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争霸(校对)第86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61/945

  气象一直是影响战争的主要因素之一,在过去的战争中,仅次于地理。
  虽然随着技术进步,气象对战争的影响一直在降低,但是当今的技术手段,仍然无法完全消除恶劣天气造成的影响。事实上,越是先进的武器,越容易受气象的干扰,甚至因为恶劣气象而无法正常使用。
  比如在波沙湾战争当中,沙尘暴就让联军空中打击的效率降低了六成以上,还严重限制了激光制导弹药的使用范围。
  当然,严寒产生的影响同样突出。
  虽然在吸取了第二次全球大战的教训之后,各国都很重视在高纬度地区的作战能力,比如西骆沙坚持为T-80系列主战坦克配备燃气轮机,与燃气轮机的冷启动性能更好,更适合在严寒环境下工作有很大的关系,但是受技术限制,装甲部队在严寒环境下的作战效率依然好不到哪里去。
  不说别的,除了少数几个型号的主战坦克之外,其他战车全都使用柴油机。
  再说,燃气轮机的巨大油耗,抵消了冷启动性能因为不需要热车而带来的好处。
  此外,严寒产生的影响,不是说有了好的装备就能忽略。
  比如,积雪对道路与铁路交通产生的影响就没办法忽视,而且严重的时候会导致交通线瘫痪。
  正是如此,在10月初降下了第一场大雪之后,大陆战场的局势就渐渐稳定了下来。
  不管是进攻方,还是防御方,都在为即将到来的冬季做准备,比如提供御寒的衣物,为营房安装取暖设备。
  当然,气象产生的影响,不止有坏的一面,同样有好的一面。
  放眼整个战场,气象因素其实对帝国更加有利。
  道理就是,帝国陆军能利用各战场的气象变化打时间差,以此来解决,至少是大幅度缓解兵力不足造成的问题。
  不要忘了,不管在什么情况之下,帝国都面临两线,甚至多线作战的难题。
  即便在地面战场上,也要面对来自多个方向的劲敌。
  可问题是,哪怕能够从论议两院获得充足军费,也不可能在和平时期保持能打赢全球大战的常备军事力量。
  也就是说,在大战时期,肯定会在完成军事动员之前遇到兵力不足的问题。
  指望通过战争动员来解决兵力不足的问题,显然不现实。
  正是如此,帝国的总体战略,在初期是以防御为主,通过防御争取获得完成军事动员的时间。
  不过,这并非全部。
  利用跟地理息息相关的气象,也是主要的应对手段之一。
  这里,关键其实就是面向西陆集团的大陆战场,以及面向梵罗国的南方次大陆战场,在气象上存在巨大的差别。
  大陆战场在巨大陆腹地,是典型的高纬度地区,特点是冬季非常寒冷。
  相对而言,南方次大陆属于热带季风,一年的气温变化并不明显,主要的季节标志是降雨量。
  关键就是,大陆战场的冬季,跟南方次大陆的旱季高度吻合。
  在大体上,从每年10月到次年5月就是南方次大陆的旱季。
  因为降水减少,河流的水位降低,所以在河网密布的冈伽罗平原,旱季更加适合大兵团作战。
  严格的说,也只能在旱季发起大规模作战行动。
  随着雨季到来,特别是连续下了几场暴雨,河流的水位暴涨,不管多么厉害的部队都肯定是寸步难行。
  正是如此,之前的两次南方次大陆战争都是在年底打响,并且在几个月后,也就是雨季到来之前结束。
  要说的话,也就是受此影响,巴铁当局才会如此的松懈。
  毕竟,跟前两次南方次大陆战争相比,因为有梁夏帝国撑腰,所以双方在战略层面的态势发生了逆转。按照巴铁当局的判断,梵罗国受总体军事实力的限制,未必敢于在旱季刚刚到来的10月发动进攻。出于更加长远的考虑,特别是在进攻失利之后的防御作战,更有可能把发起进攻的时间安排在年底,甚至明年的年初,确保在总体局势不利的情况下,能够依靠雨季的充沛降水,挡住东方联军的进攻。就算守不住德城,也有很大的把握守住至关重要的冈伽罗平原。
  要说的话,就连丁镇南都有类似观点。
  当然,对帝国军队来说,大陆战场的冬季与南方次大陆战场的旱季基本上同步,绝对算得上战略优势。
  说是“天时”也没有错。
  往简单说,从10月份开始,帝国陆军就可以把主力派往南方次大陆,用二线部队守卫大陆战场上的防线。只要能够进行快速的战场调运,还能在几个月后,把主力部队送回大陆战场。
  可见,除了必要的休整,主力部队其实能两线作战。
  这里面的关键,是如何才能够在两个主要战场之间进行快速转移。
  只是从转移的角度来看,最理想的办法是尽可能降低运输量,以能够空运的人员与轻型装备为主。
  为此,就需要在两个方向各储备一套主战装备,比如坦克与战车。
  只有这样,才能只转移人员。在人员到位之后,能够立即获得所需的主战装备,然后迅速的形成作战能力。
  至于以弹药为主的作战物资,反到是次要问题。
  毕竟,和平时期不会储存太多的弹药,而帝国的弹药工厂全都在本土核心地区,因此不管是送往大陆战场,还是送往南方次大陆战场,都得用铁路运送,而且帝国早已此为标准修建铁路网。
  问题,也就是主战装备。
  别说帝国陆军的地位一直在降低,哪怕没降低,也不可能在和平时期采购两倍于实际需求的主战装备。
  经费就是个天大的问题。
  就拿主战坦克来说,在大陆战场这边,理论上至少需要8000辆,才有望在开战初期顶住西陆集团的猛攻。虽然南方次大陆的需求低一些,但是也需要5000辆。加上其他方向的作战需求,总需求量在15000辆到18000辆之间。关键是,这还是最低需求,而实际需求量在20000辆以上。
  显然,根本不可能采购20000辆ZT-99式主战坦克。
  道理也很简单,按照服役30年计算,平均每年要采购700辆,而帝国陆军每年用与采购主战坦克的经费,最多也就只能购买300辆。如果强行采购700辆,那就没钱购买其他主战装备了。
  此外,主战坦克的服役时间也未必能够达到30年,比如ZT-80到ZT-99的服役时间也就相差24年。
  正是如此,帝国陆军的主战坦克,一直维持都在8000辆到9000辆之间。
  因为没法采购足够多的主战装备,所以帝国陆军只能想别的办法,比如设法延长主战装备的服役时间。
  此外,就是把这些“半退役”的主战装备以封存方式存放在前沿基地。
  还是拿主战坦克来进行对比,除掉援助与出售给友好国家的之外,所有退役的ZT-80都在进行必要的处理之后,放置于西北与南部战区的几处前沿基地,在巴铁北部,位于伊堡西边的白沙基地的地下仓库里面就有600辆。只需要做简单的处理,这些坦克就能够达到服役状态,交付给作战部队使用。
  600辆坦克能装备2个机械化步兵师,或者4个机步旅。
  其他主战装备也是如此。
  此外就是,封存的退役装备,大多储存在南方战区,而现役主战装备,主要配属给西北战区。
  当然,原因也很好理解。
  西北战区直接面向西陆集团,不管是迢曼陆军,还是西骆沙陆军,都拥有很先进的主战装备,比如说T-80与“豹”2系列主战坦克,兵力也非常充足,战斗力不容小觑,必须得小心应付。
  相对而言,梵罗陆军明显差得多。
  别看梵罗陆军有上百万常备兵力,数百万预备役与民兵,在战时能动员上千万,甚至更多的作战人员,可是在主要装备方面,梵罗陆军是名副其实的万国牌,在很多方面还比不上巴铁陆军。
  仍然用主战坦克来说事。
  梵罗陆军的主战坦克分成了西骆沙与纽兰两个派系。
  前者的代表是大约2000辆T-72,其中的500辆为直接进口,另外1000辆为进口零件之后在本土坦克厂组装,剩下的500辆则是按照许可证生产,至今都在以每年300辆的速度生产。
  这些坦克的战斗力,也就那个样。
  虽然按照可靠情报,在直接进口的500辆当中,有部分是西骆沙自用的B型,跟出口的猴版有明显区别,性能并没有缩水,但是其他的1500辆肯定都是猴版,性能远远比不上西骆沙自用的型号。
  关键还有,梵罗陆军肯定没有获得新式穿甲弹。
  如果使用出口型穿甲弹,哪怕坦克炮没有缩水,威力也无法保证。
  在波沙湾那边,伊军的T-72在通常的交战距离上,没办法打穿ZT-99B的正面装甲。按帝国陆军做的测试,就算把交战距离缩短到500米,也需要足够好的运气,伊军的T-72才能使用出口型穿甲弹打穿ZT-99B的车体正面装甲。面对更厚的炮塔正面装甲,出口型穿甲弹全射程无法洞穿。
  当然,T-72的最大优势,也就是价格便宜。
  不然的话,也不可能成为梵罗陆军装备数量最多的主战坦克。
  至于后者,除了直接从纽兰共和国进口的几百辆M1A1之外,也就是以M1为基础,根据梵罗国的国情设计的“阿琼”,以及按M1A1的标准进行改进,作战能力得到大幅度增强的“阿琼”2。
  只是,这3种主战坦克的数量都不多。
  梵罗陆军到底装备了多少辆M1A1,一直存在不同的说法。
  在M1问世之后不久,梵罗陆军就从纽兰共和国引进了一批,只是实际的接受数量比合同数量少得多,不到100辆。
  道理也很简单,在正式装备之后,梵罗陆军就发现,其105毫米线膛炮的威力偏低,根本无法在常规交战距离内摧毁敌人的坦克,即便采购最新式的穿甲弹,也无法对付在服役期间遇到的新式坦克。
  为此,后面的批次全都更换成配备120毫米滑膛炮的M1A1。
  以此为准,梵罗陆军的M1A1最多也就只有500辆。
  问题就在这里。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61/94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