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争霸(校对)第88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85/945

  其实,这也是白华伟与李天凌来卡拉港的原因。
  白华伟说得很清楚,首辅的意思就是让丁镇南负责地面作战行动,至少在巴铁军队参战之前,得把握好地面进攻的节奏,确保朝着对帝国最有利的方向发展,力争在半年之内取得胜利。
  为此,不但由白华伟指挥的梵炎洋舰队得全力配合,就连李天凌的航空兵也会听从丁镇南的调遣。
  显然,这个安排超出了丁镇南的预测。
  虽然大权在握,但是丁镇南一点都高清不起来。
  道理也很简单,按照现在这一套,就必须强攻梵罗国的西北地区,不但要投入大量兵力打消耗战,还很有可能遭遇丁镇南努力回避的问题,也就是不得不直接面对占领区内数以亿计的平民。
  丁镇南坚持以战略穿插为主,也就是不想被占领行动拖后腿。
  当然,这也反应出,周涌涛确实是地面作战的外行,或者说想当然的把地面战争当成了海战。
  对此,丁镇南也就只能抱怨几句。
  周涌涛不但是帝国首辅,也是帝国军队的实际统帅,而丁镇南是帝国军人,必须执行统帅的命令。
  这仗,不管是能打或不能打,都得打!
  
第237章
各取所需
  因为要去伊堡走马上任,还得会见巴军的高级将领,商讨解决组建联合司令部的一些重要的细节问题,所以在当天晚上,准确说是28日凌晨,李天凌搭上去伊堡的专机,没在卡拉港逗留。
  其实,李天凌直到离开,都没有跟丁镇南单独交流。
  至于丁镇南担心的问题,根本不存在。
  见面之后,其实是在回到前线司令部,商讨作战行动的时候,李天凌就当着所有人的面表示,航空兵是地面部队的翅膀与守护神,因此在整个作战行动当中,航空兵将无条件的服从与执行司令部下达的命令。
  言外之意,也就是听从丁镇南的调度。
  显然,丁镇南之前做的安排,也就是让刘尊山单独找李天凌,明显是多此一举。
  关键就是,李天凌并非空手而来。
  在日之前,至少会向南方次大陆增派1500架作战飞机,其中三分之二部署在巴铁。
  这些作战飞机,大部分来自西北战场,包括3个王牌航空队。
  “王牌”这个称呼,其实是战时独有。按照传统的定义,只有取得的战果5倍于所装备的作战飞机的总量,才能获得“王牌”的头衔。只是在扩大到攻击机部队,以及多用途战斗机的装备数量迅速增加之后,评定的标准不再限于空战战果,陆军的主战装备与海军的舰艇全都算了进去。
  没有改变的是,王牌部队肯定是精英中的精英。
  此外,这是3个航空队,而不是航空联队。
  其实,“航空队”也是战时编制。
  和平时期,帝国空军与帝国海军航空兵最大的战术单位就是航空联队,往上是隶属战区司令部的管理机构,以及空军司令部直接管辖的几个兵种司令部。只有在战时,才会以航空联队为基础组建航空队。
  严格的说,航空队并不是单一性质的作战编制。
  要说的话,这也正是航空队与航空联队最大的差别,至于配备作战飞机的数量,也就是规模,反到不是很明显。
  毕竟在有需要的情况下,航空联队的兵力规模也能扩大数倍,甚至十数倍。
  为了便于管理,减轻维护保养的负担,航空联队往往按作战任务划分,装备的同一种类型的作战飞机。在帝国空军,战术航空兵通常是按照战斗机、攻击机与特种支援飞机来划分航空联队。
  这种编制体系,也反过来对帝国空军的装备建设产生了巨大影响。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战-10”与“战-11”。
  前面就已提到,“战-11”的研制时间早于“战-10”,而且从一开始就被帝国空军当成主力战斗机看待。按照广为人知的说法,“战-10”是“战-11”的单发版本,因此主要性能都要差一些。
  其实事实并非如此。
  “战-10”在立项之初,被空军当成“战-11”的替代品对待,也可以看成是“战-11”的备胎。
  关键就是,在招标的时候没有规定“战-10”必须是单发轻型战斗机。
  在7个候选机型中,有4个采用双发布局,而且其中2个是重型战斗机,另外2个是中型战斗机。在3个单发布局方案当中,有1个是采用中等推力发动机的轻型战斗机。由此也不难看出,采用单发大推力发动机的,其实就只有2个方案,而且这2个方案在最初都不是很受欢迎。
  道理也很简单,帝国空军一向就不喜欢这种高不成、低不就的中型战斗机。
  结果就是,竞标厂商自然是投其所好。
  有趣的是,帝国空军在最后,还是选择了配备单台大推力发动机的中型战斗机方案。
  关键就是,在“战-10”选型结束之前,“战-11”的设计方案通过空军的审核,进入到工程实施阶段。到这个时候,帝国空军才突然变卦,要求“战-10”采用为“战-11”研制的大推力发动机。
  显然,此举就是为了降低后勤保障的难度。
  正是如此,在“战-10”与“战-11”大规模量产后,帝国空军的战斗机联队正式进入到混编时代。
  其实,这话也可以反过来说。
  在此之前,帝国空军的战斗机联队一直有“轻重”之分,也就是常说的轻型战斗机联队与重型战斗机联队。采用这种编制体系的根本原因,就是同一时期装备的轻型战斗机与重型战斗机几乎没有共同点,不存在共用保障物资与设备的可能,而且地勤人员也要掌握两套不同的保障体系。
  受此影响,帝国空军还在一段时期内大力发展以轻型战斗机为主的前线航空兵。
  可见,把两种几乎完全不同的战斗机编在一起,不但无法减轻后勤保障的负担,还会产生巨大的麻烦。
  即便需要混编,也是按机型组建大队,从而让后勤保障分开进行。
  也就是“战-10”与“战-11”的出现,让战斗机混编成为了可能。
  当然,实战也证明,在不对后勤保障做出太大调整的情况下,按作战需要将轻型战斗机与重型战斗机编在一起,确实能够大幅度提高作战效率,让两种不同的作战平台发挥出最大价值。
  只是,在实战当中,以航空联队为基础的编制体系,也反映出了很多问题。
  最突出的,也就是作战使用较为单一,缺少战术灵活性,在遇到复杂任务需求的时候需要安排更多的作战部队。
  这个问题,在大陆战场上表现得非常突出。
  在很多方向上,原本只需要投入1个联队的百余架作战飞机,结果因为编制的限制,得安排2个联队,甚至是3个联队。
  其实,也就是针对这个问题,帝国空军才以航空联队为基础组建了航空队。
  通常而言,在1支航空队里,会根据作战需求,编入数量不等的任务分队,并且在任务分队下面设置大队。虽然大部分时候,1支分队就只有2个大队,甚至是1个大队,但是一般不会对任务分队的数量做严格限制,因此在编制规模与具体编成上,航空队其实是非常的灵活。
  关键还有,这种“灵活”可以根据部署地点与任务性质进行调整。
  比如1支航空队在波沙湾作战的时候,配备500架作战飞机,有400架攻击机,而在转移到西北战区,参与大陆战场方向上的战斗时,作战飞机的数量增加到了1000架,攻击机的数量却减少到200架。
  做这样的调整,也就只是对任务分队进行重新编组。
  当然,在这一套编制体系内,核心不再是作战飞机,而是以指挥机构为首的地面保障与支援体系。
  此外,在任何一支航空队里,都有一支独立的保障队伍。
  该队伍的任务,不是为作战飞机提供服务,而是为人员提供服务,比如提前去部署基地搭建基础设施,并且在任务期间为其他人员提供生活方面的保障,甚至还要承担起航空队的安全保卫工作。
  显然,航空队这种编制体系是建立在后勤保障之上。
  说得形象一点,就是后勤保障能力有多强,航空队的战斗力就有多强。
  要说的话,以后勤为本也正是现代战争的特色。
  其实,航空队这种灵活的编制体系跟“远征混成联队”如出一辙,唯一的区别就是规模更大。
  帝国空军当初组建“远征混成联队”,就是在探索新的作战体系。
  虽然在“远征混成联队”里面编入了战略轰炸机,而在航空队,依然以战术飞机与支援飞机为主,暂时没有编入战略轰炸机,但是就整个体系而言,把战略轰炸机编入航空队并无难度可言。
  此前,帝国空军不过是欠缺把轰炸机编入航空队的理由。
  在大陆战场上,战略轰炸主要针对战线后方1000千米到1500千米之间的高价值军事目标,而且轰炸机主要使用巡航导弹,不存在需要突破敌方防空网的需求,一般都是临时安排该方向的战斗机为轰炸机提供掩护,也就没有必要把轰炸机编入航空队,毕竟这会大幅度的提高后勤保障的难度。
  只是,到了南方次大陆,情况就不一样了。
  针对梵罗国进行的战略轰炸,特别是战争初期,针对的大多是浅纵深目标,尤其是高价值的军事目标。
  关键还有,空军的巡航导弹一直都不够用,因此在对付浅纵深目标的时候,主要使用的是短程空对地导弹,或者是精确制导炸弹,轰炸机得在较近的距离上投弹,也就需要提供更加严密的保护。
  当然,具体来说就是提高协同作战的效率。
  比如,在轰炸机执行轰炸任务的时候,不但需要安排战斗机护航,还得派电子攻击机压制敌人的警戒雷达,甚至要出动防空压制战斗机对付敌人的防空系统,以最大限度的降低轰炸机的战损率。
  如果频繁的动用轰炸机执行浅纵深打击任务,就有必要把轰炸机编入航空队。
  要说的话,这也是李天凌来南方次大陆的一个任务,即在这边搞实验,探索让战略航空兵与战术航空兵协同作战的可能。
  虽然李天凌没有说,但是丁镇南知道,他这么积极,肯定有别的原因。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85/94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