭击的也不止是1艘大型攻击潜艇。
  几乎是在同一时间,在“刘长勋”号西北方向大约50千米外的“周宽德”号也遭到了鱼雷袭击。
  总共有6条重型鱼雷射向这艘倒霉的航母。
  要命的是,这6条鱼雷来自前后两个方向。
  负责掩护的护卫舰挡下两条鱼雷,另外4条鱼雷全都击中了“周宽德”号。
  所幸的是,只有1条鱼雷在航母舰体下方引爆,从舰首方向射来的3条鱼雷全都击中航母的舰体。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埋伏在“周宽德”号前方的那艘潜艇很有可能受到了护航战舰,也就是在航母前方开路的通用驱逐舰的影响,采用了线导加主动声纳的攻击模式,没采用尾流制导攻击模式。大概是担心鱼雷脱靶,所以定深比航母的吃水深度稍微浅一点,由此导致鱼雷直接击中航母的舰体。
  相对而言,命中舰体造成的破坏,反到小得多。
  道理也很简单,航母本身就有防鱼雷隔舱,又是小分舱结构,巨大的内部空间能吸收与分散大部分冲击波,从而降低爆炸产生的损伤。相对的,如果鱼雷在舰体下方引爆,爆炸释放的能量将直接作用到航母的舰体上,比如底部的龙骨,从而对航母的主体结构造成不可逆的永久性损伤。
  如果鱼雷的威力足够大,比如由西陆集团研制,战雷头重达1吨,装药量达到750千克的65式重型鱼雷,甚至能把万吨级战舰炸成两截,在某些极端情况之下,炸断航母的龙骨也不是不可能。
  虽然MK48的战雷头轻得多,质量在250千克左右,装药量更少,但是毁伤战舰的能力依然不可小觑。
  要是4条鱼雷都在舰体下方引爆,“周宽德”号肯定是凶多吉少。
  关键就是,“陈炳勋”级大型航母在设计的时候,只要求在被3条533毫米重型鱼雷击中后,能保持不沉,而且针对的还是战后服役的第一代重型鱼雷,并非MK48这类新式重型鱼雷。
  在理论上,“周宽德”号被4条重型鱼雷击沉的概率超过了50%。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44/94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