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争霸(校对)第86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69/945

  在经过三次大编队空战之后,帝国空军击退拦路虎,夺得制空权,而第二波空中打击也同步开始。
  也就是前面提到的,第二支轰炸机群投射的数百枚巡航导弹。
  只是补充打击,主要对付的依然是远程警戒雷达与防空阵地,特别是纽兰远征航空队控制的区域防空导弹系统。
  由战术航空兵担纲的第三波空中打击接踵而至,几乎就没有间隔时间。
  在具体战术上,其实没多少新意,也没有那个必要。
  夺得制空权后,首先要做的,就是摧毁敌人的指挥系统、通信结点与防空部队,让敌人无法协同作战,并且丧失基本的防卫能力。在完成这一步后,就能够随心所欲的发起空中打击了。
  这次,充当尖刀的是“攻-11A”。
  按照安排,分成两个编队的8架“攻-11A”首先轰炸特里凡的纽兰驻军司令部,纽梵联军司令部,当地的通信中心等主要的战略目标。在瘫痪了敌人的通信指挥系统之后,再派遣其他机群上场。
  关键就是,通过前两波轰炸,已经“摧毁”了远程警戒雷达。
  当然,根据后来获得的情报,那部雷达没有被完全摧毁,只是遭到了破坏。因为担心遭到第三次轰炸,直到战斗结束都处于关闭状态,没有发挥应有的价值,更别说对隐身攻击机构成威胁。
  与波沙湾战争一样,“攻-11A”使用的是激光制导炸弹。
  只是,这次用的钻地战斗部。
  原因也很简单,几个必须摧毁的军事目标都深埋在地下,使用普通的炸弹,哪怕采用了延迟时间引信,效果也不是很好。只有使用专门的钻地炸弹,才能够穿透土层,将这些目标彻底摧毁。
  前面已经提到,帝国并没有研制激光制导炸弹,研制的是激光导引头,准确说是包括控制系统在内的制导模块。这些模块采用的标准接口,能够跟任何标准口径炸弹搭配使用,而且不需要做任何的改进。
  与普通的激光制导炸弹相比,钻地炸弹的区别,也就是配备的战斗部。
  为了提高穿透能力,钻地炸弹的弹体由报废的炮管制成,而且是质量更好,保有量也更多的舰炮炮管。常用的1000千克级钻地炸弹,使用的是150毫米舰炮的炮管,而2000千克级炸弹使用的200毫米舰炮的炮管。理论上,1000千克级钻地炸弹能穿透15米厚的土层或者是3米厚的混凝土。
  这个穿透能力,足以摧毁99%的军事目标。
  8架“攻-11A”总共携带了16枚1000千克级钻地炸弹,需要确保摧毁的目标也就只有6个。也就是说,只需要37.5%的成功率,就能够摧毁全部目标,而“攻-11A”在波沙湾战争中的打击效率超过80%。
  为了保密,也是为了达成突然性,这些“攻-11A”都是从帝国本土的机场出发,飞行了近10个小时,在投弹之前还进行了2次空中加油,而且全程保持无线电静默,甚至没跟预警机通信。
  在作战行动开始后,斯兰驻军司令部才告知前线指挥官,为“攻-11A”机群留下半个小时的投弹时间。
  跟在“攻-11A”后面的,就是由“攻-8FZ”率领的防空压制编队。
  要说的话,帝国空军也下了血本。
  为了摧毁保护特里凡的防空网络,帝国空军不但出动了12架“攻-8FZ”,还派来了20架“战-16AD”。
  从编号就能够看出,“战-16AD”是专用防空压制战斗机。
  之前,帝国空军一直用“战-10AD”执行防空压制任务,而且严格说,“战-10AD”并不是专门的型号,而是对“战-10A”的火控软件进行升级,使其能挂载与使用反辐射导弹攻击防空雷达。理论上,任何一架“战-10A”只需要用几个小时升级火控软件,就能成为防空压制战斗机。
  当然,作战效率肯定不会高到哪里去。
  关键就是,“战-10A”是轻型战斗机,再怎么改进,挂载能力都十分有限,无法携带太多的打击弹药。
  在低烈度战争当中,“战-10AD”还勉强够用。遇到高强度战争,肯定是力有未逮。
  正是如此,帝国空军决定用“战-16A”为平台,发展一种重型防空压制战斗机,而且是全能型号。
  也就是说,不但用来取代“战-10AD”,还要取代“攻-8FZ”。
  今后,只需要这一种作战飞机就能完成防空压制任务,再也不用安排多种作战飞机协同作战。
  这也是选择“战-16”的关键原因。
  在帝国空军的装备序列当中,“战-16”的真实身份其实是“战术轰炸机”,并不是重型多用途战斗机,更非重型攻击机。
  严格说来,帝国空军并不缺乏重型攻击机,而且对重型攻击机的需求也不是很紧迫。
  不说别的,“攻-8”系列再飞10年都没有问题。等到10年之后,“攻-11A”恐怕都几百架了。哪怕“攻-11A”只能算轻型攻击机,而且维护保养太麻烦,难以大规模装备,也还有海军的“攻-12A”可以期待。就算海军靠不住,还有按照多用途战斗机的标准研制,充当备胎的“战-11C”。
  相对而言,在“轰-7”全部退役之后,战术轰炸机就已经“断代”了。
  可见,真正青黄不接的其实是战术轰炸机。
  可惜的是,不管空军提出了多少理由,论议两院都不肯为新式战术轰炸机拨款,认为战术轰炸机已无存在价值。
  道理也很简单,重型攻击机的作战半径超过了1500千米,载弹量在10吨左右,并不比战术轰炸机差,而且有加油机的支持,加上精确制导弹药的普及,即便是仅有的那点差距也变得无关痛痒。
  何况,还有综合性能更加突出的重型多用途战斗机。
  那么,有什么理由在战术轰炸机上浪费资源呢?
  只是,帝国空军并没有就此罢休。
  先不说战术轰炸机还有多少价值,只是超过1000架的编制体系,就需要用其他作战飞机来填补。
  战略轰炸机肯定不合适,因为太贵了。
  攻击机同样不合适,因为作战能力依然有欠缺,保持编制规模不变就肯定会导致战斗力降低,而扩大编制规模肯定会遭到论议两院的反对。
  至于多用途战斗机,那是战斗机。
  正是如此,帝国空军才打着“重型攻击机”的幌子,着手研制战术轰炸机。
  为了获得拨款,肯定不能做得太露骨,毕竟论议两院的军事委员会有一些能人,更别说可以请专家当顾问。
  结果就是,“战-16”其实就是“战-11”的深度改进型号。
  为此,也才保留了战斗机的编号。
  与后来研制的多用途型,也就是“战-11C”的最大区别,就是在设计的时候把起飞重量放宽到50吨,并且完全放弃了机动性能要求,甚至不需要拥有自卫空战能力,所有的改进都是为了增强打击能力。
  所幸,最后的设计方案没有这么极端。
  道理也很简单,战术轰炸机确实不适合现代化战争,稍微小一点,定位于重型攻击机之上的,或者说是增强了打击能力的重型攻击机,才是最为理想的选择,也能更好的适应未来战争。
  正是如此,“战-16”才成为取代“攻-8”的主力攻击机。
  在大战爆发前,“战-16”就已经开始量产。
  随着大战爆发,帝国空军立即下达了1000架的大订单。
  从这个时间点来看,帝国空军大批量采购“战-16”,其实有那么一点私心,也就是想借此打击由海军主导的“攻-12”,甚至是逼迫“攻-12”下马,夺得未来攻击机的主导权,全面主宰战术航空兵。
  不要忘了,“战-20”就是由空军牵头。
  当然,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战-16”确实是一种非常先进的重型攻击机。
  
第225章
重战称雄
  “战-16”的打击能力超过了所有现役攻击机,不止是载弹量更大与航程更远,还因为能够使用现役,以及即将服役的所有精确制导弹药,并且在任何气象条件下摧毁地面与海上目标。
  以46吨的最大起飞重量升空时,“战-16A”最多能够挂载16吨炸弹,内部满油的最大作战半径为1800千米,进行一次空中加油能够达到3000千米,携带5具副油箱的转场航程可达7500千米。
  相对而言,“战-16A”的其他性能算不上突出。最大飞行速度仅1.6马赫,最大可用升限为18000米,可用过载为+5G到-2G,海平面最大飞行速度每小时1100千米,最大爬升率为每秒240米。
  当然,对于体量接近于战术轰炸机的超重型攻击机来说,这样的飞行性能也能接受。
  帝国空军选择了“战-16A”,以其为基础开发新一代电子攻击机,也就是看中其巨大的改进潜力。
  超过45吨的起飞重量,以及巨大的内部空间,就算“战-16A”没有内部弹舱,也能够像“攻-8FZ”那样把电子战设备置于机体内部,从而腾出宝贵的外部挂点,用来携带打击防空系统的弹药。
  得益于电子设备小型化,“战-16AD”只是牺牲了位于座舱后方的背部油箱,内部载油量减少了1800千克。因为有5个2000千克级的重载外挂点,而且一般不需要使用重型对地打击弹药,也不用挂载电子干扰吊舱,通常可以用3个重载外挂点挂载副油箱,所以作战半径不但没缩短,还稍微有所提升,达到2000千米,不进行空中加油的最长滞空时间更是高达6小时。
  关键还有,“战-16A”采用的并列双座布局。
  前面已经提到,帝国空军最初把“战-16”当成战术轰炸机看待,也就需要考虑长时间飞行所带来的问题。
  显然,至少需要2名飞行员。
  不管自动驾驶设备多么先进,只要正常任务周期超过了6个小时,就得必须安排2名飞行员。
  在战术飞机上,通常是纵列布局。
  这么设计的好处有三个:一是能降低迎风面积,也就是降低飞行阻力;二是能减少水平投影面积,等于降低了被机关炮这类小口径高射武器击中的概率;三是结构更简单,能够减少上百千克的重量。
  缺点也很突出:得配备2套飞行控制系统,飞行员之间的沟通协调不是很方便。
  对战术轰炸机来说,纵列布局的优点没多大的价值,缺点反到显得很突出。
  正是如此,战术轰炸机都是采用并列双座布局,而且“战-16A”在设计的时候,为了显现出“重型”与“攻击”的定位,采用了并列双座布局,还一直沿用下来,在后期修改的时候都没有换成纵列双座布局。
  当然,这也跟空军希望尽快让“战-16A”投产有关。
  对电子攻击机来说,并列双座布局肯定要比纵列双座布局好,尤其是在只有两名飞行员的情况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69/94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