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争霸(校对)第86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67/945

  此后,就是第二波空中突击,担纲的仍然是轰炸机。
  从当时的交战情况来看,纽兰远征航空队出动的40多架F-15C/D战斗机,其实是被派去截击轰炸机。
  为此,协同作战的预警机并没有前出,而是留在特里凡附近。
  结果就是,在与帝国空军出动的“战-11B”机群遭遇的时候,F-15C/D机群与E-3B的距离超过了350千米。相对的,帝国空军出动的“指-8C”仅滞后150千米,还有大型电子侦察机伴随行动。
  这个态势,足以决定空战的胜负。
  等到E-3B探测到“战-11B”机群的时候,一切都晚了,快速突击的F-15C/D机群直接冲进“战-11B”的伏击圈。在三面受敌的情况下,就算纽兰飞行员表现出惊人的斗志,以及高超的战术水准,依然没办法扭转乾坤。
  最终,仅区区数架F-15C/D逃脱。
  虽然也在战斗中击落了十多架“战-11B”,但是与惨烈的损失比起来,取得的战果根本不值一提。
  此外,交战空域在公海上空,距离特里凡超过300千米,距离科伦城不到200千米。
  这意味着,那些被击落的纽兰飞行员,就算成功的跳伞逃生,也未必能在战争结束之前归队。
  关键还有,这场空战打乱了纽兰远征航空队的作战部署。
  因为截击行动遭受惨败,再加上帝国空军大兵压境,所以纽兰远征航空队在加强制空力量的同时,还得疏散与转移支援飞机,不然在遭到轰炸之后,这些停在战区机场的支援飞机都得完蛋。
  从指挥的层面来说,这简直就是一场灾难。
  何况,还有梵罗空军这个搅屎棍。
  在根本上,这仍然是指挥层面的问题。
  从波沙湾战争开始,此后的大规模作战行动无一例外的证明,指挥系统的反应速度滞后是各国军队的通病,跨军兵种协同作战更是重灾区,即便是帝国军队,也没有彻底的解决指挥层面存在的问题。
  毫无疑问,纽兰军队与梵罗军对在联合作战方面存在的问题,肯定更加的严重。
  
第223章
飞来横祸
  因为丁镇南在飞行途中睡觉休息,所以到次日上午,在他回到前线司令部之后,才收到斯兰驻军司令部发来的战报。
  总体而言,从23日夜间到24日凌晨的战斗充满戏剧性。
  前面已经提到,纽兰远征航空队出动的首批战斗机,是去拦截轰炸机,结果遇到了帝国空军的护航战斗机。因为离己方的预警机太远,没及时发现迎面而来的护航战斗机,所有纽兰远征航空队在首轮交战中大败亏输,出动的几十架重型战斗机几乎全被击落,还没能完成截击任务。
  不过,这只是开始。
  以当时的情况,纽兰远征航空队的指挥官其实早就做好思想准备,没指望在首轮交战当中挫败梁夏空军的进攻行动。
  不管怎样,梁夏空军部署在斯兰的作战飞机是纽兰远征航空队的数倍。
  就算不考虑部署在本土的轰炸机,只动用斯兰这边的战术航空兵,梁夏空军都能压垮纽兰远征航空队。
  为此,纽兰远征航空队的指挥官部署了第二道空中防线。
  在F-15C/D机群后方,预警机的前方大约100千米,是由60架F-16C/D组成的制空战斗机编队。
  此外,第二架E-3B也已升空,而且就在特里凡西北。
  也就是说,在执行截击任务的F-15C/D机群被击溃之后,纽兰远征航空队依然能够组织数十架战斗机进行防空作战。
  关键还有,这些F-16C/D都能够使用中程空空导弹。
  虽然不是最新式的AIM-120A,但是AIM-7F“麻雀”导弹的射程也有几十千米,至少不存在没办法还手的问题。
  有两架E-3B提供支持,作战效率肯定能得到保证。
  当然,帝国空军的护航战斗机在加速前出之后,与己方预警机的距离扩大,所获得的支持力度必然会减弱。
  这里,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
  在与F-15C/D机群的战斗中,前出的“战-11B”大多用光了中程导弹,超距空战能力肯定是大不如前。
  那么,在遭遇F-16C/D机群之后,很快就会进入到格斗空战阶段。
  格斗本身就是F-16C/D这类轻型战斗机的拿手好戏,而且在空战状态之下,第三代轻型战斗机的推重比并不比重型战斗机低,因此在传统弱项,也就是能量机动方面,轻型战斗机也不吃亏。
  不管是帝国空军的“战-10”,还是纽兰空军的F-16,在设计阶段就格外强调进行格斗空战的能力,F-16C/D还是第一种完全按照能量机动理论设计的轻型战斗机,某些方面的性能超过了“战-10”。毕竟“战-10”在设计阶段考虑了多用途性能,也就得做出取舍,比如提高机体的结构强度。
  要说的话,F-16是格斗空战能力最强的第三代战斗机,而且以早期A型为最。
  道理也很简单,F-16A是一种很单纯的空优战斗机,根本没有考虑多用途,而在后期的型号,也就是从C型开始才把对地打击等任务需求添加进去,对机体进行加强,以适应新的作战需求。
  结果就是,C型前几个批次的空重比A型多了接近1吨,后续批次增加得更多。
  当然,适当减少内油与弹药,C型的空战性能依然十分突出。要到安装了保型油箱的深度改进型,F-16的机动性能才会明显下降。至少在大战期间,F-16是格斗性能最出色的战斗机之一。
  以当时的情况,突前的“战-11B”机群很有可能遭到F-16C/D机群的迎头痛击。
  关键就是,帝国空军的“指-8C”没有跟上去。
  前面已经提到,为了对付突击的F-15C/D,护航战斗机加速前出,随后继续向西北,也就是朝着特里凡的方向飞行。就算两架“指-8C”已经转向跟进,可是速度太慢了,没跟上战斗机的步伐。
  因为F-16C/D在空战挂载状态下,RCS值最大不超过10平方米,正面在3到5平方米之间,所以就算是理想状态,“指-8C”对F-16/CD的探测距离也不会超过450千米,一般在400千米左右。
  当时,两架“指-8C”距离最近的F-16C/D编队都有500多千米。
  由此导致的结果是,“指-8C”并没有发现那些F-16C/D。
  此外,“战-11B”机群距离F-16C/D的距离也不是很近,超过了150千米。
  这意味着,“战-11B”的火控雷达同样无法探测到F-16C/D。
  必须得说,纽兰远征航空队的战术素养很不错。
  为了避免提前暴露,这几十架F-16C/D均采用双机编队,而且是密集队形,长机在前面领飞,僚机在后方跟进,间隔距离只有几十米,高度相差也只有数米,以最大限度的缩短敌机雷达的探测距离。
  对F-16C/D这类轻型战斗机,“战-11B”的火控雷达也就120千米左右的探测距离。
  此外,E-3B早就发现了突击的“战-11B”机群,即E-3B对“战-11B”的探测距离绝对不会低于400千米,在理想状态下能超过500千米,而“战-11B”与最近的那架E-3B的距离还不到300千米。
  更加要命的是,因为“指-8C”跟在后面,而且在前面的战斗中表现神勇,所以在击溃F-15C/D机群之后,几十架“战-11B”全都关闭了火控雷达,准备在“指-8C”发现敌机后再使用雷达。
  显然,这跟前面对付F-15C/D简直如出一辙,只是交换了位置。
  当时,60架F-16C/D已经散开,准备围歼快速突击的“战-11B”机群,而且在正面,也就是E-3B前方的才12架。
  这么安排,跟AIM-7F“麻雀”导弹有关。
  说得直接一点,就是“麻雀”导弹的性能太差,命中率极低,所以F-16C/D的飞行员更加愿意使用AIM-9L“响尾蛇”格斗导弹,也就得通过机动,占据有利的位置,比如敌机后半球。
  AIM-9L是纽兰空军的第一种具备全向攻击能力的格斗导弹,理论上,能够攻击迎面而来的敌机。只是实际使用中,为了提高命中率,依然得尽量在敌机的后方,也就是红外辐射最强烈的尾部发射导弹。
  为此,就只能从两侧绕过去。
  其实,只留下少量战斗机在正面迎敌,让更多的战斗机机动抢位,也正是大机群空战的基本战术。
  不出意外,“战-11B”机群会被击溃,40多架“战-11B”很有可能会全军覆没。
  只是,还真的出了意外!
  这个意外来自梵罗空军。
  按照斯兰驻军司令部发来的战报,在击溃F-15C/D机群之后大约15分钟,梵罗空军的战斗机群赶到。
  差不多100架F-4E重型战斗机!
  要命的是,这些战斗机分成了几支大编队,每支编队的规模在20架左右,也就是一个大队。
  结果就是,在500千米之外就被“指-8C”发现了。
  随后,前出的“战-11B”接到了“指-8C”的警告,启动了火控雷达,在搜索梵罗战斗机的时候发现了离得更近的F-16C/D。更重要的是,前面那架“指-8C”及时的调整了雷达的工作模式,把雷达波束的扫描角度缩小了一半,等于把单位功率提高一倍,探测距离由此增加了几十千米。
  正是如此,“指-8C”及时发现了那些从两侧包抄的F-16C/D。
  战场局势变得明朗,纽兰远征航空队的优势顿时就荡然无存。
  当然,帝国空军的前线指挥官也及时的调整了战术,比如让前出的“战-11B”机群利用速度优势,突击纽兰预警机。
  至于纽兰预警机的方位,是由伴随“指-8C”活动的大型电子侦察机提供。
  虽然只测出了大致方向,没有获得准确的距离参数,但是F-16C/D都能从两侧包抄,足以证明E-3B离得不会太远,肯定在“战-11B”的作战半径之内,就算没获得距离参数,也没多大的影响。
  随着距离缩短,“战-11B”的雷达就能发现E-3B。
  40多架“战-11B”全速冲刺,绝不是闹着玩的。
  哪怕这些战斗机就没有剩下几枚KK-12A,可是只要离得足够近,就算使用机关炮,也能把预警机揍下来。真要是杀红了眼,哪怕炮弹用光了,飞行员都有可能驾驶战斗机直接撞击预警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67/94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